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起点学院特邀GrowingIO 创始人 ,前LinkedIn美国商业分析部高级总监@张溪梦做客免费在线讲座「起点学院公开课」栏目,分享通过6个步骤,教大家学会数据驱动产品优化的秘诀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团队@张婷 依据嘉宾现场分享内容整理,编辑有修改。
数据有四个属性: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举个例子,在电子商务这个环境里,假设分析一个交易数据。这个交易数据在时间上,它必须有一个时间戳,这个数据必然会在某一个地点发生,还有对应的交易者,在事件的级别,消费者要购买某种产品,花某种价格,通过某种支付手段,进行交易。所以说,这是一个事件。真正的用户的行为,往往都是以事件为核心的数据点。这些数据点,会造成一个整体的事件流。
举几个例子,像LinkedIn这家公司每天大约会产生100亿条事件;通过用户行为产生的事件,在不到5年的时间之内,咱们全球大约会有40亿的人每天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同时,它是一个4万亿级别的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将近有2500万个app诞生,不但有针对普通用户的app,还有对企业级服务的app;另外会有将近250亿活跃用户的各种设备将会接入我们的网络;最后,每年将近产生5万亿GB的数据。
数据量这么大,呈爆发式增长,它的价值曲线,数据量,数据设备数,人的关联度不断增加,但这并不表示数据本身能够带来价值,真正的商业分析的核心,是通过5个步骤不断把低价值的信息或者数据变成高价值的产出。一般数据分析可以分成5个步骤。
前四步是数据分析中的基础步骤,包括数据预测,它本身并不能产生太大的价值,只有通过全局优化,才能产生有价值的产出。
对于产品经理来讲, 数据可以作为产品优化的依据,比如交互、留存。实际这一切都是基于对数据基础的理解,在过去的5年,数据框架在技术的推动下,有几次主要的迭代时期:
Google和Yahoo的办法增加了数据处理的容量,大大降低了数据库的成本,分布式技术将数据库的技术提升了一个层次。以往数据分析只能支持几十个人的决策,现在能够支持几千甚至上万人的决策。它使得数据分析从一个非常贵的、缓慢的流程变成了一个有效的、价格相对较低的层次。
但这其中还有一个问题:以往的软件都是比较结构化的,很多人都可以使用。但是Hadoop这种大数据结构,很多人都很难用,这就造成很多技术性瓶颈。具体体现在:
如果能够用好数据分析公司,会产生一种战略性优势。用不好数据分析的公司,在发展上则会产生很多瓶颈。
在现在的美国和将来的中国,要想做好一个产品经理、设计师、产品运营人员。核心不再是依靠分析师来分析数据,而是能够熟练地应用各种企业级应用,来达成数据驱动产品的手段。
如何利用数据驱动产品设计?
互联网已经从web2.0进化到web3.0,意味着流量为王的时代已经结束;这样的形态下,企业往往不注重流量的转化,而在乎流量获取的速度。而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个企业如何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快速地对用户进行转化,增加用户的体验,增加用户的留存,这是当代互联网产品的核心。
精益化运营不得不提的三个指标---转化率、用户的活跃度、用户留存率。这三点组成了一个产品最基本的一个骨架。
以往我们谈论的都是流量:你有多少用户,多少活跃度,仅此而已。但今天来说,那些粗浅的指标已经不足以衡量产品的优秀。一个好的产品,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用户的留存率和用户粘度。在传统互联网企业,用户的留存率和粘度一般是后期才会关注的;但是在今天,在产品设计的早期,我们就需要关注这个指标。这个指标可以细化成5个不同的点:
Facebook提倡一句话: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它讲的是一种黑客的文化——快速迭代。可以犯错,但要快速迭代;持续迭代,小范围改进;最后会产生几何级数的变化。
