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App开发 > 【NEXT 人物专栏】黄油相机斯日:我不会深度使用自己的 App >

【NEXT 人物专栏】黄油相机斯日:我不会深度使用自己的 App

转载时间:2021.06.18(原文发布时间:2015.03.27)
227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227次

周五时间,回到我们的「人物产品集」专栏,每周一个人物,让对产品有着狂热追求与独特品味的 NEXT 用户,和那些已经或者正在打磨着下一个惊艳产品的人,进行思考上的连接。

本周的嘉宾,是「黄油相机」创始人、设计师斯日。进入正文前,先来看看这个独立开发者出身的设计师都带着哪些对产品的思考与你连接或者挑战你来了:

- 我不会深度使用自己的 App,那样太容易带入「主创思维」;

- Path 就是一个「主创思维」烙印深刻的产品,但我也就是很喜欢它;

- 当一个产品研究了好几分钟还不知道它想干啥或者啥都想干,放弃它吧;

- 喜欢《住宅设计解剖学》,楼梯到底属于楼上还是楼下?嘿,不告诉你,自己想想,lol 。


1. 在做「黄油相机」之前,除了当年 Apple Store 付费榜很流行的「爱心马赛克」,还开发过哪些产品?都是与图片有关吗?

好多,「我的另一面」,「lovePose」,「Love 3Dcam」……一堆,基本都是和图片有关。

我喜欢用照片记录生活。遇到「好玩、有意思、漂亮」的东西或场景,都会把它拍下来。但常常遇到的情况是,有些照片是和当时的场景结合的,单纯的图片无法很清晰地传达。又或者当时觉得很有意思,可当你再翻开这张图片时就突然忘记它为什么有意思了。而字体也非常有趣,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气质,是自带语调,性格和情绪的。比如,用小麦体写下「讨厌」,你只会觉得是个萌妹子在撒娇;换作咆哮体,就成女汉子在发怒了(笑)。

所以我会想着去做一款产品,一方面,用文字和字体加深图片的表达;另一方面,用社区把生活中这些有趣美好的「点」连接和保存下来。

2. 「黄油相机」之前你一直是独立开发者,独立开发者自己捣鼓一个产品和带领一个团队开发产品有什么不同?独立开发者的经历,在你转型过程中最大的帮助和挑战分别是什么?

独立开发不需要考虑那么多,全凭自己的兴趣,我想做就可以做,不需要考虑是否用户群多大,市场如何。但带团队做的这些都非常重要,自己一个人,你吃碗白粥是没问题的,但团队的时候,即使白粥,你也希望给大家配碟咸菜。

挑战?经常陷入到「主创思维」里吧,自嗨的很厉害,结果其实别人并不感冒。帮助就是在创业的过程中,经常「跳出团队之外」想问题。

3. 能具体聊聊「主创思维」和「跳出团队之外想问题」吗?

「主创思维」就是,当你对一个东西非常了解,就会认为上下文是容易理所的,很容易去预设别人也知道,但事实上,其他人并不知道这些被你理所当然忽略的「背景资料」。举个例子,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看完《一步之遥》之后,都会吐槽很无聊,不明所以。但后来我读到一篇解读相关背景的文章,我就突然意识到,这真是一个有意思的故事。这就是很明显的「主创思维」。

做产品也是这样。我自己就不会深度使用「黄油相机」,太深度的使用也会让你不自知陷进去,沉浸到「主创思维」中。其实,绝大多数的大众用户对你的产品了解不是那么深的,用的程度也不会那么死磕。所以,当你做的是一个面向大众的产品而不是小众的只是吸引和你同一类人的应用时,「主创思维」必须避免。当然,也不能那么绝对,我的合伙人就是一个非常深度的用户,这一点我们恰好可以互补。

「跳出团队之外」就是,我们整个团队做产品时,会考虑用户群,市场,考虑太多太多,陷入过度纠结过度沉浸的状态。这是,我切换到独立开发者「不考虑那么多」的状态去想问题时,反而不会那么「重」,会有不一样的惊喜和想法出现。

4.你提到喜欢用 Path 记录点滴,这是一个更「私密」的空间。你怎么看 Path 这个产品?

