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分享~上篇请见36 氪创业知识汇小结:一场独有的 “三无” 活动(上)
虎扑互联网 + 体育联合创始人杨冰
杨冰:虎扑最开始的时候,2004年 的时候我和我的合伙人,也是在读书期间业余爱好的状态开始创立,一开始也是个人的身份,中间也有广告商主动找过来,跟我们合作,到一个阶段,说你们老是个人,我们公司没法出款,开发票的问题,你们就弄一个公司吧,差不多也是那个时候也会有投资人过来跟我们聊,说你们弄个公司吧,就好像是个事。我们那时候一想,觉得自己确实挺喜欢的,差不多 2007年 成立了一个公司,也在同一年拿了第一笔的投资,2009年 的时候开始了一些线下的业务,2010年 左右我们是国内最大的体育网站。到现在我们算是国内最大的独立体育网站,体育 APP,以及国内最大的商业体育比赛的主办方,我们设了一个体育的产业基金,一个主体是虎扑体育,主要是一些原来的体育服务,还有一个体育产业基金,用来投一些新的体育运动服务,如果大家对体育运动健康领域感兴趣的话,我们可以再细聊。
魏峥:第一个问题是媒体类产品本身具有公关优势,除此之外产品的盈利点应该如何抓住?
杨冰:我个人觉得互联网不应该只用媒体上,如果只用在媒体就太浅太可惜了,我个人的见解是互联网早期的时候,最开始是把传统媒体搬到互联网上,所以一开始就先天聚集了一定的人气,它除了可以传达信息给观众、读者之外,还有很多双向的东西,可以让用户在网上参与,所以基于这样的逻辑,虎扑从第一天的定位在自己内心的定位,从来没有把自己只当成一个媒体,基于这个工具和技术,我们最开始提供的是一些媒体资讯类的服务,可是到第二个阶段时候,孵化器啊,以及帮助创业者的线下的服务,回到这个话题,如何寻找媒体以外的盈利点,我觉得每个行业每个领域相差非常大,比如对于科技媒体来说,可能它的受众很多是创业者,那么创业者的需求是他需要创业知识,需要创业辅导,他希望得到外面的服务,围着这条路下去。
虎扑作为体育人群的社区,虎扑所能提供的,我们知道原来提供的是观赏型的服务,基于职业体育赛事的观赏型服务,以前虎扑只能和其它门户的体育频道一样,但现在我们更多的经营或者我们更多的希望会放在真正的体育服务,在原来观赏之外的参与性的体育服务,我们觉得基于这个服务可以为这个社会提供不一样的价值,我们自己也能从里面赚钱,所以除了你自己的受众,我觉得没有必要在现在这个时代还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媒体,你看你的受众去提供。
魏峥:其实媒体是所在专业体系的所有厂商的上游,基本上媒体会通过引导自己的下游给自己的受众服务。
杨冰:像您刚才讲的,其实是说传统体育里面,我们原来的营销经济时代里,大部分的营销是为品牌宣传,但在互联网上这个时候可以重新的思考,你可以去了解用户的需求,耐克找你合作的时候,除了耐克合作之外,你还可以跟阿迪达斯、安踏,可以找各种各样用户的需求是什么,如果你真的对用户需求有把握,那么你有没有可能提供超越耐克、阿迪的服务,这是你要去思考的。
魏峥:能透露一下虎扑商城现在一个月有多少的流水吗?
杨冰:我们今年大概是 4 到 5 个亿。
魏峥:作为体育类的门户网站,在当下的自媒体时代,优势和劣势都有哪些?
杨冰:我觉得还好,首先我认为虎扑一直以来,我们在外面讲我们是一个体育门户,但在我们自己定位中从来没有这样定位过,确实曾经这样宣传过,因为品牌广告主希望他投放的是一个垂直的门户,他对这个东西有幻想,所以我们就为了满足他的幻想。
但作为我们自己来说,我们一直定位在服务于全球性人群,这样一个社区,然后在现在的自媒体时代来说,对于虎扑来说,其实自媒体很大程度是构建了几个大的网络上,微博、微信,对于虎扑来说,我们也一直是把自己定位在服务的输出方,所谓的服务输出方,服务可以是在虎扑的网站上实现,我们也希望服务同样在线下或者手机上、电视上,或者第三方网络,我们都以开放的心态去看它,不要把自己看成一个我是想把所有的人关在这里来看我所有的东西。
魏峥:您当天作为创新公司,是如何接触到投资者?
