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全网的MBTI人格测试,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相信?

Baklib
+ 关注
2022-04-19 13:53
550次阅读
最近,一个叫做MBTI的性格测试突然受到了职场、求学等领域的广泛关注。
以往,人们习惯于用生肖、星座命理来自我标榜和寻求身份认同,现在,MBTI性格测试,这一夹带着“科学”气息的“性格滤镜”或许能帮我们解开数字居民探索自我之旅的一些迷思。
本篇文章带你了解趣味十足的性格测试背后,MBTI作为新的一轮社交货币,所体现出的新兴人类社交中的身份认同等议题
MBTI,即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由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共同制定的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它基于荣格的心理学类型理论,把人格分为E(外向)—I(内向)N(直觉)—S(实感)F(情感)—T(思考)P(感知)—J(判断)八个字母,排列组合形成十六种人格类型。  
MBTI 测试一般分为四个维度,每种维度又用二分法分为16种类型:
 
火遍全网的MBTI人格测试,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相信?
 
MBTI测试的16种性格类型 (图源:网络)
 
这16种不同的性格型态,当中由二至三个取向并合而成的类型各自有一个描述性名称。此外,非正统的使用方法认为,每种性格与其他类型的互动关系都可以从组合间推测出来。
MBTI将个体行为差异分为四个维度,包括精神能量指向、信息获取方式、决策方式以及生活态度取向。
每个维度包括两个方向,代表不同的偏好倾向,分别是外向型(Extroversion)内向型(Introversion)实感型(Sensing)—直觉型(Intuition)情感型(Feeling)—思考型(Thinking)判断型(Judging)—感知型(Perceiving)
四个维度的不同偏好倾向组合起来,便形成16种人格类型。现在流行的MBTI十六型人格测试结果分为4个大类,包括分析家、外交家、守护者和探险家。
 
火遍全网的MBTI人格测试,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相信?
 
MBTI诞生之后,在不少权威机构和学者的支持下将这个测试大规模的推广。
时至今日,MBTI已经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在115个国家之间通用。许多世界大型企业,以此为测量工具和出发点,定期组织人力资源培训及组织发展课程。拥有MBTI正版版权的CCP公司,每年能创造千万美金的收益。
而随着MBTI的日渐走红,这门看似十分科学的测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质疑者认为MBTI理论有缺陷,测量结果不可靠,而且同一个人不同时候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并指出这是巴纳姆效应的例子。心理测量专家罗伯特‧霍根(Robert Hogan)曾经评论:“大多数人格心理学家把 MBTI视为比较复杂的幸运饼干。”
包括 MBTI 在内的人格评估量表,在医学期刊里都被定义为跟星座(生肖符号)、卦象同类的“自我探索的风潮” 。
MBTI最开始上热搜是今年冬奥会的时候,当时谷爱凌为国摘金,有位网友向谷爱凌询问她的MBTI类型,没想到谷爱凌真的回复了她,并且发了自己是INTJ的测试结果,她说:“我一直说我是内向的一个人,然后大家都不相信”。
一时之间,全网的INTJ都开始陷入狂欢,而没测过MBTI的网友们则非常好奇,并且纷纷跟风测起了MBTI。
而在信息过载的当代社会,人们的注意力是及其有限的,MBTI性格测试在没有过多的营销活动的情况下,以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即使内容空洞)唤起了网友们的共鸣,最后再给予网友们相应的社交货币,这些导致了MBTI人格测试题的裂变式传播。
所谓社交货币,是美国沃顿商学院的营销学教授乔纳·伯杰 (Jonah Berger)在《疯传》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它是用来衡量用户分享品牌相关内容的倾向性问题。社交货币的观点认为,我们在微信和微博上讨论的东西就是代表着,并定义了我们自己,所以我们会比较倾向于分享那些可以使我们的形象看起来高大上的内容。
简单来说,你朋友圈发什么,就代表了你是什么样的人。在微信中分享自己性格测试的结果,实际上则是展现、树立自己美好形象的大好机会,毕竟答案池里有很多的溢美之词。
社交媒体时代,大家都需要夸奖和赞赏,都想要为自己立一个美好的人设,MBTI性格测试给了所有人一个机会,为共同造就了一场标签化的社交狂欢。
最终这样在朋友圈等私域内的传播,扩大到了公域。社交媒体上也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MBTI表情包,还有好事的网友给各种影视人物、历史人物、甚至神话人物测MBTI。
MBTI性格测试也满足了人们自我认可的主体性需要。在心理学理论中,自我认可主要表现为个体有自我美化(self-enhance)、自我确证(self-verification)等倾向。
在当下,媒介化运动社交的背景下,群体聚散的频率和速度都大大增强,年轻人从外向内窥探的需求通过 MBTI等人格测试来认清自我的现象日益突出。MBTI作为新的一轮社交货币,带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

1. 寻找归属感,年轻人喜欢给自己“贴标签”

关于MBTI性格测试,可以通过身份认同的观点进行解释和研究。根据奥尔波特的自我发展理论,个体的自我认识要经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三个阶段。
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形成都是在媒介设置的社会规范和与他人的人际交往中实现的,在信息的传播和社会的交往中,个体不断完善对自我的身份认同。
“贴标签”行为本质上为了获得“身份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人作为群居动物,对“群体归属”的追求甚至已经超脱于后台的经历和理性逻辑判断了,这是一种植根于人们潜意识的东西,即便是最独立的人,一样想要寻求和自己聊得来的群体,追求一种。
而另一类热衷于获得群体归属的人,则会使用各种方法去主动寻求群体归属,从最开始的星座,然后到MBTI,甚至还有各种各种奇怪的理论都出现了,正是他们向外广播自己、寻求认同的方法。
海德格尔说,“我们本质上是共同体的一份子,正是在共同体中,我们学会怎样成为一个个体。”
人类作为社会性的存在,通常会把自己放到某个特定群体里来获得某种和他人的联系,借由这种联系来获得对身份的确认。
星相学和算命经久不衰,表明了我们多么渴望得到理解,当有人能说出跟我自身情况相符的信息(即便是笼统的)时,自我就被再现了。

