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商业智能(BI) > 冷静看待腾讯的“科技向善” >

冷静看待腾讯的“科技向善”

转载时间:2021.05.10(原文发布时间:2019.11.19)
463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463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砺石商业评论”(ID:libusiness),作者 刘学辉、刘国华,编辑 金梅,36氪经授权发布。

腾讯公开明确“科技向善”为企业新的使命与愿景,无疑是给自己套上了一道沉重的枷锁,自缚手脚。一方面其将投入巨大资金、精力在无法产生直接商业收益的公益事业上,另外也将自己业务的一举一动都置于社会舆论的严格审视之下,这将让腾讯失去大量与“科技向善”使命愿景相违背的商业机会。但在不用顾及价值观约束的凶猛竞争对手面前,在只讲商业利益不讲商业伦理的冷血资本市场面前,腾讯是否能长期坚守住“科技向善”的底线,这将是对其定力的严峻考验。

1

近日,笔者注意到在国际商业领域有一个重大事件,就是微软拿下了美国国防部价值100亿美元的云计算合同。

这份云计算合同被称为联合企业防御基础设施(JEDI),主要为美国国防部提供基础云服务和人工智能处理、机器学习及关键任务工作负载处理等服务。

由于这份合同金额巨大,有可能会就此改变目前美国云计算领域的企业竞争格局,因此吸引了微软、亚马逊、IBM与Oracle等美国几大IT巨头企业的激烈争夺。在各家巨头企业竞标过程中,出现了相互指控等恶性竞争情况,即便在美国国防部宣布微软拿下这个合同后,云计算巨头企业亚马逊还依然在11月8日就美国国防部的决定提出抗议。

但就在各家科技巨头为这份巨额云计算合同争得头破血流时,美国另外一家科技巨头谷歌却在10月9日就宣布:不再参与美国国防部JEDI合同的竞标,理由是该项目可能不符合其公司的价值观标准。

今年4月,谷歌就曾宣布与美国国防部的一项合作,这项合作将利用谷歌的AI技术解读视频图像,据称有可能被用于提高无人机打击的准确度。这直接导致近4000名谷歌员工联名抗议,强烈反对谷歌将AI技术用于军事研究,甚至十几名谷歌员工集体宣布辞职,以此来反抗谷歌与美国军方的合作行为。

最终,谷歌在商业利益与价值观面前,选择了坚守价值观,放弃了百亿美金的云计算合同。“我们没有竞标JEDI合同,因为首先我们无法保证它是否符合我们的AI原则”,谷歌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说道。

谷歌最初因为“不作恶”的价值观广受外界好评,后又修改为“做正确的事”,但这些价值观在近些年一直像一个枷锁一样,束缚着谷歌放弃了很多与价值观相违背的商业机遇。例如,谷歌在执行着远比中国搜索引擎企业严格很多的内容与广告审核标准,并因此放弃了大量不符合标准的广告客户与广告营收。

2

腾讯,中国最领先的互联网巨头企业之一,其在2019年11月11日,也就是腾讯公司成立21周年当天,由董事会主席马化腾、总裁刘炽平及腾讯全体总办成员向四万多员工发布了一封全员邮件,正式对外公布腾讯全新的使命愿景为“用户为本,科技向善”。

冷静看待腾讯的“科技向善”

在腾讯宣布了这项新的使命愿景后,受到外界舆论较为广泛的肯定。甚至有评价称,谷歌之前的“不作恶”原则是对科技伦理准则的第一次定义,腾讯此次提出“科技向善”则是对科技伦理准则的再次定义,是谷歌伦理标准的升级,明确了科技伦理应该更进一步,从“中立”走向“善意”。但“科技向善”言易行难,是一条极为艰难复杂的道路,腾讯是否能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像谷歌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一样长期坚守“科技向善”,还有待考验。

践行“科技向善”,首先需要腾讯投入巨额资金,利用科技去做很多有利于提升社会福祉,但不会带来直接商业回报的事情。例如,前不久腾讯发起的腾讯科学周,由“科学探索奖”颁奖礼、腾讯“科学WE大会”与腾讯“医学ME大会”三大活动组成,这三项活动都无关商业,只为推动中国基础科技研究的发展。

其中,科学探索奖集中在“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天文和地球科学、化学新材料、 信息电子、能源环保、先进制造、交通建筑技术、前沿交叉技术”等九大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每年遴选出50名年龄不超过45岁的中青年科学家,资助每一位科学家每年60万元,连续5年,总计300万元的资金,旨在为这些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青年科学家提供雪中送炭的帮助,让他们在寻求创新又尚未最终突破的关键时期,可以心无旁骛地继续攀登科学高峰,助力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以及前沿核心技术探索。

腾讯科学WE大会,不谈商业或者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关注未来如何用科技改变人类生活,探索关系人类命运的重要科学问题。比如,今年腾讯科学WE大会以“小宇宙”为主题,重在探索微观物质中的宏观世界,邀请全球顶尖的科学家,向观众分享弦理论、微观粒子、脑科学与地质科学等领域的突破进展。

