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数据分析 > 20 年前,宝马为卖车拍了一系列微电影 >

20 年前,宝马为卖车拍了一系列微电影

转载时间:2021.10.09(原文发布时间:2020.08.27)
161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61次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的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外国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2018年,苹果公司邀请陈可辛用iPhoneX拍摄微电影《三分钟》,引发市场强烈反响。其实,早在20年前,宝马早已经尝试过互联网做视频营销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00年初,面对日趋激烈市场竞争,宝马做了客户数据分析后,决定拍摄一系列动作微电影,最终获得意想不到的反响。作者将在文中详细讲述这段历史。本文作者David Leibowitz,原文标题“When BMW Made Action Movies to Sell Cars”。

20 年前,宝马为卖车拍了一系列微电影

图片来自Unsplash|Corina Rainer

划重点:

  1. 面对不断下滑的业绩,宝马决定为核心客户(受过高等教育且多金的中年人)拍摄系列电影,多种宝马车型都有出镜。

  2. 宝马公司高薪聘请国际导演和明星,并为这一系列电影做曝光、宣传、发行预告片,甚至参加法国戛纳电影节。

  3. 这种前所未有的宣传方式反响热烈,2001年宝马车的销售量增长了12.5%,2002年增长了17%,多半消费者开始咨询电影中出现的车型。

  4. 作者认为宝马这一次的成功离不开对用户的精准分析、和娱乐界的友好合作、制造话题以及及时有效的战略调整。

营销课程的经典案例

二十年前,全球的互联网用户仅为4.15亿(占全球人口的6.8%),YouTube尚未诞生。那个年代,宝马品牌曾在网上发布了一系列精彩刺激的动作短片,受到热烈欢迎,这些短片最终被载入好莱坞的历史中,并被营销课程收藏。这些短片不是今天的汽车广告,它演的不是一辆抛光打蜡的汽车如何在弯弯曲曲的车道上穿行,而是真正的微型电影。

电影团队也不容小觑:约翰·伍(John Woo)和托尼·斯科特(Tony Scott)等国际一流导演担大旗,麦当娜(Madonna)和米奇·罗克(Mickey Rourke)等名人联合制作。

如今,宝马的这几部微电影已经成了营销课程的经典案例,它涉及用户数据分析、制定营销策略、低成本和创新的营销方式,同时还和客户之间培养了更深一层的联系。

在宝马发布第一季电影《The Hire》之后四年,YouTube才正式推出。在此之前,这部电影就在尚未成气候的互联网上创造了观看次数破亿的神话。

接下来我就为大家揭秘这种微电影营销背后的故事。

20 年前,宝马为卖车拍了一系列微电影

The Hire的海报|图片来自BMWFilms

宝马品牌的“重生”

2000年初,宝马的营销额开始下滑:从去年的340亿美元降到了330亿美元。究其原因,是竞争对手梅赛德斯和雷克萨斯的SUV销量上升,而宝马自己没有什么新款可以与之媲美。

作为一款高档的汽车品牌,宝马需要一场惊天动地的营销,同时还不能耗费过多的资金(因为它在这一时期融资出现困难),才能在没有新产品的情况下和SUV汽车竞争。

为了制定营销策略,公司开始研究客户数据。经过分析,他们发现自家的客户平均年龄为46岁,年收入约为15万美元,其中三分之二为男性,大多数人已婚,没有小孩。

此外,他们还发现了一个关键信息:这些客户中,有65%的人有线上购物的经历,有85%的人在买车之前就已经开始使用互联网。

那个年代正是DVR(原始数字视频录像机)开始流行的年代,观众们越来越习惯跳过电视广告,直接在机顶盒或网络上看视频。

基于当时的潮流和客户的特点,宝马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为消费者拍摄微电影,而非广告。

来拍网络电影吧!

