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调研问卷 > “电影书”现状调查:数量崛起,销量滞后 >

“电影书”现状调查:数量崛起,销量滞后

转载时间:2021.05.26(原文发布时间:2019.10.16)
360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360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作者 马丁,36氪经授权发布。

你看过“电影书”吗?

区别于图书市场上的电影类书籍,这里的“电影书”,特指根据新电影重新发售的原著小说,或者由电影改编而来的小说,再或者是记录电影创作全过程的书籍,跟单部新片有着深度绑定关系。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档,档期冠军《我和我的祖国》便在上映前发售了一本收录有七个故事拍摄脚本、导演手记、剧照和拍摄花絮照片,再现电影拍摄过程以及主创团队心路历程的同名书籍。同样的,《攀登者》也发售了一本收录有电影文学故事、拍摄剧本、主创专访、电影制作幕后故事,包括精美剧照和前期效果图等在内的《电影<攀登者>全纪录》。此外,电影还专门出版了一本同名小说,由编剧,同时也是作家的阿来,亲自写成。

“电影书”现状调查:数量崛起,销量滞后

出书,似乎成了当下新电影的热门操作。那么,“电影书”在电影行业的真实现状是怎样的?它是怎么“火”起来的?书籍的销量到底如何?观众对电影书又有着什么样的看法呢?

票房TOP50背后的15部“出书”电影    

其实,在当下电影行业,“电影出书”早不是一件稀罕事儿了。在内地电影票房排行榜TOP50中,就有15部电影在影片上映前后有过出书行为,接近1/3的比重。

“电影书”现状调查:数量崛起,销量滞后

首先,如果电影有原著作品作支撑,那在新片上映之际,有的原著作品会围绕电影,比如以电影海报为封面、以电影剧照为插图,或者以“电影《xxx》原著小说”为卖点,重新推出新版作品,进行发售。这里,我们也将这类书籍称为“电影书”的一种。

比如,2017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出版了严歌苓创作的《芳华》,在电影上映之前的9月份,出版社又紧接着出版了电影海报封面的新版《芳华》,吸引了一大波读者关注。

“电影书”现状调查:数量崛起,销量滞后

去年11月,《流浪地球》还未上映,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便以电影海报为封面插画,出版了《流浪地球:刘慈欣短篇小说精选》一书,收录了刘慈欣《流浪地球》《朝闻道》等11篇短篇小说;今年6月,沈阳出版社则出版了《流浪地球:珍藏版》。除了《流浪地球》,本书还汇入了《星潮·皇帝的风帆》《星潮·建设者》《卡门》等其他作家的中短篇科幻小说。

此外,长江文艺出版社还借《疯狂的外星人》出版了《乡村教师》(纪念珍藏版)一书;改编自长篇报告文学《最深的水是泪水》的《烈火英雄》,在电影上映前,也推出了新版作品,而因为新版书名与电影名一致,还一度有不少读者误以为是新书在出售。

“电影书”现状调查:数量崛起,销量滞后

其次,还有一类“电影书”,并非源起原著作品,而是由电影衍生而来,一般有“电影同名小说”、“同名电影改编小说”等诸多说辞,即电影在前,小说在后。像电影《攀登者》推出的小说版《攀登者》,便是这类代表。除此之外,《银河补习班》《一出好戏》《老炮儿》《西游降魔篇》等在上映时也都曾推出过同名小说作品。

从两种体裁的内容来看,很多电影的小说版都不是剧本的简单翻版,而是有着比原本电影更为庞杂的故事及细节呈现。亲自执笔创作出小说《老炮儿》的管虎曾表示——“小说比电影京味更浓一些”,小说《一出好戏》甚至呈现了与电影完全不一样的结局,受周星驰之邀创作出《西游降魔篇》小说版的今何在,更是只保留了电影中玄奘降服河妖、猪妖和猴妖的主干情节,增加了人物的背景故事和感情戏,对剧本进行了大幅改编。

“电影书”现状调查:数量崛起,销量滞后

最后一类,也是出版类型最多的“电影书”,就是《我和我的祖国》和《电影<攀登者>全纪录》这类,还原电影创作全过程的书籍。

比如,《流浪地球》曾推出电影制作手记,《一出好戏》上映后,导演黄渤发表《有点意思:我的电影日记》,刘若英在《后来的我们》上映时出版了一本电影笔记,韩寒因《乘风破浪》,创作了《乘风破浪 : 电影拍摄全纪录》,大鹏在《煎饼侠》上映时,发表《先成为自己的英雄》,《捉妖记》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也都出过一本幕后故事书。

