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海淀黄庄。”
喇叭响起这一句的时候,你刚刚从中关村坐上了这一趟地铁。毕竟你加班到 9 点半才下班,所以这时车上人并不太多,起码有座。你的计划是拿出手机刷刷微信,看点36氪公众号(硬要安利...)的文章,再和远在办公室的同事搞两把全民突击。掏出手机,解锁,“咔嚓”声配合解锁动画,那一瞬间你对这段 45 分钟的路程突然有种难以名状的期待——座位有,手机有,天下已然在手。
无服务。
屏幕左上角的这三个字把你从天堂拽到了地狱。你懊悔道:“早知道就加载点东西留着地铁看啊!”一个没有网络的手机怎么来帮助一个没有网络的你?
拯救你没 WiFi 的碎片化时间
V电影出品的“魔力盒”,就是想要拯救你措手不及的这一刻。这个 App 只有一个功能:在有 WiFi 的时候默默帮你加载好 3 部V电影平台上短片,让你在没有信号或者没有 WiFi 又不舍得用流量的时候,能有点东西消磨时间。为了不占内存,观看完毕短片就会自动销毁;当你回到 WiFi 状态下时,产品会在后台自动帮你加载新的短片。
魔力盒会根据你的观看纪录、点赞来判断你喜欢什么样的东西,综合整体用户的喜好和 V电影网站上的影片热度,来给你推送合你口味的内容。魔力盒没有主动搜索点播的功能,产品的安卓客户端刚刚推出 2.0 版,增加了用户主动选择偏好、影片评论功能和热门影片板块。这一版的更新增强了互动,也给用户带来了一些主动选择的余地。iOS 端的 2.0 版还未推出。
魔力盒精准地切中了一个场景,即用户没 WiFi 情况下的碎片化时间。上线一年多,目前魔力盒的日活用户达到十几万。然而,“渠道”并不是这款产品真正使命,数据才是。
养个渠道,反哺内容
用户看了什么片子,哪些片子看了多长时间,在哪一幕快进哪一幕退出,看完之后分享给微信好友还是微博粉丝......这些行为数据对创作人来说极具价值。知道什么样的用户喜欢什么样的内容,对内容创作有很大指导意义。
V电影最初起家于微电影分享平台,偏媒体属性。而后方向调整成为创作人服务的综合平台。他们去年推出了“新片场”品牌。新片场先是一个社区,为创作人提供展示自己的个人页面和与同行交流的平台,希望成为圈内的“行业名片”,就像摄影师都会在 Flickr 有一个主页。此外,活动运营、作品出品发行、整合渠道能力,这些都是新片场吸纳创作人的方式。去年年末他们还推出了孵化业务“能量计划”。这一块则更进一步,与创作者合伙成立工作室,为其提供场地、资金、发行渠道、以及内容创作支持。
所以,在这个垂直于服务微电影创作人的体系里,魔力盒承担的不只是一个渠道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用户数据收集来反哺内容。
老话一句:智能推荐引擎的最大价值从来不是分发,而是用户图谱和行为数据的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