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私域运营(SCRM) > 迷航:迷失的“中产”认同 >

迷航:迷失的“中产”认同

转载时间:2022.08.20(原文发布时间:2017.06.11)
119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19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ID:openyouthology001),36氪经授权发布。

参考文章:迷航:消失的年龄坐标

本文来自青年志[ 趋势潜水艇 ],该栏目是青年志月度发布的趋势观察长文,旨在扎根社会和文化宏观变迁,持续追踪中国年轻人在身份认同和社会行为领域的深度变化,以此启示前瞻性的商业和社会创新机会。

现代社会中,个体通常依靠阶层、年龄、性别等关键性的身份认同锚定自我。商业世界面向消费者的诸多价值主张,同样也建立在这样的认知框架之上。但面对今天愈发流动的世界,这些身份坐标轴正在发生松动与错乱。青年志陆续推出[迷失的坐标轴]系列趋势观察,梳理中国年轻人在几大核心身份认同领域的最新趋势变化。

上一期我们讨论了[年龄身份坐标轴]松动的趋势。本期的主题是当下[中产身份坐标轴]的松动。本文的核心论点在于,在流动现代性与网络现代性带来的制度性变革冲击下,原生于西方工业社会的“中产”认同,在中国当下遭受到了水土不服与多个衡量指标失效的双重挑战。文章将先对“中产”这一充满了争议与误用的概念进行厘清,并逐一讨论几大衡量指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松动现象、松动原因以及新生方向,分析“被中产”、“阶层固化”、“嘲讽中产”等热点现象背后所折射的社会变迁,并认为在未来,将基于更加丰富多元的个体多样性,形成更层级化、更圈层化的“中产”认同。

序、中产混局:失效的“中产”认同

“中等收入人群” ¹ ,曾经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80后乃至90后的对于自身身份向往与生活方式想象的范本: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大公司有稳定的工作、拥有一定的生活品质与品味等。许多商业品牌,直到今天,依旧将这一“中产”人士形象,作为目标受众画像与重要沟通信息。

迷航:迷失的“中产”认同

但在今天,随着中国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快速迭代,我们发现,“中产”认同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混局。这种混局有以下四类:1)面对媒体上不时出现的中产报告,引发了大量年轻人抱怨自己啥都没有就“被中产”的反弹;2)中等收入的人群,面对群体内部越来越大的财富差距与清晰鄙视链,居高不下的房价与清华北大买不起学区房的现实,发出“残酷扎心”的感慨,让人们纷纷认为“阶层固化”已经到来;3)大量创意、娱乐行业的新兴职业群体兴起,旧有学历与职业技能在今天持续失效,对于年纪稍长的人,“中产跌落”成为随时担忧的风险,对于更年轻的人而言,“为中产奋斗”的路径已经发生了变化;4)最后,今天所谓的“中产生活”被大量的嘲讽和调侃,同时又出现大量“我希望认真生活”的“中产捍卫”,让人不明白到底中产是否还是年轻人的生活向往。

以上乱局提醒我们,“中产”一词逐渐变得含糊、暧昧,不再能承载今天年轻人对于自我身份与生活的清晰想象了。在本文中,青年志提出衡量阶层的四方复合框架:政治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共同组成划分阶层的复合指标。而中产迷航,本质上是源于衡量中产的几大“资本指标”的迷失与迭代:

  • 政治资本指标迷失:风险化的全球局势和国内环境,使得中产在自身权利维护上,并没有预期的提升,相反进一步风险化。同时,意识形态上纷争不断日趋复杂,难以达成统一认知;

  • 经济资本指标迷失:急速的财富分化,新富蹿升,以及全民消费升级的迷雾,使得划分中等收入人群的经济指标逐步失效,需要更细致清晰的界定;

  • 社会资本指标迷失:职业、学历和关系网络等传统社会指标部分松动,技能、跨界协作等新指标生长;

  • 文化资本指标迷失:品味、审美等文化指标进一步升级,同时创造力等新指标生长。

迷航:迷失的“中产”认同

中产身份的失效,不只是中国面对的问题,从全球范围来看,建立在工业现代性制度上的“中等收入人群”,都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全球化和科技化带来的新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冲击。

  • 在政治资本指标上,西方中产内部的政治分化愈加严重。皮尤研究中心一项调查显示,2012年,在美国的中等收入人群中,民主党、共和党和无党派人士的比例分别为34%、25%、35%,政治观点的分化正逐渐明显;

  • 在经济资本指标上,西方中等收入人群内部的贫富分化也在不断加强。上层中等收入人群(upper middle class)持续壮大,同时也占有更多的财富,与中层中产、下层中产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剧。根据美国城市研究所学者列出的数据,2014年美国上层中产家庭的比例为29.4%,与1979年的12.9%相比,增加了一倍多。这些上层中产占据了国民总收入的52%,远超其他阶层;

  • 在社会资本资本指标上,已有的职业、学历等指标受到信息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冲击。低层管理者、办公室文员等传统中等收入人群的技能水平、教育水平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一度代表“中产”的白领群体的光环褪去,传统拥有稳定中层工作与美满家庭的中产形象,渐渐被更富有冒险精神的新行业从业者替代。《卫报》一份调查显示,英国约有380万人由中产滑落到社会底层,约占英国中等收入人群总数的14%。(周晓虹,2005)

在这篇长文中,我们将 1)仔细梳理“中等收入人群”的概念,并尝试提出更适合中国现阶段“中产”分析的四方复合指标,从而避免年轻人总是“被中产”的混乱局面;2)分析由于贫富分化的加速与新的财富获取分配方式的出现,衡量中产的传统经济资本指标正在失效,指出人们所谓“阶层固化”背后的担忧;3)分析由于新经济的崛起,传统中产的学历与白领光环正在褪去,新专业主义与新人脉主义正在生长,理解人们面对激烈的新竞争环境所产生的对于“为中产奋斗”的质疑;4)基于品味、审美乃至创造力等代表的文化资本指标的不断增强,指出年轻人对于过去单一中产生活方式嘲讽与调侃的原因,以及他们试图去捍卫的生活理想。

迷航:迷失的“中产”认同

通过此文,我们试图指出,1)中国目前的“中产认同”前所未有的低迷,传统的“中产”划分与衡量框架需要修正与更新,才能更好地激发年轻人围绕自我认知以及自我生活想象的思考,也能更好地辅助商业分析与决策;2)同时,中等收入人群对于“何为良好人生与生活”的新想象,已经初现趋势。青年志对于年轻人围绕阶层新的向往与认同进行了预判,认为商业品牌只有前瞻到这些趋势,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商业布局与品牌规划。

一、厘清概念

作为四方复合指标的“中等收入人群”,“为啥我总是‘被’中产?”

