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新三板的直播经济究竟“火”了谁? >

新三板的直播经济究竟“火”了谁?

转载时间:2021.06.11(原文发布时间:2017.09.01)
339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339次

新三板在线 · 文/陈睿

新三板的直播经济究竟“火”了谁?

研报要点:

1、2017年二季度,陌陌直播的营收已达2.59亿美元,直播业务占营收比例达83%,成功“逆袭”为陌陌最赚钱的一块业务。

2、根据预测,2017年直播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40亿元。2020年我国的直播市场预计超过600亿元,较2016年底150亿元增长约3倍。

3、新三板市场的直播企业包括如涵控股、飞博共创等20多家,但盈利能力有待加强。切勿网红大V赚得盆满钵满,却把运营开支等包袱甩给了直播公司。

一、引言:陌陌直播业绩靓丽 再度引爆行业关注

2017年8月22日晚间,陌陌发布了2017年二季度未经审计财务数据,数据显示,陌陌在第二季度实现营收3.12亿美元,净利润达7,380万美元。通过财报数据看到,在二季报中,对营收贡献最大的是直播业务,达到了2.59亿美元,占主营收的83%,成为了助推陌陌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回顾直播行业的发展,2016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直播元年。当时资本蜂拥而至,大笔大笔的资金被投入到直播这个“新兴行业”里,大家都想趁此“风口”圈出一块自己的诸侯地。

与此同时,很多知名或不知名的直播一夜之间遍地开花,类似京东、淘宝、蘑菇街等平台也不甘落后,做起了垂直领域直播。一时之间“直播+”概念被炒的火热,甚至于有的企业开发布会时也用上了直播方式。

瞬息之间,直播行业“百团大战”的序幕拉开,网红们“跳槽”、“巨额转会费”等消息不绝于耳,有实力的直播平台之间打起了“烧钱、抢人、融资、圈地盘儿”的争夺战。

可惜好景不长,既然是潮水,那自然是有涨潮和退潮的。2016年底,直播行业遭遇发展瓶颈,如何商业化、如何闭环、如何盈利等问题开始摆在直播平台的面前。在直播热退潮之时,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事件就是,2017年初,当时估值约5亿元的光圈直播倒闭。

在各路资本迷茫之时,陌陌却用自己的业绩,再次点亮了投资人的信心。根据陌陌历史业绩数据,2015年四季度陌陌直播的营收还停留在180万美元,而到了2017年二季度,陌陌直播的营收已达2.59亿美元。直播业务也从占营收比例不足5%,增长至现在的83%,成功“逆袭”为陌陌最赚钱的一块业务。

二、2017年Q2直播行业景气度环比上升14.4%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联合网宿科技发布的2017上半年《中国网络直播行业景气度指数及短视频报告》(下文简称《直播及短视频报告》),2017年二季度中国网络直播行业景气度指数达333,较一季度的291环比增长14.4%。

此外《直播及短视频报告》还显示,目前直播平台正向“超清化”和“内容精品化”迈开了大步子。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网络直播推流的超清比例已经达到55.2%,而这一数值在2016年第三季度还仅为22.7%。

中泰证券通信行业首席分析师李伟表示,直播推流数据加速超清化,说明网络的上行条件已经初步具备。接下来,随着用户对视频及直播清晰度质量需求的提升,直播平台观看端的超清化有可能会加快实现。

那么提升直播和视频内容的清晰度,对行业来说有何意义呢?这方面我们可以从美国公司Netfix的经验中找到借鉴。

资料显示,Netfix公司为用户提供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会员计划,按照会员级别的不同,公司可提供标清、HD画质、Ultra HD画质三种不同的清晰度。在实际经营中,HD画质是最受新会员欢迎的选择。这意味着,在美国已有越来越多的网络视频用户愿意为高清晰度的视频付费,而这对于企业来说也就意味着更高的利润。

三、2020年直播市场将达600亿元,比2016年增长3倍

新三板的直播经济究竟“火”了谁?

资料显示,2015年直播平台用户规模达2亿,同时在线人数超400万,平均同时在线房间数量达3000个。而截至2016年6月,网络直播服务的用户规模已达3.25亿,占网民使用率的45.8%,用户数量较2015年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其中体育直播为使用率最高的细分领域,真人聊天秀、游戏直播在大量资本的投入下也占据较大的份额,演唱会直播作为一种新的摸索方式也有不错的发展。

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在线直播平台数量接近200家,网络直播市场规模约90亿元,而到2017年,野蛮生长的趋势有所放缓,直播平台或已低于100家。虽然直播平台数量出现了滑坡式的下降,但是这并不阻碍市场逐步发展壮大。根据瑞士信贷预测,2017年直播行业市场规模或将达到340亿元。

此外,根据相关预测机构的估计,未来3-4年,中国的直播市场仍将以25%-30%的复合年增长率不断扩大。照此速度预测,2020年前后我国的直播市场预计超过600亿元,较2016年底150亿元的规模增长约3倍。

四、新三板上的直播企业

直播行业虽然是一个新兴产业,但其“疯狂”的发展态势,不得不让许多投资者开始侧目于此。特别是本次陌陌公布2017年二季度的业绩更是显示出直播行业强大的吸金能力。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模仿直播概念的公司以及后台技术支持型企业也纷纷成长了起来。

通过对新三板上具有直播概念的企业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平台型、技术型、服务型和导购型四类。

其中,此前炼爱网络旗下的酸果直播便是比较典型的直播平台。但是,由于酸果直播短期难以盈利,所以炼爱网络对酸果直播进行了剥离。

所谓技术型,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作为直播的后台支持型的企业,包括网络传输、视音频处理等。

服务型,则是指主要依托于新媒体运营经验,为客户提供专业新媒体营销、策划等服务的企业。

还有就是导购型,所谓导购型其实是指运用“直播+电商”的模式,在直播过程中,介绍相应商品并促成交易的经营模式。这一模式已经被多家平台所引用,其中由于用户规模量巨大,淘宝直播无疑是最成功的一家。

由于“直播+电商”模式的出现,也出现了不少专业包装“导购网红”的公司。新三板上比较知名的一家是如涵控股,相关数据显示,如涵控股旗下的网红张大奕曾在2个小时的直播过程中,创造了近2,000万元的交易额。

(1)平台型

新三板的直播经济究竟“火”了谁?

