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碳”浪潮,到半导体和SaaS“寒冬”,当下科技投资正发生什么?

甲子光年
+ 关注
2022-08-01 19:11
381次阅读
从“双碳”浪潮,到半导体和SaaS“寒冬”,当下科技投资正发生什么?

勾勒中国产业升级之路。

作者 | 李贤焕、范文婧、周晓莉、木南、武静静

编辑 | 刘景丰

7月27日,由中国科技产业智库「甲子光年」主办的2022「甲子引力X」科技产业投资峰会在北京三里屯通盈中心洲际酒店成功举办。深创投、达晨财智、复星、联想创投、华登国际、源码资本等近40家投资机构合伙人作为特邀嘉宾,通过现场及线上连线的方式论道产业投资。

峰会针对今年的投资焦点,特别设置了“双碳”新能源、半导体、智能制造、数据智能、SaaS等五大领域的圆桌论坛,并就各自行业的热点话题展开探讨。

当下的科技投资行业,正呈现一副多面貌的图谱:有的赛道正处在风口、热火朝天,如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有的赛道则进入寒冬或下行周期,如半导体、SaaS等领域;又或者“旧”赛道上出现新变化,如数据智能下的量子计算、光计算。看似不一致的背后,是中国正在用最短的时间快速走完发达国家上百年的科技产业升级之路。

而在这过程中,投资人和创业者遇到的困难将越来越复杂,其考验的不仅是技术能力和应用思维,还有对产业的认知和耐心。

从“双碳”浪潮,到半导体和SaaS“寒冬”,当下科技投资正发生什么?

从2020年起,“双碳”便作为一个爆热词汇活跃在投资和产业界,而今年表现尤甚。

“近几个月硬科技企业估值调整幅度很大,但是新能源赛道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资本的)火力也都集中在这个行业,热度很高。”光速中国合伙人蔡伟在日前「甲子引力X」新能源投资圆桌论坛上表示

万人追捧下,难免出现投资过热现象。单看新能源车赛道,企查查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汽车赛道融资事件数量为历年最多,共计239起,披露总额达人民币3639亿元,同比大增181.66%,创下历史新高。可以对比的是,2020年新能源汽车赛道年融资披露总额仅仅刚突破1000亿元。

与投资过热相伴而生的是产能过剩。

多年前,中国光伏市场尚未成熟,许多光伏企业完全依赖政府光伏补贴,赴美上市后,陷入产能过剩的瓶颈。但此轮“双碳”的产能过剩与上一轮的本质区别在于——国内光电、锂电、风能产业链已非常成熟,加之下游需求爆发,使得上游产能紧缺,倒逼产能快速扩大。

因此,某种程度上,这种产能过剩是必然趋势,而此时投资人需要关注的是,什么样的企业能够在产能过剩、竞争加剧的时期更好地生存。

从“双碳”浪潮,到半导体和SaaS“寒冬”,当下科技投资正发生什么?

从左至右依次为:凯联资本创始合伙人&CEO李哂时、光速中国合伙人蔡伟、国寿股权科技投资负责人甘霖、源码资本董事总经理吴凡、杉杉创投常务副总徐斌(线上)

目前,从技术能力来看,中国的硬件及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技术已颇具实力。这一点在国内外投资市场均有反映:中美投资出现“一软一硬”“一多一少”的情况。美国投资人更多关注软件,对硬件、新能源技术关注较少;国内LP也逐渐意识到新能源技术带给中国的巨大机会。

不过,中国的技术优势更多体现在产业落地方面,例如技术引进后的优化工艺、成本控制,不断迭代技术直至大规模量产,打开国内外市场,这都是中国创业者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在对“碳”本身的研究利用及原创技术的延展上,中国尚且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例如对固态电池的探索。同时,在锂电、光伏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的今天,上游部分重要原材料、核心设备依然需要从国外进口。

总的来看,中国新能源产业已经形成一定全球影响力,国外很多资本也希望在中国市场进行新能源产业布局。有位专家曾说,“现在的锂电池就是二十年前的石油”。此时此刻,中国新能源产业正处在踩下油门的关键时期——

