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社交神话,一次次给国内创业者打鸡血的同时,也直接导致了许多“然并卵”的故事。Yik Yak是其中之一,如果社交可以抄的话,首先得看“有没有用户群体可以抄”,然后才考虑产品,功能,UI。
“LBS+匿名+无ID+纯文字+无follow机制+校园这个地理范围”,这是目前的Yik Yak。
Medium上有一名青少年曾这样描述Yik Yak,“上课前每个人都趴在Yik Yak上”,事实上,上课时,下课后大家还是在刷Yik Yak。”显然,用户群体是校园群体。
接下来是用户行为。除了表达别处不好表达的情绪,讲别处不好讲的故事外,很重要的一点在于,Yik Yak特有的娱乐性。正如一位好事者的实验一样:他为了测试在Yik Yak在营销方面的潜力,他在上面推销自己家附近的商业场所,就非常强调娱乐性和讲故事——简而言之,“内容为王,场景是上帝”。
这是他的实验内容:
“如果你要吓到沃尔玛的收银员,你会拿几样东西去到收银处?”
“我需要一个公共场合跟那个疯女人分手,怎么破?”
“怎样能在母亲节给她一个惊喜呢,这样她就不会因为我翘课而生气了!”
也就是说,他所了解的Yik Yak用户的行为、表达方式上都是以娱乐化为标签的;今年年初采访Yik Yak投资人David时,他也是强调了Yik Yak的娱乐性。
所以,娱乐化是目的,具体的产品元素都是招数,美国用户更喜欢玩刺激,也善于讲故事,但也非常注重隐私,像Yik Yak这样无ID纯匿名又无图片的信息场带更容易让他们释放自我,惊喜也比较大。
而匿名社区在中国的存在感主要集中在secret和whisper两类产品上,前者是以无秘为代表——充分挖掘人性的阴暗面,后者以抱抱、耳语等为代表的暖男暖女系产品,感情类话题最多。
个人认为,做一个中国的Yik Yak的话,匿不匿名真心无所谓。娱乐性是年轻人群体社交产品所必须的,而想要模式创新反而应该在LBS这个事情上狠狠得挖。
从讲故事的角度讲,LBS场景本来就是一个很好的设定;然后,像same一样不断得提供各种工具让大家讲故事,玩耍。“仅有文字这种设定就算了——中国人怎么受得了没有图...
不过,这在产品结构上有蛮大的挑战,要挖掘LBS的特性,很可能需要释放它的空间感受——可以与线下一一对应,也可以是假想出来的虚拟空间。
而且,地理位置与地理位置之间应该能找到游戏化的互动机制。
人们在使用地理位置产品时,相对得分为固定场所和移动场所两种场景,在不同的场景下,都应该更明白最适合给用户什么样的玩具。
再回来说ID的事情,如果这是一个以LBS串线的内容社区的话,那么它不该是消除ID,消除Profile,而应该有一个地图来记录这一切,正如Timeline那样。认识一个人,就去看他的“地图”,从不同的地点点进去能看到当时产生的内容。完全没有ID,意味着完全没有存在感,好难过...
当然,无论是什么样的LBS产品,对都用户密度要求极为苛刻,就算是Yik Yak,在寒暑假也都无计可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