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为理想奋斗的年轻人:这座城市之大,总有我的一席之地 >

为理想奋斗的年轻人:这座城市之大,总有我的一席之地

转载时间:2021.10.10(原文发布时间:2021.08.24)
176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76次

为理想奋斗的年轻人:这座城市之大,总有我的一席之地

摇摇晃晃的地铁上,实在撑不住困意睡过去,猛地惊醒又发现头已经挨在邻座陌生人的肩膀上。

一步之遥的车厢连接处有人吵了起来,勉强睁开眼睛看了一眼就又睡了过去——忙了一天终于回家的下班路上,用尽所有力气也只能把自己勉强拼在一起,没有更多精力管闲事。

这镜头是多么熟悉,把主角换成你我都毫不违和。

这是电视剧《理想之城》的开头。孙俪扮演的年轻造价师苏筱离开家乡,来到上海工作,她业务能力一流,有干劲、有天赋,刚刚通过以难考出名的注册造价师考试,还有一腔理想主义。她相信:“造价表的干净,就是工程的干净。”

而接下来展开的故事尽管发生建筑行业,也让众多在异乡打拼的年轻人心有戚戚:因为触碰上司的利益,她被背锅开除;被开除的消息在行业里传开,没有公司肯给她面试机会;未婚夫出轨,却口口声声说是为了两人更好的生活……

“我所理解更好的生活,是自己双手创造的。”一脸憔悴的她扔下这句话,掷地有声。

为理想奋斗的年轻人:这座城市之大,总有我的一席之地

经历职场的浮沉与生活的打击,苏筱的选择是挺住。

这座城市好像很小,小到参加一个投标会也能遇见前任;这座城市也真的很大,大到容得下无数人的理想与奋斗。

她在这里遭遇职场倾轧,却也有同事拔刀相助,被钻营向上的爱人背叛,也收获真诚纯粹的友情,她的每一点成长都靠着自己的双手。

这一切都像极了千千万万初入职场的年轻人。

他们有的早早确定目标,全力以赴向前;有的迂回辗转,才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有的凭借一腔孤勇,将重重困难当作被被乌云挡着的阳光;他们为了心中那座理想之城披荆斩棘、撞了南墙也要撞破南墙再继续。四位离开家乡追求梦想的年轻人,向我们讲述了他们各自奔向“理想之城”的故事。

“在北京我们就很少有年龄的隔阂”

小北喜欢电影,用一张姜文在人民大会堂前拍摄的照片做微信头像。

去年 5 月来北京实习,小北第一件事就是去故宫。“给我的第一印象,这果然是国家的中心,尤其是从地铁一出来,就是一种很庄重的气氛。”小北是疫情之后故宫重新开放的第一批游客,提起这件事小北不无自豪。在那之后,小北在工作之余,总会用周末的时间逛逛北京,先是去故宫、天坛、长城等知名景点,时间久了,小北会去一些游人罕至的古建筑,发现属于自己的城市角落。

为理想奋斗的年轻人:这座城市之大,总有我的一席之地

「小北拍下的北京」

作为一个“末流二本学校”毕业的学生,小北进入“互联网大厂”工作的经历显然不是一帆风顺的。好不容易争取到去互联网大厂总部实习的机会,却被学校以大四上学期不能实习的规定阻止。小北一周深圳、一周兰州两地跑,连跑了一个多月才打动了院长,松口放他去实习。

“我为了那个实习机会拼命争取过,这一切都是我值得的。”

有了互联网大厂实习经历打底,小北又先后找了几份实习,最终在毕业后加入北京的一家中型互联网公司做产品。

“当我工作时,我在认真做一些产品规划、需求打磨时,或是跟同行交流的时候,我都会感觉这个城市太棒了,我太喜欢这里了。这里的人讲话又好听,人又超好,我特别喜欢这里。”他说,“而且,我参与的产品真的给用户提供了价值,这是让我继续努力的最大动力。”

给自己入职一年来的工作打分,小北说算是“勉强及格”。“这一年里,我认识了很多更厉害的人,所以我只能给自己打及格分。”

但是令小北觉得有意思的,也是这些“更厉害的人”。“他们是我留在老家从来不会认识的人,各个公司、各个年龄层的都有,如果我在老家,能和30 多岁的人聊什么?没有什么聊的,他肯定是以一个长辈人、过来人的经历,跟你聊一些家长里短。但是在北京我们就很少有年龄的隔阂。”

