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AI人工智能 > 华为HMS:向死而生 >

华为HMS:向死而生

转载时间:2021.10.29(原文发布时间:2020.09.11)
243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243次

文/月落乌堤

这可能是华为在全面受限的大环境下,所能召开的最后一场完整的全球开发者大会。

这可能也是,华为搭建自己生态的第一场自主的全球开发者大会。

无论如何,全新的HMS 5.0(Huawei Mobile Service,华为移动服务),将会成为代表中国,对“生态”壁垒发起的最有力的一次冲击。

“欢迎IBM”

1985年8月2日,一架在达美航空191号航线上执勤的飞机,从劳德代尔堡经停达拉斯再飞洛杉矶的航班,在到达达拉斯机场的时候,遇到了雷暴天气,并在着落前进入到了雷暴区,在降落时,遭遇微下击暴流,导致飞机失灵,最终酿成了死亡136人,生还29人的空难。

这场空难中,IBM 5150的缔造者,唐·埃斯特利奇夫妇遇难,在唐·埃斯特利奇的主持下,IBM在四年前,推出了名噪一时的IBM 5150。

1980年年中,IBM内部在如何发展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电脑)的道路上,陷入了巨大的争议。一方面,有管理层建议收购这家PC企业雅达利(Atari),利用雅达利的现有技术和市场,来发展IBM的PC市场。另一方面,有管理层认为应该加大与当时如日中天的苹果(Apple)或者坦迪(Tandy)合作,当时的PC市场,苹果借助Apple II大杀四方,坦迪的TRS-80则与苹果相抗衡对立。还有一部分,则认为要开发IBM自己的PC路线,发展IBM全新的PC。

为解决这一问题,IBM在公司总部,召开了一场PC咨询会,在吵闹不休的会议上,实验室主任洛伊最终拍板,决定组建一支12人组成的秘密研发小组,送往博卡科顿IBM的研发中心,这个项目,被命名为“自走棋(Project Chess)”,小组的负责人,正是唐·埃斯特利奇,他给这个小组研发的项目,取了个代号:Acorn(橡果)。

这个代号,在大西洋彼岸的英国,一年前成为了一家小公司的名字,后来,这家公司发展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态的霸主:ARM。

为了推进研发进度,让IBM的产品能够快速的推向市场,唐·埃斯特利奇打破了IBM之前的研发经验,放弃了从指令架构、操作系统到元器件都自己开发的模式,选择了“开放架构”,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开放业界标准”的方式,来生产后来全新的PC,这样生产出来的PC,被称为“兼容机”。

1981年8月12日,在纽约的华尔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IBM发布了自走棋项目组的研发成果:IBM 5150型PC。

IBM 5150搭载了Intel 8088处理器、16KB内存,裸机没有软驱和显示器,售价1565美元,只能运行Basic。配齐软驱、显示器、64K内存的版本售价3000美元。升级为2个软驱、彩色显示器及打印机的系统,售价约为4500美元,适合家庭或者学校使用。

华为HMS:向死而生

这是世界上首次明确了PC的开放式业界标准,自此,PC作为一个新生品类,在市场中出现了。

作为当时的市场老大,乔布斯在《华尔街日报》做了一整版的广告,是一行通栏大标题:

“欢迎IBM”。

几年后,苹果的继任董事长批评被董事会扫地出门的乔布斯这一行为时说:

“那广告词就象是小红帽欢迎大灰狼,公鸡欢迎黄鼠狼一样愚蠢。”

因为乔布斯错误的判断,苹果错失了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在几十年后,重新在乔布斯手中到来。

从IBM 5150推出,到第二年4月,IBM的PC销量,便突破了50000台,短短的几个月时间,IBM在PC市场的占有率,迅速扩大到70%以上,而且这个比例,在接下来的三年内,将继续的扩大。

1984年,IBM的PC部门收入已达到40亿美元,简单说来就是IBM的PC部门独立出来,可以成为美国第74家大工业公司,并可名列美国第三大计算机公司,仅次于IBM自己和DEC。

