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恭喜北京和张家口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此时滑雪圈的大咖和创业者们此时正在机场二高速的某个地方疯狂庆祝。”先等我冷静下来。”一位现场滑雪圈人说。
在天还没这么热的时候,我写过一篇稿子讨论滑雪行业创业的机会在哪。不知道这次申奥成功会不会带来更多?可以肯定的是,会有更多的爱好者,会有更好的政策支持,更多的……一切。
在之前和滑雪创业者的沟通中,他们都很希望,这次申奥成功能够带来巨大的舆论场,且可以预计这个舆论场会持续到至少今年冬天,鼓动更多的初学者走进雪场。这才是真正的市场增长爆发点,这足够帮助正在沉睡中的很多滑雪创业者在五个月之后迎来爆发的机会。
去滑雪创始人赖刚的一句话我特别认同,他说,滑雪行业的商业模式非常清晰,能挣钱的机会都在那。我帮他补上下半句,就看谁能最快的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把线上做起来了。
做线上,先得做用户。创业者很快陷入两难:滑雪发烧友数量有限,全国也不过100万左右,粘性再高,在一段时间内的天花板显而易见;小白用户数量多,但大多数都是凑热闹,不太可能成为线上平台的用户,留存率有限,就更不用说复购率了。这也是一直以来滑雪在线上产品难有突破的原因——最多就是团购和旅游网站卖卖打折雪票。
所以做滑雪线上平台的关键在于留住发烧友用户,并尽可能的获取小白用户(赖刚在接受采访时大部分时候都在说他的运营策略)。这其中我最看好的,是去滑雪在线下获取用户的方式。
赖刚想做的是其实就是“精品滑雪旅行团”,组织大巴带初学者前往合作雪场。出发之前,领队提前做好介绍工作,例如提醒你应该带手套穿防水裤子(这一般都是你周围滑雪达人告诉你的,但其实这些达人并不总愿意带你滑雪)。在车上,领队会播放介绍视频,到达雪场之后,领队会做必要的教学和指导,并引入P2P的方式做教学——邀请一些线上的达人在线下完成教学。赖刚设想是把这部分做成标准的、限量版的产品,初期可以销售给公司做团建。
线上去滑雪做了三个渠道,分别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获取一定的小白用户之后(这些用户是有进阶意愿的),去滑雪会考虑做一些教学视频。目前他们的视频资源库中有一半是来自国外的滑雪教学内容,只待时机成熟做翻译,这部分资源的版权获取和翻译成本并不如想象中高。未来,去滑雪也会涉及高端境外滑雪旅行的业务。
目前去滑雪团队有20人左右,其中8人是技术,其余是BD和内容团队。创始人赖刚之前创立了论坛“单板地带”和雪具连锁店”冷山“,是腾讯体育频道的早期成员。目前去滑雪获得了清流资本的数百万天使轮投资,清流资本投资人包括高瓴资本集团、去哪儿CEO庄辰超等。
回到开头说的,滑雪是个线下商业模式非常清晰的产业,转移到线上也同样清晰,业务板块就是装备销售、滑雪票务、雪场经营、旅游。但由于本身市场有限,还有季节性限制,做任何一个小部分的想象空间都有限,作为行业向线上转型的先发者,去滑雪以及其竞争对手”滑雪助手“、”滑雪族“的思路基本都是做平台。
但现在大家面临的相同挑战是,如何高效获取用户?在线上起步比较早的滑雪族走的是媒体路线(创始人大命来自于TripAdvisor),现在看来赖刚也要走这条路线,只不过增加了线下渠道作为辅助。
通过内容获取用户会是唯一的办法吗?从小白用户的需求分析,门票是刚需,但不具备粘性,所以让小白用户有完美的线下体验,并辅以内容和更多的线下活动不断敲打用户,形成用户粘性。好处是,构建粘性之后的用户忠诚度是足够的。
我倒是觉得赖刚想做的面向小白用户的精品滑雪旅行团是个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