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项目协作平台 > 那些难堪的地产中年人 >

那些难堪的地产中年人

转载时间:2021.09.15(原文发布时间:2018.06.05)
162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62次

那些难堪的地产中年人

在一个行业里待够30年,你能经历的就不只是几次行业的危机起伏,还能看见很多人的奋进、挣扎、消失,看见一些梦想,看见一些无奈。 

“我一睁眼就担心自己今天会不会被干掉,到了晚上躺在床上就庆幸今天没有被干掉”,一位TOP5房企城市总对他的助理说,他每天都活在职业危机感中。 

表面上这些大企业的中坚层拿着百万年薪,说话一言九鼎,每年为公司带来几十亿、上百亿销售额,有让人羡慕的光鲜靓丽,但他们从基层员工走到现在,越来越信奉那句“路,越往上走,越难” 

一家处于变革期的地产企业品牌总监私下对36氪作者感慨:我们现在必须高强度学习,不然会觉得跟不上CEO的思路,他们每天能接触到更高层次的人,他们的信息面很广,如果你不主动去学,就对公司要做什么理解不深,早晚会挨批。

深圳一家多元化发展的地产企业正在布局全国,周五晚上八点半之后,董事长秘书走出办公室,就在下楼出电梯的一刻接到领导的电话,让她为董事长安排下周一出差的酒店。5分钟之前,她还看董事长在办公室里加班,为一个产业园的落地安排跟高管们开电话会议。 

连老板都这么努力了,你还要怎样才能赢得这仅有一次的人生? 

有一个关于老板和员工的笑话:小张在公司门口看见老板从宾利里面下来,礼貌地迎上去打招呼“老板,你的车真好看。”老板夸小张说,“小伙子不错,你好好干,明年我就又能买一辆。” 

但现实就犹如吴建斌在《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里提到的一个场景:在碧桂园集团投资分析会上,一位海南区域总孙总没回答出三亚项目每平米的成本,还测算错售价,不久后就被免职了。

这种情况并不是孤例。另一家北京房企的某营销总监前一年还拿着200万+的年薪,第二年就因公司业绩不达标被裁,长时间待业在家。

你干不了,自然有人能干——这才是最赤裸的职场信条。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市场估值”过于廉价了,但每个人又害怕变得更廉价,甚至没有机会站到岗位上去竞争。 

在以加班出名的碧桂园,一位海南项目的营销顾问开玩笑的对36氪作者说,当初面试的时候,“我说我可以不下班,所以被录取了。”

随着地产开发业务见顶预期逐渐在业内达成一致,焦虑正在时刻侵袭。有的企业拼命奔跑,恒大、融创、碧桂园近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当企业需要跑步向前的时候,你没有跟上步伐,你就会被淘汰;有的企业开启多元化之路,寻找第二条主航道,万科进军商业和物流、绿城进军代建和小镇、龙湖正在谋划产业业务,而如果你还是一个“单纯的人”, 你就会被淘汰。

在这些企业业绩增长的背后,都隐藏着无数人的不眠不休。

所有人做的这些付出,都是为了能够站得更高,看到更好的风景。但实际上,拼命的人多,有时间看风景的人少。很多人还没看到风景,已经感到自己的职场开始走到下坡路口,你还没有完成蜕变,下面的年轻人已经冲了上来。 

“我刚入行的时候对区域总的要求是45岁,现在区域总42岁都嫌老了。”一位资深地产人力猎头说,“房地产开发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从业压力很大,这个行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卡的年纪线越来越低。”

如果你35岁还只是经理,在猎头眼里,你可能已经“没有价值”,除非你有“特殊技能”加持。“以前招人的标准比较全面,什么都看。现在有偏重,更多的是看你能不能有管理能力,你能不能去做一些突破,你有没有更多的资源,更多的看的是软性的指标(情商、冲劲、沟通协调能力)。”上述猎头表示,经验和资历的考核条件占比在不断下降,技能性指标在上涨。 

职场和自然界有很多相似性。在一个只有固定大小的池塘里,一旦鱼的数量过多,氧气不足,就会有一些鱼儿拼命跳出水面去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在养殖业这种现象叫作“浮头”,在职场它被称为“鱼跃龙门”。

地产界判断,新房交易的最高峰会在2018-2020年之间来临。在房地产这个大池子里,跳槽现象增多也预示着一个市场顶峰来临前的挣扎和不甘。从2017年到2018年,万科、龙湖、泰禾、阳光城、华夏幸福、鸿坤等企业管理层都出现相较以往更大的变动。 

其中有成功的案例。如吴建斌,从中海到碧桂园再到阳光城,从标杆公司到上升期公司,从二把手到一把手,都是很难得的机遇。吴建斌把碧桂园的融资需求搞定,到阳光城把多年的负现金流搞正,顺便研究了行业,出了书,还有能力举办摄影展,精力充沛,人生丰富。

也有失败的案例。有位高管的跳槽路径是从中海—华润—某亮—某辉,在某亮做到副总裁级别,后来在某辉也都是副总裁,虽然职级没有变,但是平台越来越小。

有的人虽然收入高了,但是自身的行业价值不断被消耗。赢得了现在,失去了未来。

还有一些有意思的现象:跳槽也出现了抱团取暖,从针灸变成了拔罐。袁春从龙湖去了鸿坤,带了一波龙湖的“老人”过去。张晋元从万科加盟泰禾之后,泰禾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万科人”。 