1. 以单一经济指标衡量的阶层:持续扩大的“中等收入群体”

"阶层"一词,描绘了不同人群对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同这一社会现象,而什么是能够判定阶层的“社会资源”,则伴随不同的历史、社会时期而发生迁异。在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中,拥有相同经济地位的人可被称作一个“阶级”。而虽然共同的生活方式、教育程度以及利益诉求对于阶级的形成也产生一些作用,但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中等收入者”(New Middle-Propertied Stratum,或中间阶层/新社会阶层)的概念。关于计算“中等收入”,学界标准不一,此处使用清华大学教授李强的计算方法,即以城镇户籍人口平均年收入为基准,基准线50%到基准线3倍即为“中等收入者”。研究显示,2004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为41.58%,2012年达到46.02%(李强,2017)。而如果纳入职业指标,可以看到基于经济收入的中国的“中等收入人群”处于持续、快速的增长之中。(李强,2013)迷航:迷失的“中产”认同

图为按照“国际社会经济职业地位指数”计算的2010年中国城乡社会结构和城市社会结构。可以看到,以收入、职业为指标界定的”中等收入人群“,主要生活在城市中,而中国存在大量的农村人口,城乡比重失衡,中产比例的在全国范围内依旧弱小。但从城市结构来看,中产已经有显著壮大。(李强,2017)

由此可以看到,如果以经济基础为核心指标来界定“中等收入人群”,那么占人口数量近一半的社会中等收入群体会被纳入这一范畴。但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于“中等收入人群”的想象,可能远不止“收入中等”这么简单。

2. 以多重复合指标衡量的阶层:作为身份认同的“中等收入人群”

在马克思的经济主导论的基础上,韦伯提出,阶层应该是经济条件、政治权力以及社会地位三要素的综合评判。换句话来说,除了经济和政治权力,阶层的划分还需考虑到社会地位背后承载的生活方式、出身、职业、教育背景等因素。其后的社会学家从不同角度对阶层的定义进一步完善,阶层真正开始成为复合指标的多元体。

  • 例如,布尔迪厄提出的“文化资本”,即根据审美品味、学识教养、生活方式来划分阶层;

  • 舒尔茨强调“人力资本”,即教育程度、技能水平、资历工龄等后天因素对阶层划分的重要性;

  • 社会学家沃纳等人则重视社会关系资源,认为个体的社会圈子越发达,可调用的社会资源就越多;

  • 而近几十年,心理学家也开始提出,阶级不仅仅关于经济与社会地位,也关于精神与心理状态。它不仅是关于我们住什么房子、吃什么早餐,更关于我们如何感受、如何思考、如何行动。阶层包含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决定之中。(引自 KnowYourself)

在二战之后,随着白领工作的大量增加,西方开始逐渐形成相对复合的“中产”生活方式与身份认同,但其形象相对单一: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从事律师、工程师等专业性的脑力劳动,注重家庭价值观,并且有着积极的政治参与与社会责任感,这是传统的经典西方中产形象。

迷航:迷失的“中产”认同

热门美剧《傲骨贤妻》堪称西方中产生活的标本。该剧以芝加哥顶尖律师们的事业、情感以及政治生活为核心,展现了中等收入人群的全景图。其中主人公之一的L&G律所合伙人Diane,是较为典型的上层中等收入人群(upper-middle class)。她毕业于美国顶尖法律学院,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成为法律界为数不多的女性合伙人,日常生活处处彰显出高品质和不俗的格调。此外,Diane积极关注女性议题、枪支管控问题、为弱势群体发声,坚持定期做公益律师,展现出坚定的政治主张和社会责任感。

按照智联招聘最新发布的《2017中国新锐中产调研报告》,年薪达到10~50W人民币即可迈入“中产”行列。这是典型的单纯以收入作为标准,以“中等收入者”等同于“中等收入人群”。因此,现实生活中,多数达到这一收入的年轻人表示,“你才是中产,你全家都是中产”,“等我还完了房贷,交完了保险和孩子的学费,解决了父母的养老问题之后,再来和我谈中产吧。”,这种舆论反弹里的“中产”,则包含了社会福利、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审美品味等多种复合指标。

因此,我们需要厘清以单一经济收入指标衡量“中等收入群体”与作为复合多重指标与身份认同的“中等收入人群”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中国的许多语境里,人们不加区分地使用“中等收入群体”与“中等收入人群”两个概念。实际上,“中等收入群体”是单一的经济指标区分的结果,人们难以对其产生身份认同。而作为复合指标的“中等收入人群”,在中国则尚未有西方中等收入人群在经济收入、政治权利与公民意识、生活方式与风格品味等方面的统一认同。在很多情况下,中国大量处于“中等收入”的年轻人,被安上复合了复杂文化意涵的“中等收入人群”的名号,由此产生“莫名其妙被中产”的不适感。

3. 以职业为核心的“十大阶层”框架受到挑战

反观中国的阶层划分,相对剥离西方语境的经典框架来自于陆学艺等中国学者。他们以职业为基础,围绕人们社会资源支配能力、经济收入和知识技能等指标,提出了中国社会的“十大阶层”划分。(如下图所示)
迷航:迷失的“中产”认同

(十大阶层与五大等级)

以近期热播的《欢乐颂2》为例:

  • 谭宗明、曲筱绡都是公司老板,可以一同归属于第三“私营企业主”阶层;

  • 安迪、赵启平都受过精英教育、具备高度的金融和医学技能,关雎尔和樊胜美在各自岗位上也从事一定技术性工作,因此四人同属于第四梯队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咖啡店担任售货员的邱莹莹,属于典型的商业服务人员阶层。

迷航:迷失的“中产”认同

比起笼统的“中等收入群体”,十大阶层的划分让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中国的阶层分野。但此框架已经提出十多年,其解释力也面临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的挑战。

首先,作为阶层划分核心的“职业”,在今天发生了大量的变化。其原有的职业体系中,较为看中体制内职业,但与今天体制外职业的快速发展、变动已经不够相符。例如,大量“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出现,但其内部的分化已经愈来越严重。《欢乐颂》中,赵医生和樊胜美都属于这一阶层,却不能否认二者在财富和社会资源上的较大差异;