杨冰:虎扑算是比较新的一家公司,我们现在多位董事成员,因为多位股东都是粉丝,股东也可以给我们打广告,我们也是用户,这是新颖的一点。如果说一些建议的话,我认为还是自身,可能现在的年代和虎扑早期已经不一样了,现在 2015年 了,现在告诉各种你接触投资人的渠道比以前多太多了,我跟很多投资人做交流的时候,就像我们招聘的时候一样,一方面我怎么才能拿到一个好的工作,另一方面作为企业来说,经常说我们怎么才能招到好的人才,你站在两边的立场,中间的漏差,除了你自己爱之外,自己是否真的做出了很多的东西,在这个时代这是很重要的,比起以前,可能在五年前、十年前我们会感觉到你的渠道非常重要,我们认为今时今日这是越来越重要的。
魏峥:刚才说到很多早期项目,投资天使,做中间方,我们发现其实投资是远远比创业多,数量绝对还要多的,其实钱比项目多,所以你不用太担心自己做生意拿不到投资,你要关心自己本身能不能把生意本身做得好,刚才讲有没有爱,有没有痴心,做好之后一定有很多人拿着钱来追你。您如何看好当前体育产业发展方向?
杨冰:虎扑作为一个产业里面算是苦逼了很多年,从虎扑自己的一些建议来看,传统的体育经济,除了像制造业及他们一直在继续的打品牌,签明星在做这些事情,但另外一个大的方向,围绕我们那个模型,现在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实际上是个人消费,我认为很多年都是在发生的,往个人消费的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很多新的团队新的资金都在往个人消费的领域转。特别明显的一个案例国务院做了关于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文,那个文出来我们的感觉是非常明显的促动,那个文比起以前可能更具体更详细得多。我个人其实是对偏政府的事不大热衷的人,但自己感触也是非常明显,在那时候出现了很多的热钱,很多跨领域的人才都非常快速的涌入了这个行业,我们这里也看得到这种趋势。
所以我们自己内部一个是把一些项目孵化,另外我们也设立了产业基金,体育产业发展的话,原来围绕集体所打造的一些服务会变得越来越好,像腾讯一年一亿买 NBA 版权,我个人作为一个体育迷我也喜欢看到,但如果作为内行来看,虎扑更希望是做真的新的体育明星的服务,这里面有很多新的机会,像跑步之类的项目,大概五年前、十年前可能大家没法想像,比如说炒 iPhone 赚多了。
魏峥:杨总也刚刚从美国回来,中国现在整个体育产业的产值还没有到达美国的 10%。
杨冰:对,在美国体育产业是汽车产业的三倍,在中国是一个非常小的规模,在中国相当大的还是协同售卖,我认为这里面有很多的红利,这个时候其实我们很明显的看到,个人需求是走在整个市场能提供的服务前提下,现在体育市场存在最大的问题稀缺,好的产品稀缺,这是最大的问题,供不应求。
曹黎明——青云华东区总裁
曹黎明:我是来自青云的曹黎明,我不是创始人,但我加入这个团队的时候不超过 10 个人,还是在民房里,两居室,一个客厅,还有厨房,厨房就是我们的机房。到现在我们应该创业三年了吧,系统上线两年来,已经发展为三万五千家客户提供服务,包括一些非常大的私有云,我们是做云基础设施的。
我们提供的是基础服务,我们就是基础的,企业你只要用到 IT 的地方,都可以找青云。我们也相信云是未来 IT 发展的大的方向,所以我们一直扎扎实实的做好这个工作。
魏峥:好,谢谢,第一个问题,云发展的趋势和就业前景。
曹黎明:我们认为随着 IT 技术的发展,到现在这么多年经过很多的阶段,云计算给企业带来的好处是得到企业的认可的,那它一定会在未来的 IT 发展提供一个非常大的方向,而且是不可逆转的。就业,这个我不是专家,目前云计算技术几个比较大的领域,包括技术的路线也好,我相信要找云计算的研发和做市场销售这样的人,应该是是比较大的,因为所有的企业包括设备厂商、互联网企业、现在创业的公司做云及相关配套生态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魏峥:这个问题我简单说一下,没有就业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平台上,做云的技术人才出来平均被 15 个 CEO 抢,所以不存在找不到工作,基本上属于一闪没。
曹黎明:基本上是找不到人现在,所以这个问题大家可以放心。
魏峥:欢迎来云计算领域。接下来是怎么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在云空间内的监管如何发现敏感信息,如何处理?
