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在线作图 > 错过了电竞,我该错过机器人格斗吗? >

错过了电竞,我该错过机器人格斗吗?

转载时间:2022.01.07(原文发布时间:2018.06.08)
109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09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懒熊体育”(ID:lanxiongsports),作者:金承舟,36氪经授权转载。

“巴姆中尉被打在了坑里,KO!”

“他被极速代码打出的火花烧成了烧烤啊!”

“沙尘暴,一次漂亮的猪八戒背媳妇,然后把媳妇扔到了坑里!”

这些听上去毛骨悚然的解说词,让人很难想象这只是一档娱乐节目。不过别紧张,无论是被打进坑里还是烧成烧烤的,都只是机器人而已。

随着《这!就是铁甲》和《机器人争霸》两档综艺节目接连上线,以及在今年3月播出的《铁甲雄心》,机器人格斗这一比赛形式再度来到了大众视野。

错过了电竞,我该错过机器人格斗吗?

爱奇艺的《机器人争霸》网罗了Angelababy等一众明星。

虽然与嘻哈、街舞的综艺相比,机器人格斗引起的社会热度并不高——根据百度指数,同样是爱奇艺所出品的、如今已经第一季完结的《热血街舞团》在近30天内的平均日均搜索指数达76183,而《机器人争霸》仅有17550。而《机器人争霸》迄今最高的搜索指数为131162,不如《热血街舞团》的143502,与去年火爆一时的《中国有嘻哈》相比差得更远——后者的巅峰达到了460934。

不过这已经是近些年来机器人格斗这一领域在外界曝光最大的一次了,就像从业选手陈霖所说:“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关注过我们。”

资本的举措或许也能证明一些问题。今年4月,《这!就是铁甲》的联合出品方创客星球获得由启明创投的近亿元Pre-B轮融资;同样是4月,从事机器人格斗线下赛事运营的极战FMB 获得了千万美金的A轮融资,由微影资本领投、北极光创投跟投;而在去年,工匠社和机甲争霸等格斗机器人的制造商也纷纷宣布获得融资。

由于机器人在中国以往多少仍有些专业和技术的门槛,使得机器人格斗也一直是个小众爱好,具体说更多是以极客理工男为主。不过随着机器人格斗在运营模式上的体育赛事化,包括在今年突然兴起的“电子体育”一说中也将机器人赛事涵盖其中,它是否会像经历过去10来年的电竞类似的发展和爆发?退一步说它是否能有百年前赛车和摩托车比赛起步时的重现?而格斗作为一项全球由来已久的观赏性项目,在对阵双方变为机器人之后是否能焕发新的生机,虽然现在机器人还长得比较机械,但未来的造型谁说得准呢?

谁在看?

在懒熊体育去年发表的《机器人互怼引来百万人围观,背后公司获北极光千万融资 | 创业熊》一文中,曾回顾了机器人格斗这一赛事的发展。从1994年美国旧金山举办的第一场机器人格斗赛事《Robot Wars US》起,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历史。

之后,出现了两档并驾齐驱的赛事:《博茨大战》和《机器人大擂台》。这两项赛事随之风靡全球,并培养了大批粉丝,《机器人大擂台》还曾短暂登陆过中国的荧屏。

陈霖就是在那时接触到了这个行业。彼时恰逢《变形金刚》、《机动战士高达》等机器人动画片在国内热播,还是初中生的陈霖开始狂热地爱上了机器人,并在家学着自己搭建。

错过了电竞,我该错过机器人格斗吗?

创客星球的选手在制作铁甲。

从此以后,这便成为了陈霖的一项兴趣爱好,工作学习之余会捣鼓捣鼓。他告诉懒熊体育,前几年这个圈子里大多都是理工男,职业以工程师为主,收入颇丰。他们对机器人有浓厚兴趣,都是《博茨大战》或《机器人大擂台》的忠实粉丝,也掌握机械的基础原理知识。

这也正是最先对机器人格斗感兴趣的群体特征——衣食无忧的理工男,在欣赏比赛的同时也对机器人的样式和工艺感兴趣。他们也会在线下自行相互切磋,但并没有官方组织,属于散兵游勇。

不过,现在对机器人格斗感兴趣的,可不仅仅只有理工男了。

创客星球创始人兼CEO茹晨就告诉懒熊体育,目前比较关注他们节目的,更多的是以家庭为单位,因为机器人具备天然吸引孩子的能力。相似的观点也得到了极战体育创始人兼CEO张宏飞的认同,他也被外界认为是中国机器人格斗运动的发起人。没有机器人制造知识的普通人,开始成为这项赛事的主体粉丝。