冷静看待腾讯的“科技向善”

腾讯医学ME大会则邀请全球顶尖的医学科学家,聚焦癌症、抑郁症与艾滋病等最受关注的疾病话题,展现前沿的医学突破,希望引导更多人关注生命、认识自我,通过权威医学科普提升大众健康,减少病痛之苦。

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曾在谈到科学研究时多次表示,不太相信弯道超车,更欣赏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从上述活动内容可以看出,WE大会侧重仰望星空,致力于探寻未知领域;ME大会侧重脚踏实地,科普前沿医学成果;而科学探索奖则是面向未来,鼓励青年科学人才探索未来科学无人区。

作为腾讯这样一家年利润过千亿元的巨头企业,每年拿出几亿甚至几十亿资金去做科技公益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在腾讯明确提出“科技向善”作为使命愿景后,相当于给自己套上了一道沉重的枷锁,自缚手脚,未来将让自己业务的一举一动都置于社会舆论的严格审视之下,这将让腾讯失去大量与“科技向善”使命愿景相违背的商业机会。

目前,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存在很多并不符合“向善”原则的商业行为,比如提供大量低俗内容的信息流、短视频与直播业务,比如打着普惠名义实则是变相高利贷的P2P与现金贷业务,再比如在互联网上极为泛滥的虚假医药与金融诈骗广告,如果严格按照“向善”的标准,中国将有一大批知名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出现坍塌。每当看到这些企业打着“科技”的名义从事着这些并不道德的商业行为时,笔者都会感到异常愤怒。

腾讯目前也在面临着一些类似业务的诱惑。例如,近些年在信息流与短视频领域兴起了一些流行产品,并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但这些商业成功背后存在着极大的争议,因为这些产品并没有让社会变得更好,而是让社会变得加更糟糕。

新兴势力在信息流、短视频领域的崛起,也让腾讯陷入两难选择。因为这两种产品成功的核心都是基于用户的历史阅读数据,通过算法分析得出用户的阅读喜好,一方面给用户推送一些迎合用户兴趣喜好的固化内容,另一方面“夹带私货”,故意推送一些打色情擦边球,耸人听闻,毫无营养却容易“上瘾”的“垃圾信息”给用户阅读,以迎合人性中低俗、阴暗的部分,用户在阅读了这些“垃圾”信息后,再进一步给用户推荐更多类似的低俗内容,借此将用户圈养在自己的App世界里,从而实现平台的巨大流量,流量实现广告变现。这些信息流、短视频产品也因为这些弊病,屡屡受到监管机构的处罚。

另外,用户隐私是全球范围内都争论非常激烈的一个话题,之前在伦敦召开的Microsoft Future Decoded会议上,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就曾表示:“为将隐私真正作为一项人权,我们所有人都需要思考自己创造出的数字体验。”在纳德拉关于数据隐私公开发言之前,美国一位资深民主党参议员还最新公布了一项法案,这项法案规定,“违反隐私和网络安全标准的高管将面临高额罚款和最高20年的徒刑”。

从新兴起的信息流、短视频的产品模式来看,其与腾讯“科技向善”的使命愿景是相冲突的。如果腾讯坚持“科技向善”的使命与愿景,不采用这种在吸引用户与流量上有着天然优势的机器推荐模式,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新势力获得大量用户。如果腾讯也完全采取新势力厂商这种广受争议的模式,则严重违背其“科技向善”的使命与愿景。

冷静看待腾讯的“科技向善”

从腾讯当前的业务来看,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是坚定拒绝这种基于用户喜好的机器推荐模式,在微信生态主要采用“公众平台”的订阅模式与“看一看”的社交推荐模式。张小龙认为,人类进化而来的社交体系,是一个具有纠错功能的复杂体系,如果用户走偏了,会有朋友把你拉回来。而机器推荐超出了传统工具的范围,变成了一种可以驾驭人类的工具,不仅不具备纠错功能,反而怂恿用户在错的路上一错再错。因此,张小龙宁可选择牺牲流量,把“看一看”做成一个小众的严肃阅读产品,也不去侵犯用户隐私,降低内容底线。

但腾讯旗下的一些产品为了获取流量,也会采用跟一些产品类似的机器智能推荐模式。腾讯在明确了“科技向善”的使命与愿景后,其在这些产品上如何做出取舍,将是首先要面对的考验。

另外,近几年宏观经济不景气,导致汽车、地产等传统广告客户的广告预算大幅缩水,在这种情况下,医药与互金等带有虚假与欺骗性质的广告客户正成为各大互联网企业广告营收的重要来源。在这种情况下,腾讯如果坚持“科技向善”的使命愿景,就要严格广告审核门槛,割舍掉很多不符合审核标准的广告客户,还要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客户流向那些没有底线约束的竞争对手。

这样,践行“科技向善”的腾讯,就有可能在与那些不用顾及价值观约束的竞争对手竞争时,失去一些类似短视频、直播与信息流领域的战场,失去一些医药与金融领域的广告客户。另外,在失去这些业务赛道与客户的同时,腾讯也有可能要面临只讲商业利益不讲商业伦理的冷血资本市场的抛弃。

