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项目协作平台 > Uber到底哪里错了(上):增长方式?经营管理?竞争方式? >

Uber到底哪里错了(上):增长方式?经营管理?竞争方式?

转载时间:2021.05.27(原文发布时间:2019.09.12)
289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289次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今年5月10日,曾经的全球最大独角兽Uber在纽交所上市。然而,上市以来,Uber股价表现却非常糟糕。截至目前,其股价相较于发行价的跌幅超过了20%,市值与其上市前的估值也已近乎腰斩。发展到今天这一步,Uber到底哪里错了?这篇文章原标题是What Went Wrong at Uber,作者Sarah Kessler采访了《纽约时报》负责报道Uber公司新闻的记者麦克·伊萨克(Mike Isaac)。这篇文章是其采访删减稿的上篇,主要针对公司经营管理及募资增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关阅读:Uber到底哪里错了(下):职业道德?隐私保护?补贴大战?

上篇关键词:

募资  增长方式  可持续增长  财务报表  董事会  创新  领导方式  企业文化  竞争方式

Uber到底哪里错了(上):增长方式?经营管理?竞争方式?

图片来源:Spencer Platt / Getty Images

如果按照投资者之前对Uber的最高估值760亿美元来说,Uber可谓是硅谷历史是最成功的创业公司。

但在Uber准备上市的过程中,它的成功就开始出现了“昙花一现”的征兆。

2017年初,Uber前雇员苏珊·福勒(Susan Fowler)撰文爆料称,她在遭到了公司高管的性骚扰,但她向人力资源部求助后,却被直接无视了。她的这篇文章,引起了轩然大波,而Uber的声誉,也从那一刻开始暴跌。

同时,在有关媒体爆料Uber黑入竞争对手网络甚至监视政客等消息后,Uber更是快速跌落神坛。

Uber声誉的不断受损,也产生了相应后果。在Twitter上,曾经发起过一项“抵制Uber(#deleteuber)”的行动,参与人数更是高达50万人,直接对Uber的增长造成了“致命”威胁。

另外,随着对Uber“不惜一切代价赢得胜利(win-at-all-costs)”的企业文化发起调查后,投资者也逼走了Uber创始人及时任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

相比于风险投资者,Uber的新一届公开市场投资者似乎更无法接受公司的巨额亏损,单单上一季度就亏损超50亿美元。自今年五月Uber成功上市以来,其股票价值也缩水了起码20%。

《纽约时报》科技记者麦克·伊萨克(Mike Isaac)曾报道过大量关于Uber的新闻。

他的新书,《热血沸腾》(Super Pumped),主要通过讲述Uber的发展故事,介绍了整个科技行业对精英统治的看法,以及个人隐私数据的有关抉择。同时,这本书也得出一个结论,“对创业公司创始人的盲目崇拜”,可能会导致无法控制的局面。

Uber到底哪里错了(上):增长方式?经营管理?竞争方式?

《热血沸腾》作者麦克·伊萨克(Mike Isaac)

近日,Medium OneZero 专栏对麦克·伊萨克进行了专访。在专访中,伊萨克介绍了卡兰尼克的大起大落,以及Uber事件对整个硅谷的经验和教训。

因篇幅有限,以下采访内容有所删减。

OneZero:在《热血沸腾》一书的开篇,你就提到,在某种程度上,Uber的故事,也可以被看作是“关于当下创业公司募资及增长方式的一个普遍但错误的案例”。在你看来,创业公司在募资方面最大的误解是什么?

麦克·伊萨克:要么增长,要么就被淘汰。作为创业公司创始人,你必须要有这种意识。公司估值越高,那下一轮的估值只会变得更高,所以才会有在公司内部利用增长黑客来制胜的做法。

有时候,增长并不一定是好事。自Facebook成立初期以来,其就开始通过增长思维去实现爆发式增长,如今我们也能看到这种做法的后果。在进入科技公司新时代15年至20年后,就出现了隐私丑闻和巨头跌落神坛等结果,人们对此也表示特别失望。

但这些问题,实际上可以追溯至创业初期,但外界一般却鲜为人知。

另外,在硅谷也存在一种有关“自我成就型人才”的神话,一部智能手机,卧室或车库里的我,总是吃拉面,然后我明天就可以成为百万富翁了。虽然这些的确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但我认为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传奇色彩。

风险投资者的确能做到“慧眼识赢家”,但这些都是基于人际网络资源而实现的。或者说,你是否能敲开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的大门,或者是否有标杆资本(Benchmark Capital)合伙人毕嘉利(Bill Gurley)的背书,抑或又是否能够融入外界以白人男性为主导的文化。

另外一件比较引人注目的事情是,投资者非常关注增长,但却不一定存在创造可持续增长的动机。他们只不过是站在财务角度上,希望能够交出“满意的答卷”罢了。

非常正确!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即早期投资者到底能为公司创造多少价值。

我相信,很多人都可能不太认同这种做法。但老实讲,投资者也会进行调研,他们也有专门负责这些事务的支撑团队。但他们的首要动机,是实现十倍或者一百倍的估值翻倍,然后就可以选择全身而退。

然而,这些从创业公司早期就未曾留意或者在计划外的各种连带后果,在等到公司发展成熟后,或者用Uber的例子来说,等到Uber成功上市过后,实际上并不能算作他们的问题。

