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项目协作平台 > 周炜自述新金融创投23年心得:五波创新浪潮后,技术会怎么重塑金融创新 >

周炜自述新金融创投23年心得:五波创新浪潮后,技术会怎么重塑金融创新

转载时间:2021.10.21(原文发布时间:2017.11.09)
169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69次

“新商业·大视野”是36氪全面向新商业升级而制作的特别栏目,这里聚集国内外知名企业家、投资人等推动中国商业发展的思想者,他们将分享新商业的经济大势、行业趋势、管理/投资心得,技术趋势,职场及人生感悟。如果你也是想要抓住新商业机会的聪明人,大师就在这里与你同步大脑,让你先人一步看到未来。

作者 周炜,创世伙伴资本主管合伙人

作为金融科技最早的一批创业者,和创新金融赛道最早和最成功的投资人之一,在冰鉴科技的内部培训中,周炜分享了他23年在新金融领域的创业投资观察和心得,以及对创新金融领域的判断。以下是分享实录:

最近有人问我,在创新金融领域,虽然投出了宜信、京东金融和融360三个独角兽,但是也错过了一些公司,会不会遗憾。说实话,在公司层面,我没有什么遗憾,我特别喜欢的东西,基本都投了。没投的还特别好的,像芝麻信用,支付宝都是我们投不了的。

但是在行业层面,我承认确实有遗憾。2007年投国政通的时候,我认为5—7年时间,中国的征信体系会变得很完善,但实际上,到今天都没有实现。

中国大数据的割裂和破碎、不完整,整个社会和个人自己,都对个人信用的重视程度不够,让信用社会到今天仍然没有实现。我觉得这是一个相当大的遗憾,如果实现的话,其实很多事情会变的很简单。

创业十年:在政策、融资、战略上趟过的那些坑

我个人和金融的关系,延续了23年,从创业到投资。1994年的时候,我加入实达开始参与创业,就一直都在和金融科技打交道,到现在23年了。实达的主要业务就是在做金融行业的支付系统、清算系统以及Unix系统下的客户机系统。我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我大学毕业设计,就是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POS设计。

说到这个,我做支付出身,在支付方面没有投出一个大公司是很遗憾的事情。和中国的现状有关,曾经支付领域也有几十家公司拿到了风投的钱,但最后真正做大,还是阿里和腾讯巨头体系内的支付公司,也是大格局造就的。但是私心来说,我仍然希望在支付方面有一个成功的投资。

当时中国信用卡支付,银行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做,也不知道风险怎么控制,我们不仅仅要帮他们做系统,预警,还要教他们怎么在底层设计风险管理机制等等。当时中国是没有自己的pos机的,都是以色列和法国产品进口,而且每家银行都有一个自己pos机,一个柜台能看到七八个POS机。

在实达早期,我负责管理整个西部大区和支付条线。当时我带队设计了中国第一代自主POS,把POS机的价格从三万,降低到了四千。然后在湖南,又做了中国第一个多银行共用POS支付清算系统(湖南的金卡工程)。之后我们又做出了中国最早的信用卡发卡系统。包括几家大的银行当时的后台,全是我们做的。所以相对来说我会很清楚金融本质是信用和风险的问题。

移动支付这件事,1998年,我们从每个CES回来在四川建行就尝试过做这件事,当时的方案是为摩托罗手机定制了一款电池,电池上装了刷卡操作,但是当时无线通信基础设施不完善,我们用的是短信通道,但是发送接受数据包在当时很初步的无线通讯基础设施下还是很容易丢包的,结果就出现了商场东西卖给人家了,信用卡交易数据包偶尔会丢失造成无法结账。这件事就被放弃了。后来我们也研发了中国最早的在屏幕上实现电子签名替代三联单签名的产品,但是也过于超前。从这个角度来说,创业懂大势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太超前太早也不行。