有点令人意外的是,这其中可能是女性用户居多。“我们发现,《这!就是铁甲》的女性观众要高于男性,占到了六七成,在社交圈中KOL很多也是女性。”茹晨说,“这些女性中很大一部分是妈妈,他们会看我们的节目往往是因为孩子喜欢看,或者老公也喜欢看。”茹晨说。

“这个东西男女老少都看得懂,不需要教,同时又基于竞技对抗,这都是人类天性。”张宏飞说。

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些粉丝也开始不仅仅处于看热闹的比赛阶段了。茹晨和张宏飞都表示,他们的粉丝对赛事关注点已经逐渐开始从比赛本身向选手转移,变成“战队粉丝”。喜欢上战队的原因有很多种,选手的颜值、机器的颜值、机器的战斗力都会有可能。而作为赛事主办方,他们也会刻意在粉丝运营中去挖掘选手和战队背后的故事,吸引更多粉丝。

错过了电竞,我该错过机器人格斗吗?

FMB世界杯在海南三亚举行时的现场观众。

从传统体育的视角来看,俱乐部粉丝大多会比赛事粉丝粘性更强,挖掘价值也较高。粘性更高的粉丝意味着更高的参与度和消费潜力,前者能够带来更高的社会关注度,后者则是未来商业变现的方向。

这样的结果也体现在了品牌赞助商上。以极战为例,他们的赛事一开始更多是工具和科技类品牌,比如英特尔、世达或与机器人制造业关系密切的。而如今,包括海南航空在内的大众类品牌也开始成为了他们的赞助商。这也标志着这项运动的面向群体正变得越来越大众。

谁在玩?

国内瞄准机器人格斗的这个产业的,除了刚才列举的创客星球、极战体育和爱奇艺外,还有工匠社、机甲争霸等公司,构建成了一条由综艺节目、动漫IP、线下赛事以及机器人生产制造在内的产业链。

从节目的表现形式来看,正在热播的《机器人争霸》和《这!就是铁甲》都差不多——都是以明星+选手的组合。分配好之后,明星作为战队队长来决定比赛策略,选手们则会在比赛中负责具体的操控。节目组会通过明星战队间的冲突来吸引眼球,从而加强不同战队间的冲突,达到综艺节目的效果。

甚至在最近的《这!就是铁甲》节目中,郑爽发火事件还成为了一个热搜话题,使得不少人因此知道了这个节目并且认真分析了赛制和内容。

作为《这!就是铁甲》的联合出品方,创客星球已经不是第一次制作机器人格斗的综艺节目了。在今年3月,他们出品的《铁甲雄心》就在浙江卫视的每周一晚上播出,取得了平均收视率0.4的成绩,全网播放量超过了8亿,豆瓣评分8.3分。

就综艺节目而言,茹晨的策略是台网联动,因此不惜做两档节目。“我们通过作为电视台的浙江卫视来锁定这个赛事的调性。”茹晨如此解释。

在他的计划里,先通过这两档科技娱乐节目撬动市场,然后开始布局线下。他打算先从城市赛做起,在今年下半年走遍10-20个城市,并在今年年底举办面向全球的世界杯。而在城市选择的偏好上,他们则更希望靠拢拥有工业院校的城市,首站则选择了和斗鱼嘉年华驻足过的武汉。那时,他们的展区内3天吸引了52万的人流量,帽子、T恤、雨伞等5000多套衍生品被一抢而空。

错过了电竞,我该错过机器人格斗吗?

创客星球参与的武汉斗鱼嘉年华,3天吸引了52万人流量。

与之类似的是,爱奇艺方面似乎也不打算仅仅播出一个综艺节目即了事。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机器人争霸》总监制陈伟就在该节目筹备初期指出,并没有把机器人争霸单单视为一档综艺。“爱奇艺正通过头部娱乐内容搭建、中期线下活动及竞技赛事推广、以及终端衍生品的开发搭建一个完整的体系,”陈伟说。只不过具体如何操作,爱奇艺方面还没有公布更多的信息。

而与创客星球、爱奇艺等不同的是。极战则采取了另一套的布局模式。从打法上来看,张宏飞选择的是先扎根赛事体系,建立完整的国际化体育赛事IP,之后再涉足包括泛娱乐、地产、教育等体育产业领域。

目前极战体育已经构建了三个赛事体系,分别为FMB、MLF和FMB世界杯。FMB面向的是业余爱好者,参加MLF是厂商和职业俱乐部,而FMB世界杯则是面向全球选手招募。目前这一套赛事体系已经跑了三年,今年年初在三亚落幕的极战世界杯总决赛上,《机器人大擂台》创始人,被誉为“格斗机器人之父”马克索普也表态想来现场观摩,但最终因身体原因未能成行。

错过了电竞,我该错过机器人格斗吗?

