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腾云”(ID:tenyun700),作者:陆诗雨,36氪经授权发布。
人口结构急速变“老”,科技产品持续更“新”,老龄社会与数字社会已经相逢。适老化设计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走进一片正在落叶的银杏树林,枝干苍老,树皮上都是皴皱,褶皱凹痕中长满苔藓。秋风乍起,一片片叶子满天满地扑面而来,在我头上回旋,好像久别重逢。
蒋勋《此时众生》
老年,是每个人所必经的生命阶段,也构成了社会中的一个显性群体。截止到2019年末,全国有超过2.5亿老人,占全国总人口18.1%;预计2050年,这一群体占比将增至总体的三分之一。人口结构急遽变“老”,科技产品还在持续更“新”,老龄社会与数字社会已经相逢。
数字适老不仅是为了解决当下的老龄化进程问题,也是为每一个人的未来数字生活探路。
对于这种“新”与“老”的反差,美国学者Prensky和Frye曾做此分类:青年人是引领浪潮的“数字原住民”,中年人是亦步亦趋的“数字移民”,老年人则是被拒之门外的“数字难民”。现实中,年轻一代对于老年人使用新科技的认知,也时而停留于漠不关心的调侃与未经调查的担忧,夹杂了多少标签化和刻板印象。
2020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让全社会的注意力聚焦在这一熟悉而又陌生的群体,熟悉到他们就是我们最亲最爱的家人,但又陌生到,大部分人都未曾真正理解他们真实的需求与痛点。本文从数字产品设计的角度,尝试浅析适老化设计中简单、易行的方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的下降,老人在视觉、听觉、触觉上都会感受到自身的衰老,一些年轻时做起来轻而易举的事情,会变得无比困难。这对大部分老人,尤其是初老老人,以及自我尊严感要求比较高的老人,是一种非常不好受的滋味。数字产品能做的,只能是理解老人身体机能发生的变化,并作出一些适老的调整,让“衰老体验”变得更加柔和。
▌视觉
老年人在辨色、视力、视觉搜索能力上都会下降。老年人的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等屈光度的下降和瞳孔缩小,使进入眼内的光线量减少。60岁的老年人光线能够进入视网膜的数量是20岁青年人的30%,70岁之后只有12%。
老年人辨别颜色的能力与年轻人相比平均低33%左右,但是针对不同色调老年人的判断能力有所不同。比如,老年人对红、黄色系的辨识度普遍能超过蓝、绿色系;换言之,老年人面对暖色调时的辨识能力要高于冷色调。
Design for Age提示:
一些重要信息应尽量清晰,字体工整易读;
避免在一些重要信息上使用蓝、绿色,尤其是对背景对比度低的情况下;
视频类产品,如果是面向老人,一些重要信息需要延长停留时间。
▌听觉
老年人对声音的灵敏度会逐渐丧失,部份老年人因视觉受损或自身限制,对声音输入和输出都存在困难。即便是一些过往熟悉的声音,即便是至亲,也会开始变得难以识别。
Design for Age提示:
一些通过声音传达的数字服务,应该给予老年人有效的信息提示与反馈;
一些重要的声音信息,应配上文字信息,缓解听觉障碍的难题;
视频类产品,如果是面向老人,一些重要信息需要辅助字幕,并延长停留时间。
▌触觉
老年人指尖的触觉敏感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降低,肢体灵活度和触觉敏感度下降。在肌肉控制方面,老年人第一手骨背间肌随意收缩产生的精细动作的加速度存在波动,导致老年人手部精细动作控制的精确度下降。
Design for Age提示:
尽量避免需要老年人手指外展、内收等对调用肌肉有要求的姿势;
一些重要信息,可给予点触一些明显的反馈,如图标下陷、震动等;
增大点触区域面积,增加相邻的互动元素之间的距离。
此外,一些国外研究还给出过比较明确的设计建议,比如两个互动元素之间至少相距2毫米,按钮至少对角达到9.6毫米,需要被鼠标点击的元素对角至少达到11毫米,但其实也还需要适配不同的屏幕大小和老人的实际需求。
