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在线作图 > “闪电式扩张”正在扼杀创新,还浪费金钱 >

“闪电式扩张”正在扼杀创新,还浪费金钱

转载时间:2021.09.23(原文发布时间:2019.07.26)
166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66次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闪电式扩张(Blitzscaling)是指在面临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为了追求快速增长,优先考虑的是速度而不是效能。闪电式扩张是有风险的,因为它牵涉到要投入大规模资源但是结果却很不确定。但在一个赢家通吃或者吃掉大部分的市场里,最大的风险是让竞争对手首先达到统治性的市场规模。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VC和创业者都在为了获得市场主导地位而盲目扩张。这种做法的恶果正在显现,Uber和Lyft的IPO就是例证。LEONARD SHERMAN在《连线》杂志上分析了闪电式扩张的弊端,并且提出了他对VC融资的意见。原文标题是:'Blitzscaling' Is Choking Innovation—and Wasting Money

“闪电式扩张”正在扼杀创新,还浪费金钱

风投有没有对创业造成危害?乍一看,这似乎是个奇怪的问题。VC几乎一直都是一代又一代成功技术初创企业成功的血液,是VC让创业者创建和优化创新产品,并且快速的扩张到可自给自足的盈利状态。

而且风投资本流入到处行业板块的资金规模空前庞大。去年美国和全球的VC投资分别达到了创纪录的1320亿美元和3420亿美元。此外,不同阶段的企业的交易规模也在稳步壮大。从种子期到IPO所需平均时间已经从2000年的3.2年延长到现在的将近10年。很显然,创业者对风投资本的依赖从来都没有这么大过。

可如果你看看这些数字背后,就会发现有两个自相矛盾的问题。这些问题说明VC的优先级与创业者的之间日益脱节。首先,在创业成本前所未有之低的情况下,为什么过去5年的种子轮融资(这是大多数创业之旅的入口点)数下降得那么厉害?其次,尽管从第一轮VC融资到退出的时间已经延长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公司上市时仍不盈利?

部分个人历史有助于回答第一个问题。2000年当我推出一家初创企业时,我的唯一一轮150万美元的机构融资基本上都是花在购买和维护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上面,以便为每一个业务流程编写高度定制化的代码,并且通过昂贵的、低效的大众营销渠道树立市场意识。因为开源计算、快速框架、产品原型工具、合约制造、履约即服务、web存储设计、成本效率高的社交媒体定向客户广告以及云计算服务等现代使能技术的出现,在今天推出同样的企业成本可能要下降90%。

在新世纪头15年的时间里,天使和种子轮交易的数量一直在稳步增长。但在过去5年,入门轮的投资已经下降了40%多,而交易规模的均值则上涨了。其主要原因是早期阶段VC融资一般有这样的特点,即把更多资金集中在少数更大的赌注的回报要比投资分散高。这种做法的结果是一旦赌对就是大胜,尤其是掌握更多股权的种子VC的回报。但现在创业者愈发陷入种子轮融资难的问题。

下注更少但出手更重的趋势一直在改变着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资金分配方式。数据表明,最近几年在早期阶段(B轮或更早)融资情况持平乃至下滑的同时,后期阶段融资的数量和规模均出现了飙升。比方说,仅2018年,每个交易日就有2到3个规模超1亿美元的特大型融资轮完成,占到了全球VC投资的56%。

如果风投资本分配决策更多是受到VC部署资金的紧迫性驱动而不是真正业务需求驱动的话,这是有问题的。在一个到处都是主权财富基金、资金雄厚的亚洲投资者以及各种捐赠基金充斥的世界中,VC正在逐渐接受“闪电式扩张” 的理念,也就是把空前规模的资金投到被认为能取得赢家通吃(或者吃掉大部分)竞争性优势的公司身上。

比方说,2017年,当按需遛狗服务Wag试图向一个美国VC财团人融资1亿美元D轮时,日本的软银愿景基金马上先下手为强,一次性给Wag投篮3亿美元,令Wag的估值比9个月前的上一轮融资一下子增加了3倍。

当时或者现在都还不清楚的是,这种遛狗是不是值得如此规模的投资或者估值。类似地,在商业战略不明显的情况下,软银去年就对直接面向消费者型公司Brandless 进行了2.4亿美元的C轮投资,结果后者后来遭遇了扩张的困难。

联合办公初创企业WeWork的规模就更大了,这家公司3年时间内就从软银拿到了超过100亿美元的单一来源资金。虽然软银的慷慨解囊令WeWork在全球许多大城市的市场取得了领先地位,但该公司的亏损却在加速,甚至已经超过了收入,令人对其被人为夸大的估值产生了质疑。该公司的IPO申请目前正在接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审查。

在适当情况下,闪电式投资可以成为游戏规则改变者,但前提是接收方的底层商业模式具有高度可扩张性、可防御性,并且具备天生的极高营业利润,可以通过强大的网络效应得到改善。

