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的银行数字化转型:借力金融科技公司,与国外站在同一起跑线

李静
+ 关注
2022-04-19 12:25
322次阅读

一波三折的银行数字化转型:借力金融科技公司,与国外站在同一起跑线

导语:

近日,中国银行召开业绩发布会公布2021年战绩。数据显示,过去1年,中国银行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全年科技投入186.18亿元,同比增长11.44%。

 

数字化转型是一场全民自我革命,银行是这场全社会效率革命的重要参与者。实际上,为了更好地辅助企业成长,银行业的数字化能力建设从未间断过,数字化是银行业最重要的基因之一。

 

在这场自我基因再造的背后,银行也走过弯路掉过坑。银行曾一度失手,沦为资金通道。互联网巨头的App让银行储蓄卡变成资金中转站,App中的虚拟账户在真实的商品和交易过程中承担着支付功能,但却不被现有的金融体系所统计。

 

如今,在更为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和金融系统的推动下,银行重新掌握主动权,正在借助金融科技打造属于自己的“火箭”。

 

目前,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利用金融科技重塑银行体系,提升链接的效率、数据的效率、决策的效率。2020 年,中国银行业持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A 股中上市银行信息科技方面的投入达2078 亿元,同比增长25%,占当年银行业1.94 万亿元净利润的10.7%。

 

以下是本文核心观点概括:


1、银行数字化一波三折,从信息化的先行者到落后者,再到如今的发力腾飞;
2、第三方支付是银行数字化的最大变量之一,一路起起落落落;
3、国内政策推动银企直付,金融科技公司赋能银行数字化探索,企业支付重回正轨

 

正文:

大家可能并不相信,现在我们看来是已经“落伍”的银行,在20多年前,是信息化的先行者。

实际上,为了更好地辅助企业成长,银行业的数字化能力建设从未间断过,数字化是银行业最重要的基因之一。

虽然,银行的数字化建设是困难的、复杂的、曲折的。

正如把大象放进冰箱需要3步,银行数字化转型也需要3步:

第一,线上化,将线下人工业务转移到线上;
第二,数据化,运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记录、分析、重组线上业务数据,实现对业务的指导;
第三,智能化,对线上数据进行分析提炼,在合适的精确度内识别财务风险,为企业提供主动式服务,使企业增值。智能化就是从人工、自动到自主的过程;

时间拉回到20世纪初,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电子设备的兴起,满足网上转账、对账单,和电子账单支付等功能的电子银行被广泛使用。原有的柜台办理业务逐渐被取代,线上业务办理成为潮流,用户甚至能够直接在线上开展融资、借贷等行为。

线上化趋势明显的另一个见证是:随着国内金融体系的健全、通信信息技术成熟,近年来的网点总量进入下行通道。据银保监会金融许可证信息统计发现数据,2021年,2809家银行网点选择退出,退出数量继续保持在高位,2020年退出的银行网点也超过2000家。

与此同时,数据化、智能化也在同步驱动。国内银行数据化、智能化的认知,主要体现在打造标准接口,开放账户余额、明细实时查询、电子回单获取等功能上,以吸引更多企业用户。

当时,国内尚未全面开放金融体系,规模化银行积极推进现金管理的各种产品和系统,希望获得更多的高端企业和机构客户,这也使得更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现金管理功能。

通俗来讲,企业财务原先需要通过企业网银来操作的业务,现在通过企业内部财资管理系统就能操作,前提就是该系统打通了与银行内部系统的银企直连接口。

也就是说,银行要发力建设接口,企业要努力争取建设内部体系,二者之间还要打通。

彼时,以工商银行为首的四大行,拉开了中国银企之间直接取得联系的幕布。

据悉,当时为工商银行研发接口的是Star团队。Star可以算得上是国内第一代资金系统规划总架构师,曾创立软通动力资金管理系统产品市场团队,实施项目100+家,后来随着李静一同创办资金管理SaaS企业司库立方。

将银行端系统完善后,周明星还驻场中石油,协助中石油资金管理体系的搭建,与工商银行对接。至此,国内第一个银企直联案例完成。

跟随工商银行的脚步,农行、中行陆续跟上,开始打造自己的标准接口。

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系统也正在不断完善中。

自2000年开始,为了与银行更好地对接,中石化、中海油及中化等开始了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其中,2003年建设银行承建国内第一个大型司库服务项目;2004年东风汽车公司实施国内第一个大型企业司库管理建设项目。