到后来,实达在中国信用卡支付方面,从POS机具、ATM到后台清算,最高峰时都占了大概50%的市场份额,在1996年公司就在上海主板上市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不愿意用金融科技来形容现在的金融创新,在我看来,在实达时期,我们当时做的事情叫金融科技。从POS机,到基于这套硬件的清算、交易的模式,后台软件的清算系统,包括风险控制、机制,这些东西其实是金融行业的基础技术应用。今天的金融创新的革命程度远远超过我们当时在技术应用层面的创新努力。

2003年,我在上海做了一家电子支付类的创业企业,这家公司是当时银联商务的第二大技术合作伙伴。

2004年前后,税控收款机项目在国内刚刚立项,政府宣布只发15个牌照,当时为了拿牌照,从上万平米的工厂到各种设备,我的公司投入过亿,什么都按照要求做了,结果等了10个月才审批通过。和巨头竞争我们仍然拿到牌照,很开心,各方势力都来找我要求合作。但是过了3个月,一下子又发了70个牌照出来,牌照一下就不值钱了。如何跟政策共舞,对于金融创业而言,从那个时候到现在,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后来我卖掉了那家公司,去沃顿读书了。现在想起来,还是有点遗憾的,那个时候,公司就有几亿的销售额,银联第二大技术合作伙伴,手上有RFID,二维码、手机支付、信用卡支付一堆技术,如果当时有很好的投资机构进来,或者我当时对资本更懂一些,三四年上市是很有希望的,但是那个时候VC才刚刚开始在国内起步。这也是我为什么最终去沃顿,主要学习风险投资的原因。

现在创新金融领域的创业者,比我当时幸运,你们更懂怎么运用资本的力量助推公司成长,也更懂如何跟政府打交道,更不要说现在如此完善的支付和移动支付体系了。

更主要的是,我们当时的金融创新,只是给他们提供软硬件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颠覆或者革命任何东西,只是提供更好的工具给金融行业去用。那个年代没有创造出新的金融机构。

那个年代,在中国的监管体系下,我们没有谁会认为个人可以做一个金融机构,不可想象。而这十年的金融创新,创业者基本上都是在创建新的金融体系,新的金融路径,新的机构类别,而不仅仅是提供工具给金融行业去用,这是巨大的区别。十几二十年前,很难相信宜信这种结构化创新让个人和个人直接发生金融关系的公司出现,以前每个人都必须和通过银行才能和金融发生关系;也很难相信融360这种为金融产品和个人有效对接建立的技术平台会这么有价值,那时候根本没有什么金融产品可以选择;而冰鉴这种大数据AI技术内核在第一位的创新金融公司的崛起也是不可想象的。

一开始并没有创新金融这个赛道

回国以后做VC,当时第一个感受就是觉得,可以去寻找中国到底有没有创业公司,能够在信用方面做出大的领域创新。

当时互联网已经非常热了,所以我们一开始就没有去看非常传统的公司,一开始方向就是跟互联网相关的大数据体系下的信用体系。在中国,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体系增信,实际上是创新金融一个基础设施,而不是在应用层面的东西。

说实在话,2007年投国政通的时候,市场上还没有创新金融这个赛道的说法。最开始投资,只是因为之前11年的创业经验,都是在金融行业信用卡支付方面做技术和系统,所以对中国的信用环境的缺失感触很深。在美国读书的两年,对他们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很多信用的用途感受非常深。

当时的判断,因为很改革开发也对金融是保护领域没有大的冲击,势必会出现一天金融虽然会有很多的机会,但是基础设施是先行要素,因此我们先从基础布局。

国政通就是基础设施。当时互联网作为工具,与基础设施的结合是必然。在国外,任何一家征信局都非常值钱,我相信在中国这个领域也一定会出现巨头。

当时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工具,在这个情况下,结合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是必须的。