上述这些在具体业务中,面对巨大商业利益与外部压力时的决策选择,才是对腾讯公布“科技向善”使命愿景后的最大挑战。

3

无论如何,腾讯敢于公开提出“科技向善”作为企业使命与愿景的勇气,是值得我们鼓励的。其他很多从事陌生人社交、秀场直播、短视频、信息流、搜索引擎与互金业务的互联网企业都对“向善”一词避之不及,因为如果一旦以“向善”为标准,其商业模式将有可能出现坍塌。

腾讯敢于公开提出“科技向善”的勇气源于对自己业务的底气,腾讯在过去21年的业务发展过程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科技向善”,但一定程度上一直是以此为准绳的。

例如,在早期中国移动梦网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移动合作的很多增值内容服务商不择手段赚取大量“红色”收入,但是腾讯坚定地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伤害用户价值的,必定不能长久。所以腾讯坚决放弃移动梦网的“红色”收入,大力布局腾讯游戏与腾讯网等新业务,以摆脱对移动梦网的依赖。

冷静看待腾讯的“科技向善”

QQ最初是一个以年轻人社交为主的软件产品,其具有利用情色内容来谋求用户增长的所有便利条件,早期也因一些“黄赌毒”内容饱受批评,尤其在与MSN竞争高端用户的过程中更是一度落尽下风。但是QQ一直尽力摆脱低俗不道德的商业化手段,进行了很多让国民的工作与生活真正得到便利的创新,最终成为PC互联网时代最成功的互联网应用。

微信刚诞生时,曾与某类陌生人社交App被视为“约炮神器”,但在陌生人社交App陆续推出秀场直播,利用色情擦边球谋取商业利益时,微信却一直向着让用户更好的方向改造产品,陆续推出朋友圈、订阅号、微信支付与小程序等在全球范围都极具开创性的功能。

腾讯游戏也一度因对小孩子的危害饱受诟病,在腾讯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小孩子都能够合理地安排游戏和学业时,腾讯陆陆续续做了很多青少年防沉迷措施,尤其从去年开始,腾讯部分游戏开始要求每一个用户玩游戏之前都要把身份证信息跟公安系统的身份证信息对接验证。目前,腾讯还在尝试把人脸识别系统引入到防沉迷体系里面去。

当很多互联网企业贪图短期利益,放宽广告审核门槛,导致虚假医药与金融欺骗等广告在互联网上大行其道时,拥有中国最大规模用户与流量的腾讯却始终极为克制,在“开户审核”“广告审核”与“广告巡查”三个环节都设置严格的审核机制,捍卫业务底线,只获得了与其流量规模远不匹配的营收规模。在腾讯2018年业绩解读会上,腾讯总裁刘炽平就曾表示,“虽然我们的广告有比较多的潜力,而且我们广告的填充率比国外国内同行低,但是我们不着急很快提升填充率,我们希望稳健的方式针对每一个板块进行长远发展。我们相信这才是对公司最有利,对于用户最有利。”

上述这些行为都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大量短期商业利益,但最终我们发现腾讯并没有因此而长期受损。正是因为没有以牺牲用户价值为代价去谋取短期商业利益,而是一直致力通过创造新的用户价值进而实现商业价值,才让QQ成为了中国国民级的即时通讯产品,让微信成为整个社会在生活与商业领域的基础设施,还打造了腾讯视频、腾讯体育、腾讯音乐、腾讯文学、腾讯影视与腾讯动漫等中国最庞大的精品内容产品矩阵。而MSN、人人网与51空间等腾讯昔日在社交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都因过度商业化开发,牺牲用户体验而没落。

冷静看待腾讯的“科技向善”

与腾讯类似的是,坚持“不作恶”“做正确的事”的谷歌在搜索内容与广告上有着相较国内其他搜索引擎企业更为严格的标准,这让其损失了大量短期商业利益,但这也促使其不只是躺在搜索流量的温床上,而是在搜索引擎服务之外持续创新,最终推出了安卓操作系统,获得了巨大成功。而反观同处搜索引擎领域的中国同行,由于过度迷恋基于流量的广告收入,产生创新惰性,最终形成与谷歌的巨大差距。

腾讯与谷歌案例,都很好地证明了坚持“向善”,坚持“不作恶”“做正确的事”,虽然会让企业短期利益受损,但从长期来看是让企业走向伟大的根基。这个道理很多企业也都明白,但在面对商业利益,面对竞争对手,面对资本市场的压力时,真正还能践行的少之又少。

腾讯过去21年在这方面做得不错,这也让其最终从众多互联网企业中脱颖而出。未来,腾讯势必还会遇到各种新的诱惑和新的挑战,但希望其在面对那些不用顾及价值观约束的凶猛竞争对手竞争时,在面对那些只讲商业利益不讲商业伦理的冷血资本市场时,依然能保持定力,长期坚守住“科技向善”的底线。

只有心怀善意,用户才会不离不弃。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冷静看待腾讯的“科技向善”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商业智能(BI)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商业智能(BI)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