首先,制造业本身有“成本”和“质量”两大核心,未来中国新能源产业需回归制造业本质,以科技实力、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在中国的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都跻身全球前十的浪潮下,具备提供核心产品、持续创造适合产业链发展价值的企业,就是有投资价值、并且具有高回报价值的企业。”源码资本董事总经理吴凡表示。

其次,新能源产业链各环节正在互相渗透,有抱团趋势,纯市场化的投资机构需要帮助上、中、下游的被投企业做好产业协同。

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新能源产业涵盖领域既多又广,技术路线也很多,到底哪条路径能够胜出,需要花时间到产业中,和上下游最好的公司、专家交流,结合未来发展的应用场景,形成自己对产业认知的拼图。这样,才能发掘到价值洼点的新机会。

第三,海外市场充满想象力。国外富士康、奔驰等龙头企业会布局整个产业链及全球市场,投资机构可以与国外技术原创及延展能力较强的企业拉近距离,吸收、消化其核心技术,再反哺被投企业。

未来,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要投资人、企业及整个产业链协同努力,不断通过技术与产品革新,扩大规模、降低成本,迭代传统技术,并更积极地参与全球竞争——这或许才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良性之道。

从“双碳”浪潮,到半导体和SaaS“寒冬”,当下科技投资正发生什么?

不同于“双碳”市场的火热,今年的半导体投资似乎遇到了“寒潮”。年初,科创板上市的芯片公司频频破发。在一月上市的六家芯片公司里,就有国芯科技、天岳先进、翱捷科技、希荻微、臻镭科技五家公司在首日破发,其中数家均为所在领域上市的第一股。

在「甲子引力X」的半导体投资圆桌论坛环节,新鼎资本创始合伙人张弛坦言,尽管二级市场已经遇冷,一级市场项目的估值却没有下跌,一些封测、材料类的项目,收入和盈利并不太理想,但估值已经达到20亿元、50亿元。此时,投资机构面临的难题是,无从下手——“我们测算了一下,很多项目在一级和二级市场之间没有盈利空间,很难下手投资。”张弛表示。

从“双碳”浪潮,到半导体和SaaS“寒冬”,当下科技投资正发生什么?

从左至右依次为:创新工场执行董事&半导体基金总经理王震翔、知存科技创始人&CEO王绍迪、峰瑞资本合伙人杨永成、新鼎资本创始合伙人张弛、达泰资本合伙人方元(线上)、和利资本合伙人汤治华(线上)

根据在场嘉宾们的判断,这种“遇冷”有多方面原因。

半导体是一个周期性波动行业,永远都处在供需的动态不平衡中。不同类型芯片的周期长短,取决于芯片研发、生产的时间和终端销售情况,一般在4~5年。

具体而言,外部因素是疫情导致的生产端产能紧张,让芯片价格一度上涨。而在后疫情时期,产能相对充足,而早先各个环节过度囤货,导致芯片下跌,迎来一个周期性寒潮

内部因素则是过去20年里让芯片爆发式增长的需求端已成为存量市场,如手机、PC芯片,虽然已经在不断迭代,但增量有限。而目光转向未来,也很难再有类似的技术创新,可以创造这类巨大的需求。

多数从业者并没有因此呈现负面态度,毕竟半导体行业在“冷板凳”上已经坐了太多年。蛰伏是常态,火热才是异态。与其说“寒潮来临”,不如说这是泡沫期后的挤泡沫,让行业回归正常轨道。

对于市场导向型的企业来说,在缺芯潮和泡沫之下,“产能为王”是更有利的经营倾向。而回归常态之后,知存科技创始人&CEO王绍迪认为,“热钱和资源将不再流向那些技术含量不高但缺货的领域,投资趋于理性,资源才能集中到头部有技术壁垒的公司”,让硬科技企业专注于研发和技术创新,从而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

而对于投资人来说,虽然缺芯为被投的半导体企业带来了一些“缓冲空间”,但硬科技创业的本质是技术和商业,因此挤出泡沫之后,机构更能够从“价值”这个维度来做投资判断,更能观察到企业在面对考验时,在策略、经营理念上的能力。

