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企业培训平台 > 36氪领读 | 原来白领也是一条“隐形的流水线”,未来的我们会被智能化取代么? >

36氪领读 | 原来白领也是一条“隐形的流水线”,未来的我们会被智能化取代么?

转载时间:2022.03.03(原文发布时间:2017.10.30)
13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3次

36氪专门为读书设立了新的栏目【36氪领读】,筛选一些值得读的书,并提供一些书摘。希望你手边有一本称心的书,让读书这场运动继续下去。

36氪领读 | 原来白领也是一条“隐形的流水线”,未来的我们会被智能化取代么?

作者简介:

大卫 E. 奈出生于波士顿,成年后在阿默斯特学院和明尼苏达大学深造,目前在南丹麦大学丹麦高等研究院担任美国史教授。他曾在NOVA、BBC和丹麦电视台担任嘉宾,任剑桥大学、利兹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华威大学、奥维耶多大学和圣母大学的访问学者。他曾出版过20部专著,得到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美国学术团体、利弗休姆基金会、丹麦和荷兰国家研究理事会的资助。2005年,他因为在科技史方面的贡献而荣获莱昂纳多·达·芬奇终身成就奖。

内容简介:

1913年,福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短短10年,流水线传播到世界各地,赢得了广泛赞誉。

进入20世纪30年代,流水线凭借其大规模生产力致使大批工人失去工作,因而被看作是残酷的剥削手段,备受指责。二战期间,流水线成为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核心标志,美国人认为正是流水线让其在二战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20世纪60年代,知识分子愈发抨击流水线的人性缺失,同时流水线也为当时的小说、诗歌、流行歌曲等文学艺术形式赋予了创作灵感。

二战结束后,日本开始对流水线进行革新,并逐渐实现全球化,至此流水线早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让NBA球星每场比赛都能穿上一双新球鞋;让一部iPhone虽然经历141道工序,但只需短短几天就能产出成品。在每个工业化国家繁荣的背后,我们都能看到流水线的身影。

然而,曾经福特公司的流水线上承载了超过12万名工人;今天,特斯拉工厂的4个核心制造环节只有150台机器人,却鲜有工人的身影。充斥着大规模流水线产品的世界已经存在了一个世纪,我们的下一代是否还会有其他的生活方式?到底什么才是我们通过那条越来越快的流水线所追求的生活呢?

书籍摘录:

文化背景决定是培养还是拒绝一项新技术

流水线是在特定的时间(1908-1913年)、特定的地点(底特律)出现在特定的产业(汽车产业)中的。对于美国来说,这几十年是其生产节约生产力的设备、涌现新的管理思想、对金属合金进行改良、提高机床精密度,以及进行生产试验的鼎盛时期。

1910年,福特汽车公司为了加快生产创新的速度,在新建的高地公园工厂添置了设备。当他们从福特位于底特律的皮科特(Piquette)工厂来到这里的时候,公司还没有装配传送带,所有的生产工序都是手工作业。当时还没有人发明流水线,而且公司也没有研发这种设备的计划。

然而,有些人已经开始从不同的行业中汲取知识并寻找灵感了。在位于密歇根州首府兰辛的奥兹汽车工厂(Olds factory)的工人已经开始把汽车底盘放在一个装有万向轮的木质平台上面,然后木质平台就可以在跨工作区域内滚动传送。此外,包括生产EMF和Brush汽车在内的多家厂商都认为将这种方法用于未装配好的汽车是个不错的主意。可以说这些公司都具备在1911年建成第一条流水线的基础。

中国汉朝的工厂(大约公元前80-公元10年)也具备了流水线的雏形。制作漆器的工匠的会根据一件商品的加工过程而分成若干个独立的部分,其形式和现在的流水线大同小异,工匠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制成几千件色泽光亮的漆器。