从使用的客户类别来看,基本以大型银行和国有大型企业为主。背后的原因不难猜测,单个银行单接口的开发周期近2个月,成本高达27万。一家企业要想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至少开通5个银行账户,费用高达百万。

这还没算上企业端技术平台的开发成本。周明星曾对外称,完成系统开发的工作量,预算规划至少千万元起步,而这还仅仅只是2004年的价格。

司库立方的CEO李静也曾在微博上写道,“那会儿在国内市场上开出3000万元的高价,也不一定有人敢接企业端资金管理体系的建设。”“受限于去IOE政策,以及为了更适应中国企业,大家都会更偏向国产软件。然而国产替代孱弱,供应受限。”

并非每一家银行都能突破复杂的组织机构,在金融业务主业外将技术放在重要位置。

也并非每一家企业都能够承担高昂的成本。此外,由于技术不成熟带来的过多人工干预问题也降低了效率,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存在严重失衡。

因此,本次银企直连初试水的探索没有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反而让银行、企业成本上升、效率下降。

于是,双方都陷入艰难的选择。银企直付是未来,但谁也无法判断未来有多远,抵达未来的复杂程度是什么样的;坚持现在,第一增长曲线已经走向末尾,式微只是时间问题。

国内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缩短了犹豫不决的时间。

此时,电商呈现喷涌之势。电商客单价不高,但是交易笔数大。如果还按照以往的惯例——用户在网上选品下单付款,商家把详细信息发送到收单银行(负责处理他们付款的机构),收单银行将这些信用卡网络必须与客户的银行联系,以批准这笔交易。假设银行批准了该交易,它将通过信用卡网络将授权代码发送回收单银行。然后,收单银行将该信息发送给商户,商户最终将为你提供产品或服务。

但这并不是整个过程的终点。用户可能获得服务或产品,但商户将不得不等待一个漫长的批处理、清算和融资过程完成,这可能需要一个多星期,之后你的资金才存入他们的银行帐户。

一波三折的银行数字化转型:借力金融科技公司,与国外站在同一起跑线

1)眼见第三方支付起高楼

为了应对迅猛增长的电商交易数据,一种新的银企连接模式诞生。国内创业者塑造了一个既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又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新商业模式——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的操作逻辑为:第三方支付公司去银行开户,跟银行直连,为企业端赋能。企业在第三方支付公司拥有虚拟账户,可转入资金,进行收付款、查账等功能。这个过程相当于,支付宝直接与银行对接,开通银行账户,个人用户将资金存入支付宝虚拟账户,进行交易。

凭借着更灵活的体制、更强的产品创新能力、更优的服务体验,第三方支付机构纷纷切入商业银行传统的支付、贷款、存款、理财等核心业务,再加上让支付机构“躺赚”的备付金利息,以及见不得光的黑灰产,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收益。

除了第三方支付,还有聚合多个第三方组成四方支付等,皆是那个特定时代下的产物。

2)眼见第三方支付宴宾客

当时,第三方支付牌照地位高。如果把各家银行称为人民银行的“大儿子,第三方支付则是人民银行的“二儿子”。

一波三折的银行数字化转型:借力金融科技公司,与国外站在同一起跑线

这看起来是一个双赢的局面。第三方支付组织的出现,延伸和补充了银行支付服务功能,与银行呈现合作关系。第三方支付的一站式接入服务使银行与商家都避免了一对一接入的高额成本,一些组织还为卖家和买家提供了信用担保机构和其他增值服务,既约束了交易行为,也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创新。

但最后,互联网巨头的App让银行储蓄卡变成资金中转站。

长期依靠头部客户忽视长尾客户,现在长尾客户又被第三方支付夺走,商业银行彻底沦为了支付机构的资金通道,资金大幅流出。

第三方支付成长为了与银行支付系统相当的系统,大部分的交易和资金都涌向了第三方支付的虚拟账户。

这些虚拟账户在真实的商品和交易过程中承担着支付功能,但却不被现有的金融体系所统计。

支付脱媒(支付脱媒是指非现金支付中,在市场化的支付服务领域,非银机构开展支付业务,并逐渐侵蚀银行支付业务的过程)给银行上了生动的一课,即使是全国性的大型银行,面对互联网公司的“降维”竞争也是无能为力。

3)眼见第三方支付楼塌了

当银行无法查看每一笔交易数据时,监管的力度会降低。

中国人民银行的清算中心可以查看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流水信息,但对若干虚拟账户,其无法一一查看,而这些虚拟账户的交易量构筑了中国互联网经济的一方江山。