短期来看,半导体行业充满着周期性的波动,但长期来看,在地缘政治和国产替代的影响下,半导体行业依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

向上游看,市场还有更多的发展和探索空间。生产、制造、设备都有一些卡脖子的环节等待技术突破,如光刻机、光刻胶、刻蚀设备、离子注入设备等。材料端也有不少公司投身其中,如第三代半导体、大硅片、特种气体等。

在应用端,从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到AR/VR、5G等领域将成为未来5~10年芯片行业主要的拉动因素。同时,存量市场的手机、PC、服务器芯片技术的更新迭代也同样值得继续关注,包括AI芯片、CPU、GPU、DPU、NPU、光芯片等。

从“双碳”浪潮,到半导体和SaaS“寒冬”,当下科技投资正发生什么?

智能制造不仅是未来芯片行业的拉动因素之一,更是带动中国产业升级最核心的一环。

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智能制造业产值规模逐年攀升,2020年,我国智能制造行业的产值规模约为25056亿元,同比增长18.85%。产业的资本热度也持续高涨,天眼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先进制造业以667起项目居各行业投融资数量之首,平均每月发生111起投融资事件。

行业热了当然是好事,但对投资人来说,却需要更敏锐的目光去识别真问题。国科嘉和执行合伙人陈洪武在智能制造圆桌论坛环节谈道,中国工业产值占全球30%,接近美国、日本、德国总和,“世界工厂”不是虚名,市场也足够大,“过去长久的现状是,应用端做得好,但核心的信息系统、工业基础都建立在国外的技术基础之上,这也是未来长时间需要攻克的课题。

大课题的背后,智能制造落地呈现的是一幅各行各业深度改造的图景。对于这一领域的投资人而言,不仅需要把握风潮的走向,还要关注技术在长短期带来的成长可能性。至临资本董事总经理陈粲然认为,由于不同行业的进程不一,分清楚哪些细分板块存在自动化和智能化机会,对投资机构至关重要,这不仅与行业自身的信息化基础能力有关,也与产线自动化改造的需求意愿有关。

在他看来,当前智能制造的规模性已经不只包含单个的产业规模数字,还包括每个新工具引发的场景数字化变革能力以及客户投入力度与意愿

从“双碳”浪潮,到半导体和SaaS“寒冬”,当下科技投资正发生什么?

从左至右依次为:创世伙伴CCV董事总经理寿翀、至临资本董事总经理陈粲然、国科嘉和执行合伙人陈洪武、达晨财智总裁助理邬曦、深创投执行总经理&华北总部总经理周军

机会除了出现在一些细分的场景之外,还出现在一些由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可能性之中。达晨财智总裁助理邬曦认为:“不同于互联网的投资,制造业很难在短期之内用资本造就壁垒,性能、指标等都需要结合具体的场景反复磨合,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这个过程中涌现的机会在于硬科技企业的商业模式——卖给谁?定价权如何?商业模式是什么样的?”

答案不是企业的盘子做的越大越好,也不意味着只守着原来的业务边界。这是一项新的挑战,需要在场景中一步一个脚印的摸索。

这对此前更擅长通过数字衡量机会的投资人提出了新的挑战。

深创投华北总部总经理周军的看法是:“在确定的大机会里面,选什么时点、什么估值投,在细分领域里投哪一支团队,如果对这些问题的判断出了偏差,就可能会赚不到钱,甚至令投资行为与基金属性不匹配。”他认为,这不仅考验机构团队的专业性,也和基金自身的性质、对产业的认知息息相关。“比如一个5年周期的基金,非要往这个赛道扎就会很有问题。”

这是一个复杂的命题,方向明确但是挑战重重。

一方面,随着新增机会的减少,投资机构也需要更谨慎、更细致的评估具体机会,同时要区别每个机会背后的产业质变。“需要找到真正带来科技创新的企业,比如,我们曾经看的某一个芯片项目,差异化逻辑就是成本低,比国内某一个竞争对手产品便宜,要先去替代对方的市场,所以本质上他们做的是进口替代的替代,投资价值比较有限,也不是当下我们的优先级。”国科嘉和执行合伙人陈洪武谈道。