其次,其虽然复合了教育、技能等指标,但没有纳入品味、审美等文化资本指标。而后者在今天的阶层身份认同中,已经占据越发重要的位置,其本身也在不断的复杂化。

4.如何重塑失去认同感的“中产概念”?——四方复合指标,一个理解框架

由于“中产”概念的持续滥用与混淆,以及其所代表的单一刻板的生活方式,今天年轻人对于“成为中产”的向往在持续下降。但不可否认的是,年轻人依旧期待在经济资本上,能够迈入社会的中层乃至中上层。只是在阶层的其他复合指标,例如职业、品味、生活方式等,年轻人的期待更加的复杂、多元。在总结前人经验与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尝试提出一个阶层理解的四方复合框架,作为分析中产概念迷失、讨论如何重塑新的中产认同的核心。迷航:迷失的“中产”认同

该框架由经济资本、政治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四个维度构成。其中,1)政治资本指代言论自由、投票权等政治参与权,以及政治影响力;2)经济资本指代收入、资产、消费等指标;3)社会资本指职业、学历、技能、社交网络资源等因素;4)文化资本则是指审美品位、文化素养、生活方式、创造力等文化因素。

当下,这四大指标都在发生一定程度的松动。1)在经济资本指标上,一方面,中产阶层内部财富分化前所未有的明显,另一方面,新兴产业使得财富积累速度前所未有的迅速,以往人们对于经济地位的认知正在发生错乱;2)在社会指标方面,学历、职业等传统路径逐渐弱化,以个人技能为核心的“新专业主义”正成为阶层跃迁的新通道;3)而在文化资本方面,审美、品味的分级作用日益明显,创造力因素异军突起,共同成为新的阶层区隔利器。由于政治资本的指标松动情况较为复杂,此次文章中暂不做讨论。我们主要围绕经济、社会、文化资本三大指标展开论述。

二、迷航之一  经济资本指标迷失

残酷分化与新富蹿升:中产内部财富分化的加速

对于中等收入人群经济资本的衡量,可以从资产、收入、消费三个角度切入,而在今天,经济资本指标的迷失,主要体现在资产的加速分化、新的收入方式蹿升,以及跨层消费的大量涌现三方面。

1.资产分化:中等收入人群财富分化的加速化

“这个阶层的底部与顶部,生活品质可能天差地别。”

今年以来,随着房价、学区房、教育等议题持续受到热烈讨论,对于“阶层固化”等词汇等使用在媒体上增加起来。其实,人们对于“阶层固化”的讨论,主要折射出对自身经济地位的担忧:能否买得起房、找得到好工作、获得到满足期望的财富,而加深”阶层固化“焦虑的,也往往是经济领域内的资源占有的巨大差距。

那么,阶层到底有没有固化呢?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阶层固化意味着:阶层之间的循环减弱,家庭背景(先赋性因素)成为个体社会地位的决定性因素。“(顾辉,2015)整体而言,中国社会阶层的确出现了一定的固化趋势,但社会结构仍保持一定的开放性,无法断言阶层已经“固化”。但之所以产生”固化恐慌“,主要出于两点原因:

第一,社交媒体的发达将既已存在的财富分化现实赤裸裸地的展现在大众眼前,放大了中等收入群体对于内部财富分化的感受。
迷航:迷失的“中产”认同

学区房争夺战已经成为中产内部资源差距的缩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久前传得沸沸扬扬的《成都小区里的阶级斗争》,将中等收入群体内的财富分化体现得淋漓尽致。住在“万科金润华府”的业主们反对将”致瑞雅苑“一同划入望江校区。理由是万科金润、望江锦园等小区的住户,以生意人和高管为主(中等收入的上层),家庭年收入多在50万以上,能够支付得起每月1.2万的育儿支出,而这笔钱对于致瑞雅苑中居住的年轻基层公务员(中等收入者的下层)来说,“半年工资就没了”。

第二,住房、股票等资产的快速增值,加快了财富分化的速度,进一步产生了“固化刺激”。

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开始从实体经济旺盛的工商资本时代迈入货币泛滥、流动性过剩的金融资本时代。伴随金融资本时代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科技资本时代的到来,传统行业再度衰落,“90%的人收入增长停滞,9%的人收入算数增长,1%的人收入几何增长。”(引自《阶层流动的中国局》)财富分化的速度加快。

而房价暴涨等因素,也促使阶层流动的“先赋性”因素(家庭背景)增强,后致性因素(比如,凭自身努力而取得的收入)减弱,财富隔代积累和分化的趋势进一步明显,加剧了“阶层固化”的感受。年轻人买房往往举全家之力,上一代的财富积累直接影响到了下一代的资产增值,使得财富隔代积累的趋势增强。

2.新富蹿升:新的财富获取方式与速度

“天佑一个月赚的钱比你一年赚的都多。”

今天,传统中等收入人群所依靠的财富获取方式与获取速度也发生了变化。以互联网、文化娱乐为代表的新兴的市场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注入,并伴随中国快速的消费发展,财富的积累周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大大缩短。

从一个接一个以光速走红,拿到几千万甚至上亿人民币的“天价片酬”的小鲜肉;到动辄获得千万天使投资、层出不穷90后CEO,再到年入百万的“网红主播”……当前处于中等收入群体的年轻人,正以十几倍于传统中产的速度积累财富。似乎只要踩对风口,过去勤恳工作十几年的成果,今日只需一两年甚至一朝一夕即可达到。例如,著名互联网餐饮品牌“西少爷”自成立起,用不到2年半时间实现了年营业额上亿,2017年初融资8000万,累计起来融资了1.4个亿。工作年限和资历等财富积累的传统指标已经发生松动,导致人们对自己的阶层身份进一步模糊。

迷航:迷失的“中产”认同

3.跨层消费:投资当下而不是储蓄未来

“既然再努力存钱也买不起房,为什么不好好投资现在的自己?”

