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企业培训平台 > 跳槽和改行已成常态,大学教的“死知识”开始不够用了 >

跳槽和改行已成常态,大学教的“死知识”开始不够用了

转载时间:2021.10.14(原文发布时间:2017.11.01)
176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76次

编者按:据澳洲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现在进入劳动市场的学生预计未来至少会在五个行业中从事多达 17 个岗位的相关工作。其实不仅仅是在澳洲,频繁的失业和岗位甚至职业变化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常态。本文作者 Heather McGowan 由此延伸到对当下高校教育模式的思考,认为以往的教育模式即将走向终结,而学习敏捷能力和适应力是帮助毕业生在跨越不同的工作岗位和职业领域时增强个人弹性的最好方法。McGowan 在本文中列举了部分高校根据当下形势采取相应措施的案例,并对如何培养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人才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如果你是一名年轻的大学毕业生,马上就要进入工作岗位,那未来你很有可能会失业或者换工作,并且可能这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那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事实上,据澳洲青年基金会(Foundation for Young Australians)发布的《新工作心态》(The New Work Mindset)报告显示,现在进入劳动市场的学生预计未来至少会在五个行业中从事多达 17 个岗位的相关工作。这不仅仅是对于年轻一代澳大利亚人进行调查的一份统计数据,该报告是建立在世界经济论坛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研究基础上,适用于所有发达经济体。此外,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美国现在每月有 150 万起员工非自愿离职以及 300 万起员工自愿离职记录。其实,现在无论在哪个国家或地区,失业和就业变化都是常态。那我们为什么要漠视这一现实呢?最近有一位毕业生发布了一篇文章《学校是如何教我们在现实世界中跌倒的》(How Schools Train Us To Fail In The Real World),其中不乏深刻的见解。

建立在引进知识、盘点技能以及用现有掌握的知识创建一个可部署劳动力的教育模式即将走向终结,并且这一模式也必须被终结。现在,80% 以上的经济受到数字化转型的打击,更多的学生未来有一天会发现自己做的工作以前并不存在。举例说明,就像高薪酬的社交媒体工作一样,十年前你根本不可能想象到会有这一类工作,所以对于那些根本没有预见到的工作,学校怎么能够教授相关重要的技能和知识呢?并且,这些新工作岗位有可能是非常短暂的存在,在不久的将来,聊天机器人可能会取代人类进行社交媒体的管理工作。换言之,十年前还难以想象到的社交媒体工作,十年后如果还存在,也可能会发生彻底的转变。

跳槽和改行已成常态,大学教的“死知识”开始不够用了

世界经济论坛曾对人类历史发展至今经历的工业领域变革及各个时期对人类技能的不同要求进行了总结,其中从 18 世纪末期的工业 1.0 到现在的工业 4.0,经济社会对于高科技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工业 1.0 蒸汽机和机械生产时期要求就业人员付出体力劳动,具备基本的工程机械方面的知识,并且能够学习一项技能;工业 2.0 电力、大规模化生产以及劳动分工时期,则要求能够降低业务风险、标准化以及确定性;到了工业 3.0 计算机以及自动化生产时期,要求就业人员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综合知识;而到当下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以及物联网时代,则强调思维敏锐度、适应能力、同理心以及跨学科知识的掌握。

德勤大学出版社(Deloitte University Press)曾对这一数字转型的影响做过预测报告,结果显示,现在本科学位课程 50% 的内容将在五年时间内过时。这种急剧的变化形式会促使员工不断的变换岗位、更换雇主甚至转变职业生涯。因此,在这样一种现实情况中,学习能力和适应力是帮助就业人员在跨越不同的工作岗位和职业领域时增强个人弹性的最好方法,或许也是唯一的方法。随着就业人员平均寿命的增长,这种对于适应力的需求就更加强烈,也更加明显。现在的员工群体未来的职业生涯应该会比现在平均六十五岁的退休年龄再延长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这是很合理的一个推测。