极战所构建的赛事体系。

在下一步,极战FMB计划开启的是电影和真人秀这样娱乐领域的尝试。电影将会定位于体育励志片,目前已经筛选了一轮导演,候选人中都曾获得过国际奖项。真人秀他则更倾向于做一个以科技泛娱乐为核心的户外节目,而不是以机器人格斗赛事为核心。在张宏飞看来,将明星与赛事本身做结合,营造太多的戏剧性冲突,会很难调和体育精神和娱乐化的冲突。相比之下泛科技户外节目、科技探索成长真人秀或者体育赛事直播会更加合适些。

类似的是,无论各家的当下的打法如何,但最终目标都高度相似,都会呈现一个体育化的形态:以赛事为核心,通过赛事向产业链做衍生。B端收入将来自于赞助商和媒体版权的售卖,C端收入则会是产品零售和机器人教育。

未来呢?

其实利用机器人竞技的这个元素来做赛事,在国内也并非首创。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大疆创新发起并承办的《RoboMaster》,2013年夏天就开展了第一场比赛。

只不过这一赛事与我们上文提到的“机器人格斗”有较大区别。该项赛事参赛者以大学生为主,双方的机器人互相射击对抗,还有无人机参与,胜败条件也较为复杂。根据36氪报道,该项赛事每年投入超过2000万人民币。

这类比赛与机器人格斗的一大区别在于,其观赛门槛较高,普通观众很难明白比赛中发生了什么。而机器人格斗赛事,除了鲜见的有两家打得难舍难分之外,其胜负结果往往外人一看就知。

错过了电竞,我该错过机器人格斗吗?

机器人格斗赛事观赏门槛很低,普通人能一眼看懂。

所以,尽管《RoboMaster》每年耗费巨资,但其官方背景和较高的观赛门槛决定了这更像一场科技人才较量平台,赛事本身并不会有太高的商业化运作和动力。

但现有的机器人格斗则尝试通过降低观赛门槛吸引大众人群,以达到打造赛事IP的受众基础——这符合所有传统体育赛事IP的发展途径。

只不过与传统体育相比,这更像是一套工业流程的搏斗——比赛胜负与否取决于两个因素:机器人本身和操控者水平。

这也正是机器人格斗的优势所在——一方面,他突破了传统体育的极限,以机器替代人的身体,从而使暴力和机械美学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另一方面,他所应用的高新科技,顺应了潮流的发展。接下来,就看他们能否在竞技和娱乐上都能收获到好的故事了。

另一方面,这套工业化的流程体系高度依赖零配件的供应,厂商的地位也就不可缺失。所以从业者大多认为,这个产业发展到最后会和赛车产业一样,就好比F1。

不过,从发展历史来看,F1与机器人格斗有所不同。前者先是有选手和厂商的加入,才诞生了赛事组织。在伯尼掌门之后,F1才开始商业化体系运作。而国内机器人格斗的产业,则是由赛事公司在确立规则后,拉拢选手或厂商参与,构建一套自上而下的体系,也许能借此加快商业化进程。

这个产业与电竞相比也有不少类似之处。刚刚推动电竞入亚运的霍启刚就主张将其归类到电子体育之中,指出这都是体现“更高、更快、更强”精神的项目,并认为拥有强大青年群体基础的电子体育未来是大势所趋。

越来越职业化的电竞产业,或许会让机器人格斗从业者的羡慕。诸如《英雄联盟》职业联赛、《王者荣耀》职业联赛的赞助收入已经迈向了千万级,俱乐部们也开始纷纷获得高额的投资和赞助,也有选手开始签约品牌。

而对比F1来说,尽管不是每个环节都赚钱,但联盟、厂商和承办方之间也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联盟获得收入,厂商展现技术,承办方依靠大流量寻求其他方式的变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越来越稳固。

对于机器人格斗来说,当下在中国最大的挑战就在这里。没有形成共同体,厂商和品牌只能试探,参赛者也难以以职业选手自居——毕竟他们不能靠这个养活自己。优秀的选手或俱乐部也许能依靠赛事和厂商的补贴、奖金维持一定的收入,但长远来看这并不是良性的。“就目前来看,我不觉得这个项目又能让我成为一门职业,也许未来可以吧。”陈霖说。

当然,以这套标准去要求一个刚刚起步的产业,看上去有点苛刻了。目前来看,一切都在向从业者有利的一面在发展:机器人制作水平的提高、产业中心向中国迁移、越来越多的观赛者,以及厂商和品牌方的试水加入。

现阶段而言,他们需要做的,依旧是向更大众的市场迈进,成为一个如同电竞、F1那样的大众赛事。而这,仅仅靠两档综艺节目,是远远不够的。

(应受访人要求,陈霖为化名)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错过了电竞,我该错过机器人格斗吗?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在线作图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在线作图软件

限时免费的在线作图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