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App开发 > 终结打车App的,绝不会是无用的嘴炮 >

终结打车App的,绝不会是无用的嘴炮

转载时间:2021.10.25(原文发布时间:2013.04.16)
54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54次

这几天看到网上的一些文章,360度无死角的对打车类App进行了口诛笔伐,我不知道是打车App伤害了这些人的什么权利,还是因为最近融资特别热让他们感到……我就此对一些文章的一些观点发表一些反驳意见。

一、《给打车类APP再泼一点冷水》

A、“一二线城市的交通问题,说到根源,很多是由于城市布局不合理造成的”

为何大家都喜欢提“根源问题”?交通问题的本质是“布局问题”?我不知道此文作者是如何拍脑袋得出了这个“本质问题”,就我个人判断,所有市场上的问题无非是“供需问题/价格问题”。

随便举个反例,纽约是我见过最拥挤的城市之一,但是他们的交通布局是我认为最好的布局,车道几乎全是单行线、保证一个绿灯亮起后面的绿灯全部依次亮起,在理论上是可以畅通无阻一直开到大西洋的,为什么还是堵?布局问题?供需问题。

随便举个正例,上海的布局个人感觉是十分的差,但是上海在任何时段任何地点,都能十分方便的打到车(相对于北京一个小时等不到车而言,我在徐家汇上班,基本上2分钟内能拦到车)。原作者所说的“出租行业将长期处在车少人多的境地”是怎么拍脑袋想出来的?布局问题?价格问题。

“网络媒体所有的问题,说到根源,很多是由于拍脑袋想的问题。”

B、“紧急叫车需求,估计在半小时内的叫到车的机率不会太高”

毛主席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怎么作者不知道实践一下呢?笔者用过打车App好几款,都在较快的时间内解决了问题,就算是这样,我也不敢断然下结论说“所有情况下,打车App都能解决叫车的问题”,你从五道口打到火星,人家想解决也解决不了啊?

原文作者先是说“叫到车的几率不太高”,表明了高峰阶段叫车十分困难。随后又表示了“当然,等车地点必须是交通要道,会有空驶出租车经过”,貌似在“交通要道”就很容易打车一样,这句话说的萌态尽显,我觉得他肯定没打过出租。至少没在天朝打过。

C、“以后APP运营方能从中抽成以图盈利,这种加价需求有多少人能接受?如果有人接受那市场规模又能有多大?”

笔者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原作者要大量的使用反问,一个伪命题不是说你反问了几十次就能变成真理的,有多少人能接受、市场多大得问那些App公司的系统数据,就笔者个人而言,周末从商区出发赶飞机,我是愿意加个10元让附近的车快来带我的。

又或者加几个字,诸位看看?“这种加价需求有多少人不能接受?如果有人接受那市场规模难道不大吗?”是不是也铿锵有力?嗯?哈?嘿?

D、“还面临非常大的政策风险,出租车价格是政府管制的,加价可能涉嫌违法!当然可以美其名曰服务费,打个擦边球!”

不知道为什么原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这么激动,连加几个感叹号,真是典型的皇上不急太监急。打车App公司自然要摸清政府的脾气,但是还轮不到笔杆子来操心啊。当然了,也有可能原作者是交通部的内部人士,好心的为各位CEO、VC们提提醒,这份心意我带他们领了。

不过总而言之,政府垄断这盆凉水泼的真是狠,笔者也没什么好说的,毕竟不是整天“盯政策的创业者”、也不是“定政策的人民公仆”,只能说,确实心挺凉!

E、“桃子被出租车公司或行业协会们拿走了,打车类APP干了帮人做嫁衣裳的活”

最后的结论又是典型的皇上不急太监急,谁来做这事?谁做的好谁做!腾讯也好,百度也好,只要是符合市场需求的,爱谁做谁做!爱谁偷桃是偷桃!关你啥事?不说算话会死?

不论最后成熟的产品是移动互联网公司做的、还是出租车公司做的、还是喵星人汪星人做的,只要符合市场、符合用户体验,我都双手赞成。最后我倒要“泼泼冷水”,OTA行业可不是希尔顿集团做的哦。

二、《打车应用,加剧了公共交通资源的分配矛盾》

全篇文章充斥着政府的管制思维,可以说作者对市场化的皮毛一窍不通。

A、互联网产品的出现是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便利,但对于那些未能使用该类产品的消费而言,不应该增加他们的不便利。

请问原作者,淘宝的出现是不是为线上的顾客带来的便利?会为不会上网的消费者带来的不便?再问原作者,12306是否为线上的顾客带来了便利?那是否为线下排队的消费者带来了不便?