随着进入的厂家越来越多,PC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PC的价格越来越低。

以IBM为标志的“兼容机”,成为了市场上最受欢迎的电子产品,一个全新的时代,终于在IBM的推动下,在美国形成,这个时代,也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最成熟的提现:计算机信息时代。

不过,IBM的风光,随着唐·埃斯特利奇的逝世,一泻千里,最终被其他崛起的厂商超越,几年后,为抗衡自己一手从“矮子”里面拔出来的“将军”Wintel联盟,IBM又一次卷土重来。

Wintel联盟

IBM的成功,有其独有的开创性经验,直到今天,IBM所代表的“兼容机”开发模式,依旧是所有厂家推动其生态建设的“模板”,IBM无可争议的是全球首当其冲的“偶像”。

首先,IBM决定使用现成的、不同原始设备制造商的元器件,将这些硬件,集中到自己的工厂,组装成最终的产品。

这套对供应链进行管控,利用供应链元器件、操作系统等技术迭代和发展,统一采购,进行流水线组装的模式,诞生了全球最大的几大电脑品牌、手机品牌,以及与他们伴生的代工厂,他们也被称之为“组装厂”。

这种供应链垂直细分的方式,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最大化的资源利用和技术开发,使得每一个产业链上某一环节的厂家,可以集中力量来研发技术,并将之适配到产品中。

其次,IBM选择的“开放架构”,开放架构的实质,其实就是“开源”。通过这种方式,除了便于自己进行开发之外,最重要的是,IBM可以采用其它公司生产和出售兼容的元器件和软件,而其他公司,也可以利用IBM的架构,来采购和生产可以兼容这套架构的机器。

在今天看来,就是IBM主导的标准,共同将市场做起来。

华为HMS:向死而生

这套以某个厂家为主导,建立兼容性标准,利用开源或者授权模式,发展生态,将产品迅速市场化的方式,在将来被不断的复制,其中,最成功的,当属于Android系统。

第三,IBM还出售其编撰的《IBM PC技术参考资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开发手册、开发包、开放API等等资料,这样的话,其他的生产商能够很快的分析和采用IBM的程序,迅速的发展自己的、不侵犯版权的复制品。

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定制版操作系统,比如针对Android开发及定制的国内众多的UI/OS。

更为重要的是,这份资料中还包含了IBM独家的ROM、BIOS等源代码,这些代码,直到今天,都还存在于每一台正在运行的电脑中。

最后,IBM在PC最重要的元器件——微处理器上,采用了英特尔(Intel)的8088,在操作系统方面,由于重新开发不同于大型机的PC系统,在时间上来不及,IBM选择了当时未成气候的微软(Microsoft)的MS DOS系统。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最大的生态系统,微处理器底层设计就是基于ARM架构,基于ARM架构的操作系统Android,与之一起形成了最大的移动生态。

有意思的是,此时的格鲁夫治下的英特尔,在储存器方面被日本厂商打得丢盔弃甲,离死不远,转而发展微处理器。比尔·盖茨则四处无门,未成气候,拿着自己开发的操作系统,到处碰壁,二者艰难的在苹果的夹缝中存在着,彼时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衬托苹果的风光。求变的英特尔和求生的微软,成为了IBM的搭档。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傍上IBM大腿的英特尔及微软,随后建立起了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生态壁垒:Wintel联盟。

如果说IBM定义了PC,那么,Wintel联盟则首次对PC的生态进行了定义。

华为HMS:向死而生

这个联盟的核心,就是IBM采用的英特尔X86架构的微处理器,以及微软的MS DOS操作系统,这套组合,直到今天,依旧是PC端的终极霸主。

跌落与崛起

微软方面,其操作系统至今依旧是闭源的,也就是说,微软是不对外开放源代码的,建立在Windows操作系统之上,微软为其搭建了全球最为丰富的应用软件,尤其是办公软件。

英特尔方面,其X86指令集架构,几乎是独有,所有基于X86架构的处理器,都需要英特尔的授权,直到今天,除了为避免反垄断调查,英特尔允许AMD的存在,同时,全球获得英特尔X86永久授权的企业,只有台湾的威盛(VIA),其他的,一家没有。