经济指标的混乱松动体现在消费领域,则是跨层消费的大量出现。不断被讨论的“全民消费升级”,使得“消费”作为阶层的体现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被模糊。今天,在各种消费者金融工具的助力下,刚工作的邻家小妹很有可能和私企高管在用同款LV。吃土也要买戴森、用CPB、SKII的年轻受众不在少数……

这种“跨层消费”,某种程度上是“财富分化”与“新富蹿升”联合作用的产物。

1)资本金融化加剧和财富分化显著,买房等大型投资储蓄行为的门槛越来越高。对于年轻人来说,“我一个月努力攒再多的钱,也买不起北京的房呀”。因此,比起追逐门槛越来越高的资本游戏,年轻人更看重在当下投资更好的自我体验,增强自我学习的机会。

2)而不断的自我增值,才有可能在遍地机遇的今天,“迎来个人价值的快速增长与爆发点”。新的财富蹿升速度与获取方式,使得年轻人对于投资自我,更快地获得财富更有信心。与其精心储蓄未来,不如投资当下,不断自我增值,或许在未来一次踩准机遇就能迎来爆发期。
迷航:迷失的“中产”认同

(戴森手持吸尘器在京东已有超过1.7W条评价)

公号“中国三明治”和“商业与地产”近日分别发布名为《毕业三年以内的年轻人,为什么富不起来?》、《高负债中国中产的消费日常》的文章,前者的故事主角是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后者的调研对象则是年薪40W的都市中产。从消费内容来看,二者之间差别并不显著:月薪三四千的毕业生在买BOSE降噪耳机和一万多的单反,办1.5W的健身卡和2W重疾险;而高负债的中产也并没有想象中阔绰,他们也在用平价优衣库和双十一降价快消品,买一条爱马仕丝巾、去一次米其林,已经算是生活中的犒赏。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跨层消费”的表象下,依旧暗含阶层内部经济条件的分化,是一种“消费有序升级”。

首先,高阶消费越来体系化。“一件好单品大家都买得起,真正有实力的人买全套”;

其次,高阶消费越来越层级化。在同一品牌内,往往存在着不同的价位线。在整体消费升级中,年轻人还是会依据自己真实的消费能力,挑选更适合自己的单品与系列。

因此,我们看到,资产高度金融化、财富分化的显著、新富的频繁蹿升、消费的跨阶层升级,使得资产、收入、消费三个衡量经济资本的指标,均陷入一定的模糊与混乱。在混乱之中,我们认为,需要在经济维度上对中等收入群体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在全民消费升级的浪潮中,看到“有序升级”的现实与更细致的身份划分需求。

三、迷航之二  社会资本指标迷失

白领光环褪去与新专业主义形成:新的职业流动通道

上文讨论了经济资本指标中,财富的分化速度、财富的获取方式与获取速度都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以职业、学历、社会网络等指标为核心的社会资本指标。

在过往,学历、职业不仅是社会阶层分级的重要参考,同时也是阶层流动的有效通道。对于寒门子弟来说,考上大学意味着“鲤鱼跃龙门”,而985、211等重点大学的高材生被看作“天之骄子”和预备精英;与此同时,大公司、名企白领、体制内的铁饭碗,则被看作是占有社会资源的最优选择。而校友资源、大公司背书的商业合作伙伴等也是凝聚社会网络的最有效渠道。

然而今天,我们看到,高学历和白领工作的功能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以技能为核心的新专业主义;过去以职业身份为基础、组织资源交换为中心的传统社会网络,也逐渐让位于以个体跨界协作为核心的新人脉主义。

1. 高学历的光环褪去

“211毕业,还不如送快递赚得多。”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互联网行业为代表的高新产业的崛起,创造出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年代。

一方面,是高学历的资源承载力日渐微弱:从“留学镀金变镀铜“现象,到对“考研热”的反思、“读书无用论”的卷土重来,再到“清华北大毕业买不起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研究生发现,找一份理想工作正在逐渐变难,自己接受的高等教育似乎在失效。最近伍继红从人大毕业生沦落为底层贫困户的新闻,也印证了学历不再是阶层地位的可靠保障。

而另一方面,是新职业、新岗位大量涌现,用人单位在招募上不只关注学历,而更为关注实际能力。这些工作在内容上或与传统行业迥异,旧有教育内容难以完美匹配;或要求极高的实践性,通过资格培训可以迅速上岗。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即便教育背景缺乏优势,也可以通过快速学习新技能来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
迷航:迷失的“中产”认同

(图片来源:彭博社)

据彭博社报道、智联招聘《2017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17年应届毕业生中,近九成表示找工作困难,超四成认为找工作“非常困难”。即便对于那些已经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其工作也往往不够理想,近四成毕业生找到的工作专业不对口:而从月薪来说,实际签约薪资大于等于期望的大学生仅占24.2%,实际小于期望的占75.8%。

2.白领工作光鲜不再

“大概就是未来最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职业”

与此同时,传统的白领工作也在失去优势。

一方面,以基层公务员、国企职员、银行柜员为代表的”铁饭碗“,以及私营外资企业中的基层白领工作,因其相对机械的工作内容、狭窄的技能范围、有限的上升空间,越来越不被年轻人青睐。根据最新的国家统计数据,2015年在城镇国有、集体“体制内”工作的人数,仅占全部城镇就业人数的16.6%,这个比例从5年前的20.3%一路下滑。而智联招聘《2015年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也显示,公务员群体成为2015年春季跳槽大军中的亮点,跳槽率同比增加34%。

另一方面,过去年轻人所向往的进入传统外资公司、大型公司,努力晋升管理层等路径也逐渐在失去曾经的光环。早在2014年开始,诺基亚、摩托罗拉、IBM等大型外企就相继迎来裁员潮,传统意义上光鲜的外资白领身份已成为”昨日黄花“。而麦可思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也显示,国企、外企已经不是年轻人的就业首选。国企的就业比例从2013届的22%下降到2015届的18%,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11%下降到2015届的9%。

迷航:迷失的“中产”认同

(图片来源:百度)


前不久,36氪发布名为《一位93年的内容审核员,和她背后的「内容工业流水线」》(本文来自刺猬公社)一文,体现出在互联网白领岗位上从事机械工作的年轻人的迷茫。文中主角毕业于名校,期待在互联网公司从事”新颖有朝气“的工作,但是担任审核员后,她的日常工作只是机械而大量地阅读文章,把握平台发布的内容没有不良因素。”平均每月要看一千五六百篇……感觉自己像是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年轻人。”最终,主角辞去了审核员的工作,“再呆下去我就废了,感觉自己像个机器人。”

3. 围绕“技能”形成新专业主义

“技能点Max才是人生赢家”

