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图像影音设计 > 学会提问,比知道答案更重要 >

学会提问,比知道答案更重要

转载时间:2022.03.31(原文发布时间:2017.10.17)
156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56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千锤百炼”,作者 锤炼侠005 夸克,36氪经授权发布。

学会提问,你的世界将从此不一样

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会遇到各种谣言,比如“吃XX会感染XX病毒”、“XX和XX一起吃会导致中毒(致死)”,一不小心,你经常吃的东西就成了病毒的元凶。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往往会感觉很可怕,然后决定放弃我们的美食,可不久之后,我们要么忘了这事,要么经别人提醒,知道这是谣言,然后日子还是照样过。

我们能不能从一开始就判定这是谣言呢,遇到一个新问题,我们经常不知道如何判断,做决定基本上跟着感觉走,而我们知道,感觉往往是不靠谱的。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呢?

我们应该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做判断,如果自己没有相关经验,也可以听从专家的意见,或者身边的过来人也可以给我们可靠的建议,实在不行,我们还可以求助于搜索引擎。

以上这些做法真的可靠吗?恐怕未必。

无论是自己的经验、专家说法、朋友的建议还是网络上的答案,都有可能把我们带入误区,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想要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需要一套完整有效的方法。

每一次正确判断都是基于结论、证据和相关的推理做出的,抓住关键点,问几个关键问题,结果往往就会清晰明了。如何抓住关键点,问出关键问题呢,其实是是有科学方法的。

今天我们要解读的《学会提问》这本书,就全方位地介绍了科学提问的方法,我将从打造淘金式思维、验证论据可靠性、寻找隐藏信息三个方面来帮助大家学会提问,提高判断力。

打造淘金式思维

做判断的基础是首先弄明白对方到底在说什么。

有说服力的结论基本结构是:甲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乙;“甲”是指结论,“ 乙” 是指结论的支撑材料,这是典型的推理过程。

但很多时候,一篇文章的意图并不是这样直截了当的表达出来, 必须得从文章内容中的其他内容进行推断。 

无论是看书、读报还是参与会议讨论,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长篇大论,面对这种情况,一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毫无遗漏全盘接收,生怕遗漏任何细节,类似于海绵放到水中的反应,充分吸收水份。另一种是带着问题去看、去听,随时准备提出问题。

前一种方式我们称之为海绵式思维,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取结果,能够充分吸收各种信息,但是很容易对最新读到的一切深信不疑。

后一种我们称之为淘金式思维,强调抓住关键信息,通过不断在信息中披沙拣金,留下的都是真正有用的信息。

所以你应该明白了,为什么经常很努力做笔记,从不放过任何细节,到头来想用的时候却一点都想不起来?其实就是因为少了这个淘金的过程,让真正有用的信息都被沙子遮盖了。

那么如何去思维里淘金呢,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寻找结论,无论多么长篇大论,所要表达的意思总是可以归结为为一条或者多条结论的,我们只有找到结论才能客观评价。

结论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描述性论题(典型指示词:是不是),一类是规定性问题(典型指示词:应不应该)。

有些结论有明显的指示词或者结论就在文章开头、或者结尾的地方,有些结论则需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在排除例句、数据、定义、背景资料、证据等不可能作为结论的内容后,检查语境和作者的背景也能帮我们找到结论,还有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问一问“所以呢?”

学会提问,比知道答案更重要

比如著名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XX”,这样的广告就是把结论留给观众,让观众自己去推断,观众看到这样广告,往往会下意识问一句“所以呢”,结论当然是“XX是个好产品”。

第二步,是看这个结论有没有理由做支撑,像前面广告结论“XX产品好”的证据就是广告中人物的行为: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XX,至于这个证据成不成立呢。

我们后面再讨论,这里我们只需要记住,任何结论,必须有证据作为支撑,没有证据支撑的结论只能称之为纯观点。

第三步,是消除歧义,同一个词,本身可能有多种含义,哪怕是同一种含义,不同的人的理解也会有偏差。

比如“XX感冒灵,30分钟见效”,这个“见效”的含义,感冒患者理解是30分钟症状明显减轻,而广告商的理解很可能只是药开始起作用,离症状缓解还差得远。

验证证据是否可靠

有可靠证据支撑的结论才是可靠的。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要想做好判断,首先要弄清楚作者想说什么,然后问一句“我为什么要相信它?”,看看这个结论有些什么证据做支撑。

 那么我们下一个问题就是“证据的效力怎么样?”

验证证据是否足以支撑结论,我们可以从推理谬误、验证证据效力、查找替代原因三个维度来对证据加以验证。

第一个维度是检查我们所看到的推理是不是以错误的或者可疑的假设作为基础,或者是否具有欺骗性或者逻辑错误,也就是推理过程中是否存在谬误。

如果以推理谬误去检索,我们估计会眼花缭乱,因为推理谬误实在是太多了,比如人身攻击谬误、滑坡谬误、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偷换概念谬误、诉诸可疑权威谬误、虚假两难选择谬误等等,那我们要判断推理是否有谬误,需要记住这么多名词吗?