流水线诞生的客观条件是什么呢?在19世纪末的大约1900家工厂中,大部分工厂都是靠蒸汽机提供动力,而他们的厂房也与后来出现的流水线工厂大相径庭。这些工厂中装配的蒸汽机设备通常有好几层楼高,其动力源主要集中在位于底部的某一层,并通过齿轮、旋转轴和传送带为在驱动轴下面排成一条直线的大部分机器提供动力。工厂的规模越大,其在旋转轴、传送带和齿轮方面的投资就越大,供其运转需要的动力就越强。对于规模最大的一些工厂来说,他们往往建造并维持很多套动力系统,并且通过彼此向外进行放射状的动力传送。

发电机的出现让工厂进行符合其工作性质的操作成为了可能。发电机首次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10年后其技术已趋于成熟。到1900年年底,只有3.6%的工厂使用发电机;然而10年后,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了18.7%。很多工厂要么只是把发电机与位于高处的现存的驱动轴连接在一起,要么利用它驱动小规模的设备群。

而流水线的真正建立,还需要很多后续的步骤。由于一组机器不能够被有效的放置在一起,因此每台机器都要单独配一部发电机。一旦解决了长距离动力传送的难题,工厂就不需要再围绕位于中间位置的动力源建立多层结构了。而单层结构的延伸通常会更适合于材料的处理。随着电动起重机、电梯、通风设备和照明工具的出现,产品的生产速度又得到了提升。电气照明设备可以让工厂摆脱光线不足的困扰,从而实现每天不间断生产的目标。上述的这些变化都加速了产品的生产,进而为流水线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白领工作是一条“隐形的流水线”:未来的工作也将被智能化取代

2011年,时任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向苹果的CEO史蒂夫·乔布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苹果为什么不能够把生产放在美国国内?”乔布斯回答说:“那些工作已经彻底消失了。”

乔布斯认为大量海外工厂的出现,正如他们那些温顺又勤劳的掌握熟练技能的外国工人那样,已经将他们的美国同行远远地甩在了身后,而且“美国制造”这个词也不再是大多数苹果产品的唯一选择。

今天,白领的工作越来越倾向于信息化。信息系统展现了一家企业中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隐性联系。企业提高业务流程的关键在于信息加工能力的持续改进和信息传递速度的提高。这样一来,从销售到消费者信用核查再到商品的生产就是“隐形的流水线”。知识工作者需要全权负责他所经手的项目,并且要以企业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为基础做出决策。

虽然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这种方法确实能够提高白领的工作效率,但是信息系统的智能化,却使员工同时面临着工作岗位消失的现实。当零售商为了加快库存、出库和销售工作的速度而引进电子扫描装置、条形码的时候,公司的规模势必要得到精简。

1993年,西尔斯百货(Sears)在销售额增长14%的情况下,仍然决定将其销售部门裁员50 000人。沃尔玛则将其销售数据自动传输给其供货商宝洁公司,后者便可以在不通过任何中介机构的条件下清楚地知道每天需要供货的牙膏和肥皂的数量。

IBM重组了其审核消费者融资申请的信贷部门。在此次重组之前,IBM的信贷审核、最终决策和表格准备等内容需要七天的时间。公司的管理层发现这些工序实际上只需要90分钟就足够了,但是表格的制作往往要在不同的部门耽搁很长的时间。在对工作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并实行信息化管理之后,各个环节之间的流转不再依靠之前使用的信件的方式,而是采用全新的电子稿形式进行推进。很多企业后来都不再设有秘书这个职位,并且不再安排员工替代那些已经离职的秘书的岗位,而是为每位高管配备了笔记本电脑。

保险公司将保单写进电脑软件,保险经纪人只需要将投保者的姓名、个人资料和要求输入电脑,电脑就会自动打印出相对应的保险合同。在其他领域中,电子商务也因为实行了信息化管理而不再需要推销员这个岗位。业务流程的改进在企业增加利润的同时让很多白领失去了工作,而那些暂时留下来的员工则感到自己的未来更加充满了不确定性。