在今天,伴随着传统职业中学历的价值弱化,个人技能开始被前所未有地强调。

在传统的经济结构和社会背景中,中等收入人群赖以生存的“专业技能”,呈现出单一化、组织化、固定化的特点。1)在技能种类上,传统的职业技能往往指代律师、医生、工程师等固定行业;2)在技能施展途径上,传统的中产阶层往往与大型公司、组织高度绑定,并伴随终身。3)在技能更迭上,传统中等收入人群讲求在同一领域不断打磨深耕,“一招鲜吃遍天”。但在今天,我们发现,以“技能”的多元化、个人化、流动化为内核的”新专业主义“,正在成为新的趋势。

1)技能的多元化:从兴趣爱好到变现技能

在今天,除了医生、律师、工人等传统技能外,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文化消费产业壮大与都市生活方式升级两大浪潮,个体的生活技能、娱乐技能、文艺技能被赋予更多价值。

这些技能在从前仅仅被看作是“兴趣爱好”,而在普创文化时代,它们成为年轻人完成阶层跃迁的重要途径。以美妆、家居设计、厨艺、电竞、日常穿搭等领域的主播和博主频频走红,大量青年创业者涌现。年轻人发现,在遍地的“风口”中,任何过人的钻研和积累,都有可能成为“变现点”。

尼尔森咨询的一项数据调研显示,在90后女生最想从事的职业中,美妆博主位列第一。而《2016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中国电子竞技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504.6亿元,电竞行业年收入最高者可超过千万,即便是第三梯队的选手,年收入也可达到100万-500万之间。玩游戏这件事,已经不再是不务正业的爱好,而是专业程度高、变现能力强的技能。

迷航:迷失的“中产”认同

专业狼人杀俱乐部JYC创始人JY,被粉丝称为“电竞佛祖”。作为元老级电竞选手,JY甚至没有参加高考就进入了电竞行业。6年的职业选手生涯使他练就了高超的游戏水平,也成为最早期的LOL人气解说之一,身价很快破千万。

2)技能的个人化:从以“公司平台”为核心到以“个人品牌”为核心

在今天,“互联网+”的浪潮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鼓励,使得个体能够绕过公司、组织的束缚,直接寻求成功渠道。“个人品牌”成为中产技能核心,越来越多的”成功人士“趋向于根据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和性格特质来发展技能。

对于传统的中等收入人群而言,其技能水平与“公司平台”牢牢绑定,既被自身的岗位、公司所塑造,又为其服务。而在当前“以人为本”的个体化时代,技能的生长更多围绕着自身,大量年轻人开始尝试自由职业和创业。各类自媒体、大V、营销号和创业者的成功,意味着技能正在愈来愈脱离组织资源,以独立的个体为生长源头。

TalkingData与Wemedia联合发布的《2016年自媒体行业发展报告》显示,“人人都是自媒体、内容创业一片红海”的时代已经到来,微信、今日头条等内容平台的账号分别达到2300W+和35W+,自媒体融资超千万的项目就达到33个,融资项目总量达到69个。Papi酱拿到罗辑思维、真格基金千万融资,咪蒙更是身价不菲,创造了一条广告45万的神话。

迷航:迷失的“中产”认同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是讲求”技能个人化“的典型,作为原来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罗振宇并没有满足在体制内发展,他看准互联网的机会,离开单位自立门户,利用做媒体的经验创办了“罗辑思维”和得到APP,持续不断地学习和输出,成为新媒体行业的领先人物。

3)技能的流动化:从守住“铁饭碗”到更加灵活的“斜杠”能力

比起守着“铁饭碗”在某一领域深耕细作的传统中产,在今天,随着“风口时代”和“风险社会”的同步到来,年轻人开始信奉“艺多不压身”,打破单一职业的束缚,更加注重多方向、强跨界的技能培养,强调流动且复合的专业态度。

全球范围来看,大量的”斜杠青年“正在出现,他们不再被单一职业或专业背景绑定,封闭固守自己的特长领域,而是重视持续学习,横向拓展自己的能力和视野,将核心技能与更广泛、多样的商业机会和社会实践接洽。高流动、多层次的技能的既可以分散风险,为未来有更大可能性的自我发展埋下伏笔,还可以让年轻人更加具有稀缺性和竞争力。

2016年,希拉里在总统竞选演讲中表示,美国自由职业者已经占到了职场的三分之一,2020年这一比例有望达到二分之一。这些自由职业者,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有多重职业的斜杠青年。而在中国,这样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例如,上班时间是部门经理,下班时间是简书”大神“的”知识型网红“彭小六,是斜杠青年的典型。他给自己斜杠了许多标签:30岁IT老处男、上市公司部门经理、知识管理和时间管理达人、阅读进化游戏创始人、简书签约作者、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者、手绘老师……
迷航:迷失的“中产”认同

(“简书大神”彭小六  图片来源:轻芒)

4.围绕“生态”形成的新人脉主义:个体跨界协作代替组织资源交换

在技能个人化、流动化、多元化的趋势影响下,作为重要社会资本的社交网络,从以职业身份为基础的组织资源交换,开始向以技能水平为基础的个体互补协作转变,“新人脉主义”逐渐形成。

对于传统中等收入人群来说,社交网的运作是以自身在组织、公司中的职位身份为基础(例如机关干部、银行职员、企业高管等)进行组织资源的交换,所生成的是密切的强度关系。

而在今天,以个体为核心进行的轻度、灵活的跨界协作正在成为社交网络生长的新机制。在这种新机制中,年轻人突破了行业、职位、专业背景的藩篱,互相激发、协作、共创,大量以特定项目和产出为目标的中弱度合作关系发酵起来,形成“新人脉主义”下的自由社交生态。
迷航:迷失的“中产”认同

“一起开工”是目前广州最大的联合办公空间,该社区由年轻跨界、富有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的年轻创业者共同建造。在这个社区中,“办公”的形式是次要,年轻人能学到什么知识,认识到什么人,接触到什么资源才是关键。所有灵活的跨界协作,都在激励这些年轻人重新考虑自己的定位与价值,进一步探索更多生活可能性。

因此,我们看到,伴随着传统职业、高学历等旧有阶层跃迁路径的逐渐弱化,以技能多元化、个人化、流动化为核心的“新专业主义”,和以个体跨界协作为主张“新人脉主义“,正在重塑”社会资本“内涵,为未来的阶层划分提供崭新的思路和方向。对今后的年轻人来说,将自己卖身给大型公司或机构、依靠组织资源勤恳攀升的中等收入人群形象已经不具有吸引力,更加以个人能力为核心,自主、灵活、多元的职业规划将成为年轻人实现个体价值、提升阶层身份的新通道。

四、迷航之三 文化资本指标迷失

区隔升级与创造力渴望:新的鄙视链产生?

