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思维导图/流程图 > 3年,从弱鸡开发到产品负责人 >

3年,从弱鸡开发到产品负责人

转载时间:2021.05.21(原文发布时间:2020.03.06)
322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322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 vitamin,36氪经授权发布。

3年,从弱鸡开发到产品负责人

到2020年3月为止,我的产品生涯刚好差不多满3年了,借此机会,我决定写点东西记录一下我这几年的产品之旅,其中有很多我踩过的坑的经验,希望对正在阅读此文的你有所帮助。

我理解的槛

按我的理解,或者市面上对IT从业人员的经验的判定来看,1至3年是一个初级门槛,3至5年是一个中级门槛,5至10年是一个高级门槛,而10年以上可能就是分水岭了,优秀者会成为行业标杆、管理者或者专家等,而逊色者可能开始步入中年危机或者价值下滑期,起码危机感会比经验少的年轻人更重。

这意味着在我的定义中,我已经过了初级槛,跳入了另外一个槛了。就跟很多人会觉得18岁成人礼就是一个很明显的分界线一样,过了18就能顶天立地了,而没到18,即使是还差那么几天,也感觉少了点东西,那就不能顶天立地。

虽然我也不太愿意承认我自己就是迈过了一个槛,朝着越来越难的方向不断地攀升,但是时间是公平的,尽管再意气风发,鲜衣怒马,但是有些事实就是会发生,例如:从去年开始,我发现我的发际线显著的上移了,体型越来越难控制了~

可是往者不谏,就只能来者可追。

在此刻我正在从一个新坑迈入另外一个新坑的时刻,我决定记录下我的爬坑历程,以此来鼓励自己自信大胆地向新坑迈去,同时也对曾经努力地自己做一个校友仪式感的告别。

短暂的开发生涯

我的大学专业是软件工程,所以毕业的时候,身边的同学从业的方向绝大多数人都是走开发这个路,而我那个时候走的方向(开发语言)就是号称「全世界最好的语言——PHP」。

大三升大四暑假的时候学校组织前往北京基地参加封闭式培训,一方面是担心我们这样憨憨地毕业了出去肯定找不到工作,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提升学校的就业率。培训完之后,就开始找工作了,我对北京没有什么好感,甚至还有点因为水土的问题抗拒北京,再加上个人感情问题,我最后在16年10月左右回到了南昌。

国庆之后就面试进入了一家南昌的软件外包公司,从此开始了我的PHP从入门到放弃的历程。这家公司一共就12个人左右,大概3个PHP开发,2个前端,2个UI,剩下的一些行政和销售等等。

这是我人生第一份正式的工作,也可以说是最惨的工作。966的模式对初入职场的我来说,虽然不太适应,但是也不会特别抗拒,毕竟自己还在实习中,也没什么真材实料,就不能挑剔太多了。

我不能接受和理解的是,我加入这家公司好几月了,跟我主动聊过天、说过话的人没超过3个人,大家都是上班如坐监,闷葫芦一个。我跟他们说话也没人搭理你,又因为当时开发水平低下,遇到不会的没人教,但是该给你做的事情还是会直接给你,所以那一段时间我感觉极度压抑和恐慌,感觉不到什么乐趣和价值所在。

除了这个之外,公司盈利太差,福利基本没有,最惨的我还记得过年的时候没有年终奖什么的就算了,除夕夜老板群里发红包,100块钱10多个人抢,我抢了个几毛钱,当时的我被这个骚操作给惊呆了。

最后,在17年2月底的时候,公司毫无招架之力般地就倒闭了,对我来说最大的损失可能不是拖欠工资或者还要再找一份工作。而是让我感觉我工作了小半年,开发水平完全没有提升,没人系统性地带我,也没人给一些好的建议和资料等等,做了一堆杂七杂八的东西,好几次面试新公司的时候我感觉我自己开发水平可能还不如在校大二、大三的学生。

所幸,在3月份的时候,我入职了新的一家公司,也是做的PHP开发。这家公司对我来说帮助巨大,和第一家相比,直接就是天差地别的感觉,团队很活泼,人文关怀也很到位。

后来大概做了20来天,团队的产品经理要离职了,公司一时间招不到新人来代替,于是老板就问我有没有想法转行做产品。周末回去考虑了两天之后,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做产品,虽然那个时候我好像才刚刚认识产品经理这个职业到底是干嘛的。

