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数据库 > “隐私虚无主义”的时代,从几十年前就开始了 >

“隐私虚无主义”的时代,从几十年前就开始了

转载时间:2021.10.15(原文发布时间:2018.08.26)
87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87次

编者按:商业公司一直在收集、出售和使用你的个人数据。现在公众终于注意到了这一点,但为时已晚。个人数据隐私之战早已结束,你输了。本文作者IAN BOGOST,原文标题Welcome to the Age of Privacy Nihilism。

“隐私虚无主义”的时代,从几十年前就开始了

一名咖啡师在工作中被烧伤,去Target百货购买了药膏,结果当天晚些时候就在Facebook上看到了同种产品的广告。一位家庭烘焙师希望能有一个KitchenAid搅拌机,不久之后,广告就出现在他的手机上。两个朋友正在谈论最近的日本之行,其中一个不久就买到了廉价机票。一名女子在机场安检处被没收了一瓶香水,结果不久就在Facebook上看到了当地香水商店的广告。这些只是许多令人不安的巧合中的一部分,却让今天的消费者感到被监视和被侵犯。随着越来越多的此类案件曝光,其中一些将需要监管或法律救济。

但这些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大型科技公司也不例外。在线服务只是加速了几十年前数据情报实践的影响。他们已经从雇主、公共记录、购买、银行活动、教育历史和其他数百个来源收集了你的个人数据,不管你是否同意。它们对这些数据进行了重组然后买卖。加工过的食物看起来都比你那加工过的数据更健康。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被记录下来,以造福卖家、广告商和为它们服务的经纪人。这种事儿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而且还将持续下去。隐私被践踏的时代已经来临,是时候面对无处不在的黑暗了。

替罪羊

许多人仍然认为他们的智能手机在偷听着他们的谈话并储存在后台,然后偷偷地上传到Facebook或Google。Facebook受到的指责比其他公司更多,可能是因为它的服务(包括Instagram)更受欢迎,广告也更容易被发现。该公司否认每次都这么做,研究人员也证明了这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但这种想法仍然广泛存在。

这种想法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给人的感觉是真实的,也因为它的确是真实的。Facebook和Google可能并不是真的在偷听我们的谈话,但它确实在偷听我们的生活。这些公司拥有如此多的数据,涉及如此多的人,谁说他们就不能监控我们的谈话呢?Facebook或Google知道你在哪里,知道你在搜索什么,甚至还知道你的收入。

科技公司的确会以出人意料的、有时甚至是说一套做一套的方式收集数据。Facebook前一阵的丑闻就是典型的例子。最近, Vanderbilt University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Google通过用户的网页浏览、媒体使用、地点、购物等行为来收集用户的大量信息。位置数据是海量的,Android智能机在24小时内传送的用户空间位置超过300次——即使用户在设备的谷歌设置中关闭了位置历史记录也没用。该研究还表明,Google的Chrome浏览器的“隐身”模式(承诺在浏览网页时隐藏用户信息)仍然使其能够获取用户信息。

这样的消息披露出来,引发了针对科技公司的集体诉讼,人们很可能会认为,监管或法律最终可能会阻碍甚至改变科技公司收集和管理数据的方式。但它也忽略了一个事实,即Google和Facebook对数据的渴求发生在一个广泛的、有着几十年历史的数据情报实践背景下。

多年来,许多公司对这些数据的搜集、购买和销售都是为了加强营销和销售力度。但随着大型科技公司的崛起,这种关系发生了变化。数据收集开始全球化、集中化。现在,一群计算机狂人知道你说的、做的、梦想的一切——甚至包括那些你羞于承认的事情。数据经纪业务曾经是一项有点丢人的、隐秘的业务,但现在却成为了主流的一部分。科技公司并不为自己建立的帝国或自己使用的手段感到羞耻。相反,它们公开享受着从你身上榨取的利润。唯一比强盗出于恶意行事更糟糕的是,当它们窃取你的秘密时,你还什么都感觉不到。

信息搜集的历史

自从保留记录可行以来,公司一直试图利用它们所拥有的信息获益。“商业情报”一词最早是在1865年由Richard Miller Devens编撰的《Cyclopaedia of Commercial and Business Anecdotes》中提出来的。Devens从17世纪开始研究商人和银行家从获取的信息(战争、竞争、天气等等)中获益的能力。