此条不需要更多理论,借用评论里“@神经病有所好转”的一句话“市场竞争本如此,难道要减慢市场的智能化趋势来迎合弱者?不可能吧”,也希望原作者能和这为好心网友的签名一样。

B、对于那些具有公共资源属性的产品,应该明确市场化的边界,否则就会伤害公共资源消费者的正当利益

笔者很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些所谓的“互联网从业者”总是摆出一副“请了解我和你的边界”的模样。

首先请我们明确一点,大部分情况下,“消费品的市场化”是否比公共资源的分配有效率?是否比公共资源更加自由灵活?

其次,出租车到底是否应属于一个公共资源?相比于地铁和公交国家出资的交通方式,出租车是自己出资承包、自己接客户、自己出服务、改变用户的点评和观感、为自己打工、想上班就上不想上就走人,完全属于机动灵活的产业,是不是很眼熟?以前粮食还是公共资源呢,难道饭店就不开了?

然后又开始皇上不急太监急,“明确市场化的边界”,这事应该是由创业者、市场、消费者、政府机关及相关行业联盟去磨合磋商的,不是由谁来“明确的”。

最后又是千篇一律的“伤害公共资源消费者的正当利益”,能举例说明吗?这句话很耳熟,就跟“花钱住五星级酒店伤害了流浪汉的正当利益”一个道理,难道站在路边打车的消费者因为别人用了打车App所以受到了伤害?Think Again.

C、非用户们则将面临更多的打车难问题。

在火车站排大队的,都是12306害的。

D、最后,用户隐私权如何保证?

万年伪命题。

E、最后想提醒原作者的事,“加价”是最合理的市场行为。A要从市中心赶飞机,所以愿意加价50元,而B要从市中心打车去吃饭,不愿意加价,这就是他们的Opportunity Cost,这时候出租车去带了A而没有和作者一样带B,作者会觉得“不公平”吗?因为B排在了A的前面?排队付出的是时间的Opportunity Cost而已,难道时间就比价格高贵、比价格清白?

加价,是最合理的市场行为,从微观经济学来讲,根据不同的需求加价,只会“达到市场价格的平衡点”,而不会“加剧了公共资源的分配矛盾”。

三、《打车类APP的命门》

讲到这篇文章,我先讲几个生活实例。

在南京:我是一个话多的人,既然在南京长大,之前半年上班又都是打车来回,所以对南京的出租车行业特别了解。南京的出租车市场十分畸形,畸形的本质在于南京的出租车并没有“按时收费”(就是在堵车等停留的时段没有额外计费)。

没有按时收费的直接后果就是,出租车不愿意在高峰期跑生意,所有可以称为“市区”的地方几乎看不到一辆出租,很多出租车司机在郊区吃饭、加油加气,甚至就是坐在路边谈天吹牛(因为这时候跑一个小时也就起步价,反而亏本)。按时收费再合理不过了,正是因为相关部门的不作为,才让南京“鹤立鸡群”。

(现在因为地铁修路,不“按时收费”的长久影响就是,南京的出租车司机成本在路上浪费的时间越来越长却又没有任何补贴,所以导致了很多的出租车司机都不干这行了,以至于南京出租总运力的直线下降。)

在北京:为什么北京的黑车尤其多?笔者曾经在一条大马路边向女友挥一挥手,然后一辆疾驰的红色跑车瞬间急停,喊我上车。北京的“黑车运力”如此丰富,正是因为黑车有“加价”功能,你高峰期去建国门?加20块。

在上海:为什么上海的出租车这么好拦?笔者的公司和家都在徐家汇,任何时间段,从来没有超过3分钟的打车经历,一般1分钟内就有数辆空车开过。难道上海的出租车运力都是政府政策提高的?看看上海打车的价格体系吧。

一句话总结,出租车司机不是机器人、也不是为了“共产主义”献身的无产阶级劳动者,如果这个工作能养活自己,他们就会坚持不懈的干下去。总运力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不是这绝不是政府8万亿投入就能换来运力,反而是用户多给的8块钱、能改变着这宏观行业一名司机今晚的晚饭。

A、“打车类APP不能增加需求”

说原作者活在乌托邦里不为过,什么叫不能增加需求?我在上海肇嘉浜路想打车到龙漕路,如果没有打不到车我只能去坐地铁10号线转1号线再转3号线,虽然麻烦,但是也不至于“再难,该打还是会打”,如果要我等30分钟我有病么我?但是如果有打车App了以后,我为了不想挤地铁所以加个5块,瞬间就来了辆车带我,这不是“增加需求”么?非要改变全社会的打车习惯,才是增加需求?那携程也不是增加需求,点评网也不是增加需求,饭再难吃,还是要吃的嘛!

