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A这股风越来越大,数字雇员时代全面到来?

刘旷
+ 关注
2022-06-20 17:04
208次阅读

RPA这股风越来越大,数字雇员时代全面到来?

配图来自Canva可画
正如科技学家约翰.冯.诺依曼所言,“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生活方式正在快速改变,这一切给人类历史带来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奇点。我们曾经所熟悉的一切,都在变得陌生。”事实上,在疫情反复、数字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智能化、自动化的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熟悉的行业和工作内容,使我们加速从“重复性工作”中摆脱出来。
 
作为协助人类脱离“重复性工作”的有力助手,RPA技术的发展正让这一切日益变成现实。近年来随着企业数字化程度的提升,一批具有高度智能、高度自动化的RPA机器人,正在承担起普通劳动者的某些角色,成为企业数字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去年7月出炉的三份RPA行业报告,首次对国内RPA行业给予了大量的曝光。先是Gartner发布的年度重磅报告《2021年中国ICT技术成熟度曲线》报告,对国产RPA企业的技术进行了介绍;紧接着是IDC发布的《IDC MarketScape:中国RPA软件平台厂商评估,2021》报告,对国内RPA厂商的市场格局与规模进行了重点介绍;最后是Gartner发布的《机器人流程自动化魔力象限》报告,对两家国产RPA厂商进行了重点推荐。
 
而在众多重磅行业报告披露的背后,以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作为一种全新的数字化劳动力,参与到国内各个行业的发展之中。
 
以张家港政府和首钢股份为例,前者通过部署数字劳动力实现智慧审批、个体化商户注销秒办、烟草专卖许可证核发二次录入等,大幅提升了基层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预计2022年将有300个数字劳动力上岗工作,覆盖350个流程事项;后者将15个数字劳动力分布于财务、制造、销售、采购等数个业务场景之中,参与了44个业务流程,年预计运行次数会达到20448余次,帮助员工节省20661小时,年节约人力赋值近180万元。而在数字化劳动力快速兴起与应用的背后,是需求与供给的双重驱动。
 
从需求看,随着我国适龄劳动力人口的日益减少(生育率下降)、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提升,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愈发迫切,利用技术手段替代掉部分低附加值的人力成本成为了必然趋势。数字劳动力可以替代人类员工处理机械的任务,将员工从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大提升任务完成的效率,同时大大减少了误差率、提高准确率。
 
从供给方面看,ICR、自动化、NLP、机器学习等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数字劳动力自身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持续提升,其应用边界也从过去的结构化数据逐步拓展到了非结构化数据,并开始解锁更多样的应用场景、完成更复杂的工作任务。
 
在供给和需求双重因素的推动下,类似张家港政府和首钢股份这样使用数字劳动力的单位正在变得愈来愈多。根据IDC在《IDC Future Scape:全球人工智能市场2021预测》中判断指出,“到2024年,45%的重复性工作将通过使用由AI、机器人和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提供支持的数字化劳动力实现自动化或增强”。
作为国产RPA+AI厂商的来也科技,在发展RPA上采取了对内对外两手抓的态势。今年4月来也科技对外官宣其收购法国对话式AI公司Mindsay,消息一出便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引发了整个RPA行业和创投界的广泛热议。毕竟,相比相对频繁的海外RPA公司并购,国内公司进行海外并购的并不多见。尽管这种行为在国内很多公司看来略显突然,但从来也科技的内外布局来看也自有其内在考虑。
 
一方面,每一轮技术应用浪潮带来的都是全球性的机会,因此企业在做选择的时候必须要有前瞻性意识和全球视野。以字节跳动为例,早在短视频兴起之初,张一鸣就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轮短视频的机会将变成全球性的媒体资讯革命,于是迅速开始在海外市场寻求优质项目进行收购,并将之与国内的抖音产品优势结合起来形成组合产品,随后字节跳动在短短几年之内便利用爆火的TIKTOK迅速占领了海外市场,一步跃升为全球性的社交媒体巨头。
 
回到RPA行业来看,随着全球主要国家的人口增长放缓,以及智能技术替代因素的加速,全球范围内一场全新的“数字劳动力”替代浪潮正在全速演进。可以预见,这场由RPA带来的变革也将是全球性的。在此背景下,来也科技做全球性的收购布局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另一方面,作为专门从事RPA应用的数字智能化厂商,其已经拥有了丰厚的技术储备和资本实力。来也科技从早期介入C端对话机器人开始,到面向B端市场输出,再到后来收购RPA机器人厂商奥森科技,来也科技一步步发展成为一家“智能对话机器人+机器人流程自动化+AI”的综合性智能平台,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来自全球的优秀团队,使其备受各方资本青睐。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来也科技的融资进度已经进入了C++轮,最新一轮的融资投由Magnolia成长基金领投,优山资本和VMS Group鼎珮集团联合领投,远东宏信旗下周济同历参与投资,老股东光速中国和光速美国持续跟投。通过持续的融资和技术扩容,来也科技已经逐渐具备了向全球扩张的底气。
作为互联网大厂,阿里在参与这种前沿应用技术方面也是继续延续了其一贯的做法,即通过全面发力和布局来推动旗下RPA业务的发展。
 首先,其发力的技术体系比较“全”。目前阿里云披露的RPA技术体系,就包含了从产品架构(客户端、服务端、控制台)、安全架构、其他排他功能性指标(安全性、拓展性、可用性、成本与周期性)等方面的综合技术产品体系,其RPA的技术产品体系相当全面。
 