2007年投国政通的时候,还没有所谓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基础设施的投资,尤其是数据相关,我们认知的非常清楚,要跟政府紧密关联。所以当时我们看团队,更多的是基于基础设施类型以及跟政府相关类型,这种商业模式,去看团队的优势能力是不是相匹配。国政通有相当强的政府协调能力,在获得数据源的方面非常强。

投资之后,我们做的更多的事情,是给他增加价值,帮他们从美国Fico请资深技术大拿来担任CTO帮他们增加更多的技术内核。当时的国政通,我认为是跨在传统和创新互联网之间的公司。

对比今天,对互联网的理解,对于大部分创新金融公司,都不是问题了。现在有技术内核的公司团队也越来越多,那时候可能资源型的越多,尤其是大数据和金融产品领域。

宜信如何成为创新金融破风者

在投资国政通之后,我接触了更多的跟金融相关的互联网应用。

2007年,我认识了唐宁,当时尤努斯在南亚进行小额贷款的模式,我们和唐宁经常沟通这个事情。之后就逐渐形成一个观点,就是目前阶段,互联网和大数据已经真正能在金融上扮演重要角色了。

之前技术在金融领域,主要存在于硬件、软件的结合交易相关的环节。但是从那时候开始,我们认为,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在金融行业,会出现一些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模式。

所以,2009年,我们投资了宜信,投资宜信之后,我们就清晰地认识到了创新金融会是一个超级赛道,金融会产生大量的创新公司。

宜信做的事情,我自己把它称为高速公路改道式的创新。以前我们所有金融行为都得通过银行。宜信让我们看到一种机会:互联网能够让人和人之间,直接发生关系,不需要通过一个金融的中介机构。个人同个人完全脱离传统金融体系,会提供更多交易模式的可能性。

这就有点像当年宗教的改革,天主教认为一定要通过神甫来跟上帝沟通的,后来有些新的教徒认为,我们自己可以直接跟上面沟通。我觉得这其实是有点类似的变化,这种变化创造出来的机会是巨大的。

P2P这个方式,对大数据、AI、风控做的漂亮的公司,给双方提供的价值都是非常大的。换句话来说,它是把一个交易链条大大的缩短,交易成本大大缩减以后,成本缩减和链条缩短空处理的利益空间,是足够给参与三方平台,贷方和借方都提供足够大的价值,这个价值就远远大于仅仅通过互联网多一个销售的价值。它是完全重新梳理了结构。

我为什么总说宜信是创新金融的破风者,就是因为唐宁,是真正用互联网概念做金融创新的第一人。

金融创新的五波浪潮

过去金融创新的整个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呢?

首先是渠道创新,互联网一开始在金融方面的应用,最早其实是在保险和金融产品的销售,实际上更早大概就开始了。但是它的金融创新特征很小,因为它仅仅是一个新的销售渠道,就是用互联网来卖这些东西,利用互联网来提升效率,这是第一阶段,大概在2008年之前。

第二阶段我觉得是基础设施的创新,包括征信体系。这个其实到现在都没完善,仍然在进行中。这个阶段大概从2007年开始,在我们投资国政通之前,单独的个人征信体系公司还没有什么投资,我们是第一个,现在基础设施的创新,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社交和大数据给征信体系提供了更多维度的标志物。未来应该会非常好。

第三阶段,是金融领域结构性的创新。宜信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里程碑,2009年我们投资宜信的时候,开始不光是在销售渠道创新了,不光是让卖东西多了一个渠道的要素,它是把资金的流向重新改变了,银行的中介作用,在这个体系里变的非常薄弱。这种高速公路的改道创新,震撼了大量的金融创业者,只有在互联网时代,这种个人和个人有效的金融链接才成为可能。互联网金融真正作为一个投资标的,就是从这时候开始。

宜信开启了互联网金融真正的投资起点,包括支付宝,微信支付,其实都是在做类似的事情。原来曾经只有银联能干的事情,忽然发现可以不经过银联来干。当然政府在重新制定规则把他们再统起来,这个是监管层面的事情,但是业务模式没有发生巨大的改变,这种今天是主流,还在继续,而且未来我觉得还会继续,还会有大量的创新。

