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太创造力评分不仅领先家电企业 甚至领先了互联网公司

远川科技评论
+ 关注
2022-06-07 16:09
229次阅读

方太创造力评分不仅领先家电企业 甚至领先了互联网公司

每隔几年,中国制造业迁移到东南亚的话题就会被热烈讨论一次。大家就像玩“找不同”游戏一样,列出政策、人口、资源、交通、管理、规模等等要素,逐一地和东南亚对比排查一遍,看看到底还有多少差别,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会不会被撼动。

关于这个问题,可能不是几千几万字就能有答案的。毕竟经济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促进的。不像搬家一样,收拾下就出发了。一方面,伴随着产业发展不同阶段,“腾鸟换笼”在全球都是客观现象;另一方面,我们仍有广阔的西部地区来承接。

方太创造力评分不仅领先家电企业 甚至领先了互联网公司

东亚/东南亚电子产业部分状况

其实,关于制造业迁移的讨论,与过去讨论“电子产业不仅要占据分工链,更要占据价值链”相似,都突出了一个道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科技才是核心优势。因为这样既能创造可持续的利润,也不会轻易被转移走,可谓能攻能守。

当然,也有不少人,甚至一些制造业中小企业依然担忧:道理我都懂,但制造业可以有创新科技吗?

答案是肯定有,而且制造业还是创新科技的重要源泉之一。两次工业革命,都是从制造业开始,继而扩散到全社会。2014年,哈佛商学院两位教授写了一本书《制造繁荣》,讨论为什么美国需要复兴制造业。他们认为,制造本身就是创新过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有学者认为,在哪里生产=在哪里创新

制造业的创新科技在中国也不是一句空话。不久前,浙江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发布2021年浙江省企业创造力百强榜单”,排名前十的企业中除了新华三、阿里巴巴、支付宝、网易等,位列第三的竟是:方太。方太的创造力评分不仅领先家电企业,甚至领先了几家互联网公司。这也许会让很多人大感意外。

事实上,截至2022年5月,方太已拥有超8200件国内授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近2100件,拥有专业厨电领域最大专利池。

方太创造力评分不仅领先家电企业 甚至领先了互联网公司

方太集团“专利隧道”

这个成绩,颇有“厨电界华为”的感觉。而这也是本文要探讨的话题:一家厨电企业为什么有这么强的创新科技能力?

拆解方太的创新路径,不只是为中国企业提供借鉴,也是为制造业提炼样本,更是探索中国式创新的答案。

1996年,尝到研发甜头的华为,在上海设立了研究所。而这一年,从上海交大电子电力技术专业毕业了两年的茅忠群——如今方太集团的董事长兼总裁,也在宁波创立了方太。虽然当时家电领域的氛围还是仿个产品就能赚钱,但茅忠群却做了个大胆的决定:立志打造中国家电行业第一个高端品牌,专注研发,把“创新科技”定为公司发展的主心骨。

方太第一款产品是吸油烟机。这个领域在当时也是红海,企业有两百多家,市面产品基本都是山寨国外,没有原创设计,也不符合中国人做饭炒菜的习惯。于是,自主研发,设计更适合中国消费者的产品,成为了方太突围的利器。

一年多后,方太连续开发了多款更符合中国厨房的吸油烟机,均获得了用户认可,销量也位居行业前列。

看一个人的本色,不只是要看成功时如何,更要看在低谷失意时如何度过。对于企业本色也是如此。事实上,方太的研发决心,在整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就遇到了多次考验。

首先是来自国内同行的“价格战”。1999年,多家企业发起价格战,导致方太连续几个月销售停滞没有增长。销售人员三番五次催促方太跟随降价。但茅忠群坚持“只打价值战、不打价格战”,把压力转化为研发力。一年多后,方太研发推出外形时尚、低噪音、吸油烟效果更好的T型机新品,售价虽然比原产品高出10%,却一炮打响,再次成为行业热销,也开创了国产吸油烟机品牌高端化发展的新时代。

价格战,是商业战场常用的策略,无可非议。但纵观全球商业历史,支撑企业走出困境、站上顶峰的要素,依然是创新。

英特尔在上世纪80年代面对日本企业发起的内存条价格战苦不堪言,最终依靠聚焦研发更高端的CPU产品,成为芯片领域王者。台积电在2005年行业低谷、2009年金融危机下,仍坚持加大研发,依靠一次次超越同行的研发决心,台积电的优势越来越大。苹果、华为、索尼、丰田等等,他们走出危机无疑不是靠更强的研发。

方太创造力评分不仅领先家电企业 甚至领先了互联网公司

台积电研发状况

当然,战胜了价格战,只是创新的第一步;若想攀越顶峰,难以回避的是“自主性”的考验。打破此前“前辈们”设立的国际标准,几乎是每家创新企业的必有之战。

中国烹饪崇尚猛火大油,与西方烹饪完全不同;而旺盛的烟火气,使得遵循国外标准的吸油烟机并不能满足中国厨房的排烟需求。因此,方太曾于2001年发明近吸式吸油烟机,本以为切准需求就可产品大卖,谁知却被一项国际标准一票否决——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按照欧美做饭习惯,规定吸油烟机安装高度最小距离是65cm:这款属于中国厨房的吸油烟神器,根本无法上市。