曹黎明:我去跟所有客户谈这个云计算的时候,他们都会问你怎么保证我数据的安全,大家已经习惯了传统的 IT 环境下,一下子到云端这个不信任有关,因为服务器不在我公司,原来的系统放在家里或者放在机房里,哪块硬盘上,你的运维的人非常清楚。但现在变到云端去了,别说你不知道,连我都不知道在哪,这个就说明很安全了,我都找不到。云的安全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涉及到从下面的技术,到整个的安全防护体系都非常大,我相信今天这里可能讲不完,光这一个话题就可以讲三天。我觉得技术的发展一定会比原来的更安全,如果发展越不安全,那就不是一个趋势了,安全我说了它是一个生态。
魏峥:现在讲讲监管,有没有发现过敏感信息,什么叫敏感信息?
曹黎明:就涉黄嘛,我们等于是一个大的基础设施提供商,你在上面跑什么东西,实际上我们是不知道的,我唯一知道的是你用了我多少资源,用了我多少带宽,内容鉴定是专业的人来管,像鉴黄师啊。我们开门做生意,大食堂一样的,什么人来吃饭都有,我们就是配合。我觉得这个事情要从不同的角度看,我们确实希望通过软件的技术达到全自动化运维的目标,目的是为了减少人为的错误发生,因为如果很多天天很枯燥的工作人去做的话,会容易犯错误。我们是希望通过软件的技术或者机器人技术,把所有软件能做的,不需要人做的,我们用软件来做。但你说这个社会上离开人,那是不行的,这得两面来看。
魏峥:青云是怎样进行产品推广的?
曹黎明:青云是一个比较有格调的公司,我们如果做产品推广,实际上我们做市场有两条线,一是做公司品牌的,不停地强调青云是什么样性格格调的公司,另外是我们的产品推广,像地铁上面的硬推广可能做得比较少,我们做的更多的是技术层面向我们的用户解释我们新的功能,优势是哪里,性能是怎么样的,我们帮你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所以我们更多是技术论坛、峰会,原因是因为我们觉得云计算这个虽然十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但到最近一两年才开始做,我们觉得还在继续积累的阶段,还在逐渐的完善基础设施软件,还应该多说技术它的一些发展方向,包括在云端的一些实践。
魏峥:如果降低用户的迁移率?
曹黎明:我们客户的留存应该是在行业里很高很高的,因为能够在我们这玩儿的,也都是格调比较高的公司。我觉得通过这些,把客户每年都服务好,提供最好的产品,尽我的能力服务好他们,他们就不会走。但是胃口不一样,也有中间人到我们这来,这都很正常,我们还是建立一个稳定靠谱的云平台,满足客户的业务发展要求,他就会留下来了。
魏峥——周伯通招聘创始人
魏峥:接下来有一点时间是我来给大家回答几个问题。您目前招聘平台更关注的 B 端用户找到人,对 C 端用户获取更精准的职位,以及求职信的更准推……
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欺负我是吧。我觉得他问的大概是为什么很少去服务 C 端对吧。大家都在服务啊,可能你没感觉到吧,因为做招聘网站其实最重视的还真不是招聘方,比如今天青云、菠萝觅到这里来招聘,当然他会付我们钱的,但我对他的服务完全取决于我能给他介绍好的人,这流程多好,我的体验,其实不是。我们当然在服务C 端,你觉得你现在觉得平台很少去介入,求职过程,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我现在干的事最重点的你没有感受到,说明你还不是我们的用户,如果你是我的用户就会感受到吧。不好意思,这个问题实在是太难回答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 90 后创业成功率很低,但在投资界比较受追捧?
