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数据库 > 吃货福利的四万公里,在全球采了300万个美食类POI >

吃货福利的四万公里,在全球采了300万个美食类POI

转载时间:2021.09.17(原文发布时间:2015.08.13)
236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236次

回想一下你之前的境外自由行,是怎么找到满意的美食的?我个人的经历是,翻翻Lonely Planet,再找找Google Map。但我其实不想这么麻烦,比如老背着一本死沉死沉的LP。

已经有一些创业者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四万公里是其中之一。这个名字取自于“赤道一周的长度四万公里”,想做一个美食工具,告诉用户某个目的地有什么可以吃、哪些好吃。现在产品提供基于LBS的搜索,基于主题的推荐,以及“当地必吃”、“景点周边”和“顶级餐厅”等分类。每个POI除了有四万公里用户录入的点评之外,四万公里还抓去了来自其他平台的一些点评数据,并做了相应的结构化处理。

早期四万公里其实是提供吃喝玩乐购等多种目的地信息的,后来创始团队觉得作为创业公司,应该更专注,就把“吃”作为切入点。创始人兼CEO仇志强说,他们用了两年时间,自己采集数据,已经积累了300万个美食类POI,覆盖了27个主流国家和地区,积累了1.6亿条点评信息。在没有做太多推广的情况下,产品下载量接近300万,注册用户60万左右,DAU达到3000。四万公里去年获得了五岳青云创投提供的1000万人民币融资。

自己采集数据无疑是个苦逼的活,对于创业者来说,这意味着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成本。四万公里主要靠境外留学生帮忙采集数据:在主要地区设立大区经理,组织当地留学生兼职帮忙添加数据。先从韩国和澳大利亚开始,探索出了相对成熟的模式,并复制到欧美。根据仇志强估算,采集一个POI的平均价格大约在30元左右。现在回头看,仇志强觉得扫街采集数据并没有那么困难,因为国外商业区相对集中,且四万公里更关注那些主流城市、景点和线路上的美食信息。目前在中国人出行更频繁的东南亚和日韩地区,四万公里数据处理的更加精致,更新频次也更高一些。

仇志强认为,旅游市场巨头林立,创业公司如果不能为用户创造价值、建立用户粘性,很容易被倾轧。因此他希望做一个工具,让用户平时在国内和出游在境外都会主动打开,再去考虑其他的机会,而吃刚好是一种刚需——所以他们认为四万公里提供的不是“福利”,而是在满足刚需。根据四万公里提供的数据,目前平均境外用户会一天打开1.5次。

为了增加境外打开频次,四万公里增加了翻译功能。而为了增加境内打开的频次,四万公里尝试做一些杂志风格的美食内容推荐,并想增加一些轻社交的功能——例如为用户设计一个编辑器模板,用户上传照片并写几句话,就能生成一篇杂志类的内容,既能留存在四万公里上作为UGC,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等其他社交工具。

Image title

不过即使是作为工具,四万公里依然面临竞争。专注美食的有舌尖旅行,功能和产品的成熟程度上与四万公里相近,但数据量不够多(没有欧美和澳新目的地),另外我们之前报道过的余味也希望切入美食。另外,我们报道过的口碑旅行(之前报道)和梦想旅行(之前报道)可能也是威胁,上述两个玩家通过抓取全网POI数据和点评数据为用户提供行中“吃喝玩乐购”的一切信息。另外TripAdvisor也在关注中国市场,将英文点评翻译到中文。

仇志强认为四万公里在做“行中信息”这一块起步早,卡住了一个不错的位置:

  • 相对于那些大数据抓取的玩家,四万公里做的更专注,更精致,在行中信息上,虽然存在信息匮乏的问题,但更多时候用户需要准确的信息和精准推荐,四万公里认为这是他们的优势;
  • 相对于自采数据的玩家,四万公里由于起步早,数据量上有优势;
  • 相对TripAdvisor等境外玩家,刨去语言障碍不说,四万公里认为自己推荐的美食以及产品设计更符合中国用户习惯。

从大的方面,做一个工具可能比做一个出生就面临价格战的交易平台更有价值,毕竟通过工具获取的用户,留存率更高(旅游产品用户忠诚度偏低,中国用户更低)也相对精准;缺点可能是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现在看来,四万公里的优势一定是起步比较早——既比较早的开始积累数据,也掌握了一定量的用户。

未来,作为行中信息提供者,四万公里切入交易一定是附加目的地产品。仇志强也确实是这么想的,基于LBS推荐除了美食之外的目的地产品,满足用户对目的地产品的即时性需求。

这个消费场景相对自然,也是行中产品未来最优质的变现方式。

可爱的创业者,如果你或你的朋友的项目希望被 36 氪报道的话,请狠戳这里。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吃货福利的四万公里,在全球采了300万个美食类POI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数据库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数据库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