标准话语权旁落,让敢于自主创新的方太,难展拳脚。2008年,方太决定对固有标准发起挑战,召集行业专家探讨论证。两年后,方太研发人员直接飞往美国参加IEC年会,发起标准修改议案。从第一次提案被驳回,到先后提出了六份标准不同的修订方案,一次次的驳回、再提,直到第五年,IEC主席最终让步,感慨道:

中国人要做这件事情的决心很大。

2016年,历经多个国家试验验证,方太提交的标准修订案获得IEC认可,正式成为国际标准。现如今,方太发明的近吸式吸油烟机已经成为市场主流,占比达到55%。

近年来,中国制造在创新科技和国际标准之间的碰撞不乏其数:华为参与主导5G标准,OPPO推动国际快充标准……中国制造的国际话语权已越来越高,其背后正是中国企业不断强大的创新内驱力。

我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对“下决心”非常重视,他劝诫世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对于创新科技成为企业发展驱动力这事儿,企业家要敢想且信。我国正迎来从“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新浪潮,创新能力的天平已经向我国倾斜。

提起创新,我们很容易想到各行各业存在的模仿创新。

这是不争的事实,毕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技术基础相对薄弱,而经验积累、技术发展都需要时间,于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的路径,促进了不少行业发展。比如在半导体、面板等领域,许多企业通过购买海外淘汰的工厂、设备,反向学习,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优势。

不过引领式创新,企业必须要敢于闯进“无人区”。当我们正为5G时代的引领能力自豪时,我国6G标准早已研发四年以上。

创新的远见,决定了创新的能量。这在方太也得到了印证。2011年,方太决定生产净水机产品,但方太没有选择满足现有需求的技术,而是从根本上重审一个原始命题,“什么是健康好水”。

方太研发人员翻看了几十本书籍、上百篇文献、调研了全国25个典型水质城市、请教了30多位权威专家,最终形成了研发思路:洁净没有污染物质,且保留了天然有益矿物质的水,才是健康好水。

然而,当时的反渗透技术、超滤技术,都不能实现这个“双赢”目标。方太请教海外同行,也被告知,几乎不能实现。一晃3年,50多人的研发团队多次陷入了困境:门槛高、投入大,也不知道能否成功;停止的话,此前的投入也都白白浪费了。

最终,茅忠群还是拍了板,“再慎重一点,千万别赶时间。因为如果我们的决策错了,麻烦不断;决策对了,成功是迟早的事。水是让人喝的东西,每个数据必须明明白白。我都不急,你们急什么。”

回归初心、抱定决心后,研发团队继续日夜奋战,更换了上百种材料。终于,在2016年,第一根可以实现健康好水的膜丝问世,方太将这项全球首创的技术命名,为“NSP选择性过滤技术”,这也填补国内净水行业核心膜技术空白。

技术虽然突破了,但研发的工作还未完成,从实验室,到工厂商业化,依然要穿越一段“无人区”。而这一次穿越又是3年时间,研发团队不断尝试、改进膜丝的配方和生产参数,用掉了2000公斤原材料,这期间纺制的膜丝可以围绕地球一整圈。2019年9月,基于方太独创技术的母婴级净水机问世,用户好评如潮。

从立项研发到产品问世,经历了八年多时间。八年,并不算短,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存立时间差不多是五年;八年时间,研发人员从20多岁小伙成了30来岁大叔,孩子也从刚出生到了上小学的年纪。

最近方太的员工朋友圈里,流传着一封茅忠群“写给方太科技工作者的一封信”,信里面写道:“在研发的过程中,我们要有啃硬骨头、坐冷板凳的执着精神,化难为易,化大为细,既保持追求突破的雄心,也要秉着钻研细节的耐心。”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句话,既是对未来的鼓励,也是对方太研发历史的总结。

事实上,每一家成功的企业、每一款成功的产品,背后都是“无人区的穿越”和“冷板凳的耐心”。就像华为海思9年研发才有了第一颗麒麟芯片;苹果M1芯片问世之前也已经沉淀了13年左右。

穿越无人区,在科学界更是家常便饭。袁隆平院士,一辈子只钻研种水稻这一件事,60多年为中国粮食增产做出了无比贡献。民以食为天,方太在净水机上的八年时间,不只是耐心,也是对健康的负责。茅忠群坚定地认为,“我们要从消费者出发,做别人不能做或者不愿意做的事情,无愧于做美善产品的初心”。

在科学界、企业界面前,基础理论也好、技术工艺也罢,依然有一片片“无人区”需要穿越。唯有坚信创新科技、愿意做冷板凳持续研发,才能聚焦,凝聚成划破黑暗的一道光。

企业创新科技,要会和科学家做朋友。

就像任正非感叹:芯片砸钱不行,得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尽管科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等三类,但三者之间也并非单一线性关系,融合的趋势也越来越显著。企业家和科学家的互动、企业家向科学家的学习越来越重要。