接下来就是产品的创新,产品创新大规模出现应该开始于宜信之后的一两三年,大概在2011年开始。以前大家是在让金融更有效率,同时宜信这种创新在让资金流向发生改变,到2011年大家认识到,渠道建了很多,却发现市场上没有足够多的好东西供应给市场,没有足够的优良的金融资产和产品。大家可以买的仍然是股票和房子,要不就是基金,保险单一,严重面临产品供需不对称问题。

这时候需要的就是产品供应端。所以从保险开始,出现了针对垂直领域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基于大数据,针对垂直领域的新的险种越来越多。从金融产品来说,也有更多的金融产品产生,甚至出现了包括基于一些所谓衍生品的产品,把一些资产重新打包,产品化都出现了,包括海外的一些资产。这些都是在这个阶段。

最后,比特币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完全颠覆性的创新。宜信是一个革命性的机构性创新,因为重新设计了资金流向、资金供给者和使用者的关系,但它依旧是基于现有金融逻辑的结构性创新。

但是比特币是从金融底层开始颠覆,金融的基础是因为信用,所以产生了货币。货币是一个很好的发明,人类一开始用贝壳,后来用铜、黄金、白银进行货币交易,包括纸币。而在比特币的创新下,通过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实现货币的信用背书,从而实现去中心化,传承千百年的货币体系逐渐被颠覆。

所以到今天为止,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仍是一个非常争议的话题。产品上我们觉得是一个好产品,但是因为太新了,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实施有效的监管,风险与机会并存,全球对他的接受程度,也会面临很大挑战。

创新金融的四个路径

创新金融服务,在我看来,主要是四个层面,第一是服务和渠道创新,基本上是利用互联网帮助金融行业更好的更有效率、更低成本卖产品,这是目前最成熟的一种模式。

第二高速公路改道式结构创新,为什么叫高铁,因为高铁通不通过对经济有很大影响,如同古代的运河一样。宜信的P2P业务是很重要的例子,它通过模式的创新管理风险,对传统金融行业冲击很大,我新修了一条高速公路,原来老路不走了,周边商户怎么办,你得想想怎么和新的渠道结合。

第三是社交化媒体和大数据人工智能带来革命式的创新。金融产品服务上,很大的一个问题在于风险如何控制,过去主要靠个人信用报告,中国信用报告本身是不完善的领域,没有很好的办法控制风险的时候,我们社交化图谱可以用大数据挖掘,它的图谱可以看到他和谁在交流。对大数据的挖掘,可能会起到比央行征信报告更好信用度的分析,基于这些可以做到很多的产品。

例如我们投资的京东金融,它做的京东白条就是基于你的消费经验,它对你所有消费行为的掌握和历史的掌握提供信用服务。这都是社会化媒体和大数据创新带来的一种创新。

还有应用场景的创新,为什么会有这种创新呢?因为过去成本结构太不合理了。举个例子,可能为了装修房子,或者买家具,你要去贷2万块钱,这种消费贷款以前到银行去申请,非常非常繁琐,而且几乎90%都要被拒掉,为什么被拒掉?不是因为你信用不好,而是他们觉得就这点钱,我还要花时间去搞,对他们来说成本不合算。但是创新金融公司,通过技术手段,已经没有网点拖累了,它的成本是能够做到的,我们看到大量的公司在做。这块的钱可能还是银行出来,但是整个贷款的审核、审批过程是他们完成的,因为银行的成本做不了这种金额的贷款。

比特币是一个完全颠覆性的创新,数字货币是独立于现有金融体系外的,这是一个真正颠覆性的创新,不受限于现有金融架构,而是彻底瓦解,这个革命是相当剧烈的。

但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创新,是在金融体系内,从局部开始进行着创新,如跨行结算,信用背书,风控等,将流程的实现方式彻底改变,为金融创新在不同层面的应用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

重申金融本质:创业者对金融的理解和重视不够

上次在36氪的新金融会上,我在演讲中,重点提到了现在必须回归金融本质,必须重视风险控制和信用的本质。为什么现在重申这个事情?