首先不光是 90 后创业成功率低,所有人创业成功率都低,可能在座这些人,比你进入这个领域早,但并不代表他就会成功,创业成功的几率大概是万分之 0.025,大部分创业公司都死了。像我们这样的掌握几个亿、十来个亿的公司有十几个,剩下的全都死了,没有了,成功率低和年龄没有关系,创业这个事本身就比较难。投资领域在极力吹捧,觉得这也是一个误区,也没有大的吹捧吧。
第三个问题,BAT的创业,如何衡量选择。
我大概已经琢磨了半年时间,我自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先跟大家汇报一下自己的想法。我们在今年的上半年办过两次特别大的大场的招聘活动,但都跟 BAT 没有关系,一个是雅虎,雅虎三月份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呢,他不太重视中国的业务,所以把中国雅虎北京研发中心关闭了,里面一共有 110 个工程师,这些工程师基本上都什么水平呢?大概很多是麻省理工毕业的,很多 MIT。他关闭了雅虎以后,整个北京互联网圈就疯狂了,这 110 个工程师全都是做智能推荐的,做大数据,做数据分析的,我们当时搞了一个招聘的活动,把所有雅虎的工程师,那一次 36 氪的合同把所有的雅虎工程师请到那,让互联网公司报名,一天之内报名的大概有一千多家企业报名想争夺这些工程师,说明他们是多么受市场欢迎。
第二个是上个月的时候搞了一个惠普的,惠普有一个部门叫记忆,它也是算法智能推荐的,还有 3C 的,华为的子公司,他们准备把这几个部门打包卖给清华紫光,这个时候我们又帮他们这些即将被卖掉的员工找新工作。我为什么做这件事,我自己心里真的认为,大厂一点都不安全,包括 BAT,十年前的雅虎,他们都是大公司,非常多的福利,很多很多的资源,但作为一个个体来说,你不是马化腾不是李彦宏,那百度的发展和你个人的发展其实并没有特别息息相关,相反加入一家创业公司,给大家介绍一篇文章,在 BAT 公司工作和创业公司工作分别是什么样的体验,一个百度出来的小孩子参与了三年创业以后,他的心得体会,我一定是支持创业公司,而不要去 BAT,能给你带来很大成长速度的一定是你跟那个事业息息相关。
如果你说我想刚毕业,想去 BAT、去小米、华为镀金,如果你这么想的话,那想法就对了,可以。但不要在大公司长久的待下去,因为根本不安全。我觉得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最大的一个实惠是你终于能自由选择了,能选择我要干什么,但如果你选择在 BAT 工作十年的话,其实你机会就少多了。
下一个问题,在有限的资源下,怎么样寻找创业团队。
这个问题比较模糊,我觉得你就上门沟通吧,或者自己发展,各种技术论坛,要么你就信,就这两条路,你相信他们的排名机制,你在上面找到排名比较高的人挨个去问。我反过来说,如果在座的各位真的说你还不太适合创业,虽然有嘉宾说创业门槛低了,有各种各样的能力、工具,但创业这个事特别难,门槛低和成功率低是两回事。比如今天商量好一会儿去坐飞机,虹桥机场在哪边,你知道那个方向对的,我们再努力去走,不管怎么样总能走得到。很多创业者是这样,虹桥机场在那边,但我创业的时候就去另外一个方向去了,所以越走越错。
我们看到很多的创业团队不具备创业基础的时候就盲目的去做,这是一切失败的根源,跟你之后具体的能力都没有关系,我觉得给自己一个标准,比如上面讲的所有事情对你来讲都是小菜一碟的时候,你是有可能进入创业的。如果今天探讨的问题,多在 36 氪上学习,进入一家创业公司,跟创业人一起工作过的再创业,也不迟,到时候你也知道什么是核心技术人才。
互联网 + 对传统招聘咨询业,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什么咨询业,都是一个中间方,都是一个中介。你不知道,我告诉你,这叫咨询。其实互联网主要就是信息对称的问题,所以这不光是对招聘的问题,包括艾森和可能将来大的华尔街的咨询公司都一样,所以我觉得这里面没有谁是幸运的,如果要是想活下去怎么办呢?要不然自己参与到互联网 + 里面来,要不然别干这个事。
创业团队股权怎么分配,才能更好的起到激励作用,又对公司好。如果谈的是股权分配的话,我个人认为创业公司必须有一个方是独裁者,绝对的大股东。我也有碰到过我们四个人开公司,每人25%,这样的公司几乎是百分之百死的,所以股权分配的时候一般有一个人是大股东,如果你是后面讲分配给员工,我认为股权分配给员工这个事不太现实,股权只能分配给合伙人,期权可以分配给员工。期权怎么分配?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你们到达这个阶段的时候,随便找一个律师,这都有很标准的操作方法。我给大家普及一个概念,股权是股东之间分的,员工是跟你形成劳动雇佣关系的,最好不要跟员工分股权。
Bob Zheng——People Squared 创始人
Bob Zheng: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在这边做这个交流,我简单介绍一下 People Squared,我相信如果在上海的话,我们在这个创业圈子里大家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去落地,办公,创业环境的话,很多人都想到 People Squared 这个品牌。其实我们在上海从 2010年 开始关注,为在上海广大创业者提供办公空间这样的服务,现在我们在上海、北京总共有 15 个空间,我们是为创业者培养人群,后来 People Squared 在我们的空间添加了不但有场地,还有社区,其实有很多大家熟悉的项目就是从 People Squared 里走出来的,去哪儿、短租等等,应该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上海的项目,所以今天非常有幸在这里和大家交流。
魏峥:你们投资吗?
