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单的婚礼记录工具开始,“婚礼纪”花了两年时间一步步更迭为一个跑通整个交易闭环的一站式婚礼筹备平台。
今年九月,借公布拿到经纬千万美元B轮融资消息的机会,36氪对创始人俞哲进行过一次专访。而这段时间正在筹备婚礼的新人可能已经注意到,近期“婚礼纪”的产品形态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归结一下,这次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方面。
首先,涉及的婚礼环节继续扩增。婚宴、婚纱摄影、婚庆策划、婚车租赁等环节之后,“婚礼纪”又上线了婚品采购的电商版块,将覆盖的品类扩大到喜糖、请帖购买等服务上。
婚品采购从形式上仍采用了类淘宝的商家入驻形式。但为了节约新人在线上的选购成本,“婚礼纪”运营团队会根据以往用户评价、商品实物效果等指标对商家进行初步筛选,整合以往相对分散的供货市场。
至此,平台上总共囊括了2万+家入驻商户,客单价根据服务类别不一,但基本上保持在中等偏上的档次,比如婚纱摄影均价在8千到1万左右,婚品成交客单价300+。
时隔几个月,再次翻看“婚礼纪”app我发现一个明显的变化,即:原来平台入驻商家多为机构型服务商,而近期个人Studio形式的商户逐渐增多。但根据经验,这种个人工作室的做法可以说是在抢传统机构的饭碗,面对这种情况”婚礼纪“将如何把控两者间的平衡,未来是否会向其中一端有所倾斜呢?
俞哲告诉36氪:“我们想做的仍是一个优质商家的聚拢平台,无关于形式,看重的是新人需求上的变化。”这一点在上次的采访中俞哲也发表过类似的看法:新人的消费习惯各有不同,有些用户需要有的商家一站式解决方案,但另一些(特别是90后新人)希望自己参与到婚礼筹备的过程中去。
目前,这两种形态的商家比例基本打平,未来两种形式也将继续并存。对于那些受到个人Studio冲击的传统婚庆公司,“婚礼纪”的建议是从婚礼策划、创意布置等优势环节上去提高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虽然优质的个人工作室发现成本相对较高,但基于平台既有流量,“婚礼纪”主要依靠商户圈子内口碑相传的形式获取,毕竟“‘市场很大,圈子很小”是婚庆行业一个明显的特征。
同时,产品首页形态也有所改变。现在打开“婚礼纪”app可以看到,主页面还原了Feed流的形式,运用了商家UGC编辑、交平台审核后发布的方式做专题性内容推荐。
36氪发现,目前这批首页内容背后的商家与大众点评上的商户重叠比较多。对于这个问题,俞哲的解释,被推到商品首页的内容都需要经过平台的审核与打分,确保内容质量。“这也是我们和大众点评的区别,大众点评主要还是罗列了一串商家list,但我们想用好的内容去提高客户的转化率。目前我们平台上入驻商家数量应该超过了点评。”
另外,全球旅拍这项服务也被推到了首页最显眼的位置。原因很容易理解,现在越来越多年轻新人开始对这种在旅游+拍摄的形式感兴趣,“婚礼纪”则是顺应这种潮流,未来他们想为新人发掘更多有意思的拍摄点。
谈及下一步规划,俞哲表示:一方面,他们会上线商家的星级评比体系,进一步打破买卖双方信息阻塞的现状;另一方面,还会出台价格体系,通过编辑做PGC的内容推荐,让用户更清楚的知道本地婚庆公司的定价原因,从而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有意思的是,他们可能还会增添二手婚服置换的版块,为新人提供一条经济的闲置服装处理途径。
不仅是“婚礼纪”,今年开始,纵观整个婚礼行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12月初,世纪佳缘和百合网爆出“联姻”消息,而O2O模式成为了一种行业惯用的扩张手段。婚庆行业,线上线下如何结合的更紧密通畅、互联网公司的不断涌入以及巨头们的试水会产生什么结果?拭目以待。
番 外
36氪@上海将于12月28举办一次围绕社区运营的线下沙龙。而在去年九月,“婚礼纪”也上线了自己的社区版块“新娘说”。关于新娘这个生命周期很短的群体,“婚礼纪”是怎么做运营的?36氪在本次采访中也涉及到了这个问题。
俞哲的回答是这样的:
要想一个社区活跃需要建立在用户沉淀的基础上。如果13年他们就着急上社区的话,可能效果就很差;而去年9月的时候他们已经沉淀了一批用户了。所以,最关键的是需要掌握好时间点,在相对适合的时间推出社交版块。
而社区运营,其实就是去激发和引导用户的分享欲望,了解他们的心理。好在,女性用户天生就很喜欢分享。具体做法上,“婚礼纪”想抓住每一环节用户的交流冲动:比如撮合couple之间的互动,以及鼓励那些完成婚纱购买或拍完婚纱照的用户做经验分享。
关于这个问题,想知道虎扑体育、足迹、人人美剧(前人人影视)...是怎么想的吗?请戳这里!