在之前重新建立新的资金流向的时代,可能创业者对于互联网的理解,高于对金融的理解是可以的。但是在产品创新阶段,我觉得更需要金融尝试的介入,这波的创业者更需要的是金融的理解,而不是互联网。

金融,并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创业者拍拍脑袋就能干的,不像做一个社交产品,做一个游戏产品,有技术就能干,你必须对金融的本质要有很深的理解。

金融的本质是什么?信用和风险,这两个是基础,其他都是其次的。

没有信用就不会有金融,金融的产生很简单,为什么从当年以物易物的时代,就出现我给你一个贝壳就能换一只鸡呢?这就是信用,这个贝壳是大家公认的,这个东西就可以换一只鸡,这是货币的本质,所以信用一定是金融的本质。同时金融第二个特征就是风险,不管你对这个货币的信任,还是到后来其实金融再往前走就是杠杆、借贷。

在金融创业领域,我一贯的观点是,创始人必须是比较成熟的创业者,金融特质优先于互联网特质,应该是基于金融经验和知识,去利用互联网。我过去投资的唐宁、叶大清、陈生强等等,都是这类创业者,在金融方面都有非常长时间的经验。冰鉴虽然技术内核很强,但是顾凌云在金融上也有很丰富的经验。

在开始创业之前,唐宁花了2年时间去做调研,请了庞大的律师团,跟他一起去设计风控模型,在中国的法律环境和金融环境下,怎么样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风险,设计一个合理的平台。

陈生强在正式做京东金融前,也是整整研究了一年。我们帮他联系了国内国外的很多创新金融公司,他完全抱着学习的态度,国内国外的创新金融公司一个一个去请教,大概一年时间把思维全部弄清楚了,研究透了才正式开始做这件事。在传统的金融风控和大数据等相关方面,他们是一开始就把这个作为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设计。

现在的创新金融公司,每一家都特别强调互联网思维,现在还加上了大数据、人工智能,这是好事,是进步。但是不得不承认,有一些公司,在金融的本质上没有一开始那些公司那么重视。不少创业者完全用互联网思维,对金融理解非常浅,在这种情况下来创业,完全没有理会金融的最基本的要求,就开始疯狂扩张了,这是会出很多问题的。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会重塑创新

就像上面说的,大数据还有人工智能,我认为会给金融行业带来巨大改变。对于回归金融本质,大数据和金融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首先应该解决的是信用问题,目前我认为看到曙光了,真的能解决了。信用问题解决了,风险在某些程度上就处于可控的范围内,金融产品的创新就可以有非常清晰的支撑,你知道在哪些创新在什么样的风险水平上进行。

在之前很难做到这点的,包括新的金融产品的设计,都应该是基于大数据和这种关系设计的。人工智能应用层面很多,但更重要的在基础方面。

我认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首先要完成的都是信用和以及对每个用户的个人行为的分析,来给你提供相应的合适的产品。所以可能一步一步来,先是信用风险,又回到刚才重复的渠道,更好的匹配,更有效率的匹配。

互联网基本的作用,在任何银行里面都是第一步的作用,更有效率,再往后可能出现,因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介入,能够针对个人提供定制化的产品,甚至于可能出现针对小的人群出现定制化的产品,这些都是离不开大数据的。再往长远走的话,我想类似的太多了。

技术内核成为第一位

回到最开始的话题,在创新金融领域,投了8家公司,其中3家独角兽,但是是否还有遗憾问题。

在中国的金融创新中,每个点都有巨大机会。但是我们并不是一家走大而全路线的基金,专注和专业是我们一向的做法。在创新金融这个领域,我们基本是沿着技术内核和创新平台型这两条线在投。所以我说在具体公司上,我说没有什么遗憾的。

