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会是怎么变成“理财产品”的?

新音乐产业观察
+ 关注
2023-08-01 10:24
9917次阅读
演出市场总是问题和解决方案结伴同行。

7月18日,周杰伦天津演唱会开票,在大麦网上,13万张门票分四次发售,均在半分钟内被一抢而光。随后,在二手平台上出现了大量的高价票,其中,票面价值2000元的连座票,卖到了15万元。有网友吐槽说,“真成理财产品了。”

不只是周杰伦,五月天、蔡依林、张学友和薛之谦等演唱会也有类似的情况,TFBOYS的演唱会门票最高炒到200万。以至于,过去半年来,“全民黄牛”成了社交平台上的一个热词,而在二手平台,除了高价票,“代抢”也成了热门商品。

“理财产品”和“全民黄牛”的吐槽背后,是中国演出市场的全面复苏,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演出票房收入达167.93亿元,同比增长673.49%。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中国巡演市场远未成熟,既有巨大的潜力,也将面临更多的问题。

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今年上半年国内的演出市场,或许可以用售罄。无论Livehouse、音乐节还是演唱会,“售罄”两个字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刷屏。

演唱会是怎么变成“理财产品”的?

看起来,今年国内演唱会市场复苏的势头非常猛烈,而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证实了这一点:

7月6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达19.33万场,同比增长400.86%;演出票房收入达167.93亿元,同比增长673.49%;观众人数达6223.66万人次,同比增长超10倍。

另据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地举办的大型演唱会最少300次,覆盖40个城市,微博2023年上半年热搜爆词中,“演唱会”位居第二,上榜899次。

随之而来的是对“买票难”的吐槽,有粉丝认为“售罄”跟黄牛和路人的疯狂抢票有关,周杰伦演唱会每次放票半分钟就抢光,有很多粉丝反映根本抢不到。

演唱会是怎么变成“理财产品”的?

“全民黄牛”并不是新词,只不过,前两年主要出现在手机等其他市场,但今年频频出现在演出市场相关讨论里。从各大媒体的报道看,今年门票二手市场的问题确实确实前所未有的突出,“黄牛”也演化了。

极目新闻的报道称,“除了职业黄牛外,‘路人黄牛’也很普遍。一些原本无意去看某场演唱会的路人,特意去抢票后溢价转卖。”在光明网的报道中,“黄牛”现在分成三类,“有专职的黄牛,有既是粉丝也会加价卖票的‘粉牛’,另外还有,偶然得到票,又拿去卖的‘路人牛’。”

另外,北京商报记者的调查发现,“黄牛”市场中还存在利用软件技术囤票再翻倍出售,或是干脆以买票为幌子,实则涉嫌诈骗的乱象。

为此,闲鱼还修改了演出门票发布规则:6月26日起,用户不得在未获得合法票品销售资质或确认合法票品来源情况下发布演出门票类商品。

“理财产品”也好,“全民黄牛”也罢,都背靠着这样一个趋势:巡演市场前所未有的火爆。

“巡演”这个词,从未如此高频出现在舆论场里,获得了更大的关注度,当然也带来了问题。假如真的存在所谓“路人牛”,路人之所以会参与到巡演市场中来,只能是因为关注度高、有利可图。

今年年初,某音乐公司的从业者曾对新观说,尽管去年该公司出品的歌曲在流媒体上表现不错,但因为缺乏线下演出的配合,收入有所下降,他寄望于巡演能够给作品带来更多的关注度。

只是没想到,“巡演”会如此火爆。

演唱会是怎么变成“理财产品”的?

“巡演”是巡回演唱会的简称,在传统唱片业时代,“巡演”是积累听众和宣传唱片的重要一环,在流媒体时代,“巡演”还能带动歌曲播放量的上涨。比如,今年3月,薛之谦武汉站开票,随后,他有18首歌进入QQ音乐飙升榜前20。

巡演带来的不仅仅是销量和播放量,也给乐手和幕后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并给地方经济带来更多的活力。

对于今年的演唱会市场乱象,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一方面证明演出市场复苏大势向好,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内演出市场还有不少问题。“相比国外,国内大型巡演市场21世纪才开始发展起来的,相应监管措施和法律法规还在不断完善中。”

在中国,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唱片业却陷入低谷,国内大型巡演市场发展较晚。之前只有像周杰伦、五月天这样级别的艺人能够维持常年举办大型巡演,巡演市场里更常见的是小众艺人、乐队的Livehouse巡演,因为他们只能靠巡演来生存。

演唱会是怎么变成“理财产品”的?