我是 Path 的忠实用户,在使用这款产品时也是严格按照它最初的逻辑来执行的。比如,我在 Path 里的好友就控制在产品最初规定的 50 个人,即使后来 Path 产品迭代,可加好友人数上升到 150 人,我还是坚持 50 人的好友界限。

Path 就是一个「主创思维」烙印深刻的产品。Dave Morin 从 Facebook 离职, 包括 Shawn Fanning, Dustin Mierau,这个明星团队对「社交」理解得很透彻,很深入地去想过我们需要的「社交」是什么。但是,这本身就是带着「主创思维」的,是建立在他们自己的经历和由自己出发的对社交的深度思考之上的,普通用户很难去触达他们的经历和体会。这就面临着他们很难将这些思考输出给大众的困难。甚至对于普通大众,「谁才是我最好的应该关注的 50 个朋友」就是一个心理门槛很高很难的「选择」。所以「大众化」成为了 Path 很大的一个瓶颈。

但是,我就是喜欢这个产品传达的理念,执行的逻辑,甚至许多交互细节,比如搜索框的设计和分类,比如搜索加载的小动画,都非常赞。

5. 2012 年的时候,你发了一条微博「不愿意做社交类应用的原因,就是越做越发现这就是个自欺欺人的东西,搞的自己很崩溃」。「黄油相机」的产品机制似乎更强调图片的社交属性。

这算自己打自己脸吗?!哈哈。其实不是,「社交」和「社区」还是有一些微妙的差别的。我讲的社交类更多指的是 IM 类型应用,我记得那时候国内出了一大堆 IM 产品,易信、来往、包括发展中的微信,很多创业者都纷纷涌入,那时很多人也找到我去帮忙做 IM 类的产品和设计,我就很不喜欢这种状态,反感这种「点对点」的模式。我觉得基础的沟通需求有一两款就够了,不需要那么多,但社区类应用是长久不断的需求,因为它和「沉淀内容」相关。

6. 所以你是怎么理解这种「私密」的需求和「社交属性」的?

可能是独生子女这样的一代人促就了现代人的社交形态:外向的孤独者。我们愿意不断结交新朋友,但却保持着自己的世界不受打扰,我们和很多人都要保持一个安全距离,这个安全距离就变成了现代人即需要社交又需要私密的状态。

7. 你的一条微博感慨「做产品做设计就是这样,让用户无法接受他其他的样子」让我印象很深刻。你觉得一个产品「让用户无法接受其他的样子」应该是怎样的 ?你心中有这样的产品吗?

最突出的应该是 iPad 的发布吧。我记得发布会那天我看到的时候,觉得就是个放大版的 iTouch,没什么稀奇。直到我后来买了一台 iPad 给我姑姑,结果之前一位连电视的调试都嫌复杂的老太太,竟然每天都在用 iPad 看电视剧、聊 QQ,这就是对 iPad 简单直接的交互体验极大的肯定。这样的设计,极低的学习成本,回到了人类最初始的「本能层面」 。

我体验产品最看重的就是当时第一眼的体验。「第一眼的体验」不仅仅只是 UI 层面,更是它所传达的产品逻辑。我很喜欢研究新品,但是当我打开一个新 App,研究了好几分钟也不知道它想干啥还是啥都想干,那他一定是逻辑没想清楚,我就会放弃它。比如,enjoy 就是最近让我「眼前一亮」的产品,原来我觉得音乐也就类似虾米、网易云音乐,听听歌、看看别人收藏了啥歌,但 enjoy 让我有种音乐可以当微博来发的感觉,让音乐不只是停留在工具层面。

8. 你提到很喜欢《住宅设计解剖书》,能具体讲讲这本书让你喜欢的原因,对你在理解设计和产品上的影响吗?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文字不多,有好多手绘的图片。他有意思的是把一些很基础的、习以为常的问题重新想了一遍,并且思考的点可以帮助你开拓一个想问题的新角度。我记得很清楚的是里面有个问题是:楼梯到底属于楼上还是楼下?你可以想想。想知道答案,请买这本书(我真不是打广告的,哈哈)。


【快问快答】

1/ 起床后使用的第一个 App?

网易云音乐,刚好一首歌的时间刷完牙!

2/ 睡前使用的最后一个 App?

闹钟,我习惯限制下自己的睡眠,别睡太多

3/ 在路上最喜欢用的 App?

各种内容流的 APP,可以刷的。我与世界的连接都靠这些。

4/ 说出一个生活中你没有被解决、希望有相应产品来满足的需求

电池!我不爱带充电宝,但各种设备还老没电。

5/ NEXT 本周榜单中你最喜欢的产品

UX Reactions 我能笑喷!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NEXT 人物专栏】黄油相机斯日:我不会深度使用自己的 App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App开发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App开发软件

限时免费的App开发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