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私域运营(SCRM) > 想跳出创业里的坑,得找到对的思维模型 >

想跳出创业里的坑,得找到对的思维模型

转载时间:2021.07.21(原文发布时间:2019.07.18)
303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303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YCombinator创业孵化器”(ID:YCCN-startups),36氪经授权发布。

上篇文章里,陆奇博士分析了创业为什么还没成为人们就业的常规选项,也分享了自己对如何系统化降低创业门槛的想法(?戳)。

今天的文章里,博士会从内部分析,如果你选择创业了,会面临哪些困难挑战,以及攻克这些挑战的思维方式和资源。

可以搭配着视频阅读本文

创业跟其他系统化职业不同,它没有机械性的重复工作,也没有因时间资历带来的必然晋升。我们之前说的降低创业门槛,可以让创业更容易的成为职业选择,但不代表选择了就能成功。

在我看来,创业有几个生死攸关的结构化挑战。

第一个挑战,简单的说就是从0到1的挑战。你有一个想法,但它是不是一个“人们想要的产品”(Something People Want)?从何知道人们对你这个想法有什么真实反馈?怎么把它从想法变成一个具体的产品?

这个过程在创业里叫做Finding Product Market Fit (PMF),就是找到与自己产品匹配的市场,或者如何针对目标市场产生出匹配的产品。是这一步的关键。

想跳出创业里的坑,得找到对的思维模型而且找到PMF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难。首先随着技术的发展,工具的发展以及潜在创业者平均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会越来越高效且聪明。每个创业者一天可以想出10个点子,技术的辅助可以让你马上就做一个产品的模型来。

人的一天只有24小时,你做出了无限个产品模型,也是你掌控范围的全部了。这么多产品模型,推不推的出去呢?推给什么用户呢?每个产品打算用多久去等待用户的反馈呢?这个产品不行,是换个产品,还是继续改造这个产品?这里面天时地利人和等随机的因素太多了。选择多不见得是个好事。

我觉得针对这个挑战,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快速迭代,快速试错,把新的点子,新的发明,新的技术,最充分和快速的跟用户的反应链接起来。这也是Paul Graham和YC最擅长,也做的最多的事情:帮助创业者最快速的看清自己的产品,找到其适应的市场用户群。

这不是因为我在YC工作才这么说的,我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推荐YC作为帮助创业者解决从0到1问题的机构。YC是对这个问题研究最早,最多,也是实际经验最丰富的。我记得在YC内部开会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我们是看到死亡最多的一个企业”,这不是夸张。

在我们的数据库里,因找不到PMF而死亡的公司比重是最多的。原因很简单,你只有活的越久,才能试更多的迭代和更多的点子。但在找到PMF之前你是赚不到钱的,而钱又是你早期活下去最重要的支柱。

当然,一旦你找到了PMF,你冲上去的概率就会非常高。这是第一个结构化的挑战,我觉得这里YC是最能帮助到大家的资源。

第二个挑战我把它叫做“跨越鸿沟”,这是我前同事Geoffery Moore的一个理论,这跟整个社会里人的心里分布有关。

想跳出创业里的坑,得找到对的思维模型

任何一个技术驱动的创新,都会经历上图这样的过程:一开始是整个社会媒体对它充满热情,过分的捧,过热冲到头顶。然后到某一个点,人们开始大量失望,或者转移注意力到其他东西上,这个创新就跌到谷底。能够在谷底存活下来的技术会随着时间慢慢的升温升高,逐渐成为这个技术的主要代表力量。这个过程有一个名词,叫做“技术成熟度曲线”(Gartner Hype Cycle)。

但这个技术成熟度曲线只是总结一个现象。有一个人,Geoffery Moore,他发明并观察出了面对这个现象人们的行为是什么,并给出了成为“赢到最后的人”的建议和指导。

他发现人在接收新事物的时候并不是一个一个顺着来的,而是按批次群体的。每批次人由于代表的性格心理不同,于时产生了在接纳新事物中的鸿沟。

比如社会上永远有一批人,它是任何新的东西东西都要去试去用,不管好坏,只要是最新的,他就充满了好奇。这就是我们说的,一个新技术产生后的早期使用者(Early Adopter)。但这批人来得快去的也快,永远都有新的东西在刺激他。还有一批人叫“拥有远见的人”(Visionary),他们对未来看的比较远,他们也会试。但这两种人加起来,也只占了非常小的百分比。

