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于2009年,累计融资超过40亿美元,估值达到400亿美元,Uber是美国目前最值钱的创业公司。然而,这只共享经济的领头羊一直以来麻烦事不少。既有来自政策层面的风险,又要对抗传统势力,在国际化扩张与本土化上它也丑闻不断。最近,有关Uber司机的福利问题再一次将它推到风口浪尖。此前,Uber还被质疑其无法给司机带来如它宣称那样高的收入。
Uber目前正面临司机提出的集体诉讼,问题在于,与Uber签约的司机到底算公司职员还是承包商?如果是职员,那么司机们似乎没有享受到该有的福利。比如,让公司报销包括油费、车辆维护费等开支,目前司机自己承担了这些费用。
Uber当然希望法官将签约司机认定为Uber的承包商而非员工,但法官对此提出了质疑。在上周五召开的法庭听证会上,美国地区法院法官Edward Chen表示,Uber声称其只是一个软件平台、一家服务供应商,从而将司机们认定为公司的承包商,这个理由很牵强,对他来说没有什么说服力。他补充说,诉讼最终可能需要陪审团来裁定。
而Uber方面的反驳是,司机们对自己的作息时间有控制权,他们并没有被分派到具体的服务区域。公司也没有为司机们提供除了iPhone和标志之外的任何设备。(对此,有司机称, Uber 的注册程序非常简单,但是他从来没有拿到过传说中“Uber 人手配备的那部 iPhone 5”)
Uber的代理律师Robert Hendricks则表示,Uber是知识产权公司而非交通公司,司机不是为公司服务。Uber不承担提供乘车的义务,乘客乘车是通过软件实现,司机是公司的客户。Chen对此表示,我认为司机在为Uber服务,如果公司只是销售应用,完全可以在应用商店销售,但Uber做的不止这些。
如果法官作出不利于Uber的判决,这意味着Uber将极大增加其开支。除了司机们在诉讼中提出的要求之外,它还需为其缴纳社会保险金、补偿金和失业保险金。
据调研机构Benenson Strategy Group对Uber平台司机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
Uber的司机基本可以分为以下4类:
据悉,Uber在美国市场的运营模式是公司与司机按照二八比例分成。而在中国,介于监管问题和“非法营运”的风险,Uber必须与各个租赁公司合作,再通过与租车公司挂靠的司机营运,分成也是在三者之间进行。另外,在中国的试运营过程中, Uber的推广采用了常见的“补贴”方式:付给司机固定费用来吸引他们签约。然而在去年7月份的时候,北京Uber取消了这笔固定收入,Uber的运营开始与美国和其它城市统一,完全采取分成策略。
司机们并未提出本次诉讼的具体赔偿金额。不过,Uber的估值很可能因此受到负面影响,另外,其他分享型初创公司的价值也可能一并受到牵连。
还有,Uber的竞争对手Lyft的司机们也造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