Bob Zheng:不投资,我们也做孵化,单纯就是空间。
魏峥:进入问答环节,第一个是:创业者,在办公空间的需求呈现出哪些规律?普遍都需要什么?
Bob Zheng:可能有很多人是在民宅,有园区,或者有的甲级写字楼,但其实住民宅有一个很明显的缺点,当你招人的时候非常困难,住园区呢,写字楼的租金比较非常高,对我们来说我们发觉很多的创业者在我们来之前一年要搬好几次的空间,当搬第一次的时候还兴致勃勃的,把办公室刷的非常漂亮,当第二次第三次因为团队的扩张而缩小,他们碰到很多这样的问题去重复的做。对很多创业的人来说,成本不光是租金,还有时间成本,还有招不到人的成本。
那其实提供联合办公空间,能让大家在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用云的空间,你需要的时候可以多使用一些,不需要的时候可以少使用一些,我觉得创业的人需要的是个灵活性,他需要的是社区,他需要的不光是在家里面,办公室里面,每天就这几个合伙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来到 People Squared,需要大胆的支持一个想法,有很多的内容在网络在空间在社区里运行。最终创业者之间学会怎么样资源共享,比如你需要的,可能恰好在你周围有人擅长,那么你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很多的资源,我觉得这是在协作办公里这样的环境里是非常适合的。
魏峥:未来有哪些新的趋势?
Bob Zheng:我觉得未来办公来讲的话,我们的人群其实在越来越年轻化。我们如果是作为投资人,作为CEO,我们自己的年龄还是 70、80 后,我们服务的这些人群,我们的员工其实很多是 90 后,未来可能是 00 后,这些人他们的价值观、思考方式,他们空间的使用方法都非常不一样,我作为一个公司的法人,其实最终也是要能把员工留下来,能让员工有环境,我一直说一句话,创业团队其实要去缔造自己的文化非常难的事,小团队无非怎么样在大的空间里学会这样的文化,我觉得随着我们办公人群越来越年轻化,90后未来是我们的主力,未来的空间是什么样的,一定是最适合我们未来的用户,未来的使用人群,我觉得这个应该是未来更大的市场。
魏峥:硬件空间需求与软件服务需求的结合点在哪里?
Bob Zheng:线下的空间其实往往是人群聚集的作用,我们在互联网上,大家全部在一起,线下空间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今天在出租车上微信就可以把今天要做的工作全部完成。线下的空间最重要的就是面对面所有在这个空间里的硬件需求之一,都是应该为人和人可以更加好面对面的沟通,去服务。比如更好的网络环境,你怎么样鼓励人群和人群之间的交流,这是空间该去做的事,但对我们来说互联网的好处是什么,它是体验,它是一个更加快速的入口。
怎么样通过互联网对接这个空间里线上和线下的资源,怎么样今天在这个空间里我跟大家在一起,大家跟我分享什么样的内容,你有什么样的需求来问我,这是通过一个互联网环境更加好更加有效的分享。现在这个空间里,我们为我们的团队提供人事、法务、投资,但其实没有一个是我们自己做的,所有的这些服务我们都把最好的供应商,把人才物、法务、社保对接起来,能为大家提供最好的环境。未来的软件和空间一样,都应该是按需使用,按需提供,我觉得这个是在空间方法能通过你的软件层为大家提供一个更好的增值服务。
魏峥:接下来问题是,如何取消社区用户之间存在的所谓劣币驱逐良币?