B、不能提升社会总体运力

“提升出租车的社会总体运力,基本要靠城市交通的合理规划和建设,以及出租车公司增加车和司机的投入来实现”,又见政府调控理论,怎么某些地方政府“合理规划”了几年,还是没有增加运力?出租车公司增加车和司机?司机都是机器人,不为了生计而是为了“增加社会总体运力”付出辛劳?

不得不说原作者还是抱着“大锅饭”的思维。是的,打车App不会“底朝天”的改变社会运力,它做的是平衡用户和司机的需求、根据他们的机会成本去形成交易,从而渐渐提高双方的效率,一方面节省用户的时间成本(节省高端用户的10分钟创造的价值可能上万),一方面优化司机的工作收益,当所有资源被市场分配的最优的时候,自然会增加社会总体运力。

看看南京、上海、北京的案例,再谈谈怎样“提升社会的总体运力”吧,深圳的商业奇迹不是靠“政府的合理规划和建设”,也不是靠“投入更多的创业者”来实现的,你说呢?

C、不能提高司机的整体收入水平,其实最终也不能提高个体司机的收入水平

“基于上述两点,乘客不会因此增加需求,社会总体运力不变,那也就决定了该城市总体司机的收入不会改变”,基于之前原作者的论点已经被我反驳,就不存在这个第三点了,从错误的前提得到一个完全错误的结论而已。
(就算是论点,前期不提高总量、就不会提高个体收入吗?也是一个彻彻底底的错误逻辑,个中缘由大家想吧)

四、个人观点

因为我也不是打车App的高管,也不是“资深互联网人”,更不是“制定合理政策的奠基人”,所以我也就提提个人的看法。

A、加价是合情合理的

为了赶飞机去签一单上千万的合同,在雨中的五道口加价100元,是合情合理的吗?为了为发烧的小孩治病,加价50元打车去医院赶紧退烧,是合情合理的吗?抑或就是因为今天带女朋友出来玩,想加价30元早点打车去快捷酒店学习知识,是合情合理的吗?甚至今天我发工资了,想加价10元早点回家刷刷魔兽副本,可以吗?

B、互换资源是会优化总体的

既然有排队公司的存在,就是肯定了“人和人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很多人无法理解“时间成本的意义”,所以就存在南京的这样畸形的体制“堵车不多收费”!看起来好像满足了老百姓的需求,不加价嘛,肯定老百姓省了钱!

狗屁!浪费30分钟打车,省了5块钱,很多人还觉得赚了,你30分钟就值5块钱?既然有人不在乎时间、有人不在乎钱,那就让他们换吧!在乎时间的多加钱、在乎钱的多省钱,这是“不公平”吗?这没有优化总体效率?坐飞机还有价格歧视呢,“分头等舱和二等舱”有效增加了客机的总体收益,增加了总体收益,开客机的自然就多了,这就是“增加社会的总体运力”。

C、打车App是好用的

只要打车App存在一天,我就会使用一天,这是一个智能的产品,是一个方便人的产品,也是一个童叟无欺、透明干净的产品。社会上多涌现几个自由竞争、增进市场化的产品总不是坏事吧?怎么这么多人把这个当做洪水猛兽呢?

五、最后

总体来说,打车App可能不是一个可以“颠覆出租车行业”的东西,只是增加了几条新的渠道。但是增加了“加价”的渠道和合理的接单方式,自然会优化整个产业的效率(至于是大是小,那得看数据,不是随便拍脑袋想的)。

从长远来看,把一些早该市场化的东西给市场化了是好事,哪怕只是稍微的市场化了一点。作为一个围观者,虽然我“不识时务”,看不到所谓的隐形“政策风险”;我能做到的只是明辨是非,并保持一个坚定的态度。

我的态度就是,“终结打车App的,绝不会是无用的嘴炮”。

最后声明:作者是一名O2O的创业者,人格担保、不认识任何一位打车App公司的人,纯粹为自由发声、为市场发言、为自己代言。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终结打车App的,绝不会是无用的嘴炮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App开发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App开发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