1. 品味与审美的区隔升级:“你人不坏,可惜品味太差”

除了经济资本中财富分化的日益显著,社会资本中职业、学历等因素的失效,我们可以看到,在阶层分化区隔的机制中,文化资本的作用正逐渐突出。而随着物质水平的大幅提升、文化产业的爆炸性发展,生活方式的日益多元,文化资本中的“审美和品味”正在成为人们彼此划分的重要依据。

带金链子开超跑的“煤老板”、“暴发户“,和走低调奢华路线的企业高管、高级知识分子之间存在显著的文化鸿沟;“直男癌美学”、“北欧风”、“日系性冷淡”等标签展示了审美差异,是“豆瓣文青”、“B站二次元”,还是QQ空间“葬爱家族”,玩抖音还是快手,听万青还是凤凰传奇,看是枝裕和还是郭敬明,赏樱去日本还是玉渊潭……种种问题暗示着品味的多样化。对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说,依据审美和品味划分出的“圈层”,正在取代简单的经济条件,成为身份认同的关键,而新的鄙视链也由此形成。

朋友圈的刷屏爆款《中产教育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看喜羊羊的孩子同读没外教的幼儿园》一文,列出了中等收入人群内部赤裸裸的“品味鄙视”——孩子有没有英文名、看得是欧美动画还是国产熊出没,兴趣的是马术还是电子琴,都成为阶层内部区隔的显著指标。有家长表示,“不会烘焙、陶艺,都不好意思去开家长会。”
迷航:迷失的“中产”认同

2.更高阶的创造力比拼:“敢想敢造才是第一生产力”

品味审美虽然重要,但并不能完全帮助年轻人寻找同类。“创造力”作为更高阶的“品味体现”,正在成为年轻人划分圈层乃至阶层的新生指标。(青年志 x 淘宝 联合发布《中国青年创造力白皮书》)

无论多独特高雅的品味,都难以脱离对消费的依赖。在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的渐次爆发的今天,人人都可以通过消费拥有好品味,单纯的挑选和购买已难以区隔人群。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通过“创造”来定义自我、彼此区分。随着基础性环境的提升,互联网资讯的发达,电商行业的繁荣,社交媒体平台的推动,分享经济的流行,创造的成本在降低,创造成为年轻人实现个体价值、进行社会联结的重要方式。

例如,即便是在网文圈、手绘圈、剪辑圈等兴趣群体内,也存在“大神”、“大触”和“吃肉小透明”的圈层划分;喜欢听音乐、看电影、爱好文学也不再让年轻人满足,会写歌、会拍片、能进行小说创造,才是一起玩耍的打开方式。

而在注重“文化资本”积累的教育领域,“创造力”也正在成为家长、学校以及前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重点。刚刚拿到数百万天使轮投资的教育品牌“百造学堂(PACEE)”致力通过建筑学和设计学,来培育青少年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受到了许多年轻父母的认可;而像华德福、瑞吉欧这类注重个体兴趣,从体能、知识、品质等多方面激发孩子创造力的创新教育,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

“登月舱”是一个由高中生探索成立的学习社区,旨在建立适于未来社会的全新学习生态,满足社会需求和学习者自我实现。不久前登月舱联合北大附中建立了创新型微高中“探月学院”,“探月学院”的课程设置涵盖艺术创造、大数据研习、文学创作、认知学等多个领域,致力于辅助学生在技术爆炸所带来的高度不确定的未来社会,寻找到独特而有价值的个人定位。

因此,我们看到,新时代阶层划分的“文化资本”在全面升级。首先,品味、审美、生活方式这类传统西方文化指标,在中国语境下在变得愈发重要,基于“格调”而聚拢的阶层和圈层逐渐成熟,而伴随着文娱产业爆发式发展,“品味”的内涵也在日渐多元;其次,在消费主义盛行,“人人皆可买品味”的时代,“创造力”异军突起,正在超越陈旧的审美格调,成为个体化时代更关键的文化资本储备。对于未来的年轻人来说,品红酒、打高尔夫、学习马术等传统乏味的中产腔调在丧失吸引力,更具有个人风格的自我创造,才是学识、品味、素养的高级体现。

五、迷航展望 :新的中产认同趋势

根据上文,我们可以看到,阶层身份认同这一问题上,一方面,财富的分化、职业学历的弱化,显示着旧有的判定指标在持续松动;而另一方面,“技能”概念延展,以及品味审美和创造力的崛起,则显示出新生指标的不断生长。四方复合的认知框架处于持续的变动调整之中。

迷航:迷失的“中产”认同综合这两大趋势,我们认为,未来的中等收入人群身份认同,将会呈现出愈加复杂、多元的态势,但是在这种复杂和多元之中,存在一些可以被前瞻到的基本方向。

1. 个体化之下的阶层认同重塑

第一 ,传统单一的“中产形象”认同失效。首先,在物质层面,随着房价暴涨、通货膨胀、社会福利萎缩、医疗成本上升等一系列因素,有车有房、子女接受优质教育、有良好的保险和医疗保障等传统中产的标准越来越难以达到,大批年轻人不再以传统中产的标准为奋斗蓝图;其次,在观念层面,由豪车洋房、红酒高尔夫等传统元素塑造的乏味、刻板、千人一面的中产印象,在理念多元、技能多元、品味多元的今天,越来越不被崇尚个体选择的年轻人认可。

第二,围绕丰富个体性所呈现的新“中产认同”正在萌芽。与过去建立在工业化时代,嵌入民族国家与大型科层组织的“中产概念”不同。今天,讨论新的“中产”概念的形成,需要理解流动现代性与网络现代性对于社会制度的基础性改变。工业化时代建立的财富、职业、消费等制度松动,人们的身份认同需要寻找新的锚点,安顿自己的身心,也寻找新的集体认同。具体而言:

  • 首先 ,在经济资本指标上,拨开全民消费升级的迷雾,消费者追求跨层消费的同时,更在追求彰显身份地位/炫耀式的消费(status consumption)才是更完整的图景。随着财富分化现实的显性化,在消费升级时,人们并不是盲目升级,而是始终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进行升级规划。之后,人们将寻求更加细致划分的资产、收入和消费层级,通过更详细的层级划分来自我定义与认同。