Bob Zheng:我觉得我们一路走过来,其实一个办公空间就是一个社区,我们大家有上豆瓣、知乎、天涯,这都是社区,这个社区和我们在线下社区做运营的时候是一样的,但一个好的社区里面需要的是优势的种子用户,这些用户未来会成为空间里的人群,空间里的调性,空间里的成长。也就说我们做的一件事情是通过打造一个线下的有我们自己调性的空间,然后吸引一批被这些调性吸引的创业者到这里,使他成为我们的用户之后,他们还会吸引更加好的或者更加多的社区团体。
在这样的空间里不存在劣币驱逐良币,而是良币驱逐劣币。但每一个开放的社区,你要知道这个社区的规则,而且这个规则必须按照非常严格去执行,很多人说我们是二房东,我说如果我们是二房东的话,我们一定是最牛的二房东,因为我们不但吸引团队进来,还吸引团队出去,我们做的是一个社区,按照一个社区的准则去做,这是我们空间运行准则学到最多的东西。
魏峥:现代服务业的问题是什么?
Bob Zheng: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服务已经随着时间越来越碎片化了,我们的服务也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其实我们的需求现在有很多时候不再是大段大段的去买我们的服务,包括法律服务,不再是原来像公司里面找一个律师给他签一年两年的协议,而是当我有文件需求的时候,把文件发给你。所以其实未来的服务就是碎片化的服务,按需使用,当你不需要的时候就不去使用这样的服务模式,这样的服务模式越来越适应我们的节奏,越来越适应我们的人群,越来越精细。你不一定是需要由一家服务商帮你做的,而是你在完成这个服务的时候,能把下面这个资源落实的更加好。
包括现在很多 O2O,我们的按摩、瑜珈,各种服务其实做的就是这种模式,通过平台,所有在线下的资源作为他们的平台服务,能减低他们的运营成本,所以我觉得未来的服务业一定是越来越轻,是一个资源的重新整合,我们再把资源重新分配给下面所需的线下人群,这个是我对未来服务业的看法。
提问:想问一下 People Squared,等你赚了钱之后,怎么跟银行来划分利益关系?
嘉宾:我们一开始的时候碰到过类似这样的问题,我们现在采取的方法是跟一般的现在比较大的业主签订合约,通过合约进行一些保护,但另外一些事情一定是当你要去跟别人一起做一件事情,而且你的价值是一般的价值去做的时候有两点,第一点是你要做的事情是他做不了的,第二点是你做在这件事情的时候,你们两个人,其实联合办公是非常典型的,他通过把一个空间从时间、空间上的结合,可以让这个空间有更加多的人住,有更加高昂的租金能承受空间本身的成本,所以其实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一定是我们去帮这业主提升空间里面的环境,其实现在我们有很多的空间是我们进去之后发现一些事情是,他如果是作为一个大业主的话,第一点是我们给他的租金回报非常丰富而且非常稳定,第二点我们对空间的环境有一个非常大的提升,原来可能是做中餐馆的,对他本身的空间是没有太大的增值。我们现在有很多的空间是整个空间一层一层的使用,这个是互相增值的,而不是打架的关系。
提问:问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跟您现在的项目有关系,我现在是各地有小型的办公室,我想问一下你现在在黑龙江哈尔滨、重庆以及成都是否有这样的办公室在?
嘉宾:马上就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用户了,严格上说我们现在在北京和上海,未来也会拓展南京、杭州、深圳,这几个城市应该是我们今年能拓展的,但我觉得不排除未来会有这样的可能。
提问:我是一个 90 后,您对 90 后创业有什么样的建议,或者有没有接触过特别成功的创业者,我想知道他们身上有什么过人之处或者素质?
嘉宾:有一次在学校清华大学,里面讲的时候有人讲会不会歧视大学生创业,肯定是不会的,什么样的背景都可以创业,这是肯定的。我提出的建议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创业的,尤其是年轻人,第一你要专业,第二要深入,这是创业的大体,因为很多东西都是积累出来的。我经常接触到很多出色的人,他们本身知识面就很开,比如今年比较火的众筹,90后比较关注的一些行业其实都比较普遍化,如果纯做团队的话,大家比较关注的行业,比较好上手,社交、旅游、健身这些都比较好上手,那问题也会出来,竞争比较激烈,很难形成自己的商业化优势,这都是 90 后需要面临的。
但如果选择不好上手的行业,也是比较难的,所以 90 后总体的一个建议是一定要认真研究你想做的东西,深入一些,不论做技术、文化、设计都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这就是我的建议。举个例子我现在投资了一家公司是三个北大两个清华的团队,其中一个主创人是自己休学创业,当然我没有建议他休学,这个人非常有特色,第一他在学校里影响非常大,对行业研究做的非常不错。另外他做的是音乐制作O2O,自己做了一年了,成交量已经几十万, 市场上已经有经验了。
再有,几个人都非常奇特,他们有一个非常好的 studio,在健康的基础上我觉得他们非常拼,他们很喜欢热爱自己的东西,研究的非常深入,很早的时候我二十岁出头的时候我当时也非常热爱做音乐,非常喜欢研究,我觉得这些特点都是可取的。
提问:我们也是一个初创的团队,有一些产品出来,关于团队的人员,想找到很优秀的人员一起做这件事情,您有什么样的意见?
