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班自己做饭其实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但于我而言自己买菜、配菜是一件麻烦的事,因此理想从来没有实现过。
食范成立于2017年,针对25-40岁的都市人群,公司想要通过提供生鲜半成品,将食材、烹饪过程标准化来降低他们回家做饭的门槛。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生鲜市场规模接近1万亿元,2017年整体市场生鲜电商的规模约为1650亿元,但4000多家生鲜电商中能实现盈利的仅1%,有88%的公司亏损。其均面临供应链成本高(农产品多级批发商链导致毛利润低、而创业公司的规模小无法跨过批发商直达产地)、配套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等困难,因此不同公司的发展方式也有所不同。
先来梳理食范的运作模式,该公司通过1A+4B的线下店来切入市场,所谓A店是一个占地在150平方米左右的门店,包含体验和仓库的功能。
面向上游,食范通过在生鲜采购集散地采购毛菜,运至在A店后完成洗、切和加工成大包半成品等工序,A店同时也有存储的功能,并对3公里内的B店进行覆盖。A店同时也是开放式的卖场,面向消费者提供毛菜。B店的定位是离消费者更近的社区店,根据食范的SKU将来源于A店的大包净菜进行最后一道加工,打包成菜。提供给C端用户。在这一阶段食范并没有开发独立App,主要是通过与第三方平台实现线上下单,其配送流程与盒马鲜生类似。
为了降低做菜的门槛,食范还做了两件事:
成立一个7人团队,针对每一道菜拍摄教学视频,每一集视频时长约3分钟左右,消费者可以扫码观看。
制作不同型号的标准勺,将中餐制作中的“少许”、“适量”等形容词用“勺”来表示。将“微热”、“6分熟”等概念均用加热时长来表示。
生鲜具有时效性,这也是这门生意损耗高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当天没有卖完的食材,食范的处理方式是主动消化,例如烹饪后给消费者试吃或将肉类产品做成饺子冷藏。该行业的另一特点是毛利不高,猪肉的毛利在18%-20%左右,蔬菜在30%左右。创始人骆志为告诉36氪:
通过将毛菜打包成半成品,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毛利也得到了提高
另外,骆志为还提到了公司发展的三个阶段:
在1.0阶段,公司的目标是通过半成品+视频+线下店来验证商业模式。
在2.0阶段,当公司在区域内建立品牌后,开始上线App并建立中央厨房和配送中心。同时,中央厨房的建立也可让线上的SKU会比线下店的丰富。
在3.0阶段,公司目的是将标准化生产能力和中央厨房打造为公司的竞争壁垒。
目前食范项目才刚起步,3月中旬落地第一家A类店,半成品和原材料的售卖比例为1:1。团队有30人左右,研发新菜品的团队为4人,一个月满负荷的状态下能推出20个新菜品(包含视频拍摄)。公司正在需求天使轮融资,目的是扩充团队以及在深圳打造食范的品牌。
36氪于2014年报道过相关的公司例如青年菜君,该公司最初选择的是配送成本更低的自提的模式——即用户提前一天下好订单,在第二天下班的时候便可以到地铁站边的青年菜君实体店或货柜自提,但从今天的各外卖平台或生鲜电商的运作方式我们可以知道,配送对于提升消费体验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服务环节,自提的发展方式并不能留住消费者。尽管之后该公司之后也开展了配送业务,但我们通过在知乎上看到用户关于配送体验的评价了解到消费者的体验并不佳。而该公司在2016年末已宣布倒闭。同时,36氪此前也从融资节奏的角度报道过其失败的原因。
在生鲜半成品里,尽管此前有过很多失败案例,但是在市场规模足够庞大、需求成立、冷链、第三方配送比3年前有了更多的成熟经验的今天,食范是否会引来生鲜半成品的新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