上个十年,随着音乐市场的复苏,加上说唱和乐队等分众市场的兴起,一个包括Livehouse、剧院、室内体育馆和户外体育场等不同级别场地在内的较完善的巡演市场开始快速发展起来,并在今年出现了一个高峰。

这个高峰原本2020年就该出现了,2019年年底,大量知名歌手宣布举办巡演,媒体曾预测2020年是演唱会大年,只不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拖到了今年。相比2020年,音乐市场已经出现了不小的变化。售票火爆,不只是因为巨星们的回归,也跟国内巡演市场不断扩大有关。

主流市场里,三年前冒尖的新人,比如毛不易,开始举办万人级别的巡演;说唱更火了,说唱歌手的巡演体量比三年前更大了;经过两季的《乐队的夏天》和所谓“网红乐队”的崛起,乐队市场也比较活跃,三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回春丹,现在已经在举办体育馆巡演。今年官宣的巡演里,有不少是“首次”。

演唱会是怎么变成“理财产品”的?

随着问题的不断出现,演唱会主办方在售票的限制上也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多的演出要求实名制和验证身份证+人脸识别。

以张学友巡演为例,7月14日,张学友巡演广州站发布票务须知明确规定:

实名制入场,门票不能转售和转赠。

购票观众需现场刷闸机验证身份证和人脸后实名入场,非购票者本人拒绝入场。预售开启后24小时内可无条件办理退票,24小时后至对应场次演出前15天期间,如需退票将收取门票价格的20%手续费,从演出前15天起,停止一切理由退票。

演唱会是怎么变成“理财产品”的?

周杰伦天津演唱会之所以出现抢票风波,正是因为不要求实名制,而且全部是纸质票,这让各种“牛”看到了机会,也因此成了“理财产品”。

但是,从近期的趋势看,实名制和更严格的身份验证会是演出市场未来的主流,“真爱粉”也会获得更多机会。

演出市场总是问题和解决方案结伴同行。在相对成熟的欧美,尽管流行音乐领域的演出市场发展了百年之久,并且,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欧美国家陆续颁布过一些限制演出门票高价转售的法律法规,但转售问题至今仍然很严重。

据《摇滚吧,经济学》一书的作者艾伦·克鲁格对美国30多场演唱会的现场调查,“平均有约10%的演唱会门票是经由黄牛党在二级市场上完成转售的。碰上最热门的演出,这一数据能轻易突破30%。平均转售价要比原价高出约50%。”

为此,艺人和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比如,泰勒·斯威夫特的演唱会有一个“粉丝认证”机制:购买过她的专辑或周边商品、通过社交媒体与她的赞助商互动或是看过她的音乐视频,那么买到门票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但也并不能保证不出问题,有粉丝就起诉Ticketmaster给黄牛、机器人放行,以便在二级市场获利。

演唱会是怎么变成“理财产品”的?

而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则规定,当政府宣布某项活动为重大活动时,以高于票面价值10%以上的价格出售或为转售门票做广告将成为违法行为。据报道,维多利亚州已经宣布泰勒·斯威夫特的巡演是“重大活动”。

这些措施无非都是为了保障真正想去看演唱会的观众,能有更公平的购票环境,毕竟,支撑演出市场发展的不是“黄牛”,而是真正热爱音乐和现场的观众,只有他们能够获得公平的购票机会,他们才会更愿意参与其中,让演出市场健康发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音乐产业观察”(ID:takoff),作者:壹仟,36氪经授权发布。

[免责声明]

原文标题: 演唱会是怎么变成“理财产品”的?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于36氪企服点评;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0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