传统的方法,则是建立一个较长的项目周期。这样来做的话会有几点风险。
所以在过去几年,硅谷提倡MVP(这个概念在《精益创业》中有提到)。一个核心的概念是:产品设计者如何能够产生一个最小的产品,迅速把它推向市场或用户;测试完之后衡量产品的数据,通过数据来验证假设,进一步完善产品;再进入下一个迭代的循环。
精益创业概念的核心,并不只适用于创业公司,其实在很多公司都有体现。比如Facebook,就应用了这种概念,对产品进行小范围体验,数据分析,然后迅速迭代。
在普通的传统的公司,当我们做数据分析时,很多人用PV、转化率来衡量产品的好坏,而用数据驱动则会用更全面的数据来衡量产品。
如何用数据衡量一个产品呢:
一个产品,我们必须全面衡量。产品经理需要有这种直觉——不能用一个指标来衡量产品,而是要用多个指标来衡量。
比如,9年前,我刚加入eBay,要衡量150个指标,每天发送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大概有20-30个指标,来衡量业务的发展。这些指标的增长或者降低都是由业务战略的决策造成的。如果每分钟见证指标0.1的变化,对当时的eBay来讲,将是一个5000万金额的变化。
好的产品经理不能只看产品的KPI,需要通过市场、运营、产品设计的角度以及最后销售的角度来衡量。
比如LinkedIn,每天关注的是50-60个核心指标,公司CEO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看这些Report。在线营业额增加了65%,是由于哪条产品线上的哪个功能引起的,为什么会带来这些变化,这些为什么会分解到每个产品线?产品经理会对此进行细化,找出原因,进而优化产品。
首先,我们核心要关注的指标往往不是150个指标,或者500个指标,我们重点关注的指标往往不超过三个指标,这三个指标根据不同的业务线会有很大的差别。这三个指标有:
用户留存(用户活跃度)----最核心的指标;LinkedIn会衡量月活跃用户和日活跃用户。一般会把MAU分成三个档次------明天或下星期或下个月或今年我对用户的增长预期是什么,这是一个中位数。然后,还会做一个高点和低限,就是按照我们的预期,这个增长最高不会超过这个水平面,最低也不会低于这个水平面。这样,我们把KPI分解成了四个不同的KPI值----平均值、高值、低限、还有实际值。这样来说,实际值如果高于高点或者低于低限,对于业务运营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再举个例子,比如我把月度活跃用户进一步进行分解,分解成:新注册用户、既有用户今天重新回来的用户、以往用户今天开始不使用的用户、上周新来用户这周不使用的用户。把月活跃用户分解成了新接入用户,持续活跃用户,以往活跃今天不活跃,刚刚新增用户就开始不活跃用户。为什么将这四个指标分解成这四个指标,因为这四个指标可以和产品关联起来。比如拉新,如何有拉新的手段;第二,如何促进用户的活跃。第三,已经流失的用户,如何减低它的流失,第四,新增的用户如何减少流失。这个数字相加,就是每月的活跃用户。这四个指标是可以采取行动的指标。
再比如,LinkedIn新增的用户,来源的渠道是不一样的,活跃的用户,流失的用户,是我们需要持续关注的,因为它不断地把我们新增的用户活跃度减低,因此我们要尽量减低流失率。新用户的流失,在一个产品里面,非常忠诚的用户流失的可能性比新增用户流失的可能性低很多。但是如果我们的忠诚用户在迅速流失,那么说明我们这个平台上的用户的粘性有很大的问题。但是新增用户的流失,可以用培训的方法,引导用户的方法,促进它的活跃度。这样,就把一个宏观的指标,分解成了更细化的指标。另外一点,分解指标的好处是,我们分解能产生增长或者衰竭的原因。比如下边这张图,
我们可以看到每条线,变化是不一样的。最后的增长就知道它的成因。
一个活跃用户,或者流失用户,可以进一步对它进行分解。这种方法就是通过维度的分解。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我把用户的流失率,用男性和女性的方法拆解开来,比如上图中,绿色是男性,红色是女性,大家可以看到,绿色的活跃度是高的,说明平台比较适合男性用户,女性用户偏少。如果我们想刺激活跃的话,可以针对这两种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方法。