问题是:具备这些特征的企业如凤毛麟角,而对前景没有得到验证的企业投资进行过多、过早的投资,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此类投资往往会迫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复制其有缺陷的商业模式。可以说,这些正是导致Uber和Lyft虎头蛇尾的原因——风风火火的私募轮投资以IPO后表现惨淡告终。

或者说得更宽泛一点,投资向规模更大的后期阶段倾斜的趋势其实是给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增长火上浇油。这有助于解释一个现象:2018年上市的美国企业中,有81%者在IPO之前那年仍未实现盈利——这个数字仅此于创纪录的2000年,那是互联网泡沫破裂前的那一年。

虽然几乎没有理由预期会出现另一场科技泡沫,但有迹象表明,VC正在对自己一头扎进去的闪电式扩张投资进行重新考虑。中国这边开始实施紧缩政策,从2018年第一季度到下半年,风投总体下降了31%。这种模式今年仍在继续,尤其是超大规模融资轮次的数量,相对于2018年下半年已经下降了超过一半。在美国,经过一年的稳定增长后,风险投资总额在2019年第一季度出现了首次季度环比下降。超大规模融资轮数量 35%的季度增长率在维持了2年之后,2019年上半年开始出现停滞的情况。

IPO市场似乎正在发出一个风险投资者和创业者应该密切关注的强烈信号。Uber和Lyft是今年表现最差的两次IPO,这两家公司总共融资了296亿美元,他们在上市前亏掉VC的钱比今年美国其他56家上市的公司亏掉的总额还要多。相比之下,表现最好的两家公司一是Zoom,它在IPO时已经盈利,并且在之前的VC融资轮仅筹集了1.61亿美元;另一家是Beyond Meat,VC融资总额为1.22亿美元,就实现了快速增长,而且今年的亏损情况时候适度的,还在下降。

如果说我们从世纪之交的那场互联网泡沫中学到过任何东西的话,那就是在资金充裕的环境下,金钱并不一定就能带来竞争优势。实际上,对未经检验的商业模式投入过快过早,只会增加公司的风险,让它把一场角逐全球统治地位的竞争变成了赶着被湮没。

事实上,我们这一代最杰出的初创企业取得成功凭借的是它的技术和商业模式而不是风险资本。也就是说,从Amazon(1.08亿美元),Google(3600万美元)以及Salesforce(6400万美元)在IPO前的VC融资总额以及在之后所创造出来的价值回报来看,远非今天的闪电式扩张融资环境下的单一超大融资轮可比。

如果从以下3个方面对当今的风投资本分配问题进行反思的话,VC和创业者都会过得更好:

  • 种子/早期阶段VC公司应该扩大创业型企业获得融资支持的渠道。鉴于采用开放式软件架构和基于云的工具推出新企业的成本相对较低,可以为新生的企业布下一个更广泛的创办资本支持网络,从而实现培育下一代游戏改变者的可能性。虽然从种子/ A轮融资走到第二轮融资的可能性只有20%,但对创业公司的第一轮投资下注少点,出手多点,而不是过早对更少初创企业投入重注,可能会带来更好的回报。

  • 后期阶段VC公司应该要认识到,很少有企业能够满足将赢家通吃的市场主导地位转变为可持续的、有利可图的竞争优势这一严苛要求。Uber不行,Lyft不行,Doordash不行,Bird不行,Wag不行,Brandless不行, WeWork肯定也不行。因此,风险投资需要在确定真正的闪电式扩张机会方面要有火眼金睛。应该避免对未经检验的商业模式过度投资,否则只能加速他们对无利可图的增长进行疯狂冲击。

  • 创业者应该权衡一下接受大量风险投资的利弊。在这方面,Uber CEO Dara Khosrowshahi(Uber 2017年从软银那里拿到了90亿美元的资本注入)指出,“与其让他们用资本大炮的炮口对着我,我宁愿他们的炮口在背后支持我。”规模可观的资本储备优势显而易见,但前提是所有闪电式扩张成功的特征都已具备:要有能够提供明确可靠的盈利途径的基础商业模式,要有足够大的可达市场来为产生足够ROI所需的爆发式增长提供支持,还要能够在运营规模上实现大规模增长。如果这些没有的话,创业者(以及VC)最好还是去追求一条更加审慎的增长路径。

今年有一系列公司都打算IPO,包括WeWork、Airbnb、Postmates以及Peloton等。他们的成功与否将会证明,对无利可图的企业进行大规模后期投资的风险投资策略能否带来IPO估值方面的回报。

原文链接:https://www.wired.com/story/blitzscaling-is-choking-innovation/

译者:boxi。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闪电式扩张”正在扼杀创新,还浪费金钱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在线作图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在线作图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