另一方面,新场景的应用开发以及出海也在迎来新的产业机会。

深创投华北总部总经理周军认为,智能制造在出海方向的机会来得更快:“依托于中国庞大制造业的各类创新智能制造项目,无论是软件、硬件还是软硬一体,如果团队足够优秀,提早出海,就有望更快地站在全球舞台上,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公司。”

这也是达晨财智总裁助理邬曦认为的新增量机会:由于此前大的离散型生产、流程生产、精密加工都没有这么大规模在海外出现过,未来,做广泛的数字孪生、数字车间、数字工厂出海是中国的一个巨大机会。”

这条从国内绵延行至国际化市场的路,需要企业、投资人和每个场景厂商一起来走。

从“双碳”浪潮,到半导体和SaaS“寒冬”,当下科技投资正发生什么?

谈到智能制造,就不得不提今年企业服务市场的另一条赛道——SaaS。

近半年,二级市场科技SaaS公司的估值调整,已经大大波及到一级市场。自去年11月份以来,超过60%的公司已经跌到了疫情之前的水平。Zoom、Shopify、Snowflake等明星SaaS公司的市值,距离最高点跌幅超过70%的震荡。

2021年,头部SaaS企业曾迎来大幅增长,一度将SaaS行业的估值水位推向更高点。但进入2022年以来,很多SaaS上市公司的股价都在大跌,有些甚至是跌到了一半的市值。近日,Shopify在一份内部备忘录中宣布,公司将裁员10%,涉及员工1000人,主要原因为业务的增长不如预期强劲。

当SaaS企业出现估值下跌,业务放缓,如何看待SaaS的市场遇冷?

在「甲子引力X」的SaaS投资圆桌论坛上,多数投资人并没有出现悲观情绪,反而认为业务做得扎实的企业,会继续得到资本青睐,长期而言依旧看好。

从“双碳”浪潮,到半导体和SaaS“寒冬”,当下科技投资正发生什么?

从左至右依次为:信天创投管理合伙人蒋宇捷、云启资本执行董事韩义、分贝通创始人&CEO兰希、纷享销客联合创始人兼高服事业部总经理刘晨、初心资本合伙人许旸洋、真格基金合伙人尹乐

分贝通创始人&CEO兰希提到,这种遇冷主要原因在于美国SaaS企业的PS倍数在前两年涨幅非常夸张,“头部SaaS公司PS倍数已经超过五十倍,这几年也有十几倍,平均八倍左右,所以美国SaaS企业估值的下跌实际上是回归前几年的正常状态。”同时,受全球估值下调的影响,也让中国的估值相应下降了不少。

对于当前SaaS的处境,兰希表示:“短期谨慎,但长期乐观,特别对中国企服的子赛道SaaS是非常乐观。原因是,中国企业的基础设施尚处在早期,无论云、OA,还是IaaSPaaS、SaaS等基础设施都在早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中国的SaaS环境不能完全类比美国。他认为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而言,解法就是“修炼内功,做时间的朋友”。

由于中美环境不同,到现在为止,中国的SaaS企业跟美国相比,无论从数量、质量以及估值,事实上存在很大差距,这就需要中国的SaaS企业要找到更符合国情的路径。

真格基金合伙人尹乐表示,中美环境跟市场差距巨大,归根结底在于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要走完美国过去几百年走的进程,不同行业企业数字化程度完全不一样。基于中国现有市场情况,未来可能有一批服务大企业的公司,也会产生一大批服务中小企业的SaaS公司,同时,很多小的工厂主,也有迫切提升效率以及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需求,这些中小企业聚集起来将会是一个很大体量。

在今年SaaS公司遇冷的挑战下,保持平和心态,做组织和结构上的调整很重要。过去靠资本或许能快速增长,但泡沫出清阶段,接下来将会重新定义估值真正的价值,将对产品、市场、客户有更高的要求。