综上原因,当时让我不做开发而选择转行做产品有几个原因:

  • 第一家公司的工作环境和经历让我对职场的一些认知和判断都产生了畸形,每天都在苦恼某个功能怎么做,怎么实现,都没啥时间反思和总结,更不用说提升自己了;

  • 当时我已经快要答辩和毕业了,但是我的开发水平落下来了一大截,同时对比新公司同事的能力和水平,我感觉我自己要赶上压力很大;

  • 很多个瞬间,我感觉我做开发没啥天赋,那个时候太浮躁,静不下心,也不懂得钻研,感觉自己开发这条路走得不远,即使走得远也难成大事。

就是一系列现实因素和机遇,掐灭了我开发生涯的火焰,让我从入门走到了放弃。

庆幸的是,产品这条路,我没有选错。

产品生涯的开始

初入产品这一行,其实有点小兴奋,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反正不管会还是不会,难还是不难,起码刚开始有一股劲和动力在那里,所以那一段时间就疯狂地学习一些产品相关的东西还有熟悉公司的相关业务。

对于那段时间我没有太深的记忆了,只有这个印象深刻的片段还停留在我的脑海。

第一个事情,是关于会议上挨批的事情。

当时几个部门在一起会议讨论某个业务决策,而我负责做一些调研和设计。

当时我一方面对业务不太熟悉,另外一方面对产品的知识也不够,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罗列了某些业务点和内容,完全没有深入去分析方案具体的利弊和价值、可行性之类的。

结果在会议室我对着这些点一个一个展开讲,越讲越乱,老板直接有点生气地打断了我,对我说:“开会是来决策事情的,不是用来头脑风暴讨论的,会议内容已经提前告知你了,你要做的就是列出可选项,然后给大家分析利弊,让大家做选择,而不是帮你一起想点子……”

这算是我在这家公司入职第一次当众挨批了,虽然感觉很丢脸,羞愧,但是却是事实。因为我当时确实没有认真对待,也不懂同理心、换位思考,只按照我自己所做所想就闷头上了,结果自然被人泼了冷水。

第二个事情,是关于Axure和流程图。

我记得当时我第一次用Axure的时候,要画一个业务流程图,其实很简单的逻辑和操作,但我却画了一个多小时甚至更久。

首先,我要熟悉Axure的功能,其次,我不懂流程图的那些含义指的是什么。所以我一个一个去查,最后我画的时候要考虑对齐,要考虑走线的时候不能交叉,甚至要考虑一些排版,大小问题。一顿操作之后,发现就几步搞定的流程图,我画了好久。

当时的产品即将离职,当我把这个流程图给她看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一种被吊打的味道。

因为我看到她给我梳理过后的流程,比我考虑的场景丰富,排版也清晰明了,关键她是当面指导我的时候一边分析一边画,可能只花了5分钟左右。那时候的我,感觉自己真的是太菜了,无比羞愧。

第三个事情,是关于技术的事情。

我清晰地记得,干了半年多的开发的我,Git不会用,Github听过没用过,Stack Overflow都没听过,Vue和Angular都没接触过,Google不会上,简直就是刚毕业的「傻白甜」一个。

所幸的是,当时的技术团队很Nice,虽然我转行了产品,但是大家还是一起沟通交流学习,也会在很多实际的工作情况中给我分享一些新的技术,一些专有名词还有一些技术热点等。

那个时候,我虽然没有做技术了,但是该学的,该知道的我都通过他们,学习了,了解了。

这一点对我后续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知道我要想成长得快,那必须背后付出更多的努力,也必须和优秀的团队一起学习。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发现了在这一行,这个领域,其实我真的是「普通人」,我并没有什么计算机天赋,更没有什么「高人一等」的领悟能力。

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小白前期成长的痛苦,因为太容易走弯路,太容易受挫折,也太容易荒废了。无论是技术小白,还是产品小白。

所以直到现在,我依然会对很多新人报以同理心,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引导,因为我知道这条路并没有那么好走,我会尽我所能分享一些我会的,对我有帮助的,我认为有用的知识给身边的朋友和公众号、博客的读者朋友。