虽然如此,但是欧洲和美国企业的雇员人数反而在20世纪90年代期间出现了增长。根据信息化管理的理念,很多企业新增设的岗位越来越趋于理性,并且符合工作流程的管理控制。尽管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和“每项工作只有一种最佳方法”的理论通常是进行这些变革的基础,但是“企业再造”却成为了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主流。将泰勒与标准化和白领工作程序化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

当时,很多白领的工作还无法达到系统化和持续审查的标准。然而,对办公室工作流程进行重组的理念让管理层意识到,电脑速度的提升会让新的职业具有更大的优势。到20世纪90年代,对白领的工作像流水线那样进行重组和非技能化的观点似乎是可以实现的。电脑软件为人们在处理保险索赔、订单和应对消费者投诉等问题上提供了可以遵循的脚本和惯例。

有些白领一旦对诸如数学计算等领域的知识产生兴趣,他们就会把这些内容写入软件程序。这些程序可以让企业雇佣缺少培训和工作经验的员工进入电话呼叫中心和交易结算室工作的时候快速地得出结论。一位公司的高管解释道:“计算机系统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判断,或者人为的干涉。”换句话说,持这种观点的管理者认为白领工作应当按照20世纪50年代时期的流水线模型那样进行组织。

管理者可以通过计算机详细记录每名员工接待的客户和处理投诉的数量,从而根据这些数据来推算出每个人输入这些信息时所用的时间。有些企业在自己的客户服务中心安装了每位客户所需的“平均通话时间(ATT)”系统,他们发现客户的平均通话时间在90-150秒之间。公司由此来监控工作人员是否在工作效率是否足够快。正如福特那套经典的流水线系统那样,今天的管理者同样注重的只是他们的生产率,而不是产品的质量如何。

这些管理者将传统的流水线视为组织劳动力工作的一种途径,他们希望将每一道简化的工序转换成为固定的模式,从而能够让工人们以更快的速度完成那些重复性的工作。将传统流水线的组织形式强加给白领工作的客户服务中心通常会在海外进行重新定位。

美国信用卡公司在加勒比地区建立了客户服务中心,而英国的电话用户发现他们可以和远在印度的服务人员进行直接通话。美国运通公司、摩根大通公司和渣打银行也向印度派遣了13 000人的后勤保障人员。这样一来,各大企业不仅实现了生产与消费的分离,而且也将销售与服务进行了拆分。

本国工作岗位向海外的迁移和白领工作的信息化并没有让普通工人从中受益,而是让公司的管理层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在20世纪70年代,企业高管的工资收入是普通工人的42倍。在当时看来,双方的工资差异确实很大,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企业高管的福利待遇要远远超过当时的水平。

截止到2000年,企业CEO的收入是普通雇员收入的500多倍。此外,员工的福利待遇却在这些年中进入了下降通道。在1995-2000年期间,企业高管每年工资收入的增长幅度是25%,而在将员工福利待遇下降所产生的影响这一因素考虑进去之后,同时期普通员工的工资年增长幅度仅为0.7%。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段时间是1973-2000年期间美国员工福利待遇最好的五年。此后,美国本土的很多工作岗位便快速的消失了。

2000-2008年期间,包括零部件供应商在内的多家汽车制造商的员工数量已经从1 31万人下降到了88万人。2008年开始的经济衰退让越来越多的工人失去了工作岗位,并直接导致了2009年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的破产。当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重新站起来的时候,两家公司的多家汽车工厂被迫关闭,而其业务范围要么难以为继,要么廉价出清。亨利·福特早在1914年的时候就知道高工资会导致消费经济。

但是,今天的企业却将20世纪前70年已经与劳工建立起来的社会契约完全的撕毁了。让日本人引以为豪日本工厂只雇佣着少量的工人,支付着更低的工资,并且提供着比底特律的同行还要低的福利。当丰田公司为美国创造了20000个工作岗位的时候,相同数量的工作岗位就会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同时消失。

36氪企服点评

企业培训平台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企业培训平台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