孤独,恐怕是绝大部分老人生活中都很难避免的情绪。尤其是迈入高龄,一些曾经的亲人、好友,甚至是伴侣逐渐离开人世,这种孤独感是年轻人极难体会的。
但是,即便我们没有感同身受的机会,也需要充分理解老人的情感处境,在情感上给予他们更多的慰藉与温暖。比起感官上的适老设计,情感上的适老更不易把握,数字化能发挥的作用也会更有限。
在一则新近的对湖北省嘉鱼县簰洲湾镇所辖的6个行政村中405位老人进行的田野调查中,以K-均值的方法识别出老年人的五种社会网络类型,颇具参考意义。
老年人的社会网络类型对其精神健康有着显著的影响,限制型和家庭限制型网络的农村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水平最低,家庭型网络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水平低于朋友型网络,多样性网络的农村老年人精神健康水平最高。数字化的社会互动可以更低的成本,更高效的连接帮助留守老人修复、充实社会网络。
Design for Age提示:
促成老年人与更重要的人之间的小团体的连接,而不是一个巨大的、无差别的社交网络;
鼓励亲人参与老人对数字产品的学习,比如腾讯应用宝的长辈关怀功能,可以让子女在异地也能一键帮助父母解决手机难题;
对于老年人的孤独问题要保持敏感,回应需求。比如散步打卡,包含主动承诺的关系,通过一些数字反馈,让个人与产品之间建立一些情感联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感官能力逐渐衰退的同时,他们看待世界的视角和心态也会发生变化,这往往与身体机能衰退,情感连接松懈密切相关。然而,这里我们想要提出一种略微有些“不合时宜”的观点——数字适老不必过分“面面俱到”,给老人一些耐心、机会和信任。
老人可能会学得慢一点,也如果方法得当,他们亦有可能缓步跟上,真正融入到数字社会中。
▌注意力
学术研究中观察到,老年人在注意力持续时间、坚持度和集中彻底度上表现优秀,有95%的老年人做事情能“有条不紊”。但是老年人在执行多任务操作时,注意力会比年轻人更难集中。当注意力难以集中却需要作出决策时,老年人对此前做过的决策更有安全感。
Design for Age提示:
无须避免使用长文和深度内容;
在显示重要信息时,可避免多任务划分老年人的注意力;
对于一些常用决策,可以适当提高“快捷访问之前的选择”的逻辑优先级。
▌记忆力
记忆有很多种不同的类型,受衰老影响也不同。比如内隐记忆(关于如何做某事的记忆)通常不受年龄影响,这说明所有年龄段的人都有能力学习新技能并在日后重复操作。但是随着年龄渐长,其他种类的记忆很受影响,尤其是短期记忆和情节记忆。虽然机制不明,但老年人通常很难运作他们的工作记忆,这意味着他们不容易理解新概念。还有前瞻性记忆(关于未来要做某事的记忆)也很受影响。
老人如何处理这些记忆力衰退呢?研究发现依然是纸笔为王,老年人几乎全部使用日历或者日记来辅助记忆,优秀的数字产品可以提供辅助的巨大潜力。
Design for Age提示:
逐步介绍产品功能,防止老年人认知过载;
对一些复杂操作,需要复习先前操作;
为习惯性的重要事项,提供提醒和闹钟。
▌数字经验
由于大部分数字产品的设计者都是80后,甚至90后,很难具备“衰老经验”,也很难避免一些预设——认为一些操作、功能是所有人都懂的。这对老年人来讲,是一种隐形的“数字鸿沟”。
Design for Age提示:
不要对用户的知识储备做任何假定;
注意某些功能是否假定用户是年轻人,比如一些车险订购单上让用户填写自己的第一辆车,但可能对老年人来讲是太遥远的记忆;
一些比较高阶的建议,是鼓励用户通过一些自然行为来完成任务,如微信“摇一摇”、微博“吹一吹”功能都是比较典型的自然行为倾向设计。
其实Design for Age也好,数字适老也罢,看似是一种对老年群体的社会关怀,但实际上所有人都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生命必然衰老,但科技进步的速度却不可能放慢。如何理解老、对待老、接纳老,实则是所有人生命中必学的功课。或许今朝我们所思索、所尝试的一切,在未来的某个时间里,又将与我们久别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