  • 其次 ,在社会资本指标上,以个体为核心的技能与跨界能力,有希望取代原有组织内的“职业”身份,而以“观念共享、技能互补”为原则的群体身份认同将成为趋势。社群的形成不再基于同质化的专业背景和职业选择,而是基于技能层面的合作互补和观念层面的彼此认可,个体以跨界协作的形式互相嵌入,形成富有活力的生态链。其中典型的例子是以”创业狗”自嘲的青年创业群体。

  • 最后,在文化资本指标上,品味审美与风格等维度将持续细化,并且越发强调创造力的重要性。1)人们会依据更加细化的风格与品味指标来分区自我与他人,选择归属群体;2)有相匹配的创造力的人们,也会跨文化圈层形成彼此的认同与合作。

迷航:迷失的“中产”认同

“中产”、“阶层”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它们向年轻人传达着社会分化与分层的残酷现实,赤裸裸的阶层展示甚至会让我们浑身不适。但在梳理阶层身份趋势时,我们也能看到,传统、固有的阶层划分指标正在经受冲击与变动,虽然这令人感受到了不安与迷茫,但那些持续生长的新指标与认同,都在朝向更多元、更个体独立的方向演进。

因此,面对今天的阶层混局,与中产坐标轴的松动变化,我们无需被阶层相关的焦虑过分裹挟,去否定更有质量的良好生活,与更大程度的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可能。年轻人恰恰可以基于四重维度全面松动的现实,去有的放矢地发挥个体力量。

我们相信,在变动不居的时代里,结构性的全局观念可以博弈快速的现实变迁;稳定、灵活的个体生长,可以平衡莫测的风险与机遇;而更加自由、跨界的社会联结,有可能成为大型组织松动后个体的新归属。

2.商业前瞻性启示

而在商业领域,传统中产模式的失灵和新的阶层指标生长,给我们带来了以下启发:

1)商业启示一(品牌策略):用更丰富的人设形象替代传统刻板的“中产”目标消费者画像,契合、引导与启发今天消费者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向往。

目前市场上大量围绕“中产形象”与“中产理想生活”的沟通,依旧是以传统的指标来定义中产,无法打动、启发消费者。新的“中产”肖像,是以个体化为核心的多元、差异的中产形象。比起铁板一块的传统中产,今天人们对于身份认同与理想生活的想象,已经有更多复杂、细致的表达。

因此,品牌应调整营销案例中的“成功人士”形象,理解年轻人今天对于优质生活与理想自我的向往。用具有更多真实的生活细节与品味,更独立自由的表达与个性,以及技能充沛、灵活跨界的“U盘式”人物,来取代传统印象里的“精英人士”。在代言人的的选取上,比起代言过多、品牌价值持续稀释的影视歌明星,可以更多考虑更能投射今天年轻人自我向往的新文化领袖(例如知乎大神)。而对于教育、培训类品牌而言,应该以更强调多元技能、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更加强悍灵活的个体价值的增长,来打动与吸引消费者。
迷航:迷失的“中产”认同

例如,5月23日,天猫发布理想生活的五大趋势,分别为“乐活绿动、独乐自在、人设自由、无微不智、玩物立志”。而这五个关键词从生活方式、社交状态、身份认同、科技品质和爱好创造五个维度出发,相对更清晰、贴切地勾勒了都市年轻人的生活新向往,得到了不少年轻消费者的赞同。

迷航:迷失的“中产”认同

被称为“国博武力最强讲解员”的河森堡,同时也是一名知乎大神,在一席发表《进击的智人》演讲后一炮而红,因其“学识好、颜值高、幽默风趣”吸引了综艺、媒体的关注,同时收获大批年轻人的喜爱。近日,《男人装》联合杜蕾斯推出一系列性感写真,作为“认真的男人最性感”的最佳代言人的河森堡,诠释了“正经 made me sexy”这一性感概念。

2)商业启示二(产品策略):爆品策略之外,通过更细致和多元的产品与服务提供,帮助消费者形成更加系统性的彰显身份地位消费/炫耀式消费(status consumption)。

在财富快速分化、全民消费升级的迷雾之下,年轻人更加需要通过消费来清晰地定义自我。中产的经济资本指标分析提醒我们,中产内部的分层一直在持续,甚至加大,围绕自我阶层定位的焦虑在持续。

一方面,过去两年常见的中高端品牌某单品爆红、全民皆买的“爆品策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依然会持续有效。通过购买经典单品,人们能够通过跨层级的消费,一定程度地缓解阶层持续分化的焦虑。

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在展示出更强的能够清晰彰显身份地位/炫耀式消费(status consumption)的需求。

不同于上一代身份消费的简单层级化(粗暴的高/中/低三档)、符号化(消费某个单品就代表了某种身份),新一代更加细致、复合的身份消费体系正在形成,它综合了:a.更差异化的经济定位,b.更细致的价值观与品味差异,c.更丰富情景与风格差异的体系化生活方式区隔。

因此,品牌需要持续细分自身产品与服务的目标消费者定位。通过经济差异、价值观与品味、风格与生活方式三者综合的指标,进行目标消费者的细分与管理。通过由更清晰差异化、更成体系的产品与服务,来帮助消费者在不断分化的现实中,根据自身综合经济、社会与文化的认同,完成更体系化的生活建构,实现更细致的自我认同。
迷航:迷失的“中产”认同著名酒店管理集团万豪将旗下30个品牌,从等级上分为“奢华( Luxury)”、“高级( Premium)”与“精选 (Select)”,从居住时长上可以分为“长住(Longer Stays)”与”非长住(Non- Longer Stays ),而以上每一个类别又可从风格上分为“经典(classic)”与“特色(distinctive)”。如此一来,即便是价格相近的premium酒店,其受众也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品味、需求、生活习惯,来选择不同的居住风格,从而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做出更符合自身地位的消费行为。

3)商业启示三(传播策略):从刻板的身份彰显,到嵌入新“中产”认同形成的文化网络

在今天,品牌如何塑造在中等收入人群中的影响力?需要理解过去以大公司为身份背书的中产认同,到今天以个体技能、跨界协作能力为核心的新中产认同的转变。调整过去以传统时尚活动、名人代言、高端俱乐部等可以彰显刻板中产身份的传播策略,而真正深入理解、乃至共同建设今天新中产们形成中的、崭新的社群网络与社群认同。