第二段产品生涯的故事

17年10月之后,我离开了这家公司,离开了那几个很不舍的团队成员。我真的是很感激团队几个小伙伴半年多对我的帮助,甚至到现在我依然觉得那个时候的团队融洽度,整体研发能力等是我所见到的最高效和和谐的。

在我还没毕业的这两段实习经历来看,团队的影响真的很大,坏的团队可能会让你从萌芽入门到放弃 ,好的团队可能会让你从一个菜鸡开发转型到能独当一面的初级产品。

10月底我来到了深圳,面试了一周之后,入职了现在这家公司,一家供应链公司,主要负责仓库管理系统和相关的订单管理系统。

第二段产品生涯可以按几个关键时间点来区分,17年刚入职~18年刚上手,18年刚上手~19年升职产品管理前,19年升职管理后~现在。

17年刚入职~18年刚上手

我从刚入职到真正实际做产品相关的内容,大概经历了半年,可以说我相当于「坐了」半年的冷板凳,「看了」半年的饮水机。

  • 一方面原因是公司当时成立不久,产品团队没有什么成型的培训制度,我可能来了好几个月了都还不知道公司有多少系统,开账号要找谁,谁是负责哪一块,具体的开发流程,发版流程等等是什么样子的。

  • 另外一方面原因是供应链管理这一块,竞品难找,缺乏实物和具体场景,对业务的理解难度太大。

我记得当时是几个月后,实地去了两次仓库,我才知道大家常说的「拣货」、「配货」、「复核」、「下架」、「出库」、「收货」、「签出」分别是什么意思,在此之前都没人给过我业务流程图,没人给我培训或者讲解过。

那一段时间,可能是过得最漫长的时候,没人管我,也没人告诉我要做什么。我只能每天摸鱼般地看看一些产品相关的书籍,教程还有课程等,但是缺乏实战机会,基本上看的都忘了,或者压根就看不进去。

温水煮了一会青蛙之后,我被安排去了仓库做做苦力,帮帮忙等。这几段经历挺惨的,但是收获蛮多,起码总算是对仓库一些门道熟悉了,不至于一问三不知。

18年刚上手~19年升职产品管理前

时间到了18年的5月左右,由于人员调动问题,我终于开始实际接手相关的业务了,负责公司的仓库管理系统——WMS,就这样,我与WMS这两年的相爱相杀就开始了。

刚接手WMS系统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简单」,过分的简单就是「简陋」。功能很少,页面很少,似乎逻辑也并不复杂。但是等我实际开工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就发现我想得还是太年轻,看得还是不够深。

当时正在接入一个电商平台,他们提了一些需求我们要满足之后他们才会接入进来,然后开始整理需求,找竞品,做分析,然后终于搞出了点眉头,有了方案。接着就开始评审呗,内部评审过了,觉得没问题,我们就去跟该电商平台沟通,结果被当场PASS掉很多方案。于是就回内部讨论,修改,然后继续跟电商平台沟通,又有很多方案不通过。

two thousand years later……

就这样来来回回了好多趟之后,上面领导拍板定了一个时间,不管怎么样都要在9月份中秋节的时候搞定对接的事情。

有了Deadline之后,大家合作似乎变得愉快了些,也高效了些,最后几天加班加点踩着点发布上线。然后我作为相关产品负责人,前往香港仓库实际协作生产作业,度过了意义非凡的中秋节。

也是从那天起,我才知道,香港的中秋节是中秋节后第二天放假休息,而且只有一天假。而那三天我几乎都是早出晚归,回到酒店之后倒头就睡的状态。

所幸的事情是,这一切的努力都有所回报。我的产品能力,我的产出和我的热诚还是让同事们认可了我,我开始慢慢地全面接手WMS这个系统。也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感受到了为什么都说对待产品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我提出了对系统的框架进行改革,换了新的框架UI,规划了很多新功能。

虽然很多想法和方案当时想得太天真,也太浅薄。但是凭借着我的一股韧劲,一股热情,甚至在还没新前端入职的时候,很多CSS样式都是我直接上手写、调试出来的,有些地方都苛刻到说明多少多少像素了。

那个时候的我,不愿意接受不完美,完美主义既是对我自己的要求,也会要求到具体的产品上。当然,我还是有点讲道理的,不至于为了追求完美而提出一堆要被开发砍死的需求。那段时间是我对产品这个职业最热爱和最享受的时间,我感受到了这个职业的魅力和动力,也理解了一些「自我驱动」,「内核驱动」的意义。