跳槽和改行已成常态,大学教的“死知识”开始不够用了工作转型:分离工作(Atomization)、自动化和强化

工作转型所造成的高波动变化率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因素所驱动:

1、分离工作:从安全和福利丰富的工作中分离出来的工作。现在,这一类工作将被分解成各个部分,最低成本供应商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来完成。在不同技能水平层次上,我们都能看到这种分离出来的工作案例,例如为 Uber 或 Lyft 开车、为 UpWork 或 Fiverr 提供数字技能、为“MBA界的 Uber” Catalant 开展业务或策略分析。由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Lawrence F. Katz 和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 Alan B. Krueger 共同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在 2005 年至 2015 年间,有 94% 的新工作是属于替代类别。这种分拆工作的趋势并没有任何要放缓的迹象,而且这不是将会发生的事情,而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

2、自动化:完全由机器来完成的那些工作。对于那些能解放人类劳动的工厂机器人,我们都比较熟悉了,可能你会认为知识型劳动力无法被自动化技术取代,事实并非如此。举例说明,Automated Insights 是一种根据数据资源生成报告(所谓的“自然语言生成”)的软件解决方案。自 2014 年以来,美联社利用 Automated Insights 生成了公司盈利报告的大部分内容,旨在“让记者更加专注新闻,降低数据处理的工作量”。除此之外,客户服务聊天机器人也是一个案例,包括宜家的 Anna 和亚马逊的 Alexa 以及像 Clara 之类的虚拟助理。可以说,自动化技术对于体力和知识型任务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3、强化:机器智能和人类工作人员之间的合作能够促进工作更有效、更准确的完成。IBM 的 Watson 能够扮演大学生的导师角色,协助临床医生读取核磁共振影像。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能够协助外科医生进行哪些需要极高精确度的手术。未来,这种形式或者其他形式的强化将会出现在各个领域的工作中。

跳槽和改行已成常态,大学教的“死知识”开始不够用了

那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怎样跟上这一切的变化呢?他们必须不断适应这种变化,增强自己的非生理智力水平。Daron Acemoglu(麻省理工学院)和 Pascual Restrepo(波士顿大学)对 1990 至 2007 年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为 1000 名工人配置一台机器人就能导致六名工人失业,工人工资下降幅度达 0.5%。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最近也透露,目前可用的技术可以取代现在人类 45% 的工作。由牛津大学学者Mike Osborne 和 Carl Frey 联合完成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这一数字在未来几十年内应该会增长到 47%,而专注于研究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对社会和经济影响的未来学家 Martin Ford 认为到本世纪末,这一数字将提高至 75%。但即便如此,重要的一点在于我们要知道,无论数量是多少,技术都不一定会取代人类工作岗位;只是任务的自动化正在重塑人类工作的主要价值。未来人类工作应该更加注重一项独特的人力技能,就是能够让人和机器并肩合作,各自发挥最大价值的人力技能。这一趋势其实一直存在,我们一直在努力用更少的人力劳动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如下图所示,1990 年底特律三大车厂(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的名义营收为 2500 亿美元,员工总数为 120 万人,公司市值为 260 亿美元,而到 2014 年,硅谷前三大科技公司(Google、苹果和 Facebook)营收为 2470 亿美元,与底特律三大车厂基本持平,但员工总数却只有其十分之一(127000人),公司市值却是 40 倍之多。

跳槽和改行已成常态,大学教的“死知识”开始不够用了

随着机器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将把越来越多的工作交给机器,然后自己不断适应这种变化,再次武装新技能,并再次应用到新型独特的人类工作中。这种适应过程需要我们有一种思维敏锐度和学习心态,为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好准备。你可以这样想:思维方式就像操作系统,而我们所掌握的技能组合就像是应用程序。高等教育和人力开发就像应用程序开发一样;技能是在课程中定义并适用于学生。就像一台旧电脑会过时一样,这种应用程序迁移过程也是如此,而学校需要专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操作升级系统,开发一种基本的能力来获取快速变化的技能要求。这其中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在储备劳动力方面会发生的一个重大的转变。

高校教育能够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吗?

