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焦点分析 | 科创板规则浮出水面,哪些企业能“上车”? >

焦点分析 | 科创板规则浮出水面,哪些企业能“上车”?

转载时间:2021.10.30(原文发布时间:2019.03.05)
98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98次

科创板正在快速浮出水面。

2月28日科创板征求意见日期截止,3月1日证监会就正式发布了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主要制度规则。随后上海证券交易所也赶在周末连续发布了实施“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相关业务规则和配套指引。

规则对科创企业注册要求和程序、减持制度、信息披露、上市条件、审核标准、询价方式、股份减持制度、持续督导等方面进行规定。

在科创板监管方完成技术系统的测试和相关委员会组建后,拟赴科创板IPO的公司即可开始进行申请。各保荐机构则可在3月4日起,向上证所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申请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系统EKey证书,用于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系统登录和相关业务办理。

预计最早在7-8月份,首批科创板企业将会上市。

谁有资质上市

经过为期一个月的意见征求,监管部门就科创板上市公司在市值、持股比例、从事业务以及盈亏等方面的一些关键规定,最终修订如下:

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司在是否盈利问题上要求放松。科创板上市公司最低市值应该达到10亿元人民币以上,对研发投入占比和营收总额有一定的标准。市值达到15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公司,只需要满足营收标准,不再要求盈利。

监管部门维持对科创板上市公司业务和科研领域的原有定义不变:1. 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2. 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3.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

监管部门通过修订规则,加强了对同股不同权企业在上市后表决权方面的限制,避免创始人的表决权过于集中,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另一项是对股东减持做的比例做出了规定,限制企业高管的股份减持,但放松了对核心技术人员的股票减持限制,从而确保投资者、创始人对企业做出长远规划。

为保护投资者利益,证监会未就以下两个领域进行大幅度调整:1. 维持“T+1"交易制度(交易次日交割),未采用”T+0"(交易当日交割)的做法;2. 维持交易前五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五个交易日后涨跌幅为20%的设限,未取消涨跌幅限制。

由于政策倾斜原因,科创板投资者多为机构投资者。维持较为宽松的涨跌幅限制,能发挥更大的市场作用,使其根据供需情况确定股价。维持“T+1”的做法,则可以保障科创板开板初期的平稳运行、避免交易者长期形成的投资习惯在短时间内发生过大改变。这两个政策实际上互为补充。

证监会和上交所的相关文件对于科创板的设立表现出了较强的灵活性。这不仅表现在上市公司审批制度从审核制改为“注册”制,将审核权下放到上交所,也表现在监管部门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引导企业高层管理者做出长远决策,与国际相关制度更加接轨等方面。

同时,监管部门也在维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对整个市场的风险容忍度出现一定的提高,更加集中于服务科技创业型企业。整体规则较为细化,有较好的操作性。

大局已定,剩下就看谁符合条件能够上场了。

有多少企业上市

仅从市值和业务来判断,目前能够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大概率超过100家,不会像新三板那样充斥着上万家企业。创业板开板近10年,上市公司近744家。科创板服务于科技创新企业的目的明确,市值下限设定较高,未来上市企业数量亦有限。

招商证券的分析认为,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 独角兽企业;2.新三板企业;3.经过券商辅导的上市企业。

根据《2018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的统计,截止2018年12月31日,大中华地区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达到186家。如果除去中国香港的两家独角兽,内地独角兽企业总数为184家。

招商证券分析认为,目前符合上市要求的企业数量为101家。

在民生证券推出的“科创板概念股”中,则包含了57家企业。除了如蚂蚁金服、字节跳动和快手这样的超级独角兽之外,商汤、依图、云从、深兰、云之声和优必选等人工智能企业均榜上有名。

此外,不排除部分在境外上市公司剥离部分业务在科创板上市的可能。

最后,影响科创板上市的不仅有估值,还有地方政府的政策。在2018年11月国家领导人在中国首届进博会上宣布将设立科创板以来,政府机构成为科创板企业上市的推手。

据证券之星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上海、北京、广州等近20个省、市、自治区出台了相关政策并进行科创板项目储备,累计公布储备企业数量近500家。

例如,湖北省明确,将推本省4-5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的信息则显示,从去年11月以来,一共有16家企业接受了上市辅导,其中包括科创板上市热门澜起科技和中微半导体。

鉴于地方政府部门的积极推动,可能将会在科创板开放申请后形成一波IPO申请行情,带热科创板概念股。

AI和半导体等独角兽有机会

整体而言,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短期内在科创板上市的可能性比较小。科创板短期内不适合蚂蚁金服这样的超级独角兽上市,不然它有可能分流A股资金,影响A股市值。

因此,市值位居超级独角兽之后的部分企业,即估值低于100亿美元的公司首批进入科创板可能性比较大。超级独角兽里的投资者遍布全球,是否都同意它们在科创板上市,也是个问题。

另外,蚂蚁金服和它的同行京东数科、陆金所等独角兽企业很难在科创板上市,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它们的业务可能与科创板上市公司业务范围重合度不足——它们虽然在大数据和AI方面有一定的技术储备,但并没有体现出与制造业融合的趋势。

其次,科创板作为“只许成功”的金融创新试验田,监管部门将会保持谨慎,对于业务模式不够成熟的企业、“标杆”作用不明显的企业,可能暂时无法上市。例如新能源汽车面临技术和模式之争,目前谁能胜出局势不明朗,这些公司上市会带来较大风险。

半导体、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独角兽公司上市的可能性比较大。人工智能企业的应用市场已获得培育,在安防、金融和农业方面逐步实现商业化。商汤、云从和旷视等三家AI企业已在2017年实现盈利,估值最高达60亿美元,已进入上市成熟期。

半导体企业,如中微半导体肩负尖端科技研发和赶超重任,也必然是科创板上市公司的主要候选者。

至于企业的平均募资额,可以参照10年前的创业板。2009年10月第一批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总共有28家,共募集资金155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家公司募集的资金5.54亿元人民币。

10年后的科创板,出于自带金融改革试验的光环,其规模不会太大。对比当年创业板,可能募资规模增加了,但总体上不会涨得太离谱——国泰君安研报称,平均每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募资约为20亿元。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焦点分析 | 科创板规则浮出水面,哪些企业能“上车”?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