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疫情中的企业应对之道:应时而谋,多种组合应对疫情冲击 >

疫情中的企业应对之道:应时而谋,多种组合应对疫情冲击

转载时间:2021.10.08(原文发布时间:2020.02.18)
233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233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安永EY,36氪经授权发布。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各地陆续复工,疫情对国民经济和各行业的影响逐渐显现。短期内,疫情将对经济造成较大压力,特别是线下零售、餐饮、交通、文旅、制造等行业面临严峻挑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12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指出的,要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在相对短时间内迎来疫情“拐点”,疫情不会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和活力产生显著影响。随着政府各项纾困解难政策的出台,相关行业有望在疫情缓解后实现复苏和反弹。

对企业来讲,需要妥善应对疫情的后续影响,前瞻思考疫情过后的市场变化,积攒后续竞争优势,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好准备。此亦是为国除患兴利,以待“时过于期,否终则泰”。

当前,新冠病毒的传染性、毒性、传染途径等仍不完全清楚,疫情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疾控专家钟南山院士预计疫情在2月中下旬达到峰值,并有望在4月前结束,但疫情“拐点”仍无法预测。

多地政府目前采取的强管控措施,以及大量医务人员和物资的投入,对抑制疫情扩散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各地陆续复工后,省际、市际以及市内人员流动量势必持续攀升。对企业来讲,做好日常经营与防疫,保障员工健康和安全,是疫情面前的头等大事。

经济短期内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呈先抑后扬走势

本次疫情的感染人数及死亡人数已超过“非典”。同时由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已显著不同于2003年,本次疫情对经济的波及面和不利影响可能更大。

2003年中国经济正处于入世后的高速增长红利期,旺盛的外部市场需求和出口增长带动国民经济在当年第三季度迅速走出低谷,全年仍然实现10%的经济增速,较2002年提升0.9个百分点。相对而言,2019年中国所面对的内外部经济环境较2003年更为严峻,人口红利消失,经济结构转型压力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图1 中国经济2019年增长减慢至6.1%

疫情中的企业应对之道:应时而谋,多种组合应对疫情冲击

春节后各行业尽快恢复正常生产,有助于上下游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避免出现更长期的负面影响。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开展的“企业开工力调查”,有高达67.7%的企业难以承受延期2周开工,能够承受延期1个月以上开工的企业只有7.1%,能够承受2个月以上延期的企业更只有1.7%。其中,民营小微企业受疫情冲击最大。

我们认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疫情防控能否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如疫情能尽快结束,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将主要在第一季度浮现。打赢疫情阻击战将印证中国拥有出色的经济实力、政策能力和资源动员能力,增强海内外投资者信心。一季度失去的消费有部分会在二季度恢复;同样地,春节后的生产订单和投资决策不会受到长期影响。

稳定经济亦有赖政府尽快出台有效政策,解决企业燃眉之急。不过,正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连维良在2月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的,中国的经济实力、物质基础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都比2003年“非典”疫情时期有明显增强。预计各部委还将进一步出台支持经济增长的措施和指导意见。

此外,在政府强势领导下,加上应对“非典”的经验,企业应对本次疫情更加积极主动。例如,多家企业通过“共享员工”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同时通过把握行业政策,提前做好技术渠道布局,推动多业态融合等。总的来说,虽然短期内经济增长难免受影响,但疫情发生在2020年开年,后三季度政府和企业仍有相当的政策和操作空间。我们认为经济增长全年将呈先抑后扬走势。

三次产业各自承压,需继续聚焦优化经济结构

第三产业受疫情影响最大,可能拖累经济复苏脚步

从三次产业各自特点看,第三产业无疑受疫情影响最大。特别是本次疫情高峰期发生在春节消费旺季,往年春节期间需求旺盛的零售、餐饮、文旅、酒店和交通等行业,由于需求暴跌可能面临较大资金和成本压力。

同时,对比2003年“非典”疫情前后的经济数据,第三产业的复苏周期也相对较长,一直到2003年底第三产业增速才显著恢复。目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54%,远超过2003年的42%。同时,消费已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2019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8%。因此第三产业能否企稳,将直接影响经济的整体表现。

图2 2003年“非典”前后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速

疫情中的企业应对之道:应时而谋,多种组合应对疫情冲击

第二产业受制于产业链上下游的复工复产进度

前期疫情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延迟复工,以及因管控导致的流通不畅。目前,除湖北外的大部分地区已复工,国务院也于2月8日印发《关于做好公路交通保通保畅工作确保人员车辆正常通行的通知》,要求有序恢复公路运输服务。但各地因应疫情相对严格的复工标准,以及疫情对部分劳动力返城的阻碍影响,可能导致用工成本上升。