在书中,你引述了卡兰尼克的一句话,“董事会是不相关的。”在你看来,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这并不是一个最佳做法。董事会存在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于给CEO提供决策建议。同时,CEO也应该根据董事会的决定来行事。

在《热血沸腾》的开篇,我介绍了卡兰尼克早期被风险投资者伤害的故事。在成立Uber之前,他就已经是一名连续创业者了。

他曾经主要有两段创业经历。其中一段经历以痛苦失败而告终,而另一端则让他初尝到了甜头,也让他在人生中首次成为了百万富翁,但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百万富翁。

但他在第一个创业项目Scour的创业过程中,他受到过曾经支持他的投资者的伤害。我觉得这些经历,让他从内心里产生了对身边人士多疑和不信任的想法。

从那些经历中,他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并对后期在如何制定公司规章制度,以及在进一步发展中应该授予自己多大的决定权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到2016年Uber获得来自沙特阿拉伯投资者的35亿美元投资时,他已经有了绝对的控制权。

2017年底,他甚至在没有征求董事会其他成员意见的前提下,还额外任命了两名新的董事,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在公司的控制权。

在我看来,卡兰尼克的这些举动背后,实际上是想告诉他人,我会让你们所有人都实现万贯家财,但必须要任由我自主做决定。在很长一段时期,也有许多人是认同卡兰尼克的观点的,所以他们也签字放弃了相应权利,又或者只好逆来顺受等等。

你可能觉得他的这种做法应该受到指责,或者认为可能在将来会出现无法预见的后果。然而,卡兰尼克能走到当时的那一步,也不是一天就达成的。而那个时候,也只有卡兰尼克自己才能让自己“出局”。

所以,很多人就认为,创业公司创始人应该有其存在的创新之处,并且还是独一无二的。于是所有的创始人都开始担心,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到独一无二。

创业维艰,而且大多数人都失败了。所以,在面对难以战胜的不利局面时,一定要保持这种不服输的乐观心态。而有些人做到了,他们因此就值得钦佩。

然而,我认为每个创业者都可能有一个心结,希望成为下一个像乔布斯一样的人物。但是,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再出现同一个乔布斯。

《热血沸腾》这本书中也大篇幅地讲述了Uber管理的各种问题,以及其“不惜一切代价赢得胜利”的企业文化。在多大程度上,你认为这是Uber其自身的问题?还是硅谷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或特点?

其实,这也是我一直想要去探索的答案。这本书以Uber为核心讨论,我也是希望通过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跟大家分享创业公司不应该去做的事情。

在创始人卡兰尼克的领导下,Uber的确走了很远。然而,随着公司的发展和成熟,卡兰尼克并没有紧跟公司成长的步伐,在某些方面仍然没有特别成熟的表现。其结果,则直接地对公司发展造成了严重破坏。而这些做法,也是众多创业公司最终失败的原因。

这些不成熟之处,可能还会导致后续的一系列麻烦。

比如,当公司女性员工遭到侮辱或者骚扰后,公司的HR却置之不理,其他同事却视而不见,或者不知道该如何汇报类似骚扰事件。或者,卡兰尼克为了激发大家的创意,还会要求内部人员相斗。而这种做法,不但没有让他实现所谓的精英统治,反而还造成了内部人员相互之间的两面三刀,流言蜚语,甚至还会造成资源和人力的浪费。

我认为Uber的案例,可以算是公司发展误入歧途的一个极端案例。与此同时,我也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它也能折射出硅谷企业可能存在的问题。

书中还提到,Uber的高管满口胡言,投机取巧,甚至黑入竞争对手网络。为了实现增长目的,他们可谓是不择手段。这听起来非常糟糕。然而,他们却打造出了硅谷最成功的创业公司。如果Uber没有不去做这些让人诟病的事情,在多大的程度上,你认为它还能取得那样的胜利?

这也是许多人曾经问过我的问题。这些人包括Uber的前雇员以及在职雇员,还有与Uber有投资关系的风险投资者。这个问题,也让许多人饱受困惑,甚至还给他们造成越来越大的愧疚感。

对于曾经与卡兰尼克密切合作共事或者彼此相处较好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看到卡兰尼克身上的更多优点。他们会认为,卡兰尼克具有个人魅力,对最早跟随他一起创业的元老级员工也非常慷慨,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了一个如此庞大的科技巨头。总之,他们会看到卡兰尼克身上的众多优点。

但与此同时,我认为他们之所以觉得困惑,可能也是在思考,卡兰尼克心目中到底有不有明确的界限?如果需要他改变的时候,他又能不能改?在什么情况下,优势又可能会变成一种负担?

我认为,如果卡兰尼克有更高的自我意识能力的话,或者在正确的引导下,并且他愿意接受这种引导的话,可能最后的结果就大相径庭了。也许,他就能够带领Uber去改变,去解决问题,并实现进一步增长。

但我不清楚的是,另一条路又能通向何方,或者,如果换做是其他人来领导Uber的话,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我在书中传达出的观点是,能够发展到Uber这种规模,并不是某个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同时作用下的结果。所以,你也可以说,如果没有卡兰尼克的话,也有另一个同样可以实现这些成就的人。

  • 延伸阅读:Uber到底哪里错了(下):职业道德?隐私保护?补贴大战?

译者:井岛俊一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Uber到底哪里错了(上):增长方式?经营管理?竞争方式?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项目协作平台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项目协作平台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