国有大中型企业创新管理体系(2021年)

吴涛
+ 关注
2022-02-15 14:39
490次阅读

在深入分析创新管理理论成果和典型创新型企业案例基础上,陈劲教授团队构建了企业创新管理体系的基本结构,包括创新战略、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流程、创新资源、创新生态系统和创新评估7个核心模块。

国有大中型企业创新管理体系(2021年)

一、企业创新管理体系

1、创新战略引领,具备伟大的愿景和高远的战略规划

(1)高度重视企业战略工作,增强未来意识

(2)加强战略部门和科技创新部门的协同

(3)保持现有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协同发展

2、创新人才为核,积极发挥企业家的作用,积极培育具有创新意识的员工队伍

(1)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创新之战的关键

(2)创新是需要多种人才协同攻关的系统工程

(3)全员创新是一流创新企业的坚实保障

3、创新制度保障,形成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1)建立科学合理的容错机制

(2)关注自我驱动的科技绩效体系

(3)努力扩展员工创新创业的空间

(4)体制创新增大对创新员工的激励力度

4、创新流程合理,形成高效的创新管理系统

(1)加强对创新管理体系的引入

(2)注重首席创新官的培养

(3)进一步开展全面创新管理工作

5、创新资源投入,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与平台建设

(1)持续提升企业的研发投入

(2)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

(3)设立首席科学家岗位

6、创新生态系统,建立运营与创新兼备的二元组织

(1)加快中央研究院等高端平台建设,为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发构筑优良的基础

(2)加强对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

(3)加强具有自由探索性质的创新特区建设

(4)营造协同共生的创新生态体系

7、创新评估体系,形成不断升级迭代的创新组织

(1)坚持引领发展,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开放协作,坚持改革创新

(2)创新评估与国资委考核项目保持高度一致

(3)定性指标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遵循国计民生大局

(4)定量指标强调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实现能力三个方面

二、创新战略

1、市场需求变化

2、企业环境研究

3、确定企业定位

4、明确创新目的

(1)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在核心元器件、关键零部件、分析测试仪器、基础软件、关键材料、先进工艺、高端装备等领域,系统梳理制约企业发展的短板瓶颈,精准定位卡点,制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建立健全技术攻关体系,形成组织体系、责任体系、政策体系,以最严的要求、最有力的措施加大攻关力度。积极将企业攻关项目纳入国家攻关体系,逐步实现从解决燃眉之急到解决心腹之患,再到形成战略制衡。

(2)掌控产业重大关键技术

巩固和加强中央企业重点领域技术优势,聚焦重大需求,加强前瞻性场景设计,集中力量,加大投入,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技术产品,力争形成企业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研发模式。聚焦产业重大关键和基础性技术,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分工明确、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攻关机制,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推进传统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加快企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3)部署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

加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方向研判,重视颠覆性技术替代传统技术临界点预测。重点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空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现代能源技术等方向部署前沿技术研发,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培育新增长点、催生新增长动能,打造新兴产业链。

(4)积极主动开展基础研究

发挥中央企业在基础研究中的重要牵引作用,注重从应用实践中凝练重大科学问题,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制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基础研究团队开展长期研究,与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共同设立基金,牵头组织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实施有明确应用前景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5)强化创新战略谋划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企业发展需要,制定企业科技创新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明确科技创新工作的目标、方向和任务。探索成立以首席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为主的技术决策支撑机构,做好企业科技创新重大问题咨询。强化统筹监督,切实做好科技规划的组织实施和跟踪评估。加强与世界一流企业对标,积极参与国有企业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工作。

5、创新原则

(1)坚持引领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化原始创新和非对称性赶超,锻造长板技术优势,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科技发展方向,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坚持底线思维

强化自主创新责任意识,强化科技安全风险意识,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聚焦主责主业,加快补齐关键核心技术短板,支撑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3)坚持开放协作

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有力的举措,坚持中央企业龙头牵引作用,坚持产学研用结合,坚持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坚持大中小企业融通,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4)坚持改革创新

坚持以改革促创新,聚焦难点重点问题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坚持推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激发创新活力,提升整体效能。

三、创新组织

1、优化研发体系布局

优化企业集团公司、子(分)公司、基层技术研发部门在创新链条中的职责定位,清晰界定企业集团内部不同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形成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有序衔接、结构合理的梯次研发体系。加大内部科技资源整合力度,着力解决科技资源分散、专业交叉重叠和技术重复开发等问题,避免各自为战,封闭攻关,进一步加强企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

2、组织实施重大科研项目

积极参与研究制定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努力成为国家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强化科技创新的国家需求导向,积极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任务,参与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积极部署和组织实施本企业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建立科技攻关机制,集中力量攻克重大关键技术。