我们先来看一下平台型公司。从目前国内直播平台的市场格局来看,前6家直播平台安卓下载量分别超过了一亿,瓜分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此外我们还发现,大多数知名度较高的直播平台都有一两名“台柱子”,例如YY的MC天佑、斗鱼的冯提莫、全民TV的小智。这种“造星”行为,使用户对平台的认识度更加具象化,从而更容易通过粉丝经济将其变现。

所以如果从这一点来看,新三板的炼爱网络似乎距离“造星”的目标还比较远,其“恋恋APP”本身还停留在如何吸引更多用户的阶段。其实,这一点通过炼爱网络的2017年半年度报告就能看出。

炼爱网路的财报显示,为了集合公司有限的资源及精力发展公司主营业务,公司进行了业务调整,出售从事手机视频直播业务的上海酸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重点发展语音社交、情景阅读、游戏发行、流量营销等主业。

至此,炼爱网络出售酸果直播的举动,也意味着新三板上唯一一家拥有独立直播平台的企业,正式告别了手机移动直播平台的业务。

新三板的直播经济究竟“火”了谁?

所以从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角度分析,新三板上并没有直接可以参与激烈竞争的直播品牌。

(2)技术型

随着互联网直播的火热,支撑视频内容和交互方式的基础设施也在悄悄的发生变革。手机设备拍摄视频能力和网络带宽等因素,都将影响到最终的用户体验,例如用户之所以能够在视频里看到完美肤质的主播,其实背后依靠的是视频处理技术(俗称美颜功能)。

当然,要让视频内容完美的呈现到用户面前,仅靠美颜功能还是远远不够的,其背后还有如采集信息、图像处理、编码、推流和传输、转码,以及解码和渲染等一系列的视频技术问题。

虽然新三板上没有出名的直播品牌,但是要论技术,新三板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的企业。

新三板的直播经济究竟“火”了谁?

(3)服务型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体的疆域正在不断被打破,市面上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公司开始涌现。与传统媒体营销相比,新媒体在精准性、到达率等方面的优势都比较突出,例如,现在利用互联网直播+电商的模式,就能很好的定位到目标消费者,从而提高传播的效率。

互联网技术,一方面降低了新媒体的进入门槛;但另一方面由于竞争激烈,又要求新媒体公司必须具备强大的策划能力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同时我们还能看到不少网络大V、网络红人的背后,隐约闪现着不少新三板公司的身影。

新三板的直播经济究竟“火”了谁?

(4)导购型

根据《2016年中国粉丝追星及生活方式白皮书》,网红的粉丝规模已经达到3.1亿,是仅次于娱乐明星粉丝的第二大粉丝群体。如同娱乐明星拍广告、接代言一样,网红们也纷纷借助自身的影响力做起了粉丝的生意。

直播因其互动性强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给一直不断创新的电商营销也带来新的启示。过去几十年,所有商家都在图片、文字上大做文章,追求创意,但是新的视频互动方式的出现,将使商家有望通过更丰富更好玩更有趣的内容创意来吸引消费者,并增强与消费者的互动。

所以,随着视频直播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意识到,通过网红在直播过程中与潜在消费者进行互动对促进购买的助益相当大。

新三板的直播经济究竟“火”了谁?

五、行业风险分析

通过上文对行业及公司的研究分析,直播行业经历了一波涨潮和退潮后,开始变得理性,同时对商业模式的探索也越来越接地气,从“变现”角度看,已经衍生出了用户“打赏”、直播+购物、网红+广告等多种多样的模式。

但通过深入研究,新三板在线研究中心发现,打造网红和从网红身上赚钱却是两码事。例如前期炒的火热的如涵控股,虽然公司营收已经很高(2017年中报为3亿),但净利润却迟迟未能转正。这主要是因为,公司依靠的网红大V,在其中分得了大部分的利润,却把运营开支等包袱甩给了公司。所以这也就导致了如涵控股旗下网红大赚特赚时,如涵控股自身却还是亏损的状态。

从如涵控股的案例不难看出,网红效应虽然足够吸引人,但是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网红效应给公司带来的回报,能否与公司对其投入形成合理的正相关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网红的话语权仍要强于公司,所以作为投资者来说,还需要擦亮眼睛才能避免“赚面子不赚钱”的尴尬。

(本文有删减,点击查看原文)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中所提供的观点及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或信息撰写,本研究中心不保证该等信息及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本报告所载的信息、资料、建议及推测仅反映本研究中心于本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

在任何情况下,本研究中心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研究中心对本声明条款具有唯一修改权和最终解释权。

本文出品:新三板在线。作者:陈睿。

转载声明:本文为新三板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为侵权。

风险提示:新三板在线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投资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新三板的直播经济究竟“火”了谁?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