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商业智能(BI) > 从传统行业大客户入手,「数聚股份」开发数据治理平台解决“信息孤岛” >

从传统行业大客户入手,「数聚股份」开发数据治理平台解决“信息孤岛”

转载时间:2021.04.15(原文发布时间:2020.04.21)
476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476次

Gartner2012-2019年的调研报告连续显示,BI和数据分析是位列几千家被调企业认为的对企业最有价值、最愿意投入预算的领域,但是企业花重金打造的BI系统,85%的成功度无法衡量。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没有高效智能的底层数据治理产品,也就是主数据元数据治理体系,不同部门或系统之间的数据孤岛现象造成前端调用数据困难;另一方面,BI工具使用门槛高,从用户角度上看,管理者和业务人员需要更直观的数据展现。

BI市场早已出现同质化竞争过多的状态,加上用户可操作性较低使得行业正在向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高度人性化、智能化、自动化的分析型产品和智能管理型产品转变。

36氪最近接触到的上海数聚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数聚股份”)就是行业中的代表企业之一。公司于2008年成立,前十年以BI项目实施为核心业务,服务了几百家包括制造业、零售业、金融银行、航空、地产及服务业在内的500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实施服务。2019年开始,公司将战略重点转向了自主产品DIMP(数据治理模块驱动的全链路智能管理平台),加强上层数据平台的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流程的数字化落地,提升数据系统的实时性、可操作性、易用性。

从软件的前端架构上看,DIMP的门户框架能够集成各类BI可视化工具,帮助多BI工具的企业保留已投资的数据资产和BI工具不至浪费,同时能在单点登陆的统一平台上对各种工具制作的报表、可视化图表以及数据资产进行统一调度和查看,实现了数据中心站的功能。

不过,BI工具集成的技术难度并不高,然而市场上也没有太多这样做的公司。数聚股份副总裁尤杉认为,这与公司切入的市场竞争格局有关,因为公司目前主要服务对象是传统行业的头部用户,传统的服务商是诸如IBM、HP、Oracle、SAP、德勤、凯捷、埃森哲等管理咨询公司,BI不是他们的主营业务,一方面服务价格贵,另一方面定制化的项目缺乏规模化能力,也难以沉淀成体系化的自主产品。

与近几年以阿里为代表的数据中台产品相比,首先阿里这些厂商主要服务的是互联网、电商类公司,和数聚股份的市场切入点有差异性;另外,数聚副总裁尤杉表示,阿里数据中台强调元数据治理,而DIMP能够完成元数据、主数据、数据资产管理、数据血缘分析及数据溯源等多种任务,强调基于业务对数据进行综合规范化标准化治理

DIMP结合数聚管理平台产品可以通过底层数据清洗、整合、主元数据治理及建模到前端可视化分析,动态模拟果因/因果分析直到最终输出结果,帮助企业构建从分析->洞察->预测-/预算->决策->执行的数字化管理闭环。

结合上层应用来看,DIMP一个突出的功能在于“沙盘推演”功能中的果因分析。大多数系统能够完成“由因到果”的what-if单线简单逻辑分析,DIMP基于后台强大算法的支持及前期服务客户的大量历史数据,形成“沙盘推演”模块,实现了“从一果到多因”的动态模拟分析。例如,要实现年销售额20%的增长,其中会涉及到市场投入、生产线的安排、人员配置等多项因素,沙盘模拟能有效帮助管理层以DIY的方式进行多种数据预算的动态模拟,并得到最优化的方案,之后通过DIMP里的“PDCA行动方案”功能以实时工作流的方式下发给下属执行。此外,基于指标树和沙盘推演功能也能实现企业业财融合的预算及计划编制功能。

从使用体验上看,平台配套了基于平衡记分卡的数字化落地理念的经营看板(KPI看板),用户可以用“拖拉拽”的方式自己配置看板页面和KPI指标,配合人性化的指标树设计以及关联报表,帮助用户从粗到细地查看数据、定位问题。同时支持DIY报表制作及可视化数据探索分析,并能通过手机APP直接从移动端投放到大屏进行实时数据分享和展示,满足了企业对数据分析、展示的需求。

此外,在产品的商业化能力体现在3点:

  • DIMP基于微服务架构,使用标准化API接口,将功能模块化,能有效实现系统快速开发和迭代,方便给更大范围功能开发方接入,产品裂变,规模化和迭代效率高。

  • DIMP可在PC端、移动端使用,并已经嵌入主流APP如微信和钉钉,使用场景灵活

  • 产品将于2020年实现COTS(标准化的商业软件成品)结合云服务或本地部署SAAS租赁模式,进入中小企业市场,尤其是BI空白的二三线城市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数聚股份已经在汽车、快消零售、金融、医药、航空等传统行业积累了数百家头部用户资源。DIMP目前是以服务大客户为主,通过出售license+后期服务费的形式获得营利,项目周期在2-12个月,客单价几百万到上千万元不等。公司团队约250人,核心成员在BI研发、大数据、软件、咨询管理等方面有深厚积累。公司曾于2014年上市新三板,2015年A轮融资,目前正在以A轮融资后的估值寻找A轮接盘,计划于2021年下半年进行Pre-B轮融资,用于产品进一步强化及市场拓展。

36氪企服点评

商业智能(BI)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商业智能(BI)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