对于人民银行和监管机构而言,每一笔交易都需要保证溯源实时可查,这样才能保障经济安全。

人民银行也不会由着这批企业自由发展,没过多久,躺赚的好日子到头了。

一波三折的银行数字化转型:借力金融科技公司,与国外站在同一起跑线
图片源于甲子光年智库《中国企业司库管理SAAS行业研究报告》

2017年开始,监管重拳出击。央行209、238、281、296、248等文响彻行业,要求第三方支付断直连,必须接入网联平台,再转发到银行处理,监管范围从上到下涵盖了清算组织、金融机构、支付机构、收单及聚合支付机构。

第三方支付牌照从被视为特许经营、外人难进的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

治“乱”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

2021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加强清算机构支付清算业务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指出,无交易背景的贷记业务(保险理赔(分红)、政府服务、工资发放和信贷发放等)由人民银行清算中心负责;银联、网联、农信及城信业务范围都被缩减。

一波三折的银行数字化转型:借力金融科技公司,与国外站在同一起跑线

监管新规界定清算机构业务边界,中国B2B支付回到正轨,与国外达到同一水平线。国内政策推动银企直付,国内企业寻找合规解决方案。

在这样的环境下,商业银行必须要做出深刻的转变,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空前绝后。

不同银行对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认知不同。部分银行愿意斥巨资自建研发团队,开启自主创新之路;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愿意通过跟外部科技公司合作自建系统进行转型。

不管选择那种模式,一个更开放的银行展现在大众面前,成为市场新宠,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大幅提高。

“开放银行”的本质是一种全新的银行商业模式,商业银行将根据客户需求,通过与其他合作伙伴共享数据、流程以及其他业务功能,为客户提供全流程的、高效的金融服务。

一波三折的银行数字化转型:借力金融科技公司,与国外站在同一起跑线

通俗意义上理解,开放银行像是电脑的USB接口,定义了统一的形状、内核、传输协议等,让所有的电子设备厂家能够实现无缝对接。开放银行虽然冠以“开放”二字,但对API和SDK等接口进行严格管制,在最大程度提供普适性的同时又严守用户信息安全关。

开放银行的逻辑是深入到场景中,去寻找用户,服务用户。

伴随着开放银行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利用金融科技重塑银行体系。2020年,中国银行业持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A股中上市银行信息科技方面的投入达2078 亿元,同比增长25%,占当年银行业1.94万亿元净利润的10.7%。

1)为什么企业需要接入开放银行,建设银企直联?

开放银行将会升华银企直付。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成本更低、更便捷的支付方式。企业无需登陆网上银行,就可以利用自身财务系统自主完成余额明细查询、转账等功能。

同时一些银行也逐渐在开放电子票据、票据池接口,这也为企业财资管理带来了更多的便利。而传统模式下,由于企业客户存在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风险等特征,商业银行不敢为小企业提供服务。

银企直连是建立企业和银行联系的公路,打通支付之后,开放银行即可作为金融赋能,输出银行所有的金融功能,比如账户、数据、支付、理财,甚至借贷。比如,一家航空公司调用了一家银行的接口,航空公司的会员可以直接在APP上购买保险、理财,甚至借一笔旅行的应急款。

2)为什么商业银行需要金融科技公司?

传统商业银行具备客户和数据基础,但是受限于金融系统稳定性要求、金融科技应用的技术开发与改造的高昂成本,使得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速度较慢、成效有限,借助“外力”已成为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现实选择。银行联手金融科技公司,已成变革下的风潮。

银行不是没有能力构建支付产品的人才,而是因为一家致力于支付的公司,可以专注于所有本地集成和边缘案例,从而带来更快的体验、更高的接受率和更少的欺诈。

近3年的疫情,更是一剂数字化变革的强效催化剂,让银行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再一次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通过“非接触式服务”与客户接触,银行的数字化开始展现力量。

金融科技公司也依靠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技术,助力银行数字化转型,并成为其核心力量之一。

一个更大的齿轮正在缓缓推动,金融科技公司成为智慧银行隐形引擎,为银行数字化保驾护航,银行数字化又吸引更多企业借助金融科技公司加速建立资金管理体系,更好对接银行。

[免责声明]

原文标题: 一波三折的银行数字化转型:借力金融科技公司,与国外站在同一起跑线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于36氪企服点评;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资深作者李静
0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关注 36氪企服点评 公众号
打开微信扫一扫
为您推送企服点评最新内容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