从读大学时起,小北就保持着将自己近一段时间的思考写下来、定期更新公众号的习惯,也是通过这个公众号,小北结识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也在来北京的这一年里,与许多线上好友“面基”。每当新的念头、新的思考维度在面前徐徐展开的时候,小北就更喜欢这座城城市一些。“持续有输入、持续有思考、持续有输出,我觉得未来就可期。”

就像《理想之城》的片头曲《追梦赤子心》里唱到的:“哪怕我手比脚笨/但我愿不断探寻/付出所有的青春/不留遗憾。”

“我喜欢上海,从知道公司包饭开始”

“我是学广告的,我们这个专业的人,多多少少对上海有些情结。”悠悠说,“我很喜欢那种国际化跟本土化结合地很好的城市。”

毕业四年,悠悠终于将工作换到了上海。这一次,她不仅换了城市生活,也换了行业,从线下活动运营跨到新兴的长音频行业。在这家新入职的公司,她仿佛又遇到了早年互联网行业那种“要为了客户做很好用的产品”的初心。

 一开始,悠悠不太适应上海的出租车司机。“司机师傅总是要问你要去的地方是在什么路靠近什么路,可我也是第一次去我哪知道啊。”但这也很好解决,因为“地铁真的太方便了我根本不需要打车”。

“我喜欢上海这座城市,是从我知道我公司包饭开始。公司福利非常好,让觉得这座城市让我的生活很便利。”同一个部门的同事对周边的餐厅了如指掌,许多网红餐厅不需排队就能去,这让悠悠又多了喜欢上海的理由。“这当然是开玩笑啦,不过至少,这个城市目前还没有什么让我不喜欢的地方。”

同事之间没有什么勾心斗角,大家都一起向着一个目标努力,让悠悠在入职不久就迸发了斗志。“随时随地,给我一台电脑,我就可以进入工作状态。”

为理想奋斗的年轻人:这座城市之大,总有我的一席之地

「悠悠在小区里拍下的流浪猫」

前段时间去听笑果的脱口秀演出,表演者吐槽上海阿姨的段子让悠悠笑了又笑。悠悠住在杨浦,邻居除了像她一样来打工的年轻人之外,都是本地人。“有一天我上班出门背了个很小的包,包敞开着,我自己也没有注意到,跟我住同一栋的阿姨一直追着我喊,但是我戴耳机一直没听到,直到快到地铁站了她才追上我,说妹妹,你包没有关很危险的,我看到你的耳机壳都漏出来了,她跟我说紧张死我了,叫你一直听不见,阿姨一直追你。”

“我连声说不好意思,问阿姨你是要坐地铁吗,她就很生气,说我不坐,我本来要往反方向走的!”

正是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让悠悠觉得上海不再是原先那个情结中的“理想”,而成为真真切切与自己有关的地方,一个可以承载生活与梦想的地方。

“在三四线城市,内心反而平和”

尽管户口本上写着“北京”,李法还是当了许多年“北漂”。

李法的家在北京延庆,父母务农,他的兄长、亲戚、发小也大多生活在延庆。而李法的高中同学则大多在北京市区工作。

和他的绝大多数同事一样上班、下班、加班,除去在公司的时间,李法生活里最多的时间在出租屋里度过,只不过每个月会有一两天,他会开两个小时车,回到父母在郊区的家。“老家有四合院,家里边还有看门狗,回到这个地方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家。”

李法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北京的房地产业欣欣向荣。每年有数十万人在北京买房,来自天南海北的奋斗者都想在这个城市安家,不愿意听从家里安排去当老师的李法,也就这么一头扎进了房地产业。

可以说,在销售一线的李法见证了北京房地产业最好的时候,也见证了好几代北漂青年在这座城市扎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故事。

三年前,李法跳去了一家房地产开发商,将业务重心转去了河北沧州。他又从一名“北漂”变成了“沧漂”。而他的工作,还是帮年轻人安家。

在沧州,李法的客户大多是本地人,公司开发的房型都不大,面向的就是“首次置业”或是“首次改善”的客户。“他们有的是结婚成家了要买房,有的是从农村搬到城市了要买房,更有成家立业的意义。”

因为本地市场小,房地产行业的竞争更为激烈,为客户提供的服务覆盖了买房、交房乃至物业服务,李法在沧州的工作反而比在北京更紧凑,他在公司步行五分钟的距离里租了房子,每个月只需要一千出头。

“我在外面漂着这几年,积蓄是要比以前多的,在北京那些年挣得也还行,但是消费高,根本攒不下钱。”他说,“在大城市,今天他用过新款手机,明天她背个大牌包,大家多多少少会有点攀比之心,到了三四线城市,这边的薪资水平也比较低,偶尔背个名牌什么的,大家都没什么反应,人在这里内心反而会比较平和。”