“电影书”现状调查:数量崛起,销量滞后

从内容角度看,这类书籍都相似,记录的都是电影创作的幕后故事,包括立项策划、建组筹备、开机拍摄、后期制作,期间经历了哪些困难,又做了哪些尝试,以及导演个人的心路历程等等,甚至还有分镜手稿、设定稿、镜头分析等内容。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便独家收录了电影中70个经典镜头的创作解析,并首次公开了超过100幅的设定稿;《电影<攀登者>全纪录》还向读者展示了154张电影分镜手稿,《后来的我们:电影笔记》则包含有刘若英全新创作的18篇随笔,还有电影原著小说。

其实不难发现,很多“电影书”,尤其是后两类——由电影改编而来的小说,或者是记录电影创作全过程的书籍,都是导演署名居多,可以看作是导演个人的电影创作回忆录。

“电影书”现状调查:数量崛起,销量滞后

至于为何会在电影之外再出书,刘若英曾表示“书是电影的补充”,管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老炮儿》小说的存在是为了“把故事的外延延展化”,因为“文字形成的魅力是电影很难表达出来的”;黄渤在“《一出好戏》真的《有点意思》新书分享暨签售活动”上则表示,在整个电影创作过程中,故事走向发生了很多转变,电影主题也探讨出了很多可以表现的层面,因此最后选择以小说的形式将故事完整表现出来。而关于《有点意思》这一日记体的回顾记录类作品,黄渤则打趣地表示是因为“才华不够”,才选择这种形式。导演之外,很多“电影书”还会署名电影出品公司、出版社等等。

大环境下的“电影书”变革

通过上面表格所列的19部“电影书”可以看到,光是今年就出版有9部,2015-2018年间也接连出现了一些作品,“电影书”逐渐成为内地电影市场的普遍现象。

其实,借助电影上映,出版社将原著小说再出版,是行业一直以来存在的普遍现象。比如2011年《失恋33天》上映时,市面上便出现了带有“电影《失恋33天》原著小说”标签的新版书籍。而由电影改编而来的小说和电影创作记录这两类书籍,算是近些年才逐渐兴盛起来的“热门”操作。

“电影书”现状调查:数量崛起,销量滞后

2012年《一九四二》上映,原著《温故一九四二》在刘震云已有小说的基础上,又收录进了影片的剧本,化身《温故一九四二》(完整版),并在电影上映后举行了新书首发仪式,导演冯小刚还特意为新书写了一篇序文。

虽然现在来看,这已经是普遍现象了,但在当时,面对《温故一九四二》(完整版)的组合再出版决定,刘震云也曾感到不知所措——“这个小说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已经出过了,电影已经放过了,要不要把这个小说和剧本再合在一起出书,必要性有多大?”但最终,《一九四二》的故事本身,以及大家为电影创作所付出的那些心血,还是让他最终说服了自己。

2013年,称得上是“电影书”真正爆发的一年。年初,周星驰邀请今何在根据《西游·降魔篇》的原创剧本进行了小说改编;《致我们逝去的青春》上映时特推出原著小说的电影纪念版,并随书赠送“致青春”珍藏卡册,但内容与原著一致;与此同时,《小时代》也在这年上映,并推出记录电影从筹备到后期的《小时代电影全记录》,与电影同步上市。其中,精装版在预售当天便占据了当当网新书预售榜榜首。

“电影书”现状调查:数量崛起,销量滞后

之后,从《匆匆那年•全彩电影纪念版(全二册)》《刺金时代——小时代电影全记录II》,到《狼图腾电影全记录》《<滚蛋吧!肿瘤君>电影版纪念珍藏套装》《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电影全记录》,再到如今的《芳华》《<流浪地球>电影制作手记》《我和我的祖国》,“电影书”也一步步发展红火起来。

显而易见的是,“电影书”所依托的电影也从《致青春》《匆匆那年》《小时代》这种青春爱情爱情,逐渐转移到《芳华》《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国》这种更加“硬核”、更加多元、更加“主旋律”的影片上来。这背后所彰显的,无疑也是整个内地电影市场主流类型的更迭与变化。

表面来看,如今的“电影书”发展地颇为红火,但不管怎样,只要进入市场,便要以“销量”论成败。那这些“电影书”的市场成绩到底如何呢?