3、改进科研组织管理模式

以增强灵活性、提升管理效率为方向,持续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压实项目决策、管理和实施各环节主体责任。优化企业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机制,强化科技项目统筹布局。推行“揭榜挂帅制”,谁能干就让谁干,加大项目负责人决策自主权与相关责任要求。精简科研项目申报程序,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方式,探索实行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减少过程监管,实行关键节点“里程碑”式管理,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推动科研范式升级,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集成计算”等先进科学研究方法,推进研发设计数字化,加强数字孪生技术在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等环节的创新应用,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4、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

建立由科技领军人才主导科研资源配置的制度,切实推行项目长负责制,赋予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自主决策权和项目成员考核权。落实用人单位评价自主权,探索实行科研人员聘期考核评价制度。放宽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与科技项目限制,探索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担任重大项目主持人或首席科学家制度。

5、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深化人才发展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造就一支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冒险精神、科学头脑和国际化视野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对接国家和企业发展需求,面向全球靶向引进高精尖缺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开展柔性引才,探索建立“双聘制”,采取顾问指导、项目合作、短期招聘等方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支持企业返聘重要科研人员。提高科技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加大科技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加快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步伐。加强创新型、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发挥首席科学家学术引领和传帮带作用,建立首席科学家结对培养机制。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校企人才联合培养、订单式培养、“双元制”教育等长效机制。

6、加大科技人才激励力度

构建梯度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技术职务体系,研究建立行政职务与技术职务相互转换的机制,加大首席科学家、科技带头人制度实施力度,拓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强化正向激励。建立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关键人才薪酬制度,支持对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关键技术等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与创新团队实行工资单列管理。积极开展中长期激励,推动实施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等政策。对具有创新要求高、当期收益不确定等特点的企业,支持建立与行业特点相适应、更具灵活性和市场竞争力的工资总额动态调整机制。支持中央企业对所属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实行差异化工资总额管理。鼓励企业为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领军人物和核心人才提供适当的医疗、住房等福利保障,为科研人员解决后顾之忧。健全科技人才荣誉奖励体系,形成事业留人、精神励人、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积极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技人才有序合理流动。

四、创新制度

1、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进一步加强国资委党委对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指导,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支持。中央企业党委(党组)要认真贯彻中央战略部署,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研究决策本企业科技重大事项,确保科技创新融入企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建立企业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抓科技创新、党委(党组)成员联系重点科技创新企业的工作制度。要系统梳理体制机制、政策落实、激励措施、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切实有效办法,确保国家及地方政府科技创新政策和本企业创新举措落实落地。推进党建工作与科技创新深入融合,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

集中力量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一批引领全球行业技术发展的领军企业。加快培育一批掌握产业技术“专精特新”科技型企业,在细分领域形成更多全球领先的单项冠军。深入开展“百户科技型企业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专项行动”,重点在完善公司治理、市场化选人用人、强化激励约束等方面深化改革,充分激发企业创新动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强化创新考核评价

进一步建立完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考核评价体系,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完善创新考核机制,加大对研发投入、产出、应用等方面的考核力度。根据不同行业领域,设定差异化研发投入强度目标。建立完善容错机制,对于开展前沿技术研究、新兴技术投资、首台(套)装备和首批次新材料应用过程中造成失误和损失,按照“三个区分开来”原则予以免责。推动企业进一步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加大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经营业绩考核中的比重。组织开展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导企业研究完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完善科技评价机制,确立以质量、贡献、绩效为核心的科研评价导向,实行与不同类型科研活动规律相适应的跟踪和分类评价制度,切实提高科学性、客观性、实效性。

4、营造创新环境氛围

加强与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和国际机构的合作,为中央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推动解决国家各项创新政策落实中的突出问题。积极推动有关部门进一步出台科研人员个人所得税支持政策,大力落实股权激励、分红权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所得税收优惠政策。探索开展允许中央企业自主决策适用所在地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试点。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和中央企业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先进精神,引导广大科技人才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艰苦奋斗、科学报国的优秀品质。大力宣传优秀科技人才及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增强科研人才自豪感、荣誉感、成就感,汇聚崇尚创新的强大正能量。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引导社会形成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进科研诚信建设,构建职责明确、高效协同的企业科研诚信管理体系,将科研诚信建设要求落实到科研活动全流程,严肃查处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积极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良好科研环境。

五、创新流程

1、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加快形成现实生产力。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流程,支持企业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加强技术市场开拓。推动技术转移联盟建设,以技术交叉许可、建立专利池等方式促进技术扩散。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接能力,鼓励企业设立科技成果转化类基金,在战略新兴技术领域进一步加大投资,积极开展培育孵化和并购重组。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鼓励企业按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适度加大对完成、转化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的奖励和报酬力度,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跟投、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等激励方式,实现企业与人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建立符合科技成果特点的国有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健全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知识产权作价入股、交易等方面的自主决策权。