大约一个世纪后的1958年,IBM工程师Hans Peter Luhn重新提出了信息时代的概念。到那时,像IBM制造的机器已经使信息时代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Luhn发现了挑战之所在:获取和存储数据仅仅是开始,他们还得被回收利用。这些问题还需要几十年才能解决。

最重要的进步出现在1969年,当时同样在IBM工作的计算机科学家Edgar F. Codd开发了一种新的数据存储和处理范式。Codd的“关系模型(relational model)”很快在被称为关系数据库的软件产品中得以实现。从1978年开始,IBM和其他公司将其商业化。关系数据库使得查询大型、多样化的数据集变得容易。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几乎每一个重要的企业软件程序都是建立在关系数据库的基础上的——其中大多数程序是普通人从未想过,也从未见过的。自1979年以来,Oracle已经销售了一款颇受欢迎的产品,它和包括IBM、Microsoft、SAP、PeopleSoft以及Google在内的许多公司,都开发出了以关系数据库作为平台的企业产品。这些产品在今天仍然很重要。企业资源规划软件跟踪和管理业务操作,客户关系管理软件跟踪销售和营销活动,供应链管理系统管理制造和配送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直到今天,正是这些系统使得日常生活得以运转。你从Amazon购买商品,或者有一部由零部件组装而成的智能手机,那么你就是关系数据库工业综合体的受益者,同时也是一个受害者: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公司一直在使用该系统来存储和处理关于你是谁和你要做什么的信息。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信息仍然分散在各处。银行或者汽车制造商可能知道你有多少钱或者你开什么车,但是相互之间的数据被隔离在独立的系统和不同的组织中。连锁超市可能知道某一特定产品线在某一特定地区的销售情况,但却不知道是谁买的,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买。

但是后来,获取和重组各种信息的方法被找到了。信用报告服务提供了一种获取消费者信息的方式。国家的信用机构成为了销售各种信息的源泉。信用卡、借记卡和电子支付系统的兴起使收集信息变得更加容易。

数据经纪人还开始收集和销售特定类型的数据,比如特定类别商品的销售前景清单。一些公司可以购买这些列表,将它们安装到本地企业系统上,然后将新的外部数据与已经拥有的信息关联起来。总之,这些因素动摇了隐私的根基,而且早在Google和Facebook出现之前就开始了。

2012年,Charles Duhigg发表了一篇具有分水岭意义的文章,题为《How Companies Learn Your Secrets》,讲述了Target百货的一组统计学家如何预测客户行为,并抢占先机。营销团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我们想在客户不想让我们知道的情况下知道她是否怀孕了,你能做到吗?”——这是在2002年,那时Google还没有上市,Facebook甚至还没有出现。该公司开始将客户的所有活动——购买记录、电子邮件、优惠券使用——与“客户ID”联系起来。Target百货还从数据经纪人那里购买数据,其中可能包括消费者习惯、政治偏好、财务倾向等,并将其与这些ID联系起来。这一结果使该公司能够预测客户未来的消费习惯,并相应地向他们营销。而且Target百货并不是唯一这么做的公司。

是不是听起来相当不可思议?五年多前,我在大西洋彼岸的同事Alexis Madrigal试图弄明白,为什么他和妻子在告诉别人他们即将有孩子之前就收到了婴儿产品目录。他据此追溯到了一位数据经纪人,该经纪人解释说,Madrigal之前给侄子侄女买礼物时,他就已经被标记为儿童服装、商品和玩具的消费者了。这就是目录送达的原因,商家期待的事实不过是巧合罢了。

这就是今天大多数不可思议的“巧合”的事实,但人们试图将其归咎于一个监视阴谋。购买国际机票也许表明,有些人可能会再次购买国际机票。那些不辞辛苦地自己做饭的人,很可能已经购买了其他东西,所以也有很大的可能购买KitchenAid的搅拌机。