魏峥:我举个例子,你想娶一个白富美,人家都开宝马车,你说我开捷达车能不能娶,我说也能,但你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去追求。比如说我们在做招聘社区,在我们网站上有一部分,你可以在里面直接找候选人,如果你没钱、你没有什么资源的情况下,还幻想说我上某一个招聘平台就好多人来,这不现实。事情非常简单,要么花钱,要么花时间,没有第三条路。
提问:您原来做网络咖啡的,为什么后来做招聘呢?在初创业者的过程当中发现创业者的需求,您发现有什么样的其它的需求可以说吗?
魏峥:我们做这种服务,我相信包括他也一定经历了很多很多,我们每天都在接触 CEO,我们的朋友圈有五千人,大概 3500 人全都是 CEO,不管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每个 CEO 谈工作的时候,大概 10%的时间在聊怎么融资,怎么跟投资人打交道,怎么弄钱去,剩下的 80%时间都在谈论从哪找到好的人,或者我缺一个 CDO、CMO、CXO 各种,因为我们做的是智力密集型的行业,没有一个人说我是明星打火机厂长的来参与这个事,之所以你们来是做互联网做 BAT 无相关的行业,这个行业有一个特点是人力、脑力相关的行业,不存在我们这个公司没什么好的人才,他们公司有好的人才,国家级做的搜索引擎,邓亚萍。你说资源不充足吗?很充足,但依然做不起来,因为需要人才。
我刚才提到 O2O,讲到滴滴打车,第一版车库花了八百块钱找了一个人做出来了,为什么他们做到那么大呢?跟时机、风投、资本都离不开,很关键的一点对人的重视程度,他特别疯狂的找一些好的人跟自己一起工作,这是我们看到整个的趋势,一家企业想变成好的企业,人才已经变成什么,人是一种真正的资源,所以我是一个能源型的企业,我们是负责找人给大家。
我为什么干这个事呢?第一我觉得找人特别难,再有,没有人解决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包括我们自己周伯通招聘,各种各样的招聘全都在探索,到今天不敢说任何一个招聘网站,一去就能找到人,或者说花钱就一定能找到人,包括猎头也做不到,没有人做到,我觉得这是挺好玩的挑战。再有我相信市场是非常大的,我们觉得未来市场是很大的,至于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我就是在想怎么招人的事。
提问:问一下 O2O 行业的。O2O 这个行业它这个模型,有多长时间会变得明朗?比如专车是不是黑车?第二个作为 O2O 平台,C2C 的平台,三方是如何实现支付,资金是如何流动的?
嘉宾:我感觉您问这几个问题,对 O2O 的理解和我的理解不一样,我甚为现在的 O2O 是 O2O 平台,我们相信未来的 O2O 企业应该是更具体的,比如有一个宠物诊所,他们的人都是从各种地方请过来的,我们认为早期的 O2O 都是互联网人在干,未来的 O2O 是传统的业主在干。所以未来得 O2O 会更细更具体,LBS 的概念,以前是很模糊的,未来会越来越清晰。
比如说我们的 O2O、服务器大部分都是云,我们要轻量化,互联网公司当时死在产品还没有出来的时候,我认为少的创业一定要自己亲力亲视察,所有东西亲自介入才可以,所有的东西都要亲。你在想到底 C2C 有什么关系,你想得太远了。
魏峥:咱们今天的活动,时间已经差不多了,接下来自由交流,如果你们想跟前面几位嘉宾再深入探讨的话,有几位嘉宾还在这,如果你们想在网上交流,我们有一个面对面建群,可以找工作人员把你们加入进去。今天再次感谢 BMW 品牌体验中心提供场地,我们的 36 氪创业知识汇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