技术内核是什么?就是驱动这个公司发展基础是技术,而不是仅仅用互联网实现效率和渠道的改变。

举个例子,宜信需要海量的运算能力、匹配能力以及风控能力。融360就更清晰了,他其实是建立了一个技术平台,这个技术平台上面运行的可以不是金融产品,可以是任何产品,所以这个技术平台是核心,而不是产品核心。冰鉴就更是技术驱动了,他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驱动的公司,基于大数据和AI分析。

但是说句实在话,十年前投资创新金融,更看中的是资源型。那个时候虽然我们追求的是技术内核,但技术绝对不是第一驱动力,第一驱动力是对中国用户行为的理解,那个时候还是一个用户行为驱动的创业,或者说换句话来说创业者对用户行为的理解,给你带来的价值可能会超过技术内核有多强大。

当时,可能技术能力能占到公司关键能力的30%,已经很好了。在金融领域,并没有看到哪家公司纯粹因为技术的优势,获得绝对的优势,在中国还没有体现出来。

但是从我们最新投资你们冰鉴科技开始,其实代表我们强烈的信号。我们觉得,因为大数据的使用成熟,因为人工智能在金融方面的应用,今后3到5年,能看到技术能力占到70%的重要性的公司出现。

而且大数据和AI,可以让创业者来针对垂直特征的人群做定制化新产品。对于金融公司而言,以前这是不可能的,没有足够的大数据和技术支撑,是没办法在效率和成本合理的状态下设计产品的,今天都可以实现了。以前没有产品覆盖的领域今天可以覆盖了,所以可以创造一个新的以前不存在的增量市场。这是我们觉得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仅仅单独增加一个销售渠道。

所以说,今天终于进入到技术扮演最主要核心作用的阶段。这是我们看新公司的特征,十年前的话可能排在第二位。

最后两句吧,一句是给你们打鸡血,我认为创新金融这个领域,创造出来的独角兽公司,会超过中国互联网领域创造的独角兽公司的总和。会有几十家独角兽公司,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出现。

这个领域市场太大了,痛点太多,原来的那些竞争者留下的空隙太多,离钱很近,赚钱比较容易。而且和纯粹的互联网不一样,它并不是一个一家通吃的竞争格局了。

所以在这个领域创业,不一定非要颠覆谁,也不一定非要把谁干掉,因为有足够大的未被满足的需求,可以让创业者去满足。但是你们要做一个巨大的公司,当然还得仔细挑方向。

第二句话是,我希望这个领域的创业者,都应该抱着把饼做大的心态来做这件事,我觉得这个是现在很缺的。

其实效率提升各方面都好,把对接做好了以后,你就会发现,就跟教育和医疗一样,为什么教育、医疗和金融是三个过去中国发展创新最慢的。原因在于互联网最基本的能力是解决一个效率问题,但是这三个行业最根本的不是效率问题,而是供给不平衡的问题。优质的资产不够,所以最后面临到一个困局,就是,他会发现优质的资源太少了,你再无论怎么匹配都不行。这个时候,就是需要把创新从利用互联网最基本的效率工具能力转变为深度利用无疆界的互联网,加上大数据和AI,配合创业者足够理性同时又足够疯狂的创新想像,来更深的进行创新金融的革命。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感谢大家听我说这么久。

周炜,创世伙伴资本主管合伙人,在创立创世伙伴资本之前,周炜是KPCB中国基金的主管合伙人 ,领导基金高科技领域投资。周炜早期投资的企业中,目前超过30%已成长为独角兽公司。仅在创新金融领域,他A轮投资的宜信、融360、京东金融已经成为独角兽或巨头公司。

即刻点击进入“新商业·大视野”专栏

周炜自述新金融创投23年心得:五波创新浪潮后,技术会怎么重塑金融创新

36氪企服点评

项目协作平台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项目协作平台软件

限时免费的项目协作平台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