被践踏的隐私

KitchenAid的广告或婴儿产品目录给人的感觉既不同又新颖,因为在数据泛滥的环境中,有一些东西发生了变化。首先,数据经纪业务在过去几十年里不断扩张。2014年,ProPublica发布了一份关于公司买卖公民信息的调查。由于范围太广,感觉跟假的一样——有浪漫小说的读者名单,有善款捐赠者,有离婚人员名单等等。这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

但更重要的是,信息获取和联系的速度显著提高。网络浏览器和智能手机在容量和价值上都对此“贡献”良多。位置信息(比如谷歌似乎一直在秘密收集的那种)使得科技公司推断用户购物、就医或闲逛的特定地点的联系,也使得公司将这些地方与之前或之后进行的其他活动联系起来,比如出发前的网络搜索或在网站上观看的YouTube视频。Facebook的整个商业模式是就是基于获取这些信息搭建起来的。尽管起次彼伏的抗议已经迫使科技公司重新评估其中的一些做法,但从长远来看,不会对科技公司造成根本性影响。

整体的相关过程也变得更加复杂。风险投资家Benedict Evans最近提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即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一种计算数据分析方法,目前正受到大量令人困惑的炒作——对人类生活的未来具有与上世纪70年代初关系数据库同等重要的潜力。那些感觉不可思议的联系实际上是异常值,正是因此,我们才能注意到它。那么其他那些没有被观察到的行为呢?这些行为都是以个体没有思考过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这些就是机器学习秘而不宣的联系方法了。

信息的集中程度也有所提高。在全球拥有数十亿用户的情况下,像Facebook和Google这样的组织可以搜集和提供更多的数据,并且从中受益。企业服务也已经去中心化,更多的数据已经转移到云端,这通常意味着落入Microsoft、Google和Amazon等大型科技公司的手中。数据外部化会带来数据隐私风险。但话又说回来,存储在本地也是如此,因为它很容易被入侵,安全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就像去年发生在Equifax身上的那样。

数据情报驱动的消费者营销的新旧时代,以及新时代带来的隐私侵犯之间的真正区别在于,终于有许多人意识到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尽管Cambridge Analytica的丑闻、最近有关Google的报道以及相关事件的报道和传播都为使大众在这方面有所了解做出了贡献,但app和网页上大量迅速出现的相关广告才是真正的“功臣”。邮件一天只发一次,但人们在网上可以同时看到成百上千的个人信息的更新。人们很容易把这种近似的因果关系误认为是最终的因果关系:半个多世纪以来,大型的、不为人知的科技公司的商业情报技术日臻完善,在人们的视线之外秘密地刺探着我们的一切。而Google和Facebook只是冰山一角罢了。

早已输掉的战争

这么看来,答案就很简单了——让Facebook和Google越少知道你的信息,隐私保护就越好。好吧,也许这么做确实会起作用,但可能只能起一丁点儿作用。显然,用iPhone而不是Android系统的手机可以更好地隐藏你的物理位置,监管或法律行动也可能有效制止目前数据获取中的一些过度行为。但最终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

为什么呢?

问问你自己吧,你真的打算停止使用Google吗?你真的打算退出Facebook吗?你真的打算停止浏览网页吗?你真的打算把智能手机丢在一边再也不用了吗?你真的打算在系统设置中禁用位置服务了吗?也许有些人会在一段时间内这么做,但现实生活终将使他们再次投入这些服务的怀抱。所以,这场战争注定会失败,摒弃科技也注定不会成为现实。除非你是独立的富人,否则你不能退出信用服务。即使你从未使用过信用卡,你的雇主也可能会把你的数据交给管理这些数据的机构。而你也离不开超市、药店或商店,而在这些地方,所有的商品和服务又都是跟其他商品和服务紧密相连的。无论有多少人为此一筹莫展,无论有多少人在twitter上发帖,到头来都无法摆脱现实生活和现实条件的束缚。

把一切问题归咎于Google是一种简单的自我安慰,因为我们找到了一个有形的敌人。但是,侵犯隐私的真正敌人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一片朦胧的黑暗,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更不用说被打败了。你的数据无处不在,你无法逃避信息被它捕获的命运,也无法逃避它可能对你造成的影响。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隐私虚无主义”的时代,从几十年前就开始了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数据库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数据库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