后续如疫情持续,消费需求的持续疲软将向上传导,对第二产业形成冲击。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如用工成本、复工不同步等问题在产业链上下游传导,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等严重问题,并间接导致产业链外移,对第二产业造成长期影响。

第一产业面临流通端和销售端双重压力

第一产业也同样受困于需求下降及流通不畅。农产品积压和销售不畅,可能导致部分区域供需关系被打破,造成这些区域农产品价格出现上涨。同时,考虑到疫情结束后销售端需求的“报复性”释放,主要农产品价格届时可能会进入上行通道。

部分行业逆势增长,或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更多机遇

部分行业在疫情爆发后加速发展,短期内有利于缓解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长期看可催生出更大的需求和市场空间,助力整体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指出,要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要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医保异地即时结算制度,也将为相关行业的发展创造更大推动力。

线上零售:疫情期间,人们更加依赖网购获取各类生活物资。尽管因人员、交通等影响,配送渠道较以往更为紧张,但各大生鲜电商平台的订单量普遍暴增。线上零售的火爆有助部分弥补疫情对消费的负面冲击,线上零售在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也将持续提升。

在线娱乐:在线视频、线上游戏和线上健身等流量持续高涨。“隔离”在家,人们在线娱乐的时间更长,互动性增强。同时,部分影视制作企业寻求与头部视频平台合作,缓解疫情带来的短期冲击,也为未来产业链整合探索更多路径和可能性。

远程办公和教育:各主要线上办公平台纷纷借推迟复工、复课抢占市场。预计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和付费知识平台在疫情结束后将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并带动通信、云服务等领域更大的发展。

医疗与生命健康:除抗疫医疗物资需求量暴增外,政府和企业也将加大药物的研发投入,或可加速国外原研药物和医疗器械的引进,中短期持续利好医疗与生命健康行业。从长期看,预计国家将持续加大公共卫生和医疗体系方面的投入,并加速新技术在疫情防控、检验诊疗方面的应用。

应时而谋,多种组合应对疫情冲击

一是妥善做好复工复产安排。除2月8日印发的《关于做好公路交通保通保畅工作确保人员车辆正常通行的通知》,国务院同日还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疫情科学防控有序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做好返程和复工复产的疫情防控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复工复产中的困难和问题,为稳定经济社会大局提供有力支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也发布意见,积极动员职工返岗。

我们建议条件允许的行业和企业加速推动办公数字化转型,要通过远程办公系统等数字化手段,为员工灵活弹性办公提供便利。目前各类远程办公工具都较为成熟,满足考勤记录、会议及后续事项跟踪、文档管理、异步通信等需求。通过有效整合,数字化办公将长远地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也有利于催生灵活、高效、创新的企业文化。

二是全面审视防范各类风险,重点提升风险化解能力。我们建议企业要建立一套动态的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对各类风险的可能性及影响进行评估,建立完整的突发事件和风险处置流程和能力。针对当前的疫情,我们建议企业重点关注以下风险:

政策合规风险:企业需要符合疫情防控形势下安全生产、检验检疫、物价管理、废弃物排放、税收、劳动用工、薪酬福利等各方面政策要求,一旦违规即存在责令停业、罚款等处罚,或造成非常不利的舆论压力。因此,企业一方面要及时收集整理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寻求监管和法律部门的准确解读,同时将相关要求融入到企业内部制度及流程中,在内部开展有效宣导,督促执行到位,从而避免合规风险。

对外贸易风险:1月31日,国际卫生组织正式将新冠病毒疫情列为“全球卫生紧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随后多个国家实质上已对中国采取限制国际旅行和贸易等措施,对企业的对外经济贸易、商务合作交流等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包括直接取消订单、拒收到港货物、进口国入关管制、停止商务签证等。企业应全面评估对外贸易中各个影响因素,做好产品安全和员工健康的保障及确认记录,增加合作方信心。同时,通过寻求保险理赔、友好协商、审视和修改合同条款等方式减少对外贸易中的风险和损失。