读者不知“电影书”

由于书籍销量难以统计,在此,我们以京东平台为例,统计了前面我们所提到的19部“电影书”的最高评价数,试图一窥该类书籍的线上销售情况。

“电影书”现状调查:数量崛起,销量滞后

其中,《流浪地球 : 刘慈欣短篇小说精选》以92万+的评论数高居榜首,以电影海报为封面的新版《芳华》也超过10万+,另外两部与《流浪地球》有关的作品——《流浪地球:珍藏版》和《<流浪地球>电影制作手记》不约而同收获7.7万+,《先成为自己的英雄》和《乘风破浪 : 电影拍摄全纪录》评论过万,剩下的则都低于1万以下。

不难发现,像《流浪地球》《芳华》等有着强大原作基础的作品要更受读者欢迎,这背后,或许也跟刘慈欣、严歌苓这些早已有着高口碑基础的作者有很大关系。另外,相比于成故事化的小说作品,以整理汇总为主的电影创作记录类书籍的销量则要稍微落后一些。

“电影书”现状调查:数量崛起,销量滞后

虽然只是线上数据的一小部分,但可以窥见的是,低销量“电影书”占比较大,电影书市场呈现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根据有关信息显示,一年内累积发行5万册左右的便可以称之为畅销书,可见,电影书的市场现状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

那读者对于“电影书”究竟有着怎样的态度呢?对此,拍sir特意做了一则“你买过‘电影书’吗?”的调查问卷,收集了210份读者的反馈信息。

根据调查结果,仅有37.62%的受众有过购买“电影书”的行为,对他们而言,“想看到比电影更丰富的文本故事”是促使他们购买的最大因素,其次是想要了解电影创作的台前幕后和支持喜欢的爱豆作品,“收藏纪念”则不占主导。

“电影书”现状调查:数量崛起,销量滞后

▲问题:你买过“电影书”吗?

在剩下大多数没有购买行为的人中,其实有超过60%的人曾被别人赠送,或者跟朋友借阅、在图书馆看过这类书籍,另外还有近40%的人表示连看都没有看过。

对于这部分没买或没看的受众来说,“不喜欢看书”是最高的回答,由此也可感受到当下社会民众阅读风气的浓厚程度。其次,“不知道还有这种书籍”竟有着超60%的占比,各“电影书”的幕后推广团队或许要重新反思一下工作了...除此之外,“不感兴趣”、“没有买的必要”也有着近50%的比重。

“电影书”现状调查:数量崛起,销量滞后

▲问题:不买或者不看的原因是什么?

实际上,对于那些看过这类书籍的读者来说,也并非有着很好的观看体验。“内容简单,更多是整理记录,看不到干货”是大部分读者给出的“书评”,当然也有读者表示,通过这些书籍,看到了以往并不了解的电影创作幕后。

但客观而言,“电影书”在读者群体中仍有着较小打开度,而受众基础的厚实与否恰恰是决定书本销量的决定性因素。实际上,依托电影而生的“电影书”本就是一个很小众的存在,这种“新生产物”存在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

一是创作者以“纪念”为目的,自发进行整理创作,二可以将其看作是电影“衍生品”,或者一种电影营销的花样手段,用以提高电影话题度,三是出版社用以刺激销量的一种方式。当然这三种情况是可以重合的,创作者可以将自己的私有化表达与电影营销结合起来,电影项目方也可以与出版社一起合作,互相借势,助力热度和销量的双赢。

“电影书”现状调查:数量崛起,销量滞后

《芳华》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2017年电影上映前后,人民文学出版社便主动向电影靠近,充分利用电影带来的话题效应进行热度营造、选题策划等等,比如对比电影和小说之间的不同点,策划与电影相贴近的话题活动。因此,在电影上映前,小说版《芳华》销量便已超过10万册,映后半个月更是冲击到50万册。这也从侧面彰显出出版社颇为出彩的营销能力。

总的来说,“电影书”已经成为当下电影市场一个颇为有意思的产物,但目前来看,作品本身的不完善性、大众缺乏认知度、销量不尽如人意等等,都是现阶段存在的诸多问题。或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这一产物背后的意义。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电影书”现状调查:数量崛起,销量滞后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调研问卷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调研问卷软件

限时免费的调研问卷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