19年升职管理后~现在

18年全面接手WMS之后,我开始找到了一些做产品的节奏,很多事慢慢地接触的就多了,业务也就是熟络了很多。但是此刻,产品团队这一块还是一盘散沙,没有Leader,没有凝聚力,很多信息不共享,大家能力也参差不齐。

综合各方面的原因,以及「全靠同行衬托」这种运气,我就像是丢入沙丁鱼中那条鲶鱼,搅动了本来沉寂的局面。一个「搅局者」,加上初生牛犊的那种热诚,也算是踏着了一波小浪潮,我在19年初的时候被提升为产品组的Leader,当时连我一起产品组一共是6个人。

晋升对我来说自然是一件喜事,也可以说是春风得意;那自然就会有失意人,这事引起产品组老成员的不满。或许是觉得和我不搭,或许是觉得自己没有得到重视,也有可能是遇到了更好的机会。最后有三个产品相继离职,本来是6个人的小组,只剩下3个人,其中还有一个是刚入职不久的实习生。

对我来说,老成员的离职在某种程度对我来说有益,因为管理比自己年龄、经验、工龄等都长老成员,我会有一定的压力也会有某些地方施展不开;但是在某些方面又明显的弊端暴露了出来,之前产品各自为营的缺点一下子就暴露了,一个人离职,那么属于他负责的这一块别人一时间根本接手不来,文档没有体系、规范,历史资料,数据等没有收集整理好。

这样导致后来一段时间我压力巨大,一个人同时要顶住好几个人的活,还要一边忙着招人,补充新生资源。

这段经历其实给我的启发特别大,事实也证明有些事情真的要有所改变才会遇到新的契机,发现新的大陆。从这段经历中,我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意识到规章制度的重要性,也意识到无形资产的重要性。

由此,我一边依然日常做着产品的工作,空余时间就在弥补管理方面的知识,我的管理之路也从19年3月份左右开始了。

针对管理这一块的心得,目前来说我很难有什么真知灼见,也提炼不出什么框架式的心得。但是关于那三个重要性,我确实是下了一下功夫去探索,也有一点点浅薄的看法。

(1)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从我接手团队开始,我就开始从几个方面加强团队协作这一块的管理。一个是软件方面,例如用Axure的团队协作版,用腾讯文档的协同办公,一方面定期召开产品周会,提出周报制度,还有产品心得分享沟通会议等。让大家尽可能的多坐在一起沟通,无论是工作上的任务分配,还是产品经验心得,这些拉近团队距离的事情,要不留余力的去做。

(2)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我开始将我自己平时做产品工作的方法论和心得记录下来,然后记录在WIKI中,编辑了一个条目叫做产品日常工作规范指引;我还会对日常产品工作中被开发或者测试,投诉、吐槽的环节进行梳理和重构,然后在团队内宣讲,以后某个环节需要怎么做,不能怎么做,相当于下个命令一样。同时我也鼓励大家自我检查,复盘,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不规范的、待改善的点提出,然后我们一同遵守新的制度和流程,以杜绝后续类似的事情发生。

(3)无形资产的重要性

这里提到的「无形资产」其实主要指的是一些文档和资料的整理和收集。

对于产品来说,日常的资料文档其实很多,常见的脑图,流程图,原型图,需求池,需求文档,需求申请书,甚至还有学习资料,PDF电子书,周报模板,PPT模板,邮件模板,汇报模板等等。

随着工作时间的拉长会有巨量的资料产生,而很多时候离职交接或者换岗轮动的时候,由于这些资料当时没有搜集整理好就会导致需要用的时候压根就找不齐了,有些东西可能还能重新写,有些压根就不记得了,又要从头翻记录然后凭借记忆再恢复,其实很痛苦,也很高成本。

所以,「无形资产」也是资产,应该提前给予重视并处理妥当,就跟投资中的风险意识一样。 提前防范有时候看起来可能是畏畏缩缩,但是万一出现风险意外,这部分的准备将会有雪中送炭的作用。

