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港股老炮众生相:买28只股票亏一半,1000万做到1个亿 >

港股老炮众生相:买28只股票亏一半,1000万做到1个亿

转载时间:2021.11.08(原文发布时间:2021.01.28)
197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97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锐问 Record”(ID:tigerrecord),作者:林波,编辑:周欣,36氪经授权发布。

2021年以来,“港股牛”呼之欲出。

近两个月,南下资金流入近3000亿港元,是2020年的两倍多。香港恒生指数突破3万点,创造2019年5月以来的新高。

其中,“港股打新”受到热捧,例如京东健康和农夫山泉等新股获得的认购总人均超过70万人。从机构来说,港股中各行业龙头及低估值个股成为配置重点。

锐问联系了多位资深港股投资人,谈谈港股投资的经验。

01 14年专注港股打新,年收益超100%的逻辑

昵称:周晨,公众号《周老板说投资》主理人

我做港股打新十四年了。2006年的时候,上海有个申江导报,上面有半个版面介绍了港股打新。我用了整整半年时间回测了2005年和2006年的数据。包括各种指标并且不限于超购、集资大小、保荐人,首日开盘涨幅等信息。

2007年3月上市的阿里巴巴,是我打新的第一支股票,申购了一共十手,价格是13.5港元。

虽然是比较早接触港股,但从一开始就没有决定炒股,而是专注打新。原因是:一来没有很多时间用来炒股,二来是知道自己没有炒股的能力。在阿里上市的第一天就把股票清仓了,价格是37港元。没想到上市即巅峰,阿里巴巴跌跌不休,直到退市。

2007年-2012年这段时间,新股几乎都是涨的。当时一年就三四十只股票上市,大部分都是优质股票。所以,年化收益率保持在150%左右。

打新的重点是:看超购的数据。一般超购越高越好。可以通过交易APP上面显示的预估超购金额来看超购情况。

港股打新的特点和优势是:可以多账号操作,中签概率高。香港大概有200多家券商可以选择,这是与美股打新、A股打新的关键区别,后者可选择的券商并不多。而且,香港新股一般是保护中小股民的。

我的账号也从最开始的10个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个,一般初期每个账户会放2万港元。如果遇到热门股的话,基本上能中100个左右。过去十四年时间,打新平均收益率在100%以上,最高是2008年达255%,最低是2018年为47%。

区别在于,在新股超购高,确定性高的时期进行孖展申购(融资)。比较成功的例子有阿里巴巴、广发证券、思摩尔、泡泡玛特;2018年4月-2019年4月,这一时期确定性差,收益率不是特别高。

做好风控的关键是:千万别留恋,永远是新股第一天立即走。举个例子,小肥羊2008上市获得71倍超额认购、有高盛作为保荐人,但在开盘那天直接报2.9港元,比3.18港元的发行价跌了9个点。

还应该看以下的条件:企业所处赛道的想象力、基础投资人与企业的关系(基础投资人成交占比越多越好,基金或者投资公司是基础投资人,要好于个人或者上下游企业)、投资人上市前禁售的条款(如果上市前有大批股份可以卖出,有较大风险)。

这两年迎来了一个比较好的市场,独角兽企业越来越多。例如,京东健康总计84万份认购,超额认购420倍。超过了原来2007年的阿里巴巴,历史第三。

港股老炮众生相:买28只股票亏一半,1000万做到1个亿

虽然现在的热度高,但2007年的打新人数是现在的3倍。今年看好快手、京东物流。

总的来说,香港新股第一天会有保护机制,公司、保荐人都不愿意新股跌。涨的股票比跌的股票更多,相信能够穿越牛熊。

02 港股是修罗场:6年买了28只港股,亏了一半

昵称:红魔CJ,拥有20年投资经验

我是二十多年的老“韭菜”了。2015年做了职业投资人,主要通过港股通买港股。当时对港股也不是特别了解,就觉得是便宜,结果吃了不少亏。

合计了一下,截止2020年底不算中签新股,我六年来合计投资32只A股,亏损包括浮亏的仅仅3只,而同期合计投资28只港股,亏损包括浮亏有12只。同一个人,同一套投资体系在两个市场的表现,说明了港股市场的难度。

比如港股里有很多老千股,经常发生洗仓式暴跌,如果控制不好风险,一次错误的操作将断送投资生涯。我原先是做手机的,曾经买过酷派。酷派因为报表出不来,直接被停掉交易,后来再恢复交易的时候,卖掉亏了。

印象深刻的是拉夏贝尔,亏了90%多。总结了一下,首先是把运气当成实力。因为我当时操作过一次波司登,大概4毛港元的建仓成本,大概是3块左右卖掉。

港股老炮众生相:买28只股票亏一半,1000万做到1个亿

看到拉夏贝尔当时是唯一一只同时A股和H股上市的股票,号称中国的”ZARA”。而且,拉夏贝尔的门店在我住的附近,我也去看了一下,发现环境不错,人气也挺旺的,我爱人也是它的消费者,就买了这只股票。

大概6块多开始建仓,后来逢低加仓,成本到了5块左右,等到发现错误时,已经跌了一半以上,这个时候已经很难割肉离场。纺织服装类企业的行业变化太快,企业的战略决策失误,会导致基本面急剧恶化,对于一般的散户来说,信息的劣势是非常明显的。

还有,不能以A股的思维去操作港股。一般A股买股票倾向于认为总会出现反弹。但是港股很多股票不会。

相对A股来说,港股是一个更加有效的市场,投资者水平高。从单个个股分析,AH股比价中,过去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个股,海螺水泥经常一枝独秀,是唯一H股贵过A股的公司,从过去几年的投资回报看,海螺水泥当时贵的有道理。