千亿级的企业人事变动,有时候是微创,有时候是换血,有时候会直接换掉器官。 

上述情景,也会影响到很多人的升迁路径,哪怕你是公认的、一个稳定的技术工种。徐一鸣毕业后就进了某大型房企的TOP3城市公司,在城市公司从工程做到项目总,在工程这个岗位上基本已经做到头了,已经没有升职空间,顶多在部门负责人之间轮换,想做到副总的机会非常渺茫,因为副总多是从集团空降。 

在他32岁这年,徐一鸣决定寻找突破的机会,到总部去,把自己的“盘子”做大。之后,他跳槽去了一家规模在行业内TOP30的公司做运营总监。虽然公司平台变小了,但他成功转到了管理岗位。

迎接他的还有新的挑战。“转型的时候,遇到最大的困难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前的思维模式是怎么处理好特定的事务,现在的思维模式是怎么样让别人能够高效高能地处理好事务;以前是在游戏规则下玩游戏,现在是制定游戏规则。”徐一鸣说。 

“刚开始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痛点和瓶颈,我现在坚持每周一本书在恶补。看财务、营销、管理类的书籍,也跟同行、领导、各条线同事去请教,把之前没有的财务、营销等知识补起来。找到差距去恶补。基本就是什么都学,包括中国近代史、历年的政策和财政报告解读之类的都在看。以前上学的时候感受都没这么深,书到用时方恨少。”

当地产人专业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向综合管理岗位转型或者去制造业,不然就会淘汰。

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一条必然成功的道路,你走得越远,回头就越难。

2015年,在万科的巨变期,毛大庆从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北京万科总经理的岗位上离开。他一度有抑郁倾向。他在《我是怎么用跑步战胜抑郁症的》中写道:“我自己干了20多年房地产,很多年处在高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状态里,房地产行业可能比任何一个行业都忽起忽落,政府干预、老百姓质疑,我们又在高管的位置上,漩涡的漩涡,轴心的轴心,经常感受到外部的压力。” 

后来,毛大庆创办了优客工场。在2018年的优客工场的三周年庆典上,毛大庆握着36氪作者的手,面带微笑,但摇了摇头说:这三年真不容易。

比毛大庆晚一年,原世茂集团副总裁兼营销总经理蔡雪梅离开,创办了ELAB。在《原来你是这样的味道—写给明天的蔡雪梅》的告别信中,蔡雪梅写道:“营销,之于他人,是一份职业;之于我,是生命的选择。可2014年的整体行情让我在倍感困惑之时,更是感受到了一种潜在的,巨大的挑战,我希望尽快找到那些答案……我知道我不会重复曾经的自己。”

这就是职场,再牛逼的人,都会遇到职场危机;揣着再多的梦想,都会踏入中年。有人的地方就有挣扎,挣扎着再为自己续一点血。

同样出身于万科,同样负责过北京市场的“万科少帅”林少洲创业时间更早。他2002年创立厚土机构,14年后又回到地产企业,加盟阳光100出任行政总裁。但不到两年之后又再次离开,再次创业。

“刚开始要轻装上阵,蓄势待发,找好切入口。跟项目对接,找投资人都需要一个过程。房地产只要有一个项目就可以创业,创业的难度不大。但是要持续长远的做,还是不容易,做成一个持续的平台,需要长远的优势。”林少洲告诉36氪作者,“没有一个行业比房地产容易做。在房地产行业不挣钱的公司很少,在其他行业挣钱的很少。从房地产出来的人,对难度,要有足够的认识。如果完全放下房地产是不明智的,脱离房地产去谈创业,很难。” 

“我想自己去尝试一下,自己建立规则,自己创造一下,做不好也没所谓,这么多年我也都习惯了创业的艰辛和不容易。”林少洲说。

走出第一步的人,很难再踏回来。

不知何时,35岁成了职场的一个门槛,像地产行业一样被分为上半场、下半场。35岁之前所有人都有梦想,青春时炽热,青春过后茫然。35岁之后,世界忽然变得骨感,有人挣扎,有人泯然,越来越多的人难以从容,拼了命才能走完一生。


猎头小哥哥真诚分享:

01  地产最缺岗位:运营、融资、投资

大家都在冲规模,拼高周转,所以现在运营岗很重要,从去年延续到现在了,碧桂园出来的运营尤其吃香,各家虽然在diss碧桂园高周转,但其实都很想学。投资岗位相对理性了一些,没有去年和前年火爆,但是依然很火热。今年融资是小年,在政策打压下,项目现金流都吃紧,又要冲规模,所以都缺钱。

02  城市分化,项目分化越来越明显

北京、上海受限购的影响,去年都没有什么项目可以销售,在往周边拓展项目。而三四线城市虽然是摇号了,但还是有空间的。整体市场对老总的需求量没有14年、15年那么多,集团的营销总也相对稳定,但是三四线的营销总监需求量非常大。

03  全国都在扩张,但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

今年各家企业都在扩规模,需求量扩大,黑马型的企业,从地方到全国,全国扩张都有。

整体市场开发量其实没有下降,整个土地市场还是有所增加的,只是巨头越来越多,原来是一个哑铃型的,现在是橄榄型的,所有的资源都到前20来,甚至银行贷款只贷给前20名。所以有能力,背景不错的人才都集中到巨头里。

感谢小哥哥。

加油吧中年人。

注:本文中出现“徐一鸣”为化名,部分受访者应要求已匿名。

作者简介

我是赵璐璐,关注房地产新鲜事,欢迎加微信zhaolulu6082交流,请备注公司+姓名+事由,谢谢。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那些难堪的地产中年人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项目协作平台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项目协作平台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