同时,微软与英特尔,通过一系列的协议、技术规范等,将PC的标准,变成了Wintel标准,虽然没有明说,但这些协议及规范,就是事实上的标准。

Wintel成为了PC市场上,最大的“垄断联盟”,你兼容,你就能活,你不兼容,那就得死。

当然,苹果例外。

英特尔在摩尔定律的推动下,不断的将微处理器的算力往前推进,并雄踞榜首数十年。

微软则从用户体验、功能实现等方面,不断的完善Windows系统,而且,他们的迭代速度,几乎是相近的。

这种算力和系统相互推进、相互适应的模式,也成为了日后ARM+Android崛起的路线。

同时,英特尔几乎将X86架构的专利全部据为己有,而微软则自始至终将Windows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也就是说,Wintel通过建立专利墙、技术墙将生态壁垒建立得无比坚固。

这套看上去是开放的标准,实质上只属于英特尔和微软,则扩大一点,事实上他们只属于美国政府。

华为HMS:向死而生

他们,迅速的立足市场,并占有超过90%的市场,几乎所有的厂商都找英特尔购买微处理器,都找微软购买MS DOS操作系统,IBM开始有所警觉。

1983年,微软展示MS Windows的原型,但IBM不感兴趣,IBM表示他们正在开发他们的图形化系统:Top Views;同年11月,还不死心微软,再次找到IBM,寻求IBM继续使用MS Windows,IBM再次拒绝。1984年,IBM推出IBM PC/AT,同时,微软第三次去找IBM,表示MS Windows已经到了Final阶段,但是,IBM PC/AT的热卖,让微软再一次被泼冷水。

最终,在唐·埃斯特利奇逝世后,IBM从神坛上跌落,取而代之的,是采用Wintel的厂商的崛起,从此,再没有谁能对Wintel指手画脚。

“卖一台PC能赚100元,其中英特尔拿去了70元,微软拿去了40 元。”——这句话,成为了Wintel联盟背景下,PC市场最好的注解。

“三国杀”

为了更好的制衡Wintel,维护自身的地位,1991年10 月,IBM联合苹果、摩托罗拉(Motorola)组成的AIM联盟,正式推出全新的处理器架构——Power PC,以Power PC架构开发的POWER系列处理器,成为这一时期兼容机的代表。

AIM联盟最初的构想是这样:由苹果发挥其操作系统软件的长处,按照IBM兼容机模式,推出适用于PC的操作系统及软件;摩托罗拉则利用自身在微处理器方面的优势,结合IBM的微处理器技术,共同推出有竞争力的Power PC芯片,然后苹果与摩托罗拉结合向联盟成员(注:主要就是IBM)提供产品。

产品就是操作系统与微处理器,对应的竞争对手,就是微软与英特尔。

但是这一联盟,被Wintel绞杀了。

微软方面,推出了跨时代的操作系统:Windows 95,为配合Windows 95,英特尔推出了全新的产品线品牌:奔腾(Pentium)系列芯片。

英特尔的微处理器(硬件)与微软的Windows系统及应用(软件)两者进行最佳结合、协同更新,成为了继IBM之后,推动PC发展最大的原动力。

同时,随着惠普、康柏以及日系、台系电脑的崛起,IBM的领导地位越来越差,而且,AIM联盟中的苹果,在1996年,市场份额从16%跌到了4%的历史最低点,被迫出走的乔布斯宣布回归。回归后的乔布斯,选择与微软达成和解,结束了与微软的专利纠纷,并在1997年,将苹果当年搭载在iMac上的系统,命名为Mac OS,苹果系统至此全新独立发布,成为了苹果手中纵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利器。

新巨头的诞生

与微软Windows闭源源代码,开放生态不同的是,Mac OS是一个全新的、封闭的系统,是一套完全与Windows不兼容的操作系统,这个封闭的操作系统,成为了PC时代,Windows之外,唯一得到大范围使用并据有一定市场份额的桌面级操作系统。

这也是苹果生态的基石。

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使得苹果再一次选择了转型,乔布斯制定了将PC设计成“数字中枢”的战略,并逐步将这一战略实施。

2001年1月10日,iTunes一代发布;

2001年10月23日,iPod一代发布;