2、加大自主化产品应用推广

坚持在“用”上下功夫,建立健全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应用推广机制,加大自主化技术产品应用力度。搭建中央企业应用推广协同平台,切实加强中央企业间创新成果的共享共用。发挥中央企业需求对国内大循环支撑作用,以央企内部市场需求拉动国家产业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替代,大力培育国内供应商,构建以本土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推动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加快推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自主创新技术与实体产业融合应用,加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投资类中央企业要通过基金投资和金融服务等多元化方式支持重点国产替代供应商发展壮大,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3、强化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引领

制定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全面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能力。加强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积极开展重点专利布局,培育一批创新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原创型、基础型高价值专利。进一步提升专利质量,提高有效发明专利占比。加强海外知识产权布局,提升知识产权涉外风险防控能力。鼓励建立内部技术市场和知识产权有偿使用机制,拓宽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渠道。加强主要领域技术标准制定,积极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等跨领域标准制定。提升标准有效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中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高质量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国际标准话语权与影响力。

六、创新资源

1、提升关键领域研发平台水平

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发平台,形成分工明确、有序衔接、协同高效的平台布局。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在重大领域新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择优选择转制院所打造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强化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功能。鼓励军工企业加强军民融合,建设完善军民共用技术平台。围绕区域性、行业性重大技术需求,支持企业依托产业链打造投资多元、灵活自主、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强企业内部研发机构、科研基础条件、中试基地建设。加大研发平台开放力度,完善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共享机制,将创新资源纳入国家实验资源共享平台。

2、切实提高研发投入水平

强化国际同行对标,推动研发投入强度稳步增长。完善研发投入长效增长机制,鼓励设立专款专用、独立核算的研发准备金。强化科技金融,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统筹利用科技信贷、债券融资、股权融资、风险投资基金等社会资本。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中央企业要优先将资金用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组织相关中央企业共同设立创新发展基金。优化企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产品研制等的投入结构,适当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例。提高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研发投入比例,提高投入有效性。探索建立研发投入绩效评价机制。

七、创新生态系统

1、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机制

支持企业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形成研发、生产、应用深度协同的机制,充分融合中央企技术优势与市场优势,发挥在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间的创新合作,支持相关企业在第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物联网、5G、北斗等中央企业具有整体优势的领域,打造产业协同发展平台。

2、健全协同创新体系

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创新产学研协作模式,共同建立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联合技术中心等平台,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试点。借助重大科研项目或工程,组织吸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参与,带动产业链相关企业联合开展攻关。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构建科学灵活的股权架构和激励模式。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创新合作,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建设,对接地方科技项目和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加强与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合作,积极支持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3、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建立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合作机制,鼓励采用研发众包、互联网+平台、内部创业等模式,向中小企业开放资源、开放场景、开放应用、开放创新需求,促进业务协作、资源共享和系统集成,形成良好产业链互动。构建多种形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探索联合攻关、利益共享、知识产权运营的有效机制与模式。打造高水平“双创”平台,发挥中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带动作用,支持企业加大各类孵化器、专业化众创空间、技术服务平台等建设力度,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围绕生产一线的“痛点”和“难点”,大力引导、支持、保障广大职工开展各类技术创新,激发基层创新创造活力。

4、深化国际科技合作

加强与海外高层次研发机构的交流合作,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并购、合资、合作、参股等多种方式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实现创新资源全球配置。鼓励与国际技术领先企业开展深度创新合作,形成科技共享和利益捆绑机制。积极参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鼓励相关专家担任国际机构职务。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深化“一带一路”创新合作,支持与沿线国家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平台,实现优势产业、产品“走出去”。

八、创新评估指标

1、与创新相关的国资委考核要点

(1)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

对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企业,以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在保证合理回报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加强对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运行、发展前瞻性战略性产业情况的考核。适度降低经济效益指标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考核权重,合理确定经济增加值指标的资本成本率。承担国家安全、行业共性技术或国家重大专项任务完成情况较差的企业,无特殊客观原因的,在业绩考核中予以扣分或降级处理。

(2)支持优化国有资本运营效率

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加强落实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优化目标、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以及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等情况的考核。

(3)支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对科技进步要求高的企业,重点关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强研发投入、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等指标的考核。在计算经济效益指标时,可将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加回。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号:吴涛Douglas 作者:清华技术创新中心

美的集团数字化历程与经验总结

资深作者吴涛
0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关注 36氪企服点评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为您推送企服点评最新内容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