2. 新发展:互联网下身份认同的分化

互联网时代迅捷的信息传递,使得群体聚散的频率和速度都大大增强,身份认同的主体、基础、动力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出现了相应的分化与冲突。
传统社会成员的身份认同有较强的稳定性和限制性,个人受到所在群体、社会环境等的限制,其个人的身份认同也比较稳定;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点,人们可以在网络空间中有选择的进行“展演”,个人的身份具有虚拟性和建构性的特点,社会成员的身份认同更加动态性和无限性。
同时,时空与认同具有密切的关系,当下我们处于美国学者曼纽尔·卡斯特所言的“流动空间”中,社会是液态的、流动的,社会成员的认同花费时间越来越短。
相对于传统的被动性、归属性认同而言,网络社会中的认同是主动性、建构性的,当主动性的社会认同增多时,自我和群体认同便有了更多元的维度,社会认同也更加分散化。
哲学家格蒙特·鲍曼认为,如今群体身份的可靠标志渐渐被流动性、不稳定性和个人主义所取代。过去的人用宗教、家族、企业来标记自己,而现在的人,不是不需要依附在群体上了,而是要求更细分化了。
空巢青年、佛系青年、丧气青年等流行一时,年轻人都需要找个时髦点的词汇包装自己。大家甚至会用“开什么车、穿什么衣服、喷什么香水、听什么音乐”来定义自己。
具体而言,人们在社交网络上的形象,有时候甚至跟他实际本人相差十万八千里,但就像哲学家威廉姆·詹姆斯认为的,“一个人在认识他的人眼中有多少种形象,他就有多少个社会自我。”对那些永远都看不到实际的他是什么样的人而言,那些标签化的人设,就是他本身。
比如,在MBTI的设置中,人们会根据不同的需求,以及所处的环境进行性格上的转变,甚至一个月变好几次性格类型。而这种转变具有虚拟性和人为建构性的特点,实际上是人为的“展演”。

3. 人格圈层化冲突:个体人格的独特性被淹没

然而,当MBTI成为圈层标签后,不同数量的人格类型成为人们获取优越感的重要来源。
稀少而又符合商业时代规律的人格成为了圈层的最顶端,而INFP、ISFJ等庞大的感性人格却需屈居在圈层的底层。本该带来人们对复杂人性更平等看待的人格测试,却变成为人为添加的刻板印象添油加醋,从而让社交圈层越来越难被打破。
自然,圈层的划分并不完全一无是处。它带来了更加简单的交流方式与语言风格,如和S型人格讨论时聊美食、聊生活,遇见N型人格聊人生、聊哲学。然而,看似简单的同时,背后却是一种惰性的表达失语。
人们害怕发言,害怕无人倾听,害怕伪装的面具被识破。因此,还不如隐藏在通用的人格类型下,掩盖所有真实想法与情绪。
圈层化的人格划分使得个体人格的独特性被淹没,沟通与表达不再需要思考,仿佛一切都是模版和套路。矛盾的是,即使利用MBTI可以帮助我们打造理想化的人设,但当所有个体的性格都被标准化时,“个性”反而荡然无存,因为你想造的人设,人人都能造。
MBTI问世以来,常被用于求职招聘和找对象。艾姆蕾曾在《性格经纪人:迈尔斯–布里格斯的奇怪历史及性格训练的起源》一书中探究该测试背后的故事。
她表示,20世纪40年代,迈尔斯和美国第一批人力管理咨询顾问中的一位顾问开始把测试卖给一些大公司,如通用电气、标准石油公司、纽约人寿保险公司。
这些公司使用它来进行CEO自评、面试应聘者、以及评估是否该向某种性格的人收取更高的寿险费用。后来,许多求职者将测试结果作为彰显个人性格的主要标签,并借助MBTI的分析话语推销自己。一些秘密组织挑选特工时,也会使用MBTI测试。
不少网友对此都保持谨慎态度。有人认为,心理测量只在某个断面提供参考,不是诊断性的,更何况非专业人士对很多概念的理解偏差极大。也有人认为,大家在社交平台上就是“图一乐呵”。还有人表示,这只是一种认识自我的方式,仅供参考。
有学者曾研究指出,不能将MBTI结果作为最终人格类型判断,而要在MBTI认证的专业人员引导下,将问卷结果作为参照,从而确定个体的人格类型。
“MBTI可以帮助认清自己,但并不剥夺认知自由,把结论强加于人;MBTI可以有效地评估人格类型,但由此并不能推断行为态度、智力水平、能力强弱、工作表现、未来祸福和命运。”
至于当下,有些人将MBTI作为一种新标签,则可能更让事情不再那么有趣。人是动态的人,俗话说,“千人千面,百人百性”。做性格测试很容易,但向内探索将永无止境。

企业知识库搭建SaaS软件——Baklib

Baklib,一款优雅的云端知识库建设平台,基于人工智能的知识管理、帮助中心、Guide、FAQ、API文档、产品手册制作软件。领先的低代码SaaS开发平台构建企业数字化转型利器,实现企业向内知识协同和对外品牌宣传
 
火遍全网的MBTI人格测试,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相信?
 
 

[免责声明]

原文标题: 火遍全网的MBTI人格测试,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相信?

本文由作者原创发布于36氪企服点评;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资深作者Baklib
Baklib
0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