2006年5月16日,MacBook一代发布;

2006年9月12日,Apple TV;

在Apple TV发布后,苹果在乔布斯的带领下,马上将迎来数码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iPhone。

2007年1月9日,iPhone一代发布,这款没有按键、3.5英寸全触控屏幕、金属机身,最重要的是,他搭载了苹果为手机全新开发的操作系统:iOS。

而iPhone的出现,成为了苹果真正意义上软硬件相结合的基石,苹果终于拿出了可以与一统天下的PC机相媲美的硬件级设备:智能手机。

2008年7月10日,苹果发布了App Store第一版。这是数码史上,由单一公司主导,第一次将旗下的硬件(iPhone、iPod Touch以及iPad等产品)、操作系统(Mac OS、iOS)、及应用(Application)统一的伟大尝试,他成功了。

App Store的出现,改变了之前所有软件分发的模式,他将软件自主开发并发布,只要符合操作系统即可的模式,所有在App Store上架的应用程序在成功发布之前必须通过苹果公司的审核,以确保符合SDK中的条款。而且,App Store通过应用程序的销售分成从App Store中获利。苹果及合作伙伴获得所有第三方开发者发行的应用程序销售收入的30%,开发者得到余下的70%。

这是单一平台第一次将全球的开发者聚集起来,以极高的销售分成比例,刺激全球的开发者为其开发应用程序。

苹果凭借一己之力,重现了往日IBM的辉煌,而且比IBM更为伟大,他开启了全新的生态模式。

由单一公司主导,推出全兼容的操作系统,搭载在不同类型的终端产品之上,这些终端均安装有与操作系统匹配的App Store,App Store上,则是全球开发者开发、并经由苹果审核的应用,他们并通过App Store进行销售,同时,苹果在App Store中收取分成,开发者则依靠销售获取70%的利润。

华为HMS:向死而生

App Store里程碑

这个完美的商业模板,瞬间引爆了整个移动互联网及智能终端市场。

在美国,苹果的竞争对手微软,在2010年10月21日上线了第一个版本的应用商店,微软取名为Windows Phone Marketplace,五年后,才改名为Windows Store,但是,在智能终端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微软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豪气,在联合诺基亚、收购诺基亚并出售诺基亚的折腾后,几乎放弃了智能手机市场。

取而代之与苹果在智能终端时代竞争的,是谷歌(Google)。

2005年7月11日,谷歌收购Android,Android这个基于Linux内核与其他开源软件的开放源代码的移动操作系统,主要设计用于触摸屏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与其他便携式设备。

华为HMS:向死而生

2007年11月5日,在谷歌的主导下,成立了OHA(Open Handset Alliance,开放手持设备联盟),除谷歌外,其他成员包括HTC、摩托罗拉、三星(Samsung)等设备制造商,无线运营商则包括Sprint及T-Mobile,芯片制造商高通及德州仪器等,其目标是为移动设备开发“首个真正开放和全面的移动设备平台”。 

2008年12月9日,新一批成员加入OHA,包括ARM、华为、索尼等。

Android的发展,完全复制了IBM 5150的模式,而且做得更好。

其中,最为由吸引力的,一定是“开源”。

Android操作系统的源代码由谷歌主导开发,在发布新版Android的同时公开发布源代码,一切代码为公开免费的。这些源代码根据OHA所开发的非Copyleft的Apache许可证2.0下,允许修改和再分配,剩下的Linux内核部分则延续GPL第2版的许可。

也就是说,所有厂商,只要愿意,在遵循一定的开放源代码协议的规则下,均可以随意下载Android并对其进行修改。

但是,商业场上,无利不往。谷歌为什么开发Android,并选择开源,其中最核心的一点是,Android是开源的,但是“谷歌认证”是闭源的,这才是谷歌盈利所在,和谷歌控制Android的核心,谷歌对Android有绝对的控制力。

谷歌认证,简而言之,就是谷歌授权使用集成谷歌服务的一种形式,其通过提供一个与谷歌的服务应用程序接口集成的软件层,来实现对谷歌服务的调用,这个服务,就是GMS(Google Mobile Service,谷歌移动服务),GMS是谷歌应用的一个集合包,以支持设备可以方便的访问和使用Google Search 、Google Chrome、YouTube 、Google Play Store 等谷歌的应用,并支持以调用谷歌账户进行登录的所有APP。