再讲一个分解核心KPI指标的方法,咱们讲一个促活的例子。比如说,用户很少用一个平台的产品,我们发现,当把这个指标进行拆解的时候,假设上图中橘黄色的这条线是IOS用户,蓝色的线是安卓用户,绿色线是PC用户,大家来看,我们把一个重新激活的用户分成了三个组,可以看见,IOS用户在不断增长,它的活跃度是在不断增加的, 安卓用户表示的线比较平缓,PC线相对来说是衰减趋势的,这样来说,在哪个平台上,你的用户是十分活跃的。
在美国有一个概念---AARRR。A---获取用户,A---激活用户,R---用户的留存,R---用户产生多少价值。R----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推荐。用户之间的推荐,是最好的获取客户的方法。对这个指标进一步进行分解,比如说在LinkedIn上的推荐,它是通过下面几种方法来实现的:
当我们做了这样的一个渠道的分类之后,我们发现,在产品上的模块---您可能认识的人,产生了最多的推荐用户数量。这对于产品运营人员来说,可以进行各种优化。
给大家举个实例,在最早的时候,LinkedIn研究如何使用户爆发式的增长,他们发现从首页上登录的用户活跃度和忠诚度比从EMAIL地址邀请来的用户的活跃度高的多。当时的产品经理做了一种尝试:大范围优化从网站上来的用户。怎么做呢,就是对每个人的简历进行优化,优化之后,使它更方便SEO爬虫的搜索,这样一来,从网站上获取的用户就远远大于从邮件获取的用户。它的核心的方法论是这样:
这次改变以后,为当时的LinkedIn增加了50%的扩张速度。这次成功尝试背后的一套核心观点是:如何用数据验证它的这种假设,或者迅速验证这种业务的判断。就是那么一个简单的例子,带着一个假设去做一个产品的改动,改动之后再用数据证明自己的改动是有效率的。如果这个改动是没有效率的,那么需要立刻停止这个改动。
再举个例子,也是今天我认为产品分析驱动产品设计最核心的指标----用户的留存度。一个好的产品,是能够让很多用户在你的平台上产生价值的,用户必然会花更多的时间会有更高的粘度。这是今天衡量一个产品最核心的一个指标。
这张图,是一个衡量隔日留存率的图,就是隔天有多少用户在使用。这张图为什么很重要呢?因为在很多产品里边有一些魔术数字,很多人都尝试着在产品中找到这个魔术数字,这个魔术数字往往是从这张图里迭代出来的。比如说我的产品利用某个功能的隔日留存,还不到10%,利用另外一个功能的隔日留存变成了30%,不用某个功能的用户的隔日留存是10%,用这个功能的用户的隔日留存提到了30%。这个告诉了我们什么?
通过留存图找到不同用户的群组在留存率上的区别。比如用功能A和用功能B 的用户在留存上是有区别的,那么我们就要专注打那个功能点,让更多的用户来使用这个产品FEATURE。
听起来很直接很傻的方法,但是被很多公司屡试不爽。LinkedIn找到了这个魔术数字是:在第一周连续增加5个社交网络链接的用户群,这类用户的留存度和他们在未来为平台贡献的价值,是第一周贡献少于5个社交连接的用户群的5倍以上。
大家看,通过那一个点找到了magic number,然后产品经理通过各种不同的产品设计来促进这个魔术数字的发生,就产生了未来LinkedIn病毒式的增长。这种病毒式增长,就是成长黑客最核心的一个概念:如何用最快的最低的成本驱动最小的产品改动,通过数据驱动的方法来大规模获取客户。
然后再讲讲如何用数据驱动用户体验:
首先,我们必须要能分析今天的数据,这是所有做最小化产品,精益运营的最核心的一个概念。至少我们能够看到我们的产品有多少人在使用,如果没有数据的话,是无法证明自己脑子里的假设。
第二,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要找到最关键的问题进行思考,比如LinkedIn对产品做的这些改进,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找到了问题:
在产品的早期,没有公司有能力做A/B测试,往往是做很小范围的改动,随时看数据的变化,这就足够了。实验完了之后,又回到了数据上面,得到了分析结果,要记得看数据,最后,其实数据驱动是很简单的事,它只要求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