在此之前,宝马从来没有踏足过影视行业,他们顶多会请詹姆斯·邦德站在宝马车前面拍平面广告,就像当时大多数的汽车品牌会做的一样。

在一家名叫Fallon的创意公司的帮助下,这个汽车品牌开始拍摄一系列微电影,主角都坐在宝马车上,但整部片子有自己的情节,而车只是工具。

20 年前,宝马为卖车拍了一系列微电影

《The Hire》第二季海报|图片来自bmwfilms

原计划每部电影时常为60分钟,但是在智囊团的建议下,每部电影被压缩成12分钟不到,成了名副其实的“微电影”。智囊团的提议是有道理的,因为在那个年代,60分钟的电影需要下载5个小时,潜在的观众(和消费者)很可能会失去耐心。

《The Hire》第一季里包含了5个故事,主角是克莱夫·欧文(Clive Owen)扮演的驾驶员。欧文在当时的好莱坞并不出名,经常出演配角。

在这个系列里,他所扮演的主角开着漂亮的宝马车进行各种冒险活动,把“货物”运送到目的地。后来的好莱坞系列电影《The Transporter》(国内译名“非常人贩”)就是从宝马的微电影里获得的灵感。

为了让这个系列更有电影感,宝马花了1500万美元(占总成本的90%)去请国际顶级导演,包括中国的李安和王家卫。导演们不仅有丰厚的酬劳,还对自己的剧本有绝对的话语权,宝马公司绝不加干涉。

此外,他们还邀请了红极一时的明星,包括麦当娜和詹姆斯·布朗。

这样团队收到了非常好的反馈。人们在看这个系列的微电影时,经常会忘了这是宝马车拍的“软广告”。根据宝马内部的创意人士的说法,“这不是广告,我们对创作团队不加限制。但是从预算来说,这些费用又和高端广告差不多。”

发布:给媒体放消息、赠送DVD副本

除了在制作方面下足了功夫外,宝马还为这个系列的宣传动了很多脑筋:它完完全全把这个系列的微电影当作电影去宣传——放预告片,送它上杂志封面,在俱乐部门口贴海报,给一些媒体投广告,并且“不小心”把电影的消息泄漏给另一些媒体。宝马还给《名利场》杂志的VIP订阅者免费赠送电影的DVD。

最后,宝马还带着这个系列去参加戛纳电影节。由于难以界定它到底是电影还是广告,这个系列又在电影界引发争议,成了当时的话题之一。

如果想看电影,观众可以去bmwfilms.com(现在已经停用)下载或者在线观看电影。此外,观众也可以直接从公司购买DVD,运费也不高。在最初的几个月里,有3万多名消费者从公司买DVD,足见这个系列的受欢迎程度。

20 年前,宝马为卖车拍了一系列微电影

2020年,宝马微电影故事的流媒体播放器|图片来自bmwfilms

《The Hire》系列还和美联航空、微软等公司合作过。在网上发布的同时,它还被美国数家电影院作为影片引进,这些宣传和放映都没有再让宝马额外花钱。

最后,宝马还和电视台合作,通过DirecTV推出了“宝马频道”,并且出版了《黑马》系列的漫画书。

20 年前,宝马为卖车拍了一系列微电影

《黑马》系列漫画|图片来自 Dark Horse Comics

反响热烈

这个系列的反响会让当代营销界人士惊叹不已:在推出后的最初几个月,这个系列的线上点击量超过了1000万次。其中,宝马网站的注册人数高达213万,60%的人通过邮件参与了后续的活动和反馈,94%的观众看完并分享了这些视频。

宝马赢得了潮水般的好评,还获得了洛杉矶国际影片节的头等奖。《连线》杂志将这个系列戏称为“办宽带的最好的理由”。此外,《The Hire》系列最终也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奖项,并被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

第一季的成功让第二季、第三季成为可能。到2003年6月,整个系列的观看人数已经超过了4500万人,远远超出了宝马最初定下的200观众的目标。到2005年,这个系列的观看人数已经超过了1亿人次。