关于未来,他看得比较通透。“人生不一定要按部就班,只要生活是向上走的,其他的细节可以慢慢优化。”

“在这个城市,不想一个人待着的人太多了”

雅雅是山西人,大学毕业之后到北京发展,几乎是没什么悬念的事。

她还记得收拾好行李、准备出发去北京的前一天晚上,父亲泡着茶,说了一句:“北京好,不远,开几个小时车我们就去看你了。”

雅雅的第一份实习是在报社,那时候市民爆料还主要靠打电话,雅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守在热线电话边上,带她的老师吩咐一声“雅雅这题你跟”,她就带上录音笔和相机往外冲。

报道的往往不是什么大事,哪哪哪的老树可能被砍伐,某某小区常年没有移动信号、某个片区修路挖断了水管……雅雅租的房子也在报社附近的胡同里,一大早伴着见胡同口小学升国旗仪式的音乐出门上班,下班回来听胡同口大树乘凉的大爷大妈招呼一声“姑娘下班啦”,那间小小的屋子没有独立洗手间,下大雨的时候窗户也漏水,雅雅却总记得那段时间里来自寻常巷陌的温暖。

后来在北京的日子就像按了快进一样,雅雅没留在报社工作,转而去了新媒体,又从新媒体换到了互联网公司做品牌,租住的房子也从二环边上的胡同搬去了传媒青年聚集的青年路。“朋友都住在那一片,出去玩回来没地铁了还能拼个车。”

许多“北漂”青年的伤春悲秋在雅雅这里很少看到,因为“工作让我快乐,我觉得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一直做下去,是最幸运的事”。因为工作的关系,雅雅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人,绝大多数是一起“扛过枪”打下的交情。有时新认识了合作伙伴,没聊几句就发现彼此有不少共同好友——雅雅的朋友们,在这座城市里结成一张看不见的网络。

为理想奋斗的年轻人:这座城市之大,总有我的一席之地

 「《理想之城》剧照」

有一次深夜和男友吵架被爸妈知道,第二天天还没亮发现父亲站在门外敲门——实在放心不下女儿的父亲,连夜从家出发,开了一夜车来北京。看到《理想之城》里苏筱的父亲借着到上海出差的名义来探望苏筱,从行李箱里掏出保温毯包好的温热的饭菜,那一刻雅雅“破防”了,想起几年前那个湿漉漉的清晨。“得感谢我的爸妈这么开明,作为我的后盾,支持我将这座陌生的城市一点点变得熟悉。”

第一次感到和这座城市有关,是去参加朋友的婚礼。“那场婚礼就好像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大聚会,许多原先只是脸熟的人在一块吃吃喝喝,聊着聊着就说起了业务,那一天觉得自己好像真的融入了这个地方。”

如今的雅雅自己租住一套开间,家里没有电视,取而代之的是 100 寸的投影,喜欢独处的时候就窝在家里看《星球大战》马拉松,不愿意自己待着的时候发个聚会主题,总有朋友响应——“在这个城市,不想一个人待着的人太多了。”

她有好几个朋友家的开门密码,因为“他们出差的时候都喊我去帮忙照顾家里的猫”,偶尔下班早就去有孩子的朋友家里蹭饭顺便“吸娃”,“他们说我就是他们家的’大女儿’回来串门。”

“把家布置得特别舒服,做着有意义的事,心里有目标,出门有朋友,随时随地可以进入工作状态。”她说:“我觉得这就是理想的生活。”

为理想奋斗的年轻人:这座城市之大,总有我的一席之地

有人喜欢撑起城市天空的摩天大楼们,爱在夜幕降临之后爬到城市高处,拍下奇妙天光下的钢铁森林;有人喜欢在弄堂里穿行,路过叮叮当当的市井声和形形色色的烟火气,记录真实的生活碎片……城市里长满房子,却是人们的信念、奋斗与梦想给城市铺上色彩。

那模糊又遥远的未来好像有魔力,呼唤着年轻的人们不要停留在原地、不要满足于现状——那更好的未来,总在前方。

支撑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奔向远方的,一定不是那一座座房子、一条条宽广的马路,而是一个个为理想奋斗的日日夜夜,一个个温暖的鲜活日子。

到底什么是“理想之城”?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答案。

如果有一句话概括,那应该是——

这座城市记录着你的每一滴汗水与眼泪,你如何奋斗,你的“理想之城”就会生长成什么样。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小北、李法、悠悠、雅雅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间像素”(ID:lucanighttalk),作者:人间像素编辑部,36氪经授权发布。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为理想奋斗的年轻人:这座城市之大,总有我的一席之地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