为此,纷享销客联合创始人兼高服事业部总经理刘晨表示,这段时间也是一个大浪淘沙的阶段,是修炼内功非常合适的时机。

经济下行周期里,面对SaaS公司估值回调压力,企业做好现金流控制,活下去至关重要。信天创投管理合伙人蒋宇捷表示,现金流充沛的公司在未来两到三年会有非常大的市场机会,中国现在的市场环境在未来2~3年一定会出现大量的市场整合,有充沛现金储备的企业能够很快脱颖而出到达非常大的规模。

归根结底,SaaS公司讲的是增长、留存率,产品要让客户看到价值,从而愿意为此付费。如果用一个更长的时间窗口去看待SaaS公司,资本热情降下来之后未必是件坏事,资本冷静,SaaS估值正常回归,能够让行业里真正有实力的公司得到相应资源,对整个行业也会更加良性。

与国外发展路径不同的是,中国底层云服务结构与海外情况倒置。国内的IaaS已经较为成熟,基础设施层在整个云计算市场上占比过半,而海外SaaS层市场占比超60%,由此可见,国内SaaS市场还有很多潜力待挖掘。

目前来看,SaaS解决方案的数量仍在持续增长,这不失为对SaaS企业最大的肯定。

从“双碳”浪潮,到半导体和SaaS“寒冬”,当下科技投资正发生什么?

无论是新能源、半导体还是智能制造、SaaS,科技的核心要素是数据。

如果将数据视为一种新的“石油”,那么数据智能就是“炼油厂”。数据智能通过分析数据获得价值,将原始数据加工为信息和知识,进而转化为决策或行动,由此成为推动数字化转型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

因此,未来将出现数据智能发展的黄金十年。而作为智能社会的底座,算力正被抬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华映资本主管合伙人章高男在此次数据智能圆桌论坛中表示,语音识别、神经网络是几十年前就已经提出来的概念,如今能实现应用落地,算力的爆发式增长是关键的前提。

从“双碳”浪潮,到半导体和SaaS“寒冬”,当下科技投资正发生什么?

从左至右依次为:星陀资本管理创始合伙人刘泽辉、奇点云合伙人&战略咨询专家何夕、弘毅投资董事总经理邱谆、明势资本合伙人夏令、CMC资本合伙人徐晨(线上)、华映资本主管合伙人章高男

但如今摩尔定律逐渐见顶,要在后摩尔时代打破算力危机,投资者对基础算力方面的投资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其中,光计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章高男表示,光在通信领域已经成熟应用,在计算方面也极具潜能。目前光电混合计算也是非常热门的领域,理论上能将算力提升数十倍以上,同时性价比也非常高。且在硅光计算这个领域,中国团队的水平放在全球都是顶尖的。

此外,量子计算则被视为能为算力带来颠覆式创新的技术,有望实现指数级计算能力提升以量子计算、光计算为代表的先进计算技术被视为推动算力增长的全新引擎。

面向数据量大膨胀的未来,投资算力能巩固数智时代的基础设施。而充分利用数据的价值,深扎行业、场景、具体业务,才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落点。

星陀资本管理创始合伙人刘泽辉在分享中表示,信息化方面的投资,最好能增收,其次是降本。市面上一些零售科技企业看起来是在拥抱信息化,比如装了摄像头等传感器,但对推动企业销量没有产生实际作用。

因此,数据的价值需要一步一步构建。奇点云合伙人&战略咨询专家何夕就表示,数据智能赋能企业实现模式改造,并不能一蹴而就,一定要把数据先用起来,才能逐渐体会到数据的价值。

明势资本合伙人夏令也认为,数据智能对企业来说,不应仅仅停留在解决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流转效率等问题上,“不管是哪个行业、企业,想实现规模化增长,尤其是建立在一定个性化基础之上的规模化增长,必然需要一套系统,一套能将个性化的业务标准化和结构化的系统。”

“更抽象来看,智能化系统核心解决的是业务标准化和结构化问题,支撑业务规模化增长,只有这样才能把人从实际的非标业务中抽离出来。”因此,智能化系统不仅是解决具体业务本身,还能应对业务过程中的意外情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系统效率。

某种程度上,这些赛道的种种变化正在勾勒中国产业升级的路径。

EN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甲子光年”(ID:jazzyear),作者:甲子光年,36氪经授权发布。

0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