当然没必要,我们只需要记住推理谬误往往具有需要不合理或者错误的假设、结论和证据循环论证、拿无关信息分散注意力三大特点就行了,一般来说,这三条只要有一条符合,我们就可以判断这是一个推理谬误。

比如前面我们说到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XXX”就符合第二条的特征——结论和证据循环论证,产品好才能让人愿意接受,而论证产品好的论据又是“收礼只收XX”,这就是典型的结论和论据循环论证。

第二个维度是验证证据的效力,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专家意见、研究报告和类比都有可能作为证据,但是这些证据的效力到底如何呢,我们这里就选专家意见和类比进行一个简单的说明。

如何判断专家的说法靠不靠谱呢?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一是专家的背景,二是专家的利益关联,比如我们可以相信眼科专家就近视问题发表的看法,但如果眼科专家谈论心脏病,那靠谱的可能性就比较低了,另外,如果专家是在给产品打广告,那即使是在他的专业领域,我们也要小心甄别。

类比也是经常用来做证据,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所有的类比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做出了错误的假设:两样东西在一两个方面有相似之处,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必然会有相似之处。所以,当我们看到类比时,要特别注意识别和理解,避免被误导。

学会提问,比知道答案更重要

举个简单的类比例子,评价伊拉克战争,把伊拉克战争比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比作越南战争,比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明显会有更多的正面色彩。

第三个维度是查找替代原因,大部分人给出结论的时候都只会给出他们喜欢的原因。

比如某个支持吸烟的文章说,有个研究表明67%的烟民过去3年从来没有得过流感,由此得出结论吸烟可以预防流感。我们只要试着找出其他原因就足够反驳这样的结论了,比如整体医疗预防水平的提高或者个人卫生意识的提高都有可能降低流感发生率。

我们必须接受一个事实,很多事情并非只有一种解释,相关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在这之后”也不等于“因为这个”,所以,千万不要贸然接受你所遇到事件的第一个解释。

寻找隐藏信息

数据是经常会骗人的。

我们在验证证据的过程中,也许会发现,很多证据看起来很可靠,数据详实、图表清晰,我们好像不得不承认这个证据是合理的,但是,真实情况往往没那么简单,很可能有一些我们没看到的信息,指向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隐藏信息极大地影响我们的判断,我们要想做出真正可靠的判断,必须想办法找出这些隐藏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具有欺骗性的数据、被刻意省略的信息和其他可能性。

第一方面是数据的欺骗性;

首先要说的就是平均值,我们知道平均值通常有三种:算术平均的平均数、由高到低排列的中位数、出现频率最高的众数,理解这三种平均数以后,我们对经常看到的各种平均概念就能有一个中肯的评价了。

还有常见的一种欺骗性的数据就是改头换面,比如某药物临床试验中,100人中有6人出现了副作用,厂商就此得出结论说94%的人使用这种药物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就是典型的给数据改头换面。

学会提问,比知道答案更重要

同样的数据,不同的表达方式也会具有不同的效果,比如要论证工厂数量的增加对环境造成了影响,工厂数量增长75%就比从4增加到7就有震撼力多了,所以我们要时刻警惕类似百分比数据,问一句“基数是多少”。

第二个方面是找出省略信息;

几乎所有的信息都希望从某种程度上对我们的思维造成影响,因此总会有一些关键信息被省略,比如调查抽样的范围、负面效果以及前面提到百分比的基数,这些信息不一定有答案,但只要我们知道了哪些信息被省略了,并且去查找,才能做出更好的判断,如果关键信息缺失,我们可以选择延迟判断。

第三个方面是考虑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我们前面可能找到了很多证据,可是这些证据能够推断出的结论并不是唯一的,甚至单独一套证据可以推断出多个备选结论,一旦我们发现了其他备选结论,那么我们就有机会从中选出最可靠的结论了。

找到其他可能性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避免二分式思维,比如方案B是问题A的一种解决方式,如果把结论集中在应不应该采用B方案,就会忽略了更重要的问题,问题A应该如何处理,还有没有其他方式?

而一旦我们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就容易找到更好的结论,比如可能C方案更适用于解决A问题。

最后总结一下,要想提高判断力,应该从学会提问开始,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去做:

1、打造淘金式思维—— 学会在海量信息里面披沙拣金,找到论题和结论,看看背后有些什么证据能够支撑这个结论,对可能的歧义问一句“这个词指的什么意思”;

2、验证证据是否可靠——找出推理可能存在的谬误,对各种证据的有效性进行判断,同时还要问一句“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3、寻找隐藏信息——警惕数据可能存在的欺骗性,尤其是涉及到百分比的时候,要问一句“基数是多少”找出被省略信息,同时还要避免二分法思维,考虑其他可能性,从多种可能性中选出最可靠的结论。

学会提问,去思维的海洋里淘金吧,从此你将体会到不一样的世界。

(本文为《学会提问》书评)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学会提问,比知道答案更重要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图像影音设计相关的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图像影音设计软件

限时免费的图像影音设计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