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2:供应链与中国经济
导语:
采购与供应链数字化实践专家吴树贵新作《供应链思维:链性、战略和数字化转型》(简称《供应链思维》)近期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这本书从如下章节对供应链、供应链思维与数字化转型做了系统性的阐述与剖析:无所不在的供应链、供应链与中国经济、供应链的重新定义、供应链的七大“链性”,交易在供应链中的作用、用供应链统筹数字化转型、数字系统建设的指导原则和实施路径、供应链思维下的企业战略和数字生态。
《供应链思维》是一本将供应链思维上升到企业顶层设计高度的战略规划与数字化转型辅导书。笔者在阅读时做了逐章拆解,精炼的章节核心,梳理章节脉络,并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做系列发布,做您阅读路上的同行者,共赴一场供应链思维与数字化转型的深度认知之旅。
读书笔记2:供应链与中国经济
一、章节内容概要
本章围绕供应链与中国经济展开论述,回顾中国供应链从"被动整合"到"主动主导"的转型历程。开篇通过作者参与招标投标法讨论的经历,引出国外管理理论应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观点,指出供应链理论将是中国特色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的重要部分。接着阐述中国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在供应链领域的发展历程,历经学习市场营销、引进先进设备和管理模式、创新采购及供应商管理模式、培育供应链思维四个阶段。随后,回顾中国企业“被”供应链的历史,以“三来一补”模式为例,说明其历史作用及局限性,同时介绍如今中国出现华为、海尔、小米、比亚迪、中国商飞等众多“链主”企业,展现中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崛起。文章还深入辨析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异同,构建从主体成分、连接原因、关联强度三个维度的对比体系。最后强调供应链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赋能作用,通过底特律兴衰案例,指出地方政府应遵循两链规律规划经济,从供应链视角招商引资、扶持企业,实现地方经济发展。
二、重点内容解析
(一)供应链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演进
中国企业在供应链中的角色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这一过程可清晰地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核心任务与时代特征,推动着中国企业在供应链领域不断探索与发展。
第一阶段:市场营销启蒙。核心是学习国外经验并紧抓市场营销,企业将计划经济时期的“供销科”一分为三,改造成“市场部”“销售部”和“采购部”,但此阶段更侧重于市场部和销售部的职能发挥,企业开始尝试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摆脱对政府生产计划的过度依赖。
第二阶段:技术与管理引进。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扩大产能和提升产品质量成为企业关注焦点,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成为重要举措。在引入设备的同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作业流程也随之而来,企业优化了作业流程,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培养了人才。
第三阶段:采购与供应商管理创新。改革开放促进了买方市场的形成,采购职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成本会计角度看,采购节省的每一分钱都能直接转化为利润,企业开始重视采购管理,负责采购管理的岗位职级不断提高。同时,中国企业接触到国外电子化采购和电子交易场的理念与技术,推动了采购模式的创新。
第四阶段:供应链思维培育。这是当下正在进行的趋势,核心在于深化对供应链的认知,了解其属性对构建和运行的影响。此阶段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同步,数字供应链的构建成为重点,通过对供应链七大链性的分析,解读其与企业战略制定及执行的相互作用。
独特的国际化中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蜕变
“被” 供应链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企业凭借低成本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以 “三来一补”模式被动参与全球供应链,承担生产加工环节,对产品设计、采购、销售等环节缺乏话语权,过度依赖政府退税补贴。这种模式虽培养了一批人才,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劳工权益受损等问题,随着中国加入 WTO,该模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链主” 企业崛起:如今,华为、海尔、小米、比亚迪、中国商飞等企业主动构建跨国供应链,成为 “链主”。例如华为在全球建立研发机构,研发投入占比高,产品覆盖广泛;海尔通过收购、本地化策略拓展海外市场;小米以高性价比、营销创新和本地化策略迅速打开国际市场;比亚迪布局全球生产基地,构建高效供应链;中国商飞通过 C919 项目展示了独特的国际化供应链构建途径,体现了国家实力。这些企业展示了中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实力和潜力,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品牌影响力,部分企业还体现了国家综合实力。
(三)产业链和供应链异同探析
对比维度:从主体成分(产业链连接产业,供应链连接企业)、连接原因(产业链宏观供需,供应链具体需求驱动)、关联强度(产业链部分弱关联,供应链强关联靠契约)三个维度构建对比体系。
维度 | 产业链 | 供应链 |
主体 | 不同产业(如汽车→钢铁→采矿) | 具体企业(供应商/制造商/物流商) |
连接原因 | 宏观供需关系 | 具体需求驱动(合同/订单) |
关联强度 | 弱关联(产业间间接影响) | 强关联(契约协作,直接追责) |
具体案例分析:以汽车产业为例说明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及相互影响;以福特汽车“垂直整合”为例说明供应链中企业战略决策及特点。
(四)供应链赋能地方经济发展
城市发展案例:美国底特律因单一汽车供应链繁荣,也因外部冲击和供应链单一性衰败,警示地方经济过度依赖单一资源的风险。地方政府应提升对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认知,遵循其规律规划经济。
地方发展策略:地方政府需 “摸清资源家底”,分析本地供应链现状,包括上下游企业分布、关键环节短板等。评估自身供应链资源禀赋,了解本地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价值贡献,重点扶持 “链主” 潜质企业,吸引链上合作企业入驻。同时,从供应链思维分析本地企业困境和头部企业出走原因,扶持本地企业转型,留住头部企业,实现招商引资、扶持本地企业和留住企业并行,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启示与思考
(一)供应链思维对企业战略的重要性
从中国企业在供应链中的角色演变可以看出,具备供应链思维是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企业不能仅关注自身生产环节,而应从供应链整体视角出发,考虑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资源整合以及市场需求变化。例如华为和比亚迪,正是因为重视供应链的构建和管理,才能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在今后的企业发展中,应将供应链思维融入战略制定,从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优化,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地方政府推动供应链发展的实践方向
地方政府在推动本地经济发展时,应深入理解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规律,避免盲目依赖优惠政策招商引资。要像书中提到的那样,先“摸清资源家底”,分析本地供应链的优势和不足,重点扶持“链主”企业,通过“链主”的影响力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同时,关注本地企业的转型和发展,解决头部企业出走问题,实现本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可借鉴底特律的教训,多元化发展供应链,降低单一产业依赖风险,推动地方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三)数字化转型与供应链融合的趋势
在第四阶段供应链思维培育中,强调了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步。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愈发重要。未来,企业应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供应链流程,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透明度。地方政府也应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供应链的建设,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供应链与数字化的深度融合,提升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四、章节小结
第二章通过梳理中国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发展历程、分析产业链供应链的异同以及探讨供应链对地方经济的赋能,展现了供应链思维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从“被”供应链到“链主”企业的崛起,中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这离不开对供应链规律的认知和运用。对于企业而言,应培养供应链思维,优化资源整合和战略布局;对于地方政府,需遵循供应链规律,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策略,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数字化时代,更要加速供应链与数字化的融合,把握发展机遇,应对未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