下一波人是务实的人。他不是不愿意试,但他比较务实。他试一个产品的前提是我同事已经用了一段时间了,评价很好,或者我所有的朋友都在用,我也得用,他们不用我就不用。于是你可以发现,这两波人中间就会产生一个鸿沟。这两波人不是一个一个过的,如果是一个人一个人的过,总有解决办法。但第二波人永远是一起过的,他们太务实了,就看跟我相似的一些人用不用。

所以历史上有很多公司死在这里,跳不过去这个坎儿。在这里我推荐一下Geoffery Moore的一本书,名叫《Crossing the Chasm跨越鸿沟》。80年代中期几乎所有硅谷公司都用它。

陆奇说:

看书我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哈佛商学院的书可以看,有一定的价值,但都用不上,因为写书的人大多只是顾问,自己很少投钱在自己理论支持的公司里。企业家自己写的书呢,也可以看,但他们每个人的经历都非常独特,你能用到的地方不多。

我个人比较有幸,跟Geoffery工作了十多年,合作过很多项目。像Geoffery这种本身是顾问和专业学者,跟几乎所有硅谷的公司都有合作,他观察总结的东西非常有深度;同时他自己也是投资人,会把自己的钱投在认可的项目中 ——这代表着他扎的很深,观察的更细致。有没有stake at hands在我看来还是很重要的,所以我推荐大家阅读他的书。

最后一个挑战,是在找到PMF,并开始不断有用户使用你的产品之后。这时候,你会开启一个叫”S Curve”的阶段。

什么是S Curve,就是前面你因找不到PMF一直在低用户量级,低收入的状态,后来找到了,你会开始直线上升,直到某一个点重新进入饱和。这个上升曲线的形状就是一个S型。

你看下图就会发现,从几十年前到今天,S Curve越来越多,每个曲线也越来越陡。具体原因分析起来内容太多了就 不展开了,但你可以越来越明显的观察到这个现象,就是找到PMF的公司越来越多,找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想跳出创业里的坑,得找到对的思维模型

我另一个好朋友 ,Reid Hoffman就写过一本书《Blitzscaling》,专门讲这个现象。他说硅谷的真正秘密,就是冲刺;S Curve的核心,就是创业者的冲刺速度。在国内我看到自媒体经常提“快鱼吃慢鱼”,说的也就是这个企业的冲刺速度。在今天的市场,找到PMF已经不够了,必须要看你的冲刺速度(抢占市场的速度)。如果你不冲的话,不进则退,别人冲上去了,你就没机会了。

我相信阅读这篇文章的你对创业或多或少都有点兴趣,而今天的中国在创业这个角度来看,其实有很多特殊的机会。

我们可以回看一下今天全球的高科技工业,到目前为止美国是都还是排在第一的地位。为什么?因为驱动高科技的四大核心“技术”“人才”“资本”“市场”它都有。我们开会的时候有时候就会说,什么是高科技公司?就是“为美国人设计,稍微改改,然后全球去卖”的工业。

但今天,中国是彻底改变了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因为中国不仅拥有了所有四个元素,还拥有更接近其他大人口基数国家的基础建设和对于创业的特殊政策支持。我在今日头条的访问里举过这个例子(视频7:43秒开始):

比如说你要打造一个智能家居产品,那么一个中国的家庭和一个美国的家庭,哪个跟巴西的家庭更接近?我认为中国的家庭跟巴西的家庭更接近,因为从居住环境,到房子有多少平方米,到家具的使用习惯,大家基本是差不多的。同理你也可以说中国的家庭跟印度的家庭更接近。

美国是比较少数几个土地很多,每个家庭都很大,都有4,5个房间的国家,所以美国做远场语音的话基本上都要五米,十米,但是中国的家庭基本上就是两米,三米。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创业者有更多的机会,因为全世界有更多国家的家庭,是跟中国家庭和人口环境更类似的。

今日头条,公众号:YCombinator创业孵化器陆奇:过去的9个月,我踩过很多坑,也学会了很多

所以今天在做的使得今天每一个想要创业的中国创业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进入的是一个黄金时代,就像当年美国人去西部淘金一样,机会无所不在。

下周我会主要讲讲,这些机会在哪里,怎么把握这些机会。

讲述:陆奇

整理:梅姗姗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想跳出创业里的坑,得找到对的思维模型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私域运营(SCRM)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私域运营(SCRM)软件

限时免费的私域运营(SCRM)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