那我们想知道的是,高等教育机构能否积极面对这不断变化的现实呢(从专业知识能力转向敏锐度)?

跳槽和改行已成常态,大学教的“死知识”开始不够用了

诚然,高校了解这种不断变化的市场,并且愿意让学生也适应这种变化,但是要打破长期固守的做法并非易事,并且现在几乎没有很好的模式去效仿,许多高校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正在慢慢地探索一些有意义的改变措施。

我们看到有这样一些做法。

例如,位于马萨诸塞州的私立大学贝克学院(Becker College)不仅重新调整了课程,而且重新调整了学校理念,以拥抱变化为准则,培养学生敏捷思维。在如何进行具体的转型时,贝克学院认为大学毕业生将会面临频繁的行业中断循环,并提出以下问题:

  • 我们如何帮助学生不断适应变化?

  • 我们如何培养他们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的能力和敏锐性?

  • 我们应该在毕业生群体中形成怎样的就业观,才能让他们不断创造自己的新价值,也为他们工作的企业不断创造价值?

对于贝克学院来说,这每个问题的答案都在于敏捷思维。敏捷思维的教育重点在于培养那些适应性学习者,他们能够利用独特的人类技能,包括共鸣(发现新需求)、发散式思维(找到那些尚未被鉴定的问题并做到心中有数)、就业观(将发现的需求转变为可持续价值)和社交和情商(在一个充满波动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世界中实现自我适应和发展)。

东北大学(NEU)校长 Joseph E. Aoun 在最近发表的《Robot Pro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高等教育框架,他称之为“人类学”。他表示:“人类学是有关数据素养、技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一种学习框架,学生未来会需要数据素养来管理大数据流,需要技术素养来了解他们的机器是如何运作,并且需要人文素养——人文、沟通和设计来行使人类的功能。终身学习环境会有助于他们提升自己适应变化的能力。

杰斐逊大学(费城大学和托马斯杰斐逊大学合并)将其特色教学法定义为“Nexus Learning”:积极、协作、现实世界、并融入人文科学。这种方法重点强调通过在跨学科团队中应对现实世界的各种挑战所能用到的应用理论,这也是杰斐逊这所跨学科学院形成的灵魂和本质精神所在。

不断进行自我重建

正确的心态能够为你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中找到一方安全的港湾。毕业生们秉持正确的心态能够了解当下这种不断变化的环境,重塑他们的故事,一直能够跟上时代的变化。这种不断对自我进行重建的需求将主宰未来的工作世界。

现在的大部分高等教育,尤其是美国的高等教育都是以专业为导向,来设计从课堂到工作的提升渠道。但现在的问题是,由于科技的颠覆作用,这些工作正在消失。如果学生想在未来有一个好的发展,那他们必须要知道失业是常态并且很可能是会频繁发生的事情,而改变是必要的做法。如果教师也将自己的角色从单纯的课堂知识传授转变为远征带头者和教练,帮助学生提升社交和情感弹性,去适应未来未知的工作,那效果会更好。

跳槽和改行已成常态,大学教的“死知识”开始不够用了

可以肯定的是,过去学习、工作、然后退休的生活模式已经发生了90°的转折,现在工作、学习和不断的自我修复可以说是在我们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在同时进行。为了让高等教育继续发挥最大价值,我们需要注意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做好第一份工作的准备,而是要着重让他们在智力、社交和情感方面做好准备,以便不断适应变化,不断重塑自我,让他们在这样一个失业是常态的时代中,职业生涯更加长久。

原文链接:https://www.linkedin.com/pulse/preparing-students-lose-jobs-heather-mcgowan/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跳槽和改行已成常态,大学教的“死知识”开始不够用了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企业培训平台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企业培训平台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