华为HMS:向死而生

Android的授权,分为三种:

1、免费使用Android操作系统,但不内嵌GMS;

2、内嵌部分GMS服务,但手机不能打上谷歌的商标;

3、内嵌所有的GMS服务,也可以使用谷歌商标。如果在Android手机中内置有谷歌GMS服务的话,是等同被谷歌官方认证过的产品。

GMS的认证主要是谷歌为手机厂商进行认证,这个与芯片厂商没什么关系。

通过开源与认证,Android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在智能终端市场,占据了85%左右的市场份额,远远超过占有率第二的iOS。

作为第三批加入OHA的华为,是Android源代码的第二大贡献方,是Android持续更新的主要维护人员之一。

但是,随着美国对华为限制的一步步加剧和收紧,华为已经被谷歌限制使用GMS长达一年多了。

被迫应战

华为在Android的使用上,是比较特殊,在被限制使用之前,华为是两条路:

在国内,使用Android系统,并没有集成GMS,也就是说,国内版本的华为手机,对GSM依赖程度很低,或者说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在国外,华为则一定通过GMS认证,并搭载完整的谷歌相关的应用程序,以达到更好的用户体验。

在限制后,华为国内、国外,均只能使用开源的Android系统,不能通过GMS认证,不能安装并使用谷歌的应用程序,不能调用谷歌账户进行授权登录没这个影响,在海外是巨大的。

你能想象,中国的手机用户不能调用微信进行其他应用程序登录么?是的,华为海外市场不能调用谷歌账户,就是这个概念。

如果苹果手机不能使用微信,那你还选择苹果手机么?

如果华为不能支持GMS,你还选择华为手机么?

为了挽救颓势,华为被迫推出HMS,以自救。

2011年2月,巴塞罗那MWC上,华为发布旗下第二款旗舰手机D1 Quad,与D1一道亮相的,还有华为账户体系,从今天看来,这是HMS的最基础的账户体系基础。

2011年8月3日,华为在“自在分享@云端”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推出华为智汇云应用市场,并于2014年6月6日更名为“华为应用市场(HUAWEI AppGallery)”并将之确定为与EM UI同等重要的开发组件,同时,开始引入开发者入驻;

2013年7月,华为成立的开发者联盟,向开发者开放华为帐号服务、应用内支付服务及推送服务。其主旨是搭建全球化的生态服务平台,实现生态共赢。

2016年8月,华为HMS Core2.4.0版本上线,整合华为帐号、应用内支付、推送服务;

2019年5月起,因美国商务部决定将华为列入技术输出管制的实体名单,谷歌需要遵从禁令停止为华为移动业务提供服务,其中包括GMS认证服务;

2019年8月,HMS在华为开发者大会上被正式发布,宣布全面开放HMS生态,10亿美元全面启动“耀星计划”,倾力打造智慧数字云服务创新生态,以此为标志,HMS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2019年8月,HMS Core3.0.0版本上线,新增位置服务、云空间服务、游戏服务等核心服务。

2019年10月,HMS Core3.0.2版本上线,新增统一扫码服务、安全检测服务功能。

2020年1月,HMS Core4.0.0版本上线,新增情景感知服务、数字版权服务、机器学习服务、线上快速身份验证服务、运动健康服务、用户身份服务、近距离通信服务、全景服务、位置服务、动态标签管理器服务。

华为在当月15日对外宣布,HMS开发者超过130万人、应用超过5.5万款。

华为HMS:向死而生

2020年9月8日,HMS Core 5.0进行了最近一次更新,主要更新内容涉及三大方向、七大领域,包括图形、媒体、人工智能、智能终端、安全、系统,从芯片到终端到软件服务全面涵盖。这次更新被认为是华为自官方推出HMS以后,最重要的一次更新。从大方面来说,开放共赢,让每个安卓手机应用开发者都接入HMS Core,降低开发成本,提升开发效率。此外,为增加APP开发者粘度,用户需要安装了最新HMS Core的APK才能够调用这些功能,让这些APP成为HMS生态里的一环。对于开发者而言,升级后能够更好地降低开发成本,应用配置、开发接入、功能调测都能得到极快的支持与解决。