其次,是应用场景的“全”。目前阿里云RPA的智能机器人应用,已经涵盖了有人值守机器人、无人值守机器人、服务型机器人等多种应用形态,覆盖范围和应用场景较之前更为全面。另外,阿里云RPA依托阿里生态的持续发展,逐渐应用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如物流、金融、电商、新零售等领域,成为阿里云“科技树”的一个重要分支。
 
据公开数据显示,早在2017年阿里云RPA就已服务了30万电商商家,日流程运行数达千万级。2018年阿里云RPA进军财税、金融、数字政府等领域,在多个行业拥有超过100项的成型案例。截止目前,阿里云RPA已被超过50万各行各业的用户采用,可跟踪到的执行总次数也已突破120亿次,目前阿里云RPA为用户提升了3-10倍的效率。
 
2019年全新推出的阿里云RPA 4.0版本,提出了更专业、更智能和被集成的三大要求,将阿里云RPA正式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实际上,从整个行业来看,各路RPA厂商都在急速推动旗下产品向云端迁移,业内如AWS,Azure(微软)等云巨头,都在实现随时随地的自动化策略。面对这样的趋势,阿里云作为国内云巨头老大,自然是不会错过RPA云化、SaaS化的发展趋势。
另外,对于像阿里云这样的云巨头来说,加速云端自动化最大的意义在于为其进军B端市场铺路。因为随着云端自动化的实施,中小企业的上云部署成本和维护成本都将进一步降低,这对于云巨头加速市场扩张无疑是大有助益的。同时,大量的云计算投资也有助于RPA的普及落地,这为阿里云RPA的全面发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随着科技巨头、传统软件公司和新型RPA厂商纷纷入局,RPA赛道开始变得日益拥挤。从行业的的角度来看,目前RPA赛道厂商已经分化出了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向广度发展,做个行业的标准化流程,以达观等企业为代表(阿里云等大厂也是倾向于这种);二是向行业纵深方向发展,通过深挖几个细分应用场景,进行个性化和定制化,以影刀为代表。目前来看,两种发展思路各有各的独特逻辑。
 
如做个性化和定制化的RPA厂商,聚焦于细分深度场景,而后衍生新的应用需求,从而向更广的长尾市场渗透,其特点是以点带面。如影刀科技通过深耕电商、金融、物流等领域,衍生出了许多的应用型SaaS产品。影刀官网显示,影刀目前专注于开放及共筑电商自动化应用生态,拥有400多个电商场景的SaaS产品。
如从电商的客户服务环节中,从最初的智能客服,再到查询订单情况,查询物流运输状况,退换货、商品详情等具体应用,这些不断丰富的自动化应用小场景,正是在深入电商环节中被挖掘了出来,形成了全新的可替代空间和全新应用市场。
 
而对于标准化平台的RPA厂商而言,则致力于为大客户提供统一配套的机器人操作平台,帮助团队实施,形成行业级的应用平台。这种平台往往通过一定的标准流程,来形成标准统一的智能平台,如知名RPA独角兽弘玑Cyclone就将产品分为5个板块,从发现、设计、数字员工、平台,到云产品,形成统一的流程平台,然后辐射到各个行业之中进行应用。官网显示,弘玑 Cyclone服务于500+银行、证券、保险、政府、能源、制造、医疗、电力等行业中的客户。
目前来看,这两种模式在可预期的将来,还将长期存在。一方面,通过 LCAP(低代码平台)+SaaS 的方式提供给开发者二次开发 RPA 应用的技术底座,同时发展开发者社区,形成一个生态的闭环;另一方面,也和大B企业和组织开展深入的合作,将底层技术赋能给企业,共建CoE卓越中心,帮助客户在此基础上,根据定制化需求进行二次开发。
 
总的来说,虽然当下RPA在逐步落地,并开始往深度和广度延伸,但中国许多行业的RPA需求潜力仍未被释放,市场处于早期教育阶段。同时,RPA公司如何持续打造自身的护城河,将会是接下来竞争的关键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旷”(ID:liukuang110),作者:刘旷,36氪经授权发布。
资深作者刘旷
0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关注 36氪企服点评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为您推送企服点评最新内容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