供应链风险:疫情爆发直接导致现阶段许多上游供应商还无法实现完全复工,加之交通物流并未完全恢复正常,导致原材料货源紧张,企业现有库存也不足以维持长期运营。我们建议企业着手规划多种供应渠道,增加供应商地理位置选评标准,优化供应商结构以保证原材料的供给;适时引入第三方物流,提升整体运输能力;与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基于市场需求和供应能力匹配资源,增强供应链弹性和抗压能力,实现“效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目标。

交付履约风险:包括交易无法履行或延期履行。为减少无法履行造成的争议及诉讼等风险,企业应对有效合同进行全面梳理排查,评估无法履约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并及时与合作方沟通。一方面采取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等加快复工复产,防止损失扩大;同时也要保留相关政策文件、已采取必要措施的证明、已履行通知义务等有效证据,按照“不可抗力”或“情势变更”等合法有效规则与客户协商,尽量减少交易双方的损失。

三是重点关注流动性状况,进行财务压力测试。疫情当前,首当其冲的是企业生产经营可能陷入困境甚至停滞,需及时考虑对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压力测试,根据疫情情况调整经营规划,重新计算相应的收入和成本费用以及相应现金收入和流出,保守估算公司现金流所能支撑的月份及生存红线,细化各项开支,并依据疫情和公司情况动态调整,及时反映公司所能承担的财务风险。

当前形势下,我们建议企业“勤修内功”、“苦练外功”,管好流动性。“勤修内功”对部分企业意味着短期内对业务做出适当调整,更加谨慎地对研发、培训等进行投入;动态评估存货数量合理性,及时调整生产、采购计划,压降生产、采购成本;通过情景设计和建模预测,提高现金流预测精度,指导资金计划和收支排程,实现削峰平谷;动态关注、充分利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推出的贷款延期、缓交五险一金等优惠/补贴政策,最大限度暂缓企业现金流出。

“苦练外功”管好应收应付,加强纠纷管理,加速资金回笼;紧控新增应收账款,降低赊销比例,及时更新客户信用评级,合理评估赊销订单回款速度及坏账可能性,同时通过销售折扣等方式鼓励客户缩短账期;积极与供应商、服务商协商延长应付账期;严格按合同付款时点、条件审批支付,避免提前付款;综合运用承兑汇票、远期票据等支付方式,减少现金支付。

此外,要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开源”。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考虑通过融资保障流动性,在关键时亦可寻求股东的资金支持。

四是善用政府经济支持政策。疫情发生后,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多项经济支持政策抗击疫情,涉及税收、财政、金融、外汇、通关等多个方面。

税收政策方面:财政部和税务总局于2月6日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明确困难行业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进而降低税负。此外,对与疫情防控相关的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与流转税及其附加的相应优惠。如针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提供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方面以及增值税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的优惠政策;为支持疫情防控,对于提供运输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公共交通运输服务、生活服务、为居民提供必需生活物资快递收派服务这四类服务的纳税人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及其附加。

货币政策方面: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部门联合出台30条金融措施,提出:在必要情况下取消企业借用外债限额,并可线上申请外债登记;加强制造业、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对金融租赁业务,缓收或减收相关租金和利息。在30条措施出台后,中国人民银行随即宣布开展1.2万亿元人民币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投放资金,确保资金流动性及充足供应。

财政政策方面:财政部已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8,480亿元人民币,加上此前提前下达的专项债务1万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减税降费和对疫情地区进行转移支付,共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8,480亿元人民币。今年财政赤字或突破GDP占比3%的常规限制。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面对疫情,企业“其命维新”,故需要未雨绸缪,健全风险管理和应急响应机制,更需要关注疫情结束后的机遇和长远发展,并针对变化及时制定相应策略。我们相信,经此“疫”后,中国经济和企业未来必然是“灼然若披云而见日,霍然若开雾而观天”。

注:

[1]http://finance.ifeng.com/c/7u0ejExAs9Y

[2]www.ftchinese.com/story/001086221?full=y

[3]http://caijing.chinadaily.com.cn/a/202001/22/WS5e27a8f2a3107bb6b579b404.html

[4]www.xinhuanet.com/fortune/2020-02/10/c_1125553187.htm

[5]www.xinhuanet.com/2020-02/09/c_1125550568.htm

[6]www.xinhuanet.com/local/2020-02/07/c_1125544518.htm

[7]www.chinatax.gov.cn/chinatax/n810341/n810755/c5143593/content.html

[8]《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银发[2020]29)

[9]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3966122/index.html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疫情中的企业应对之道:应时而谋,多种组合应对疫情冲击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