这种独具创新的营销方法为宝马带来了巨大的收获。该系列的第一季被CNN、FOX、ABC等电视台提及了250多次。《时代》杂志、《今日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为此撰写了750多篇报道,另外还有雅虎等网站上的350多篇相关新闻。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上述的所有的报道和奖项相当于为宝马免费曝光,价值可达2600万美元。

宝马车成了昂贵的“周边”

除了曝光率和奖项之外,这个系列还为公司带来了最重要的价值——宝马车的销售额大大增长了。

宝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汤姆·珀维斯(Tom Purves)表示,2001年宝马车的销售量比2000年增长了12.5%,成为当时“在美国有史以来销量最后好的一年”;到2002年,销售额增长了17%。

根据宝马公司提供的数据,这个系列的电影成本只是传统宣传方式的56%,却为公司带来了难以估计的曝光率,52%的观众看完后决定购买电影中出现的豪华款宝马车。

毫无疑问,《The Hire》系列吸引了宝马的核心消费者,即富裕且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同时,他们还吸引了大批年轻的观众。根据经销商提供的数据,影片播出后咨询宝马车的年轻人比过去多了约20%,核心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增加了550%。

宝马微电影的“复兴之路”

2016年,欧文再次担任宝马微电影《The Escape》的主角。这一次,他和演员乔恩·伯恩特(Jon Bernthal)共同出演。

许多评论认为,这一些列的动作系列可以媲美好莱坞动作大片。它的情节中出现了很多商业汽车广告都没有的情节,比如让宝马逃过机枪的扫射,或者和直升机“拔河比赛”。

20 年前,宝马为卖车拍了一系列微电影

《The Hire》的DVD

可以说,宝马在这场营销中大获全胜,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它花精力去做用户分析,了解自己的客户群体,了解他们正在使用的新媒体,通过整合这些基础信息,进行了一场富有创意和针对性的活动。宝马这一大胆的营销开创了广告新时代。

其次,宝马懂得如何和娱乐界合作。如今在充斥着同类产品的市场中,娱乐手段显然已经成为了传递品牌价值和差异性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最后,宝马懂得为自己制造话题。及时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2000年初,他们已经预见到制造话题、发酵话题对品牌宣传的重要作用。这一点从他们野心勃勃进军戛纳就可以看出来。这一次进军电影节不仅制造了话题、引发了争论,还顺带着获得了戛纳的奖项,可谓“事半功倍”。

参与这场营销的一位宝马高层曾说过,这样的营销本质上是“在一条路上停滞不前,所以重新调整方向再出发”。

宝马微电影清单

虽然bmwfilms已经在2005年关闭网站,但读者依旧可以在其他视频网站上观看这些电影。我在这里附上电影的清单。

2001年第一季

  • 《Ambush》(埋伏)

导演:约翰·弗兰肯海默,出镜车型:宝马 740i

  • 《Chosen》(被选择者)

导演:李安,出镜车型:宝马740i

  • 《Star》(大明星)

导演:盖·里奇,出镜车型:M5

  • 《Hostage》(人质)

导演:吴宇森,出镜车型:宝马 Z4 3.0i

  • 《The Follow》(跟踪)

导演:王家卫,出镜车型:宝马 330i 敞篷版、Z3

  • 《Powder Keg》(火药箱)

导演:亚历杭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出镜车型:宝马 X5 3.0i 

2002年第二季

  • 《Ticker》(倒计时)

导演兼编剧:乔·卡纳汉,出镜车型:宝马 Z4 3.0i 

  • 《Beat the Devil》(打败恶魔)

导演:托尼·斯考特,出镜车型:宝马 Z4 3.0i

2016年第三季

  • 《The Escape》(逃亡)

导演:尼尔·布隆坎普,出镜车型:宝马540i

译者:Michiko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20 年前,宝马为卖车拍了一系列微电影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数据分析相关的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数据分析软件

限时免费的数据分析软件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