重要的是建立适合自己的盈利体系,我主要采取低估、分散的投资策略,投资的方向是“三傻”:银行、地产、保险。

这几年赚的最多的是银行股,占总体收益的一半以上。银行股的特点是(集中四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从来没有让人失望,但也没有让人惊喜过。

港股老炮众生相:买28只股票亏一半,1000万做到1个亿

它的持有逻辑一直在,国家信用背书、业绩确定性高,虽然银行近年的ROE一路下滑,但已经开始有止跌的迹象,近几年ROA已经有所回升,因为降杠杆的因素没有体现在ROE上,如果未来几年银行能够保持大概10%左右的净资产回报率,加上6折-7折的净资产的股价,基本能保障13-14%左右的年化回报。

但银行是一个高杠杆的行业,在中国宏观经济不断下行的环境下,经营压力和风险大,坏账情况不清晰,没有巨大的利润空间。

其他的话,也操作一些互联网、科技领域的股票,以消费股的逻辑来操作。看什么时候是低估,什么时候是正常,什么时候是高估,什么时候可以享受一些泡沫,泡沫到了肯定卖掉。

举个例子,一百多块钱买进的腾讯,当时腾讯的市值比中国移动还低,而且市盈率也不高,大概30多倍左右。我在三百多块钱卖掉过一次,然后后面两百多块钱建仓,最后五百多块钱卖掉,大概30多倍PE建仓,50倍以上PE就考虑退出了。

从历史数据看,腾讯经营指标其实远远没有过去几年靓丽,但估值却是过去几年最高的,现在股价涨到700多块,但并不后悔,因为后面的钱不是我应该赚到的。

6年来,2020年是跑输大盘的。但觉得很正常,因为如果这种体系永远跑赢的话,就没有我赚钱的机会了。

03 一年出手两次,1000万做到1个亿

昵称:柯南(投资大V“Conan的投资笔记”),私募基金创始人

我做了一家私募,5年左右。刚成立的规模是151万美元(1000万元左右),现在在1亿元多。基本都是靠纯增长起来的。

之前一直在一家A股基金做基金经理,经历从1亿增长到三十多亿规模的阶段,后来离职研究港股。主要是想看点自己喜欢的赛道和公司,关注互联网、消费、游戏、二次元。

比如,腾讯200多块买的,一直拿着。收益比较好的有光线传媒、复星国际,最好的是呷哺呷哺,2016年初买的价格是3.3港元,现在是18港元左右。收益在5倍左右。

港股老炮众生相:买28只股票亏一半,1000万做到1个亿

港股的特点是,差的公司也能上。但这同时导致一些好公司也被误解为很差。好比在贫民窟里找足球运动员,也可能找到内马尔这种球员。而A股上市门槛高,想找到超低估值的好股票,机会很少。

这种质量非常高、数量比较少的股票需要花比较多时间研究。所以,我们出手次数非常少,一年2-3回。因为仓位老不动,还把德勤的审计费砍掉了20%。

拿呷哺呷哺来说,当时在餐饮这条赛道,包括小南国、翠花餐厅、湘鄂情这几家公司基本都暴雷了,呷哺呷哺的PB也只有2倍多。

跟其他一些基金也有过交流,发现餐饮在投资行业是最冷的,而且他们普遍认为呷哺呷哺还不如翠花餐厅(现在翠花餐厅股价只有2毛)。

最后一次下单买呷哺呷哺,是在参加复星的年会上。好多员工认识我,问我买什么,我就说买呷哺呷哺,他们连看不看。总结一下,这家公司所有人都看不上。

我们的投资逻辑是:首先,门店印象深刻,比如小火锅的模式独此一家,而且已经有500多家门店。其次,呷哺呷哺的营收和利润的数据都有不错的增长。

跟这家公司的人接触后,还发现企业文化很实在。比如,第一次跟IR见面。他是一个香港人,我们俩去吃饭。那时候有雾霾,交通也不方便,我们俩从北京国贸走了一个多小时;还有一个技术总监来北京出差,住的却只是汉庭酒店。说明他们真的喜欢这家公司;还有服务员多为大学生,培养体系完善。

当年,它们还做了凑凑火锅、呷哺呷哺食品有限公司两块新业务,现在都有大幅的增长。凑凑做到了150家门店,增长了10倍,食品板块从零做到6亿左右的销售额。呷哺呷哺本身的门店也增长了2倍。也就是说,股价涨了5倍,但有实际的业绩增长作为支撑。

作为投资者,兴趣最重要。我们做调研需要先把能找到的资料全部看完。在此基础上,能够提出深刻的观点。当别人反对的时候,需要能够证明自己的观点。防止一旦研究不够深刻,就容易卖掉。总的来说,要做的工作量非常大。

最怕就是为了赚快钱,这种经历也有。比如信也科技。当时的想法是赚一笔钱,然后去买B站。因为我们财报功底比较好,一般能猜中它们下季度的财报数据。猜中也不行,互金这条赛道本身有问题,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后来总结,一家公司的发展本质更重要,财报是其次的。

去年买了名创优品,这家公司看了整整五年。最近在研究泡泡玛特、快手,等待入手的时机。

港股热,推高了很多股票的价格。但投资不需要着急,捷径是让人迷路的最好方式,要坚持正确的方法又比较用心去做研究。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港股老炮众生相:买28只股票亏一半,1000万做到1个亿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