因此,品牌应该看到,在大型科层组织联结失效的今天,新的中产人群在寻找新的社群网络:一部分是以私董会、跨界沙龙、合作社群,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网络联结为代表,进行跨界生态的组织桥接。一部分是依照更加细致的文化审美、品味消费乃至创造力水平所形成不同的社群。

这些基于个体的跨界技能与文化审美所形成的社群网络,正在初步发展阶段,此时正是品牌介入、部分参与甚至承担建设责任的好时机。通过持续追踪与掌握新的跨界社群与文化圈层的形成与发展,积极促成不同领域中富有创造力的文化领袖、领先消费者们跨界联合,从而使的品牌与传播成为新生社群网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构筑新中产认同。
迷航:迷失的“中产”认同

2016年淘宝举办了为期3天的“淘宝造物节”,该节日专门针对90后年轻人推出。在淘宝造物节中,可以看到最原生最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造物行动,90后明星偶像网红“造音造艺”、精灵古怪的淘宝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创造来构筑安全感、实现个体意义和与社会的联结。“每个人都是造物者”,“脑洞大、创意新、敢想敢创”成为这次活动的关键印象,得到许多年轻”造物主“的认可。

-----(完)-----

注释:

  • 学术意义上,”阶层“与”阶级“均可以用来指代社会分层现象,”阶层“单纯指代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平等,”阶级“在此之上更包含生产关系和政治色彩。本次文章在谈论社会分层时统一使用”阶层“一词。对于中产而言,“中产阶层”“中等收入人群”普遍可以换用,为了符合大众使用习惯,我们统一使用“中等收入人群”。

参考文献:

  • Lenski, G. Status Crystallization: A Non-Vertical Dimension of Social Statu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 19, No. 4 (Aug., 1954), pp. 405-413

  • DeAngelis, T. Classdifference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February 2015, Vol 46, No. 2. Printversion: page 62 

  •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 陆学艺,《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 60 年》,《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0期.

  • 李强,《“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 李强,《关于中等收入人群的理论与现状》,《社会》,2005年,总第239期

  • 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测量与分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 李强,《社会分层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 李强,《中产过渡层与中产边缘层》,《江苏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 李强 王昊,《我国中产阶层的规模、结构问题与发展对策》,《社会》,2017年第3期

  • 李春玲,《中等收入人群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 李春玲,《中产阶层的现状、隐忧及社会责任》,《人民论坛》,2011年,总第318期

  • 李春玲,《如何定义中国中等收入人群:划分中国中等收入人群的三个标准》,《学海》,2013年第3期

  • 李春玲,《中国中产阶层成长中的烦恼与压力》,《社会治理》,2016年第27期

  • 李路路,《“殊途异类”:当代中国城镇中等收入人群的类型化分析》,《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6期

  • 哈罗德·克博,《社会分层与不平等》,蒋超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 顾辉,《社会流动视角下的阶层固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流动变迁分析》,《广东社会科学》,2015第5期.

  • 沈晖,《当代中国中间阶层认同研究》,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 朱斌,《当代中国的中等收入人群研究》,《社会学评论》,2017年第1期

  • 周晓虹,《全球中等收入人群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 周晓虹,《再论中等收入人群:理论、历史与类型学——兼及一种全球化的视野》,《社会》,2005年第25期

媒体文章:

  • 《经济学人:节节败退的中国中等收入人群》,搜狐网,2016.7.24

  • 《“我的不快乐只来源于两件事:不安与不甘”| 新中产阶层还是新夹缝阶层?》,公号:KnowYourself,2016.10.22

  • 《社会分层,满足什么标准才算“中等收入人群”?》,公号:壹学者,2017.5.10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一边变着法子花钱,一边说“你才是中等收入人群,你们全家都是”》,好奇心日报,2017.1.25

  • 《新中产的英雄梦想:摆脱焦虑,幻觉成真》,爱范儿网,2017.5.15

  • 《当你的权利随时能被剥夺时,你就是底层。》,公号:别处world,2017.5.07

  • 《我们眼中的中产,大多数只解决了温饱》,公号:华尔街见闻,2017.4.25

  • 《阶层流动的中国局》,公号:元淦恭说,2017.3.24

  • 《中国新阶级晋升路径:开局是房产、中场是教育、终局是时间》,虎嗅网,2017.3.15

  • 《社会分层,满足什么标准才算“中等收入人群”?》,公号:壹学者,2017.5.10

  • 《肖锋:“谁说阶层固化了,向下的通道可永远打开着”》,公号:功夫财经,2017.5.21

  • 《记发生在成都中产阶层内部的踩踏事件》,公号:小逻辑,2017.5.17

  • 《你抱怨的不是阶级固化 而是自己咋没被固化上去》,公号:花儿街参考,2017.4.20

  • 《中国人的“苟且”都来源于对突然跌落阶层的恐惧》,公号:思维补丁,2017.3.11

  • 《中国或变成“下流社会”,中下阶层还有多少机会改变命运?》。公号:智谷趋势,2016.11.8

  • 《985、211高校学生为什么陷入群体性绝望》,澎湃新闻网,2017.3.15

  • 《2017年中国新锐中产调查报告》,智联招聘,2017.4.24

  • 《2017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智联招聘,2017.6.1

  • 《2015年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智联招聘,2015.3.31

  • 《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麦可思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2016.6.12

  • 《2016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伽马数据、国际数据公司(IDC)联合编写,2016.12

  • 《2016年自媒体行业发展报告》,TalkingData、Wemedia联合发布,2016.12.8

  • 《一位93年的内容审核员,和她背后的「内容工业流水线」》,刺猬公社,2017.5.23

  • 《毕业三年以内的年轻人,为什么富不起来?》,公号:中国三明治,2017.6.5

  • 《高负债中国中产的消费日常》,公号:商业与地产,2017.6.2

  • 《成都小区里的阶级斗争》,网络

  • 《春游、赏樱及中等收入人群焦虑》,公号:姜汁满头,2017.3.28

  • 《中产教育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看喜羊羊的孩子同读没外教的幼儿园》,公号:香港凤凰周刊,2017.5.25

青年志正在组建开放的青年文化研究者社群,如果你是青年文化的积极观察者、参与者与实践者,希望找到敏锐有趣的研究共同体,欢迎将你的相关个人介绍/对社群的期待/相关作品等写成邮件,发至:li.liang@chinayouthology.com   

本文题图来自Yestone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迷航:迷失的“中产”认同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私域运营(SCRM)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私域运营(SCRM)软件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