2019年时,华为就至少有700多位数学家,800多位物理学家,120多位化学家,以及6000多位做基础研究的专家。腾讯等互联网公司也在不断扩充科学家团队。而方太同样打造着自己的“科学家朋友圈”,向科学家学习、让科技破圈。

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当天,方太联合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及央视新闻推出《厨房里的航天课》特别直播节目,讲述了航天科技民用的二三事,其中既有研发理念,也有技术解法。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跨界,是因为方太的许多产品都有向科学界、航天界的借鉴

方太创造力评分不仅领先家电企业 甚至领先了互联网公司

厨房里的航天课

譬如,方太近年大火的新品类集成烹饪中心,就是借鉴了中国空间站“1+1=1”的设计理念。

方太创造力评分不仅领先家电企业 甚至领先了互联网公司

方太集成烹饪中心

再如,技术方面,为了降低噪音,方太借鉴航天技术原理,聚焦集成烹饪中心的风机动力系统,研发出了“云腾智驱引擎”,通过动力增压技术、整流降噪技术、智能巡航技术三大核心技术,完美实现了“动力强、不跑烟、噪音低”等效果,突破了传统技术的瓶颈。

在航天领域,科研人员会使用“多目标优化方法”,综合改进结构参数,以实现最佳的气动效果,同时确保乘员和设备的安全及运转稳定。方太也受这一设计思想启发下,将所有零部件指标关联起来进行整体调优,最终实现“合力突破”。

从航空航天到民用转化,也并非是孤例。比如美国就从航天飞机零件中诞生了人造心脏、红外照相机。而医院核磁共振设备中采用的超导磁铁,也正是在美国粒子加速器“Tevatron”的研发中应用诞生。高精尖的技术,变得前瞻又有用。

我们可以看到,方太在拓展科学家朋友圈方面,不遗余力:和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签约了航天技术成果转化合作框架;和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共同成立了“烹饪环境与空气治理联合实验室”;与中科院、清华、浙大、上海交大、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大等20多所高校开展常年横向课题合作。

创新,并不意味着只是增加论文数量;和科学家做朋友,也并不意味着让科学家更换身份。一方面,可以让企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突破原有行业壁垒,找准创新突破口;另一方面,也是帮助科学出圈,让技术走出实验室,让科研有了练兵场,甚至在应用中反哺理论研究。

就像袁隆平院士曾教导学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总结方太的经验来看,它的创新科技,基于“立志敢想”,对技术研发的坚信;始于“敢做敢闯”,挑战“无人区”,又有耐心将冷板凳做热;源于和科学家做朋友,和科学界互动、让科技出圈。

这是一家制造企业,但又是一家科技企业;是厨电领域的领头企业,也是一家从小做大、点滴积累的企业。但如果方法论的总结就到此结束,那就未免要遗憾多了。更重要、更深层次的话题是:为什么要做创新科技?

知名的科技观察者凯文凯利(Kevin Kelly)曾写过一本书《科技想要什么》,认为科技可以自己进化,这也引起了大家对科技发展规律和边界的探讨。尤其在资本卷入,“逐利”成为创新落地的指南针时,创新会渐渐迷失方向。

方太曾拍过一支品牌宣传片,叫《烈马》,也对此进行了探讨:

创新和科技是一匹驰骋千里、临渊一跃的烈马,但也有生性不羁的脾气。它带给人类奔腾向前的希望,也带来前路未知的恐慌。什么样的缰绳,才能驾驭这样的烈马?

答案是以心为本,以仁爱求索科技的创新。爱,就是缰绳。这也就是越来越多企业认同的“科技向善”。茅忠群在给方太科技工作者的信中也有提及:“创新科技工作是永无止境的修行,决定我们能走多远的不是技术多强、团队多大、投入多少,而是我们的发心和方式。”

从企业使命来看,方太的发心,始终是为了亿万家庭的幸福。

但若以时间线索为轴,随着时境的迁移,方太实现“幸福”的创新轨迹也在不断演变:26年间,方太不仅有烟机“蝶翼环吸”、灶具“涡轮增压”、洗碗机“高能气泡洗”等革新技术,也有集成烹饪中心、水槽洗碗机等“新物种”的品类开拓,更有诸如NSP选择性过滤膜的基础材料研究。

方太的创新科研,俨然已经不限于我们对一家传统制造企业的想象,而是走入了更加纵深的境地,经历了从“应用技术创新”到“品类科技创新”,再到 “基础材料创新”的历程

一直以来,我们呼唤“十”字型人才,不仅要有较宽的知识面,还要在某一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其实在制造业,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十”字型企业:纵向敢突破细分领域的国际标准,横向敢于联合破圈另辟全新路径。

展望来看,中国制造遇到的挑战和压力始终存在。真正能让制造业,既守住过去几十年的成果,又能成功突围的,依然是“创新科技”。创新,既是为了“美善”,也是为了在行业甚至国际话语中的立足之地。

凝练为一句话:攀爬才是全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远川科技评论”(ID:kechuangych),作者:董指导,36氪经授权发布。

0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