华为HMS:向死而生

2020年7月23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华为消费者云服务总裁张平安就公布,目前华为全球注册开发者已达160万,全球集成HMS Core的应用数量超过8.1万。

华为HMS:向死而生

华为要干成这件事

那么,从以往的经验来看,HMS生态搭建,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尤其像华为这种硬件公司,开始做生态建设,其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首先,消费者的体验取决于开发者的优化,以及整个生态上的资源调配和服务。现阶段,随着华为搜索(Petal Search)的全球发布,可以说HMS的最大短板——搜索得到补充,至于体验如何,还是要等一定时间后才能知道。

华为HMS:向死而生

国外市场看,就Android生态而言,Huawei AppGallery 对App Store、Huawei ID对Google Assistant、Huawei Video 对YouTube、Huawei Mobile Cloud对Google Drive、Huawei Wallet对Google pay、Huawei Music对Google Music、Huawei Browser对Google Chrome等产品,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替代,最大的短板,则是内容上,可能还需要补足,空有应用,没有内容,免不了空架子的遭遇。

其次,IBM兼容机时代的崛起、苹果智能终端时代的崛起,都离不开的法宝,在华为这里,一样适用。

在华为宣布方舟编译器开源、鸿蒙系统开源之后,无疑迎接开发者的HMS也一样是免费的。而且HMS的免费,相对于GMS的保守,显得较为前沿。比如新开放能力中的AR Engine,能够提供运动跟踪、人体和人脸跟踪、环境跟踪等AR能力,帮助应用实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AR地图、游戏、影音、娱乐、电商、社交等热门潮流领域的应用都可以使用AR Engine来进行创新。

此外,诚意十足的开发者奖励,是快速聚集开发者的重要手段,这一点,对于已经吃净苹果App Store以及谷歌play的红利的开发者来说,现在突然到来一个可能成为全球三大生态之一、刚刚起步的HMS来说,无疑是利好的,而且,华为在这方面给出的奖励,也的确很高,如果不是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也许华为的HMS的发展可能更好,我们看看2月24日华为发布会的信息:

1、足够多的推广预算——10亿美金;

2、足够多的推广活动—— 100 Events in 2020;

3、足够多的用户基础—— 600 Millions;

4、足够多的分成比例—— 85%(部分甚至100%分成)

现在这样的条件,对于开发者而言,这几乎就是坐着捡钱的事情。

此外,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问题,全球六大手机厂商中,有四家是中国的。他们分别是华为、OPPO、vivo和小米。而这四家,都是基于Android系统的。

同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地,生产了全球超过80%的手机,庞大的生产能力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以及足够大的单一市场,和足够大的出货商厂家组合,如果结合起来,进行推广,那会是什么情况?

不要觉得这个不可能,“兄弟睨于墙,外御其侮”。

而且,我们不能忽视政府的干预力,“很多中国人表示如果美国真的禁用了微信,那么苹果手机我们也可以不用了。”

之后,余承东直言,“如果以后再封杀,让所有中国公司都不能用谷歌生态的话,我们这个生态就可以全球销售,把替代谷歌生态建起来。”

最后,不管是硬件+操作系统+软件,还是1+8+N,本质上,还是以前可以借鉴的经验,对于华为来说,如此。

对于中国缺芯少魂的短板来说,冲击生态壁垒,不是一家公司的事,有个代表,不代表能成。

毕竟计算机语言,芯片甚至扩大到半导体产业,绝大多数的原创性技术,还是在美国人手中,这个游戏规则下的体系,还是美国人一手建立起来的。

开源是杯美酒,同时也是毒酒。软件业的开源、免费使用,与制造业的“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租不如送”一个道理,最终都是温水煮青蛙,熬死你。

要突破,也许现在是最好的时候,同时,也是最坏的时候。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华为HMS:向死而生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AI人工智能相关的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AI人工智能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