未来的故事,待续

到今天为止,我大概在产品管理这个岗位上摸索了一年,无论是产品能力还是管理能力,都比去年进步很多。

这个其实和费曼学习法中一些理论很相近,以教为学,输出倒逼输入。

这一年来我看了比我前几年更多的书,写了比前几年加起来还多的文章,还做了很多场的内部培训,迈出步伐去参加行业沙龙或者分享大会等。给我的体会和感悟就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如果你对这几个字没什么感触,觉得太鸡汤或者太客套,那我再写一点通俗些的:清醒时做事,糊涂时读书,大怒时睡觉,独处时思考,焦虑时行动,不安时写作。

我的产品故事没什么跌宕起伏性,也有可能我不太擅长写这种引起共鸣或者挑动神经的文章。这让我想到了我最近在看的写作书里提到的:

写作要有四个度,高度、广度、深度和温度,好的文章是站得比读者高,看得比读者深,知识面和素材比读者广,写出来比其他人更有温度。

我现在所处的槛,就处于四个度都不太够的情况下,有点「前程四紧」的味道。

未来的故事拥有很多不确定性,我发现这个其实和基金投资很相似,大家都想预测明天是涨还是跌,然后低买高卖,以此获利。但是人不可能分析的清楚真实的涨跌,理不清楚情绪的起伏,所以大家都会强调投资是靠策略和原则,而不是靠预测和情绪。

产品之路其实也类似于这样,我看到挺多人都很浮躁和焦虑,我有时候也会这样,总觉得自己手上握着的牌不够好,总想着换一副更好的牌来打。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写作和阅读等,让我这一块的想法和理解发生了变化,我可能还是会浮躁,但是我会更加依靠策略和原则来决策,而不是靠情绪好盲目预测。

而我未来要做的,首先就是对我的「投资策略」和「投资原则」进行搭建、完善,其次再依托这些框架来做相关的决策和选择。

浪潮来了的时候,大家都会跟着升起,你获得的高度不一定是你能力所致;但是潮退了的时候,大家就会知道到底是谁在裸泳,谁在弄潮。

保留一些危机感,时常警惕自己,是否处在上升过程,但也不必要过分忧虑,既然浪来了,那么跟着浪一下不也是美滋滋吗。

最后

我觉得产品是有个有趣的职业,但是也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职业;如果你是一个有趣的人,你其实干什么都会觉得有趣,如果你是个无趣的人,那么你做什么都会觉得枯燥乏味。

  • 如果你是一个初入职场的新产品,那么你只管夯实基础,一步一步向前即可;

  • 如果你已经入行已久,身经百战甚至有点乏力,那你不妨试试调整调整情绪,去发现一些更多的美好;

  • 如果你已然深耕某个领域多年,经验老道、见多识广,那可能也就不需要我在这里看我说些什么了。

回过头看我这一段的产品旅程,我发现了几个很重要的点,它们分别是:

  • 认清你自己,如果你觉得你哪里不足,那就在那里多花时间弥补起来,一定要多积极乐观点,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 不要太羡慕那些多年经验,大厂加持的产品前辈,时间是会有复利效果的,从现在开始把握,你也可以变得优秀。

  • 产品和技术有很多共通性,不要拒绝和开发做朋友,也不要拒绝和开发交流,优秀的团队应该是开发、产品、测试多种岗位互相学习。作为产品,懂点技术是最好的,不懂技术的话,那就争取懂技术人员。

  • 如果你觉得自己看了太多书,文章,课程,始终没有什么进度。那我推荐你输出倒逼输入,试着用你看到的,学到的知识去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已教为学,进步飞速。最简单的可以从教身边同事用Axure开始,你会发现为了准备这场教学,你可能会短时间内学会之前很多你以为你压根就学不会的知识。

  • 不要满脑子每天就只想产品这个领域知识,很多东西内核都是相通的,而且也有很多事情是急不来的,注重生活中的细微的沉淀,例如从写好一篇会议纪要,做好一份优秀PPT,读完一本好的书籍,练习好标准的键盘指法开始,日积月累,你会体会到质变。

像我这般普通之人,一样可以把一手烂牌打好;那抓了一手好牌的你,再打出一手好牌不是容易多了么!

作者简介

vitamin,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中级产品经理,一年开发经验+三年产品经验。主导过在线教育类产品,目前是跨境电商供应链仓储物流产品一枚,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3年,从弱鸡开发到产品负责人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思维导图/流程图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思维导图/流程图软件

限时免费的思维导图/流程图软件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